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分子话题是中国和埃及现代文学小说最丰富的话题。中埃知识分子在近现代历史上都经历过国家政治动荡和外来略强殖民者的摧残。又遭受着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外来殖民者的文化冲击。虽然中国作家和埃及作家来自不同国家,在生活经历和文化思想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但他们创作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却有不少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困境;马哈福兹
在中国和埃及的现代文学时期,知识分子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此成为了中埃现代作家所描写的对象。中埃知识分子在现代历史上都经历过国家政治动荡和外来略强殖民者的摧残。又遭受着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外来殖民者的文化冲击,中埃知识分子在面对种种如此严峻的考验和困难,中埃知识分子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和埃及的现代作家以丰富的经验对各自国家的现代知识分子所遭遇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他们以独到的写作手法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状对知识分子困境的影响,并深度探讨知识分子的个性思想问题。经过对中埃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国的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有许多相同之处。本文列举出几部有相同之处的中埃文学作品,相同之处包括:知识分子形象特征、知识分子命运、社会现状等方面。
一、鲁迅的《白光》和马哈福兹的《哈里里市场》:
首先,中国的鲁迅和埃及的马哈福兹分别对各自国家的现代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分别是中埃两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们对各自国度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虽然鲁迅和马哈福兹来自不同的国家,属于不同的文化区域,也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与中埃两国其他的作家相比,鲁迅和马哈福兹是创作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最多的作家,而他们都受到了先进西方思想的启迪。对两位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行对比之后能找到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一,鲁迅和马哈福兹都十分关注现代知识分子所处的困境,他们描写了社会中各种各样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写作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时,不但揭露国家腐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的种种弊病,还深度地针对知识分子身上的缺点和思想状态进行分析。如鲁迅所说:先改造自己才能改造社会。中埃二位作家以同情和批判的态度书写出中埃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两位作家对不同知识分子的形象描写唤醒了整个时代,那一代民众逐渐清醒,而下一代民众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现状。
二、两位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多以悲剧形式收尾,目的是为了引起民众的觉醒与共鸣并在其中为民众带来启示。鲁迅曾说过:悲剧的意义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马哈福兹笔下的《始与末》小说中,虽然小说中的主人公最后能够了参与军事,并能够解决家庭的贫困问题,但马哈福兹意识到个人的成功会掩盖集体的悲剧,也会否认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因此他故意把小说以悲剧的方式结尾,以便能更好地表达当时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以此表达悲剧命运的普遍性,这样才能让民众在悲痛之余体会到当代知识分子困境,因此鲁迅和马哈福兹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令人刻骨铭心。
鲁迅的《白光》小说中的主人公陈士成和马哈副兹的《哈里里市场》小说中的主人公艾哈迈德·阿克夫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俩都是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而他们也都是那种孜孜不倦、学而不厌的知识分子,到最后也都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陈士城遭受了腐朽科举制度的毒害,也因此导致了他悲剧般的命运,最后因绝望发疯而死。艾哈迈德·阿克夫受英国殖民统治者剥削制度的残害,促使他不得不离开学校,因此他万念俱灰。鲁迅和马哈福兹都通过描写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情况和悲剧命运来揭露腐朽的社会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迫和剥削。同时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也受到了两位作家深度地批判,这种知识分子秉持旧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理应能够思考和反省,但他们却对当时西方的新思想毫不过问,一辈子盲目地沉浸在旧书之中,浪费着自己的青春。虽然时代可能会造就他们悲惨的命运,但他们却也有改变这个时代的可能性。
二、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陶菲克. 哈基姆的《乡村检察官手记》:
鲁迅和陶菲克·哈基姆都欣赏欧洲的文化思想和政治理念,特别是平等与自由的思想观念。因此鲁迅和陶菲克·哈吉姆同样希望能够改造社会中的迂腐思想,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理念。由于中国和埃及都属于农业大国,因此两位作家十分关注农民的生存困境,深度地探讨农村的现状与困境。他们为体现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写下了许多知识分子题材小说。通过两位作家的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可以发现鲁迅的《狂人日记》小说和陶菲克·哈基姆的《乡村检察官手记》有诸多相同之处。虽然两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即《狂人日记》小说创作于1918年,而《乡村检察官手记》创作于1937年,但无论小说中主人公的知识分子形象还是社会现状都比较相似。《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乡村检察官手记》中的检察官都是属于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也都遭受了那个时代的统治制度的剥削压迫。鲁迅和陶菲克分别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明显地揭露了统治制度的腐朽和农村的愚昧,也体现出知识分子被压迫的困境。两位知识分子通过书写日记的方式反映当时的黑暗现状。狂人表达出当时中国封建主义社会对于国民的压迫。他发现在日记的每一页写得“仁义道德”里所写的却是“吃人”的含义。而这恰好折射出那时的统治制度,他们从外看是利用道德理论去影响人民的思想,而从内看,却是吃人的可怕现状,而这与《乡村检察官手记》中的统治制度相似,埃及三十年代的法律制度为英国殖民者所制定,是官僚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利用“法律”的名义,表面上是维护公平正义,实际上是压迫国民,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残酷的剥削。鲁迅和陶菲克·哈基姆都描写出了这种“ 金玉其外”的统治制度。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的许多民众由于长期受到压迫,因而变成了腐朽制度的维护者,并与这样的制度产生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狂人身边的人还有他哥哥,同样,他也是吃人的人。而如《乡村检察官手记》中的警方、药店老板和医生。他们同警察局局长和大法官狼狈为奸,在如此腐朽的社会状况下对埃及的知识分子进行重重压迫,但两部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狂人选择了反抗,想唤醒身边的人民,高喊拯救孩子,而检察官却只想着逃避“被吃”,选择了忍气吞声,在悲痛欲絕中只能通过不被别人看见的日记来发泄心中的痛苦。鲁迅和陶菲克·哈基姆通过两位知识分子的日记唤醒民众,对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加深批判与反思。 三、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马哈福兹的《新开罗》:
老舍小说的《四世同堂》和马哈福兹小说的《新开罗》之间有许多相似。《四世同堂》小说创作于1944年,表现出多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体现出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苦难、惶惑、觉醒和反抗。小说以沦陷的北平为背景,表现出北平中的几种知识分子的文化思想、性格特点和命运,反映出当时侵略者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而《新开罗》小说创作于1945年,表现埃及在三十年代英国侵略者和腐败政治对于几类知识分子思想和生存的影响。体现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小说以开罗为背景。反映当时开罗社会现实与历史转折对于知识分子思想和命运的影響。《四世同堂》小说中祁瑞宣和《新开罗》中的阿里很相似。他们都是代表知识分子形象。祁瑞宣是属于旧知识分子形象,从小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启发,但西方新思想却完全没有取代从小所接受的传统思想,这导致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他为了教训父母,而接受了父母为他安排的婚姻,过上了不幸的情感生活。他很懦弱,虽然想报国杀敌但却表现得与世无争,而这与《新开罗》中的阿里也有很多相同之处。虽然阿里代表新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深受西方思想得影响,十分反对封建思想,想追求自由浪漫的婚姻,提倡妇女解放,相信社会主义,但在思想上也有种种矛盾,虽然他批判社会阶级现象,但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并大手大脚地花钱。虽然他相信社会主义,但却不问世事。这两位知识分子那时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过他们最后改正了思想上的错误并打破了内心的束缚。作家老舍写出了战争的爆发解除了一批知识分子的思想的矛盾,使他们再一次思考五四运动的思想并勇敢的打破旧思想的束缚。逐渐的觉醒起来,作出反抗。马哈福兹表现出了一批因长期受殖民压迫和腐朽政治剥削而信奉社会主义的一批知识分子也逐渐觉醒并承担社会责任。如阿里,最后打破了思想上的矛盾,变为一名启蒙者,去促进社会进步。老舍和马哈福兹完美体现出时代风貌和历史转折对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的影响。
四、巴金的《寒夜》和马哈福兹的《哈里里市场》:
巴金许多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主题、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都与马哈福兹的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巴金和马哈福兹创作出许多知识分子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社会制度对现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所造成的影响。经过对比两位作家的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就能发现巴金《寒夜》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与马哈福兹的《哈里里市场》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有相似之处。《寒夜》小说创作于1946年,表现出抗日时期贫病的知识分子形象。《哈里里市场》小说创作于1941年,作品表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传统知识分子在英国殖民时期的生存道路。《寒夜》中的汪文宣和《哈里里市场》中的艾哈迈德·阿克夫都属于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汪文宣作为一名小职员,当时的腐败和黑暗给他造成了深度的压迫,经济条件也很困难,性情也逐渐变得懦弱,从来不尝试去改变社会的污浊,更不敢反对社会中的腐败。经济地位的低下使他在家中变得越来越懦弱,对自己的妻子也越来越轻贱,看来当时的经济状况早已注定了他悲剧般的命运。而艾哈迈德·阿克夫也受到了来自殖民统治的经济压迫,由于父亲被工作单位辞退,导致他不得不离开学校,成为一名普通小职员。经济条件的不堪使他陷入绝望,甚至他四十岁那年也无法结婚。他的性格让他远离现实,也从未试图改变社会的黑暗,只能沉浸于贫苦与绝望之中。时代成为了他悲剧命运的根源,他一直遗憾他生活的时代现状使他无法如愿以偿,遗憾所处的时代不像穆罕默德·阿里的时代那样繁荣。那个时代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并把优秀的学生派往欧洲留学并给予优厚的待遇。由此可见,虽然巴金和马哈福兹分别批判了汪文宣和艾哈迈德·阿克夫的性格与思想,但毫无疑问的是绝望的时代令他们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 蔡伟良,周顺贤.阿拉伯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埃及赫勒万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困境;马哈福兹
在中国和埃及的现代文学时期,知识分子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此成为了中埃现代作家所描写的对象。中埃知识分子在现代历史上都经历过国家政治动荡和外来略强殖民者的摧残。又遭受着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外来殖民者的文化冲击,中埃知识分子在面对种种如此严峻的考验和困难,中埃知识分子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和埃及的现代作家以丰富的经验对各自国家的现代知识分子所遭遇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他们以独到的写作手法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状对知识分子困境的影响,并深度探讨知识分子的个性思想问题。经过对中埃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国的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有许多相同之处。本文列举出几部有相同之处的中埃文学作品,相同之处包括:知识分子形象特征、知识分子命运、社会现状等方面。
一、鲁迅的《白光》和马哈福兹的《哈里里市场》:
首先,中国的鲁迅和埃及的马哈福兹分别对各自国家的现代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分别是中埃两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们对各自国度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虽然鲁迅和马哈福兹来自不同的国家,属于不同的文化区域,也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与中埃两国其他的作家相比,鲁迅和马哈福兹是创作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最多的作家,而他们都受到了先进西方思想的启迪。对两位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行对比之后能找到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一,鲁迅和马哈福兹都十分关注现代知识分子所处的困境,他们描写了社会中各种各样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写作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时,不但揭露国家腐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的种种弊病,还深度地针对知识分子身上的缺点和思想状态进行分析。如鲁迅所说:先改造自己才能改造社会。中埃二位作家以同情和批判的态度书写出中埃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两位作家对不同知识分子的形象描写唤醒了整个时代,那一代民众逐渐清醒,而下一代民众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现状。
二、两位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多以悲剧形式收尾,目的是为了引起民众的觉醒与共鸣并在其中为民众带来启示。鲁迅曾说过:悲剧的意义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马哈福兹笔下的《始与末》小说中,虽然小说中的主人公最后能够了参与军事,并能够解决家庭的贫困问题,但马哈福兹意识到个人的成功会掩盖集体的悲剧,也会否认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因此他故意把小说以悲剧的方式结尾,以便能更好地表达当时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以此表达悲剧命运的普遍性,这样才能让民众在悲痛之余体会到当代知识分子困境,因此鲁迅和马哈福兹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令人刻骨铭心。
鲁迅的《白光》小说中的主人公陈士成和马哈副兹的《哈里里市场》小说中的主人公艾哈迈德·阿克夫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俩都是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而他们也都是那种孜孜不倦、学而不厌的知识分子,到最后也都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陈士城遭受了腐朽科举制度的毒害,也因此导致了他悲剧般的命运,最后因绝望发疯而死。艾哈迈德·阿克夫受英国殖民统治者剥削制度的残害,促使他不得不离开学校,因此他万念俱灰。鲁迅和马哈福兹都通过描写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情况和悲剧命运来揭露腐朽的社会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迫和剥削。同时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也受到了两位作家深度地批判,这种知识分子秉持旧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理应能够思考和反省,但他们却对当时西方的新思想毫不过问,一辈子盲目地沉浸在旧书之中,浪费着自己的青春。虽然时代可能会造就他们悲惨的命运,但他们却也有改变这个时代的可能性。
二、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陶菲克. 哈基姆的《乡村检察官手记》:
鲁迅和陶菲克·哈基姆都欣赏欧洲的文化思想和政治理念,特别是平等与自由的思想观念。因此鲁迅和陶菲克·哈吉姆同样希望能够改造社会中的迂腐思想,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理念。由于中国和埃及都属于农业大国,因此两位作家十分关注农民的生存困境,深度地探讨农村的现状与困境。他们为体现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写下了许多知识分子题材小说。通过两位作家的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可以发现鲁迅的《狂人日记》小说和陶菲克·哈基姆的《乡村检察官手记》有诸多相同之处。虽然两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即《狂人日记》小说创作于1918年,而《乡村检察官手记》创作于1937年,但无论小说中主人公的知识分子形象还是社会现状都比较相似。《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乡村检察官手记》中的检察官都是属于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也都遭受了那个时代的统治制度的剥削压迫。鲁迅和陶菲克分别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明显地揭露了统治制度的腐朽和农村的愚昧,也体现出知识分子被压迫的困境。两位知识分子通过书写日记的方式反映当时的黑暗现状。狂人表达出当时中国封建主义社会对于国民的压迫。他发现在日记的每一页写得“仁义道德”里所写的却是“吃人”的含义。而这恰好折射出那时的统治制度,他们从外看是利用道德理论去影响人民的思想,而从内看,却是吃人的可怕现状,而这与《乡村检察官手记》中的统治制度相似,埃及三十年代的法律制度为英国殖民者所制定,是官僚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利用“法律”的名义,表面上是维护公平正义,实际上是压迫国民,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残酷的剥削。鲁迅和陶菲克·哈基姆都描写出了这种“ 金玉其外”的统治制度。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的许多民众由于长期受到压迫,因而变成了腐朽制度的维护者,并与这样的制度产生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狂人身边的人还有他哥哥,同样,他也是吃人的人。而如《乡村检察官手记》中的警方、药店老板和医生。他们同警察局局长和大法官狼狈为奸,在如此腐朽的社会状况下对埃及的知识分子进行重重压迫,但两部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狂人选择了反抗,想唤醒身边的人民,高喊拯救孩子,而检察官却只想着逃避“被吃”,选择了忍气吞声,在悲痛欲絕中只能通过不被别人看见的日记来发泄心中的痛苦。鲁迅和陶菲克·哈基姆通过两位知识分子的日记唤醒民众,对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加深批判与反思。 三、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马哈福兹的《新开罗》:
老舍小说的《四世同堂》和马哈福兹小说的《新开罗》之间有许多相似。《四世同堂》小说创作于1944年,表现出多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体现出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苦难、惶惑、觉醒和反抗。小说以沦陷的北平为背景,表现出北平中的几种知识分子的文化思想、性格特点和命运,反映出当时侵略者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而《新开罗》小说创作于1945年,表现埃及在三十年代英国侵略者和腐败政治对于几类知识分子思想和生存的影响。体现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小说以开罗为背景。反映当时开罗社会现实与历史转折对于知识分子思想和命运的影響。《四世同堂》小说中祁瑞宣和《新开罗》中的阿里很相似。他们都是代表知识分子形象。祁瑞宣是属于旧知识分子形象,从小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启发,但西方新思想却完全没有取代从小所接受的传统思想,这导致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他为了教训父母,而接受了父母为他安排的婚姻,过上了不幸的情感生活。他很懦弱,虽然想报国杀敌但却表现得与世无争,而这与《新开罗》中的阿里也有很多相同之处。虽然阿里代表新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深受西方思想得影响,十分反对封建思想,想追求自由浪漫的婚姻,提倡妇女解放,相信社会主义,但在思想上也有种种矛盾,虽然他批判社会阶级现象,但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并大手大脚地花钱。虽然他相信社会主义,但却不问世事。这两位知识分子那时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过他们最后改正了思想上的错误并打破了内心的束缚。作家老舍写出了战争的爆发解除了一批知识分子的思想的矛盾,使他们再一次思考五四运动的思想并勇敢的打破旧思想的束缚。逐渐的觉醒起来,作出反抗。马哈福兹表现出了一批因长期受殖民压迫和腐朽政治剥削而信奉社会主义的一批知识分子也逐渐觉醒并承担社会责任。如阿里,最后打破了思想上的矛盾,变为一名启蒙者,去促进社会进步。老舍和马哈福兹完美体现出时代风貌和历史转折对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的影响。
四、巴金的《寒夜》和马哈福兹的《哈里里市场》:
巴金许多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主题、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都与马哈福兹的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巴金和马哈福兹创作出许多知识分子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社会制度对现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所造成的影响。经过对比两位作家的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就能发现巴金《寒夜》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与马哈福兹的《哈里里市场》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有相似之处。《寒夜》小说创作于1946年,表现出抗日时期贫病的知识分子形象。《哈里里市场》小说创作于1941年,作品表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传统知识分子在英国殖民时期的生存道路。《寒夜》中的汪文宣和《哈里里市场》中的艾哈迈德·阿克夫都属于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汪文宣作为一名小职员,当时的腐败和黑暗给他造成了深度的压迫,经济条件也很困难,性情也逐渐变得懦弱,从来不尝试去改变社会的污浊,更不敢反对社会中的腐败。经济地位的低下使他在家中变得越来越懦弱,对自己的妻子也越来越轻贱,看来当时的经济状况早已注定了他悲剧般的命运。而艾哈迈德·阿克夫也受到了来自殖民统治的经济压迫,由于父亲被工作单位辞退,导致他不得不离开学校,成为一名普通小职员。经济条件的不堪使他陷入绝望,甚至他四十岁那年也无法结婚。他的性格让他远离现实,也从未试图改变社会的黑暗,只能沉浸于贫苦与绝望之中。时代成为了他悲剧命运的根源,他一直遗憾他生活的时代现状使他无法如愿以偿,遗憾所处的时代不像穆罕默德·阿里的时代那样繁荣。那个时代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并把优秀的学生派往欧洲留学并给予优厚的待遇。由此可见,虽然巴金和马哈福兹分别批判了汪文宣和艾哈迈德·阿克夫的性格与思想,但毫无疑问的是绝望的时代令他们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 蔡伟良,周顺贤.阿拉伯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埃及赫勒万大学文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