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不是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癌症”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一座冰川举行“葬礼”,颇有些“行为艺术”的意味。保护环境当然没有错,冰川减小乃至消融,是自然环境向人类发出的信号。不只如此,堆积成山的垃圾、身体内塞满垃圾的动物尸体、原本蔚蓝的大海被染成黑色、北极熊因无处立足跌落水中等,无不在提醒人们,生存环境正在恶化,保护环境需要身体力行。
  但是,知易行难。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一谈“环保”,就将环境与人类活动对立起来,动辄葬礼、罪人,将人类活动视为“破坏环境的罪行”,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癌症”。如果人类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那就不要发展了;如果人类牺牲能给自然带来好处,那就应该牺牲。把环保和人类生存发展对立起来,本身也是对环境保护的曲解。走向自然中心主义、动物中心主义的环境保护,是本末倒置。
  人们都知道冰川消融来自温室效应。除了冰川消融,它还会带来海平面升高等问题。但是,人类高估了自己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力。若以对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来排名,前四名的气体是:水蒸气,36%–70%(但不会列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9%–26%,甲烷,4%–9%,臭氧,3%–7%。占据 70% 温室效应来源的水蒸气完全不可控制,而全世界针对温室效应的减排措施,都是面向臭氧这个非决定性气体制定的。著名《京都议定书》,即便所有国家都签署并执行其中对减排的要求,到2050年之前,也只能把氣温的升幅减少0.02℃ 至 0.28℃。这些都是公开的数据,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而一些人则把温室效应当作了指责别人发展耗费资源的证据。
  环境保护,不但不应视人类为“自然界的癌症”,因此来限制和减少人类活动,恰恰相反,应当从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在极端环保主义者视为天堂的非洲、拉美和南亚,到目前仍有8亿多人处于饥饿状态。而很多曾被沙化、荒漠化的区域,恰恰因为人类的努力和保护,让生态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事实证明,环保的问题,同样是一个发展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的方式去解决。
  (本文原载2019年8月20日《长江日报》,本刊有删节)
  ■观点运用:警醒和呼吁;影响与改变;多元与理性;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从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保护;别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癌症”……
  编辑/华放
其他文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流行“到延安去”“到抗日的前线去”“到敌人的后方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年流行“到边疆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农村去”“到军营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夜校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青年流行“到特区去”“到国外去”。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青年流行“到北上广去”。  每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
曹德旺没跑,却戳中了中国实体经济的痛点  最近,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持续刷屏。曹德旺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莫瑞恩建造的汽车玻璃厂正式投产,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单体工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曹德旺提到在美国办厂:“天然气价格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电价是中国的一半”“购买厂房基本上没花钱”(中国的土地成本是美国的9倍),“在美国一公里还不到一块钱人民币,在中国过路费很高…
大型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视角俯瞰今天的中国,记录了各地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生态和城市风貌。  人们在QQ空间上书写日志、写说说、传图片、写心情,通过多种方式记录自己,“分享生活,留住感动”,通过微信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记录自己,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用不同方式记录着生活、时代与世界,记录着过往或现在、幸福或不幸……关于“记录”,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上榜理由:★
1.我们内心要建立一种信仰,就是要有所敬畏。改革开放30多年,欲望面前,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畏是两个词:尊敬和畏惧。因此,我一直把它比喻成一条大河两边的河堤,这边是敬,那边是畏。如果河的堤坝足够高,不管河流怎么波涛汹涌,都不会泛滥成灾。一旦敬畏的河堤不在了,或者变低了,欲望的河流就会奔腾泛滥,带来无数灾祸。人一定要活在希望之中,只要有希望、有信仰,人就不会那么焦虑。寻找信仰,我觉得这是中国最大的命
文学社简介:“文心雕龙”文学社秉持“为文塑心,以心塑文”的宗旨,成员主要是一些文学爱好者,在指导教师刘万春的带领下,诸位学员已经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20多篇文章。  指導教师:刘万春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有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高中生活关键词”有:理解、敬畏、转变、平衡、独立、超越。  以上材料中哪两个关键词最能概括你的高中生活?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
高考作文是考生这一特定的作者,在高考这一特定的写作环境下,给在特定的阅卷环境下、特定的读者而创作的文章,作为考生的“我”不是自我的倾诉,而是向阅卷老师表情达意,所以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然而从阅卷现场情况来看,许多考生在行文时只顾“自我倾诉”,根本不考虑特定的阅卷环境这一因素,特别是这一特定的读者的感受,文章自然很难得高分。纵观近几年50 高考高分作文,都具有明显的读者意识。
某次在宝岛旅行,我坐着汽车在各地乡村转悠,有一天来到高雄市美侬镇,见路旁有一家并不起眼的民宿,住客稀有,干干净净的门厅中央竟然有几只芦花鸡趴着,先就令我有些意外。民宿主人庄先生认真地对我们介绍说那是日本品种,告诫我们轻声轻语,不要打扰它,因为“鸡太太在生鸡宝宝啦”。听着这绵绵软语从一个高高大大的中年男子嘴里说出来,着实感到好笑,可他绝对是认真的。交谈后慢慢了解,庄先生出生于高雄,家境不薄,毕业于台
街头的老树下,是老人的红薯摊。  老树已经很老了,斑驳的树皮上挂满了青苔。老人也很老了,纵横的皱纹里,写尽了沧桑。  老人总在晨风正清凉时,推着他锈痕累累的烤架来到街头。虽已年迈,老人的筋骨却仍然遒劲有力。他总披着件灰绿色的军大衣,携着一只矮矮的小木凳,慢悠悠地来到老树底下。他从筐里挑出几个滚圆的大胖红薯,放进烤架,点燃火花。烤架便呜呜地哼着小调,满意地吐起白烟。不一会儿,清甜的薯香便和进晨风中,
有一次,子夏问孔子:“甜美娇巧的微笑那样喜人,美丽灵动的眼睛那样生辉,您却说素雅才是最绚丽多姿、美丽动人,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道:“绘事而后素。”他的意思很明白,必须先有“素”(白绢),然后才能施以五彩而成“绘”(图画)。  素是一切颜色的基础,也是一切颜色的调和,就像白日包含着七色。由此,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和美学思想——以素为雅,以纯为美,以淡为本,以静为质。修身悟道即是养素。正如元人
“从来如此,便对吗?”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如此振聋发聩地一问!  在恒河猴实验中,第一批经历过水冲的猴子已不在笼中,可“老猴子”们却依然极力阻止“新猴子”去摘香蕉,理由是“从来如此”;而“新猴子”也在莫名其妙中逐渐变成“老猴子”,在以同样的理由对“新新猴子”——尽管它们也不知道为何要如此。  “从来如此”,多像一些人眼中的“传统”啊!  前些天有这么一则新闻:抚顺一所号称传播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