看见 第九章(节选)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119257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动笔不读书”,要知道语文老师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奥秘就藏在他们的读书笔记之中。这里有他们原始阅读状态的直观呈现,你可尽情地从他们的视野中汲取养分。
  心里不安。在家闷着。台里给我开了一个两会的博客,我看看留言。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人,母亲有精神病,不能干活,父亲把他带大,一九九五年,他高中毕业,放弃上大学,打工赚钱,在城市基本安了家,把父亲也接来。日子还没过上多久,父亲就得了重型肝炎,可以换肝,医生说手术的成功率是八成,就算他借到二十万元的手术费,手术成功,以后的几年中,每个月还得准备八千元护肝费。
  他写:
  “面对巨额的手术费。我眼睁睁地看着把父亲从中山三院接回了老家,二〇〇四年九月二十一号的早上,当护士拔去父亲手上的针头的那一刹那,我的眼泪几乎可以说是爆发出来的。为了不让父亲看到我痛苦的样子,我几乎咬破了嘴唇,目的就是要止住泪水。”
  他说:“现在,我得了一种恐惧症,总是做噩梦,人也变得很压抑。一是想到在父亲面对死亡的时候,自己的无助,我就自责、内疚。二是恐惧要是哪一天自己得了病,留给家人的恐惧和无助。这个病,我们老百姓实在是得不起呀!!!”
  三个惊叹号后,他说:“柴静,祝你家庭幸福,工作顺利。”回去我跟领导商量:“能不能换个方式做两会。比如从我家的小区说起?”
  领导同意了。
  我们站在小区门口,机器架起来,有点尴尬,路边剃头的白大褂师傅从眼镜上挑眼一看,把手里的头一按,继续理。卖彩票的大姐把采访车拍得啪啪响:“往那边停,那边停……什么两会不两会?别拦着我做生意。”
  楼上的大哥带着他家的萨摩耶犬从我身边过,我拦住他,他笑:“说这有用么?”
  “不说肯定没用,你说是吧?”
  大哥呵呵一笑摇头走了,倒是雪白的萨摩耶犬熟稔地站下,等着我摸它头。
  卖煎饼的胖大姐一向待我热络,我奔着她去了,头一次见大姐扭捏:“嘿,你这姑娘,两会这么大的事儿,我能说么?”摄像机一架,她对着煎饼摊的玻璃用手指扒了几下头发,说得我们关不了机:“哎,我那孩子,学校收费太贵……”她一开腔,晒太阳的老太太们都围过来了,一人一句,说药费不合理,买菜买得心都疼……保姆小姑娘放下手里的毛线,探头看了过来,我楼下租房的小伙子也插话进来“这房价能说说么?……”
  一直到采访结束,大伙都散了,戴红袖套的联防队大爷还追上来,问我能再对两会说两句么,他要说的是没人赡养他的事儿,“两会能不能管?”摄像已经撤了,我手里只有一个没线的话筒,但我看着他的神情,说不出拒绝的话,拿着空话筒对着他,让他说完。这节目在《新闻联播》里播了,在节目的结尾,我说:“至于我自己,我对两会的愿望是希望像我父母这样的人,能更多地从这个社会得到依靠和快乐,因为他们老了,而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
  几天后我们按惯例跟拍代表们去农村座谈。那是京郊条件很好的村庄。不少代表和媒体,大概有三十几人,都坐在茶几边上,桌子上整整齐齐放了十个果盘,花生瓜子堆出圆满的尖儿,男主人穿着毛衣,里头打着崭新的领带。
  郭凤莲拉着女主人的手:“日子过得好吗?”
  我目瞪口呆,这就是她所理解的电视语言——不是她要这么说话,是她认为电视台要让她这么说,人家坐在那儿也不舒服。申纪兰从屋子里出来往外走。我想拉住她问两句,老太太绷着脸一甩手:“在屋里拍得还不够啊。”
  当记者这么多年,没碰见过这样的情况,是真羞愧。我们索性把机器暂时关了,跟这几位代表说:“你们是代表农民说话的,可以在我们镜头里说真问题。”
  郭凤莲看了我一眼,迟疑着说了一句:“我是关心……今年给农村的这三千亿。这个钱能不能到老百姓手里?”十几个村支书本来都在一边袖着手看,慢慢都走过来了,说:“不要大拆大建。…‘不要把管理民主当成是用粉笔在小黑板上写个钱数……”
  我看见常青把镜头摇过去,申纪兰正在用劲拍郭凤莲的肩膀:“凤莲,你给老百姓说了实话。”
  回去车上,常青说:“这个村子不错,可以在这儿娶个媳妇儿。”
  我跟他开玩笑:“你可不要颠覆我对你的看法。”
  他忽然说了一句很有棱角的话:“今天不是一直在颠覆么?”
  第四年,我有点不想参加两会报道了,有媒体采访我,“你们今年报道哪十大热点?”我问她:“你记得去年的十大吗?能说给我听听吗?”她笑:“能记住一两个就不错了。”我说:“就像水龙头一样,这十天来了我就把它打开,特别繁华,哗哗流。开完会一拧,滴水不漏,到明年再来一次,跟去年已经没关系了。”媒体倒是越来越热闹了,但都在新闻发布会上比谁的衣服颜色鲜艳,能拦住高官问问题,哪儿人多往哪儿去,管这热闹是什么,生怕自己落下。三八节拍点女代表,平常拍点穿得漂亮的少数民族代表,怎么花哨怎么来。三千多记者一起,大清晨冷风里排成一个大方阵,长枪短炮,还有很多人架着梯子站在上头举着镜头,等着代表委员从车上下来,呼啦啦围上去,一边围一边有同行低声问我:“咱们采访的这人是谁啊?”
  在这个时代,媒体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密切。只是细想,密切的是娱乐,并非新闻。几十上百个电视台,难以计数的报纸,何曾有几个新闻栏目,能让老百姓感觉亲切贴心?
  当新闻仅仅作为政策的传声筒,当百姓的疾苦和心声被忽略,甚至被扭曲,当新闻人和采访对象之间缺乏了信任,新闻也就和老百姓始终隔膜。
  柴静“看见”了,柴静被信任了吗?新闻被信任了吗?
  我不确定,但我会期待。
  何飞虎
其他文献
《布鲁克林有棵树》作者:贝蒂·史密斯  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部成长小说,它以百年前普通女孩弗兰西的视角开始讲述发生在他们家庭里的故事,描绘出当时位于美国布鲁克林底层人民的生存百态。作者贝蒂·史密斯的经历其实与小说主角弗兰西有着相似之处,她是德国移民的女儿,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早年也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写作和文学。《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其最经典的
期刊
好的文字如同恒星,穿越浩渺的空间与无垠的时间,仍能熠熠发光直至永恒。若你有足够的感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热爱中长篇小说创作,这里将是你发光的舞台——让你的小说如银河星系般铺展,你会被证明是新生的未来之星。创作谈  “要是我离开了这座城市呢?”  “那我就去找你。”  “不,一旦我离开,我不会让你找到我。”  常听人说起“缘分”这个词,我是一点都不相信的,因为我似乎没有遇见过缘分。我所理解的缘分是:
期刊
以前家旁边种的树着实不少。  院前院后分别是柚子林、橘林,周围还零散地种了些枣树、桂树、香樟、苹果树、梨树、桃树……还有些什么品种我也记不大清了,但至今仍鲜活地生长在我的记忆里的便是院中的那棵栀子树。  它不算高大,那时小不点的我踮踮脚也能用鼻尖碰到它翠绿的叶子。在我的印象中,栀子树始终是茂盛得不像话的,不论春夏秋冬,朝窗外望,永远是一抹鲜艳的绿先入了我的眼眸。然而我最喜爱的,还是它夏季的模样,不
期刊
一朝一暮,来来往往,冗杂的生活击打出急促的节奏。我无心品味這复杂多样的生活,只是匆忙地度过。  夏日是燥热的,常盼能一降甘霖,解除心中的干枯与烦闷。天终于暗下来了,几片乌云伴着夏天湿热的风抚过,心却有些阴郁。  枝叶的摆动瞬间成了伴奏,笛声在其中格外清晰,它不疾不徐,轻轻地淌入我心中。  我闭上双眼聆听:潇洒而温雅,像文士在吟一首诗,抚慰我的心灵。这些日子一切学习的忙碌都被抛到脑后,被雨丝和笛声融
期刊
入目是一片耀眼的白,还有一个女孩精致的侧颜。镜头拉远,女孩化作了雪地里一个小小的黑点,为冰冷的世界增添了一点颜色。  男藤井树在一场山难中离世,他的未婚妻渡边博子两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在他父母的家中,渡边博子翻开了他中学时的相册,并偷偷地记下了他从前的地址,殊不知那是女藤井树的地址,由此,从“敬启者:藤井树”开始了和女藤井树的对话,也开启了漫长隽永的时光之门。  因为同名同姓被班里同学起哄调侃
期刊
好的文字如同恒星,穿越浩渺的空间与无垠的时间,仍能熠熠发光直至永恒。若你有足够的感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热爱中长篇小说创作,这里将是你发光的舞台——让你的小说如银河星系般铺展,你会被证明是新生的未来之星。  (六)  当所有的夜灯都迷乱地散射开来,一种彷徨之感在我心中加重了。明知哪怕是找个人会心地苦笑也是最大的奢侈,还是为了这遥不可及的幻念难过得几乎无法动弹。  如果放低要求又会怎样?  如果在这
期刊
那就是色諾芬,你之前不是说想收他为徒吗?我去和他说,让他来见您。
期刊
我自小打镇阳长大。如果说这与别处有什么不同,那大概就是土了。这里的土大概是十里八乡最穷的土,一亩地种的庄稼不如别处的一半。一年四季,村里的人不光种田,还会赶羊上山去吃草,只是收入依旧菲薄。如果说谁能在这样清贫的环境中找到乐子,那便是田牛了。  镇阳的人们大多不重视教育,我八岁去念小书(相当于镇上的小学),读了不到三年便觉索然无味,就和父亲商量着回家放羊。乡里比我受教育少的比比皆是。在镇上的青年中,
期刊
关于1982、1983年间的那些记忆,就像遥远宇宙里几千万年前消失了的一颗星球的光线,尽管仍旧在太空里漫游,其实已是所剩无几了。时间既在构成记忆,也在淹没记忆。之所以还能偶尔想到那个时段,还会在内向的视野里浮现一些似是而非的印象残屑,固然与那种抑郁的经历所留下的气息有关,但我却更愿意把一个少年的明朗形象当作那时的标识。他就仿佛是被透过茂密树冠的细碎阳光照亮的一枚新鲜银币,质地坚硬地闪着金属光泽,轻
期刊
食指的“相信”到北岛的“不相信”,代表着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巨大跨越——从“知天命”到理性思考个人、社会、国家的存在。在历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思潮的洗礼,又迎来了二十一世纪消费主义的席卷。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但是我要说,怀疑的时代里仍然需要信仰。  于个人而言,我们需要信仰,我们仍然需要信仰拼搏、挑战和努力奋斗的精神。曾经看见过很多人在微博里抱怨这是一个“拼爹”不拼才的时代,拥有知识不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