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根据民办高校教学自身职能,从战略观点出发,坚持“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理念,坚持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办学特色,研究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民办高校 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战略思考
一、民办高校办学总体模式
(一)强调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以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基本定位,以特色求发展,以实践教育为核心,是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定位。民办高校的师资配备、学科建设、科研活动,必须以能够拉动或支持专业建设与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体现科研、学科建设为教学服务,一切从民办高校的目标定位与现实条件出发,脚踏实地,不盲目攀比。
(二)优化专业布局与教学内容
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市场评价反馈机制,坚持选择适合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热点专业,并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确保毕业生“适销对路”。二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突出基础实、能力强、个性化特点,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通过模块方向设置为学生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在课程内容上,紧贴社会需求,逐步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社会急需的知识,满足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需要。四是在教学安排上,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期。
(三)注重因材施教
民办高校学生入学成绩不高,但不能因此降低培养标准,而要坚持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观,即辩证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认识学生经营意识、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以及学生的学业基础、能力、个性、志趣差别明显,偏科现象较为普遍的特征,提出“柔性培养、因材施教”的理念,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学校可以实行大类招生,一年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及志趣自主选择专业;可以开设辅修专业,鼓励学科之间、专业之间交叉融合,根据市场需求与学生的意愿组建特色班、实验班;通过设置柔性化的课程体系,开设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活模块等方式,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课程功能菜单,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与柔性化;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不拘一格,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及学生特点,采取灵活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四)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意识
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客观上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以学生创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科研计划(SRTP)等为基本平台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提升、完善,建设以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基于解决问题式教学(PBL)和案例教学模式,侧重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与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探讨教学内容与培养方式的国际化,举办国际经济特色班。特色班主干课程全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授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构建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行柔性模块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按专业大类招生,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构筑各个学科、专业之间交叉互通的桥梁。其次,举办跨专业的特色班、实验班,实现课程体系设置的柔性化。再次,在稳定平台课程,整合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多层次的模块课程,既有培养通用技能的基本技能模块,也有面向市场职业群的专业方向模块,还有在教学后期阶段根据市场变动灵活设置,采用团队授课模式的活模块。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改革,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柔性,满足了市场的多元需要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目标。
(二)推行适应于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采用以学期论文、专题调研、课程教学中的设计性题目、案例教学融合于实践平台的创业创新实践形式、专业核心课程建立案例库。案例库以师生共同参与,边搜集,边研讨,边整理,边使用的方式创建。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服务于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两个实践基地平台;要注意实践教学平台与教学计划的有效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客观上要求民办高校在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必须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有效运转、实践教学平台能否有效利用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实践教学平台与教学计划的有机融合。学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和尝试,对于已经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项目,特别是依托于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项目,注意适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课程体系与教学平台的融合,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且贯穿于教学体系始终。
【参考文献】
[1]何晓红.构建交叉互动型教学模式,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J].职业教育研究,2004(01):14-15.
[2][美]Clark Ker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顾明远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3]王吉会,赵乃勤,李宝银,等.创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03):8-10.
[4]俞承芬.实验中心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03):90-92.
【关键词】民办高校 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战略思考
一、民办高校办学总体模式
(一)强调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以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基本定位,以特色求发展,以实践教育为核心,是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定位。民办高校的师资配备、学科建设、科研活动,必须以能够拉动或支持专业建设与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体现科研、学科建设为教学服务,一切从民办高校的目标定位与现实条件出发,脚踏实地,不盲目攀比。
(二)优化专业布局与教学内容
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市场评价反馈机制,坚持选择适合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热点专业,并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确保毕业生“适销对路”。二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突出基础实、能力强、个性化特点,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通过模块方向设置为学生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在课程内容上,紧贴社会需求,逐步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社会急需的知识,满足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需要。四是在教学安排上,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期。
(三)注重因材施教
民办高校学生入学成绩不高,但不能因此降低培养标准,而要坚持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观,即辩证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认识学生经营意识、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以及学生的学业基础、能力、个性、志趣差别明显,偏科现象较为普遍的特征,提出“柔性培养、因材施教”的理念,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学校可以实行大类招生,一年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及志趣自主选择专业;可以开设辅修专业,鼓励学科之间、专业之间交叉融合,根据市场需求与学生的意愿组建特色班、实验班;通过设置柔性化的课程体系,开设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活模块等方式,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课程功能菜单,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与柔性化;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不拘一格,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及学生特点,采取灵活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四)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意识
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客观上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以学生创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科研计划(SRTP)等为基本平台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提升、完善,建设以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基于解决问题式教学(PBL)和案例教学模式,侧重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与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探讨教学内容与培养方式的国际化,举办国际经济特色班。特色班主干课程全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授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构建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行柔性模块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按专业大类招生,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构筑各个学科、专业之间交叉互通的桥梁。其次,举办跨专业的特色班、实验班,实现课程体系设置的柔性化。再次,在稳定平台课程,整合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多层次的模块课程,既有培养通用技能的基本技能模块,也有面向市场职业群的专业方向模块,还有在教学后期阶段根据市场变动灵活设置,采用团队授课模式的活模块。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改革,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柔性,满足了市场的多元需要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目标。
(二)推行适应于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采用以学期论文、专题调研、课程教学中的设计性题目、案例教学融合于实践平台的创业创新实践形式、专业核心课程建立案例库。案例库以师生共同参与,边搜集,边研讨,边整理,边使用的方式创建。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服务于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两个实践基地平台;要注意实践教学平台与教学计划的有效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客观上要求民办高校在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必须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有效运转、实践教学平台能否有效利用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实践教学平台与教学计划的有机融合。学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和尝试,对于已经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项目,特别是依托于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项目,注意适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课程体系与教学平台的融合,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且贯穿于教学体系始终。
【参考文献】
[1]何晓红.构建交叉互动型教学模式,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J].职业教育研究,2004(01):14-15.
[2][美]Clark Ker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顾明远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3]王吉会,赵乃勤,李宝银,等.创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03):8-10.
[4]俞承芬.实验中心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0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