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昨天,不忘初心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s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7日,常派相声的当家人,我的老师常宝华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作为常派相声的传人,先生的一生都伴随着相声,相声的一点点演化先生都了然于心。天津是正宗的相声窝子,而在天津,最出名的相声世家一个是马家,一个就是常家。常宝华的父亲常连安是“常式”相声的创始人,也是北京启明茶社的创始人。常老爷子有六个公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和常宝丰,全都说相声。从小的耳濡目染、环境熏陶,让常宝华先生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也从骨子里与相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6岁时就在天津的小梨园剧场第一次登台,后师从相声泰斗马三立,70多年相声磨活,常宝华先生早就成了誉满天下的相声大师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常宝华先生在相声界辈分高,名望大,他先后收了侯耀华、牛群、赵福玉、包常春等一大批弟子,现在这些弟子都成了相声界的顶梁柱,这些弟子再开枝散叶,相声界倒是大多数子弟都受过他的提携和照顾了。1953年在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回国后,常宝华先生进了海政文工团。他在在海政文工团期间,多次代表国家给外国友人表演相声,让相声这门曲艺慢慢地走向了世界。他还多次向毛主席、周总理表演相声,为文工团赢得了荣誉,获得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这么多荣誉在身,先生却十分谦虚。2006年,常宝华先生被授予中国曲艺界的最高荣誉—— “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记者称他“大腕儿”时,他只说自己是“蔓儿”。他的原话:“我们顶多是喇叭花儿,观众是土壤,没有土壤,谁也成不了蔓儿。”
  相声既然给周总理评为曲艺了,就需要时刻的创新。出新段子,出新表演形式。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不发展就谈不上曲艺事业的繁荣。1982年,总政在无锡举办了首届曲艺培训班,号称黄埔第一期,邀请常宝华先生授课,他讲到“把点定活”让我牢记至今,“把点定活”是曲艺术语,点就是观众,活就是作品。先生告诉我们:曲艺人到什么地域使什么活,进什么时代唱什么歌。我与史琳及逗笑、逗乐始终把握和运用“把点定活”这句话,在廣东生根开花30多年,我们与时俱进,时刻谨记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来听我们的相声也能听懂,也能听乐。常宝华先生自己早就是“把点定活”的践行者。由他创作表演的相声《昨天》、《追朔》等作品就是“把点定活”的创新成果,他紧扣时代脉膊努力创新不落俗套,大胆地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元素和手段来丰富提升相声的表演内涵,让相声真正成为了一项艺术。
  水有源树有根,追溯到启明茶社,创新源头那就是我的师爷常连安老先生。30年代他就已提倡收徒不设卖身契,破除旧俗,树常门新风。在那个年头实属难得呀!启明茶社明文规定:不演臭活、荤活、凑活,嘿!这不就是反三俗吗?常老先生说过,相声人要什么都学一点。相声涉及的面很广,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不一而足,说相声的要什么都会。相声的创新是一个无底洞,它永不停歇地要求表演者和创作者推陈出新,相声效果是观众必须当时笑出来,段子老,观众不乐,这个现打不赊,这场演出就失败了。这就要求相声要去借鉴一切口头表演形式,评书、大鼓、戏曲、歌曲、口技等等,谁敢保证自己在下一次创新中,不需要用到这些艺术形式中的东西?闲了置忙了用,相声演员还怕自己会得太多么?
  我年轻的时候到处学相声,刚好那时候常宝华先生说了段《昨天》。那时候觉得《昨天》构想奇特,妙趣横生,对比了新旧社会的鲜明不同。当时听着相声,觉得先生太有才了,既表现出了相声的捧逗特点,又热情讴歌了新生活。周恩来总理也曾看过他与侯宝林的相声代表作《昨天》,演完后周恩来跟常宝华提了修改意见,第二天修改后的《昨天》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面前表演后获得特别夸赞。同年,老舍先生在《曲艺》杂志上,发表文章《谈相声“昨天”》,专门分析这个相声段子的艺术特色。1976年,常宝华和侄子常贵田创作演出的相声《帽子工厂》轰动一时,成为当时相声直接介入重大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一段《昨天》愣是绕了我一辈子,最终把我绕到常氏相声的队伍里来了。我那时还年轻,听了他与赵世忠合作的一段《当行论》乐得我满地打滚。当时我想,这老爷子嘴唇一碰下嘴唇,说出来的尽是些“木头小皮盆”之类四六不着的话,还带着股酸不溜丢的味儿,是那么俏皮、那么可乐。所以我就决定,进了曲艺行当,为了曲艺事业发扬光大而努力。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对《昨天》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按说《昨天》的前半段与后半段分属不同的创作序列,前半段从《醋点灯》等表现旧社会底层生活艰辛的传统相声中汲取营养,后半段则得益于1949年后歌颂型相声的悄然兴起。但《昨天》并未表现的前后割裂,反而融汇成一种雅致大方的全新风格,完全不同于传统相声的江湖习气,可见新社会对旧相声之“改造”。这种“改造”,给了相声更多的艺术味儿。
  高品位的相声能让观众绕梁三日而回味,我认为常氏相声做到了。常氏相声以生动细腻,相互间的逗趣见长,常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分的没有那么细,常常是互相配合着把包袱说出来,这就非常考验说相声的功底和两人的配合。但是这样效果很明显,包袱更多,动态的笑料十足,就像是两人聊天一样,老百姓也十分乐于接受。捧逗并重,表演上大开大合,让常氏相声有了非常鲜明的特点,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常氏相声薪火相传的秘密。
  先生说相声的特点就是捧哏严谨,不拖不撂,洒脱明快,讲究一个说话的节奏。他尤其喜欢与观众交流互动,常常他在台上说,观众在台下了,他还问这段子可乐不可乐。听久了下相声的人,都会觉得相声是那么幽默而发人深省。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相声作家。历年来创作相声、小品、快板等作品170多篇,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多的精神财富。
  常宝华先生还提出一个观点,就是相声不只是“说学逗唱”,他说相声可不止四门功课,“说学逗唱”是一种“通俗”的概括。“说学逗唱”是一句很好的“舞台话”,是行当里面对于相声的概括,而未见得是一句多么深刻的“内行话”。普通观众、大众,对于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浅尝辄止,目的是消遣娱乐。相声演员在台上对观众说的,或是面对采访对大众说的话,目的要“通俗”,要“达意”。所以就总结出了这四门功课。但相声可远远不止这四门功课,还有“使相”,“撇苏”,“掉凳”啊,或是打个飞脚,走个虎跳,这些都得从小练起。所以先生常讲,相声说的都是基本功,都是功夫。
  抗战时期,常宝堃先生以相声《牙粉袋儿》为武器,在舞台上讽刺控诉日寇的侵华罪行,遭到牢狱之灾。抗美援朝他又以相声为武器赴朝慰问献出生命。他的壮举,给当时地位低下的曲艺人争得了尊严,他的牺牲,为相声这门艺术提高了品位和价值。
  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当我还是一个天桥撂地的小老艺人的时候,就已经被革命烈士常宝堃的事迹所感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69年我舍去46块的工资应征入伍来到武汉军区,79年三次请缨参加了自卫还击战,战前我立下遗嘱:“我要向革命烈士常宝堃学习,为曲艺界争光!假如我回不来,请把光荣烈属的牌子挂在曲艺队的门上吧!”战场上,我们团冲锋在前,我们又是掩埋烈士又是审讯俘虏,后来跟随54军161师部队前进18公里攻打脱浪县城,荣立了三等战功。
  到了3月8日停战,没能及时向单位和家人报平安,我失联了,常宝华先生第一个打电话询问我的下落,我非常感动,他的关心成了我们师徒爷俩的重要情结。常宝华在逝世前受哮喘病困扰多年,在海军总医院住院已有些时日,我时时刻刻关注着他老人家的消息,到处探听老人家的病有没有缓解一点。先生逝世的消息传过来,我难受的吃不下一口饭,心里翻来覆去的都是先生的种种神情,种种事迹。
  一个天桥撂地的我,如今也成了师父。对于先生的教诲,我是一刻也不敢忘记的。“四人帮”被粉碎的时候,他创作的相声《帽子工厂》、《狗头军师张》,讲的就是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些作品引领我们这些相声子弟进入了新的时期。常宝华先生的一生对于相声这门艺术来说是承前启后的,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创新的一面。我必须继承恩师常宝华先生的遗志,发扬好艺德,好传统,率领弟子们沿着恩师常宝华的创新之路一直走下去。时刻铭记追朔昨天砥砺前行!
其他文献
王汝刚是江浙沪地区家喻户晓的滑稽表演艺术家,性格诙谐的他师承滑稽泰斗杨华生、笑嘻嘻、绿杨等人,在学艺从艺的过程中打下了说、学、做、唱的深厚功底。他的表演自然流畅,轻松洒脱,节奏感强,追求高品位的幽默特性使其表演雅俗共赏;他通晓多种方言,并善于运用方言和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塑造多种性格的喜剧人物,让人观看其演出后留下深刻印象。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汝刚逐步形成其炉火纯青的轻松传神、细腻阴噱和方言
期刊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它不仅是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与商贸中心,更是清朝文化的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因富于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沈阳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列,充满着蓬勃的现代气息。如今,沈阳的旅游业虽然呈现欣欣向荣之态,但与其重工业相比,在提升城市知名度方面还明显缺乏吸引力。沈阳应将游客喜闻乐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等文化艺术项目深度融入旅游文化,依托故
期刊
書画扇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做留念。书画扇集实用、工艺与艺术于一体,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书画家在命笔之时须考虑在特定空间范围中精思巧构画面,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一幅盈尺小品往往能体现创作者在自然情态下的艺术造诣和笔墨意趣,因此诸多书画扇已超越其实用性,
期刊
陈云同志在1981年就评弹发展遇到的种种困难提出“出人,出书,走正路”七字方针,他说:“出人,就是要热心积极培养年轻优秀的创作人员和演员,使他们尽快跟上甚至超过老的。出书,就是要一手整理传统书目,一手编写反映新时代、新社会、新事物的书目,特别要多写多编新书。走正路,就是要在书目和表演上,既讲娱乐性,又讲思想性,不搞低级趣味和歪门邪道。”  陈云同志提出的“七字方针”高度概括了包括评弹在内的曲艺艺术
期刊
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具有时间跨度久、受众范围广、传播和影响力大等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是打造城市对外宣传名片、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2004年,张家港创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有16年。一个县级市勇于创新,用实际行动有效推动了沿江城市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而自2015年起,国际幽默艺术周长期落户张家港,以“幽默丰富生活,欢笑连接世界”为主题,搭建起促进中
期刊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中国曲协深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之年。一年来,在中宣部和中国文联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导下,中国曲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文艺文联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团结带领广大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准
期刊
小时候听广播评书养成一个习惯,总要在故事进行到要紧处时看看表,估算下这段书还有多长时间,一如现在看网剧祈祷进度条君要顶住一般。随着醒木一声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响起,祈祷一如昨天、前天、大前天一样没起作用,但小小失望之后却是更强烈的好奇:这故事要怎么进行下去呢?  长篇评书伴随我慢慢长大,却不知何时退出了我的生活。现在看看当下长篇書目的颓势,我不禁有了疑惑: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
期刊
在今年8月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其中,“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
期刊
中国曲协举办第二届“曲艺版权宣传周”活动  4月26日,中国曲协举办的第二届“曲艺版权宣传周”活动线上启动。本次活动以“为曲艺绿色未来而创新”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提高广大曲艺工作者尊重知识产权、避免侵权、勇于维权的意识,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创作环境。(曲讯)  金华市举办曲艺传承人研培活动暨第四届“金华道情”论坛  4月21日,2020“婺风遗韵”曲艺传承人研培活动暨第四届“金华道情”论坛在杭州拉
期刊
人生的道路不尽相同,有的先甜后苦,有的先苦后甜,有的苦、辣、酸、甜交相出现,也有的历经磨难,最后成功,单田芳当属于最后一种。  我和单先生居住在两个城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互相并不了解。1965年,辽宁省曲艺会演的时候,我与鞍山曲艺团说新书的名家杨田荣,讨论起评书艺术的发展情况,问道:“鞍山的青年评书演员,谁能成角儿?”杨先生略一思索,便回答说:“单田芳。”这是我头一次有了对单田芳的耳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