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对文本的深入对话。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则童话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对课文插图进行有效运用,放大插图价值,实现言意共生。
关键词: 插图;文本;对话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促进对文本语言、意境与情感的深入理解。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配的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具有很强的匹配性,是学生进行文本理解的有效载体。
一、 插图备受冷落
现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课文中的插图没有进行有效运用,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文本对话失去了深度与广度。笔者观察了一下,发现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备受冷落的现象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舍弃不用
一些中高年级的老师,往往认为文本是最重要的。插图只适合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文章的精华在于文本的解读,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没有时间顾及这看似“无关紧要”的插图。何况,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插图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只要大概明白就行。就这样,具有另外价值的插图就被舍弃不用了。
(二)舍本逐末
在进行公开课教学的时候,老师往往会制作精美的课件。此时需要大量的图片,但是大家常常沉浸于网络搜索而忽视课文原有的插图。平常在上课的时候也是这样,为了追求课件的效果,我会花很大的精力去搜索材料,制作课件。比如,在执教统编教材二上《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去搜集关于傣族的图片,力求完美。之后再把它们做成精美的课件。期间,还请了很多同事帮忙,搜集材料。最后确实有一定的效果,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是之后再想想,感觉有点事倍功半的感觉。我忽视了课文中最重要的插图。图上描绘了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在一起的场景。它与第3和第4自然段是相呼应的。图文对照,既写了周总理的外貌,又写了他泼水的动作,两者相得益彰。如果我能好好地利用书上的插图,既节约了时间,又使教学更加得扎实、有效。
(三)蜻蜓点水
有时候,老师会关注到课文插图,但是常常只是一带而过,只讲其皮毛,没有发挥插图真正的价值。比如,有位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一上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她关注并利用了文章的插图。她先让小朋友们用直线画出有哪些小画家,然后用波浪线画出小画家们分别画了什么?接着就让小朋友们自己去图上找一找小动物们的脚印。解读插图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如此“放手”,没有真正地利用好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先找到小鸡画的画,让他们观察,为什么这是小鸡画的?由此引到小动物的脚印就是一幅画。然后再讓学生上来指其他小动物画的画。这样既有指导又有反馈,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价值。而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
二、 放大插图价值
接下来,我将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则童话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对课文插图进行有效运用,放大插图价值,实现言意共生。
(一)插图激趣,披情入文
课文编者精心设计、绘制的插图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如果在刚上课导入课文时引入插图,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开始,我就出示第一幅插图,帮助学生认识人物形象。从图上学生很快发现小公鸡嘴巴尖,鸭子嘴巴扁;小公鸡没脚蹼,鸭子有脚蹼。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因此,对于抽象化的文字他们是不容易感知的,而插图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小学生很容易从儿童的视角看出插图的内涵。
(二)图文勾连,整体感知
课文插图是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创作的,再现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场景,一般来说,只看插图就可以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引领孩子走进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把课文读通读顺。
因此我布置了以下初读课文的要求,特意增加了第二条:
(1)指读课文一遍,读准字音。捧读课文一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对照插图合作朗读,一人读文字,一人指文字对应的图画。
让孩子充分利用插图走进课文,不但降低了初读课文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自学能力,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三)借图解词,读中品悟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课文插图富有语言情境,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感。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关注特殊词语“吃得很欢”“急得直哭”。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就很难准确把握。而课文插图内容非常广泛,能提供学生头脑中原本不存在的情境,从而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象,更快更准确掌握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我在这里采用图文结合,让学生根据图片说说为什么小公鸡“吃得很欢”?小鸭子“急得直哭”?借助图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当学生看到嘴里叼着虫子的小公鸡,笑眯眯的眼睛,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吃得很欢”。原本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形象的画面。
(四)巧用留白,创图想象
很多插图既是课文内容的图解,也是形象化的课文语言,容易引人想象,具有创新的潜在因素。但是,由于课文篇幅的限制,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插图都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充满了“留白”。像这篇课文出现了两幅插图,其实并不能展现文本全部的内容。我将在教学第3和第4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想象插图。
关键词: 插图;文本;对话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促进对文本语言、意境与情感的深入理解。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配的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具有很强的匹配性,是学生进行文本理解的有效载体。
一、 插图备受冷落
现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课文中的插图没有进行有效运用,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文本对话失去了深度与广度。笔者观察了一下,发现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备受冷落的现象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舍弃不用
一些中高年级的老师,往往认为文本是最重要的。插图只适合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文章的精华在于文本的解读,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没有时间顾及这看似“无关紧要”的插图。何况,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插图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只要大概明白就行。就这样,具有另外价值的插图就被舍弃不用了。
(二)舍本逐末
在进行公开课教学的时候,老师往往会制作精美的课件。此时需要大量的图片,但是大家常常沉浸于网络搜索而忽视课文原有的插图。平常在上课的时候也是这样,为了追求课件的效果,我会花很大的精力去搜索材料,制作课件。比如,在执教统编教材二上《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去搜集关于傣族的图片,力求完美。之后再把它们做成精美的课件。期间,还请了很多同事帮忙,搜集材料。最后确实有一定的效果,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是之后再想想,感觉有点事倍功半的感觉。我忽视了课文中最重要的插图。图上描绘了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在一起的场景。它与第3和第4自然段是相呼应的。图文对照,既写了周总理的外貌,又写了他泼水的动作,两者相得益彰。如果我能好好地利用书上的插图,既节约了时间,又使教学更加得扎实、有效。
(三)蜻蜓点水
有时候,老师会关注到课文插图,但是常常只是一带而过,只讲其皮毛,没有发挥插图真正的价值。比如,有位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一上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她关注并利用了文章的插图。她先让小朋友们用直线画出有哪些小画家,然后用波浪线画出小画家们分别画了什么?接着就让小朋友们自己去图上找一找小动物们的脚印。解读插图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如此“放手”,没有真正地利用好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先找到小鸡画的画,让他们观察,为什么这是小鸡画的?由此引到小动物的脚印就是一幅画。然后再讓学生上来指其他小动物画的画。这样既有指导又有反馈,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价值。而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
二、 放大插图价值
接下来,我将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则童话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对课文插图进行有效运用,放大插图价值,实现言意共生。
(一)插图激趣,披情入文
课文编者精心设计、绘制的插图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如果在刚上课导入课文时引入插图,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开始,我就出示第一幅插图,帮助学生认识人物形象。从图上学生很快发现小公鸡嘴巴尖,鸭子嘴巴扁;小公鸡没脚蹼,鸭子有脚蹼。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因此,对于抽象化的文字他们是不容易感知的,而插图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小学生很容易从儿童的视角看出插图的内涵。
(二)图文勾连,整体感知
课文插图是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创作的,再现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场景,一般来说,只看插图就可以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引领孩子走进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把课文读通读顺。
因此我布置了以下初读课文的要求,特意增加了第二条:
(1)指读课文一遍,读准字音。捧读课文一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对照插图合作朗读,一人读文字,一人指文字对应的图画。
让孩子充分利用插图走进课文,不但降低了初读课文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自学能力,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三)借图解词,读中品悟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课文插图富有语言情境,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感。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关注特殊词语“吃得很欢”“急得直哭”。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就很难准确把握。而课文插图内容非常广泛,能提供学生头脑中原本不存在的情境,从而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象,更快更准确掌握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我在这里采用图文结合,让学生根据图片说说为什么小公鸡“吃得很欢”?小鸭子“急得直哭”?借助图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当学生看到嘴里叼着虫子的小公鸡,笑眯眯的眼睛,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吃得很欢”。原本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形象的画面。
(四)巧用留白,创图想象
很多插图既是课文内容的图解,也是形象化的课文语言,容易引人想象,具有创新的潜在因素。但是,由于课文篇幅的限制,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插图都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充满了“留白”。像这篇课文出现了两幅插图,其实并不能展现文本全部的内容。我将在教学第3和第4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想象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