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王会长,您好,非常荣幸在万和宫见到您。
王殿明:您好,欢迎来到万和宫。
记者:万和宫始建至今已经整整十年。期间,您一直致力于“和”文化的研究、建设与探索,并为中华传统“和”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与弘扬做了很多工作。作为创建者,2006年您用企業盈利在自己的故乡——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在一个废弃的沙坑上建起了万和宫。您当初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殿明:我是一名有着三十年军龄的其产党员,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多年,我始终想着回报社会。退休之后,我二次创业,创办了河北青华苑高校服务有限公司,积极投身教育,筹资兴建大学园区,与河北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了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人才。挣钱之后,我为家乡铺路、打井,资助贫困学生,帮助鳏寡老人。我渐渐发现,我所做的这一切努力对于改变社会上功利至上、信仰危机、生态破坏、不敬不孝的现象没有太大的作用。基于此,我才想到要通过用文化去改变人们的思想和理念,通过文化去惠及更多的人。于是,我开始投资兴建万和宫,让人们在万和宫接受冼礼、净化灵魂。
记者:万和宫东瞻岱岳,西倚太行,北通京津,南达殷墟,是在孔子讲学途经之地、盛唐佛寺留存遗址的古老大地上孕育诞生的,沐浴着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光辉,折射着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的智慧。2007年建成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被誉为“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弘扬中华传统“和”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文化景区,请王会长给我们介绍一下万和宫的规划理念?
王殿明:万和宫建设初期,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整好的五大关系为基本思路,不断充实展示内容的,以“和”为精髓,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纵横东西方的多元文化形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为了进一步拓展以和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建设,万和宫还作了一个占地十平方公里的中华尚和园建设规划。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发展中心协助做出了《临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万庄村旅游发展详细规划》《中华尚和园旅游发展详细规划》。把中华尚和园作为一个和谐社会实验区来规划建设,是对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作的积极的实践探索。
万和宫位于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的故乡,紧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地之气。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建设的伟大号召,万和宫以建设文化农村、发展文化农业、培养文化农民,以及旅游兴农、文化惠农的基本思路,以景区建设为基础,开始着力打造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相继开发建设了文化站、讲和堂、新民居、敬老院、农贸集市、特色关爱教育等项目,扩大了文化旅游景区,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使万庄村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集文化产业、观光旅游、教育基地、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农村。
记者:万和宫对“和”文化的提倡和推广,使万庄村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行的“和文化节”,不仅使万庄的村容村貌和村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上海社科院蔡丰明博士甚至把这种“文化立村,文化惠农”的现象总结为“万庄模式”。
为了推进万庄村的建设,十年来,万和宫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请问王会长,十八大召开后,万和宫的建设增加了哪些新的内容?
王殿明: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万和宫的建设定位又做了进一步调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和”文化为核心,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围绕这一定位,万和宫相继开发建设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展示内容的景点。如古二十四孝群雕、新二十四孝事迹、十二德碑、四美公园等,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大地的宣示教育。
记者:百善孝为先,孝文化也是万和宫的八大文化区之一。我们了解到,为了更好的弘扬孝文化,2008年,您创办了全国首家和谐文化研究机构——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次年,您联合新浪网等单位共同举办“中华新二十四孝”的评选表彰活动,收到了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地区推荐的一万多份案例。最终,将评选出来的孝子孝女的感人故事编辑成《中华新二十四孝》,在万和宫内辟出一片空地为他们建造塑像,取名为“中华孝道园”。请王会长给我们讲讲您对“孝”的理解。
王殿明:“孝”是“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撑,是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生活和美的重要因素。我投资两百多万元,历时一年多举办了“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活动。
此次活动历时一年多,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同志、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期间,评选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各地30余省市、地区各民族人物事迹数万件。经组委会核实并筛选,最终确认了24名获奖者和24名提名奖获得者,于2010年11日12日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行了盛大的命名、颁奖典礼。
为弘扬“中华新二十四孝”的孝行与孝心,我投资两千多万元兴建了中华孝道园,用来收藏“中华新二十四孝”的孝道事迹,展示他们的行孝场面,宣传他们的孝道思想,传播新时代的孝道观。又在“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发行了《中华新二十四孝》。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文元亲笔题写书名,民政部原副部长、全国老龄委主任李宝库欣然为书题词。还聘请著名美术大师,根据“中华新二十四孝”的行孝事迹,绘编原创了《中华新二十四孝》行孝图,生动、丰富的展现了他们行孝的生活情境。现珍藏在中华孝道园孝文化博物馆。
记者:万和宫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1万余平方米,内有古今中外先贤名人雕像数百尊,中外精美画品千余幅,经史典籍箴言篆刻数万字,不仅是中国和谐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理论研究得以实践与升华的良好平台。
十年来,您不仅建设了万和宫,还成立了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组织研究会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和学领域的重要文献,为“和”文化的推广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王会长,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王殿明:不忘初心,矢志不移,万和宫从创意建设到今天,已经整整十年。十年来,万和宫在一步步影响着万庄、影响着社会、影响着中国。万和宫从无名到盛名,从起步到跨越,从粗浅到厚重,走过了一条艰难、误解、波折的艰辛之路,浸透着无尽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冥思苦想。十多年来,万和宫已经在学派林立的文化重围中成功突围,开启了和学的新时代,构筑了文化领域内厚重的一个分子。让“和”成为一门学问,为社会服务,便是终极的追求。
后记:付出必有回报。十年来,《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文化报》等报纸,《环球人物》《中国新闻》《共产党员》等杂志,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网站,中央电视台、阳光卫视、旅游卫视等电视台对万和宫做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报道。万和宫还成为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市和平东路小学等学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求“和”是中国人的品质,纵观历史,和文化已经伴随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更需要“和”精神的延续以及全民的参与,而作为“和”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之地,万和宫正逢盛世。
王殿明:您好,欢迎来到万和宫。
记者:万和宫始建至今已经整整十年。期间,您一直致力于“和”文化的研究、建设与探索,并为中华传统“和”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与弘扬做了很多工作。作为创建者,2006年您用企業盈利在自己的故乡——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在一个废弃的沙坑上建起了万和宫。您当初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殿明:我是一名有着三十年军龄的其产党员,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多年,我始终想着回报社会。退休之后,我二次创业,创办了河北青华苑高校服务有限公司,积极投身教育,筹资兴建大学园区,与河北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了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人才。挣钱之后,我为家乡铺路、打井,资助贫困学生,帮助鳏寡老人。我渐渐发现,我所做的这一切努力对于改变社会上功利至上、信仰危机、生态破坏、不敬不孝的现象没有太大的作用。基于此,我才想到要通过用文化去改变人们的思想和理念,通过文化去惠及更多的人。于是,我开始投资兴建万和宫,让人们在万和宫接受冼礼、净化灵魂。
记者:万和宫东瞻岱岳,西倚太行,北通京津,南达殷墟,是在孔子讲学途经之地、盛唐佛寺留存遗址的古老大地上孕育诞生的,沐浴着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光辉,折射着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的智慧。2007年建成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被誉为“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弘扬中华传统“和”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文化景区,请王会长给我们介绍一下万和宫的规划理念?
王殿明:万和宫建设初期,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整好的五大关系为基本思路,不断充实展示内容的,以“和”为精髓,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纵横东西方的多元文化形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为了进一步拓展以和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建设,万和宫还作了一个占地十平方公里的中华尚和园建设规划。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发展中心协助做出了《临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万庄村旅游发展详细规划》《中华尚和园旅游发展详细规划》。把中华尚和园作为一个和谐社会实验区来规划建设,是对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作的积极的实践探索。
万和宫位于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的故乡,紧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地之气。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建设的伟大号召,万和宫以建设文化农村、发展文化农业、培养文化农民,以及旅游兴农、文化惠农的基本思路,以景区建设为基础,开始着力打造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相继开发建设了文化站、讲和堂、新民居、敬老院、农贸集市、特色关爱教育等项目,扩大了文化旅游景区,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使万庄村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集文化产业、观光旅游、教育基地、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农村。
记者:万和宫对“和”文化的提倡和推广,使万庄村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行的“和文化节”,不仅使万庄的村容村貌和村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上海社科院蔡丰明博士甚至把这种“文化立村,文化惠农”的现象总结为“万庄模式”。
为了推进万庄村的建设,十年来,万和宫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请问王会长,十八大召开后,万和宫的建设增加了哪些新的内容?
王殿明: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万和宫的建设定位又做了进一步调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和”文化为核心,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围绕这一定位,万和宫相继开发建设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展示内容的景点。如古二十四孝群雕、新二十四孝事迹、十二德碑、四美公园等,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大地的宣示教育。
记者:百善孝为先,孝文化也是万和宫的八大文化区之一。我们了解到,为了更好的弘扬孝文化,2008年,您创办了全国首家和谐文化研究机构——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次年,您联合新浪网等单位共同举办“中华新二十四孝”的评选表彰活动,收到了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地区推荐的一万多份案例。最终,将评选出来的孝子孝女的感人故事编辑成《中华新二十四孝》,在万和宫内辟出一片空地为他们建造塑像,取名为“中华孝道园”。请王会长给我们讲讲您对“孝”的理解。
王殿明:“孝”是“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撑,是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生活和美的重要因素。我投资两百多万元,历时一年多举办了“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活动。
此次活动历时一年多,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同志、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期间,评选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各地30余省市、地区各民族人物事迹数万件。经组委会核实并筛选,最终确认了24名获奖者和24名提名奖获得者,于2010年11日12日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行了盛大的命名、颁奖典礼。
为弘扬“中华新二十四孝”的孝行与孝心,我投资两千多万元兴建了中华孝道园,用来收藏“中华新二十四孝”的孝道事迹,展示他们的行孝场面,宣传他们的孝道思想,传播新时代的孝道观。又在“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发行了《中华新二十四孝》。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文元亲笔题写书名,民政部原副部长、全国老龄委主任李宝库欣然为书题词。还聘请著名美术大师,根据“中华新二十四孝”的行孝事迹,绘编原创了《中华新二十四孝》行孝图,生动、丰富的展现了他们行孝的生活情境。现珍藏在中华孝道园孝文化博物馆。
记者:万和宫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1万余平方米,内有古今中外先贤名人雕像数百尊,中外精美画品千余幅,经史典籍箴言篆刻数万字,不仅是中国和谐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理论研究得以实践与升华的良好平台。
十年来,您不仅建设了万和宫,还成立了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组织研究会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和学领域的重要文献,为“和”文化的推广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王会长,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王殿明:不忘初心,矢志不移,万和宫从创意建设到今天,已经整整十年。十年来,万和宫在一步步影响着万庄、影响着社会、影响着中国。万和宫从无名到盛名,从起步到跨越,从粗浅到厚重,走过了一条艰难、误解、波折的艰辛之路,浸透着无尽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冥思苦想。十多年来,万和宫已经在学派林立的文化重围中成功突围,开启了和学的新时代,构筑了文化领域内厚重的一个分子。让“和”成为一门学问,为社会服务,便是终极的追求。
后记:付出必有回报。十年来,《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文化报》等报纸,《环球人物》《中国新闻》《共产党员》等杂志,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网站,中央电视台、阳光卫视、旅游卫视等电视台对万和宫做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报道。万和宫还成为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市和平东路小学等学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求“和”是中国人的品质,纵观历史,和文化已经伴随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更需要“和”精神的延续以及全民的参与,而作为“和”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之地,万和宫正逢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