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云同志在1981年就评弹发展遇到的种种困难提出“出人,出书,走正路”七字方针,他说:“出人,就是要热心积极培养年轻优秀的创作人员和演员,使他们尽快跟上甚至超过老的。出书,就是要一手整理传统书目,一手编写反映新时代、新社会、新事物的书目,特别要多写多编新书。走正路,就是要在书目和表演上,既讲娱乐性,又讲思想性,不搞低级趣味和歪门邪道。”
陈云同志提出的“七字方针”高度概括了包括评弹在内的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其中对传承与发展的论述更对当前少儿曲艺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出人——让更多孩子成为曲艺百花园的新苗
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曲艺艺术,是保证曲艺事业整体发展常有源头活水来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强大助力。但因种种原因,在繁多的少儿艺术教育门类中,却很难看到曲艺的身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家长眼里,曲艺不如钢琴、古筝那般“高雅”,也不如唱歌舞蹈“腿长”;另一方面,普通话的推广也在无形中消减了方言这一曲艺重要的艺术基础。
为重新厚植曲艺生存发展土壤,有效提升曲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关注度,近年来,上海曲艺家们在上海曲协的团结引领下,依托中小学教学资源,在平台搭建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1996年5月,上海姚连生中学开设了评弹艺术特色教学,创建评弹特色班,成立评弹艺术团,特聘评弹艺术家余红仙、国家一级演员周红等担任指导教师。学校还建立了每年选拔评弹团演员的机制,不少同学就是从学习评弹起步,或去国外继续在艺术方面接受深造,或考入专业艺术高等院校,说唱表演艺术家黄永生创办了上海说唱艺术学校,培养出了陈靓、邵印冬、薛文彬等一批优秀的说唱演员。黄永生在患病期间还不忘传承初心,牢记育苗使命,收下了关门弟子连彬尧,成就了上海曲艺界一段佳话。
师承曲艺家张双勤先生的顾竹君也是沪上家喻户晓的说唱艺术家。顾竹君是国家一级演员,按理说要到60岁退休,但是她打报告要求55岁退休,“看到上海说唱后继无人,我非常着急,早点退休,我就可以全身心培养说唱接班人了。”顾竹君在古镇南翔成立了说唱基地,与丈夫、国家一级演员陈健,曲艺音乐人曹哲维,曲艺演员陈思清、张晓冬等一道,在小学生中传播说唱艺术的种子,并义务培育出了江紫珊、卜诗意、汪泽铎等一批很有潜力的青少年曲艺演员。
浸润说唱艺术数十年的国家一级演员徐世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始终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己任,创办了上海市第一支红领巾说唱团。除亲自教学外,他还邀请说唱名家龚伯康、顾竹君、刘敏、林锡彪、任珍、陈韵芬等为小朋友们授课。张明欣、施姿羽、侯嘉祺等曲艺新苗,就是这批名师培养出来的曲艺“潜力股”。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曾称赞道:“上海说唱是个宝,上海小囡要学好。让上海说唱这门独特艺术发扬光大,我们必须从红领巾开始抓起,让小朋友们传承好上海文化,让我们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永放光华!”
上海曲协惠民中学学生曲艺基地,专门成立了由钱程、梁定东、徐开麟、任群林、冯小英、陶莺芸、张文泽、李国靖等专家教师组成的曲艺传承智库。集聚如此强大的曲艺师资力量,可见惠民中学对曲艺传承发展的重视度。惠民中学孙广波校长喊出了“学语言,从爱曲艺开始”的响亮口号,并发起成立了校际沪语联盟。在上海曲协的大力支持下,惠民中学学生曲艺基地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小品《洗脚》《一颗小红星》还登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的舞台。
上海嘉定的汽车城安亭是“中国曲艺之乡”,在上海曲协副主席黄震良的带领下,以壮大曲艺人才队伍、挖掘培养曲艺新人为宗旨,以少儿曲艺表演班、幼儿沪语班、青少年沪语班等为基石,逐渐建立了一条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壮大的“反应链”,搭建起一个少儿练语言、长才能、养品性的好平台,开辟出一块不断培养故事人才和小小故事志愿者的育苗地。肖霆筠、尤琪、王桢等就是安亭较为知名的曲艺新苗。
年近八旬的谈敬德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锣鼓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用曲艺记录时代”,着力推动上海鑼鼓书的传承与发展,先后在多家幼儿园和中小学建立起12所传承基地,培养出了一批少儿锣鼓书演员。他们中有的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参加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多年来,在上海曲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艺术进校园”的底子越来越实,“曲艺进课堂”的步子越迈越大,孩子带动了家庭,家庭又进一步鼓励孩子,“小手牵大手,大手护小手”,上海少儿曲艺事业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二、出书——让优秀作品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春雨”
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普遍有好奇心强而不久的特质,要让他们对曲艺产生持久的兴趣,易被他们关注并能引起他们心灵共鸣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蝶恋花》《金铃塔》《三毛学生意》《拔牙》等经典作品可以常演常新,但它们毕竟跟孩子们的心理期待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为孩子创作更多有时代性的曲艺作品”成为了致力于少儿曲艺事业发展的上海曲艺工作者的共识。
有一次,周红来到嘉定区望新小学,听到学校播放的校歌竟然是弹词《我是小小腊梅》。再一打听,她竟然得知全校人人会唱这个作品,并且在每天午饭时间,学校广播里还会播放她平时教唱的曲艺节目,这让她深受感动。望新小学还特地做了《评弹》校本课程。此外,周红和徐惠新作曲的17首唐诗宋词,也被姚连生中学编入了《唐宋吴韵》校本课程,并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
同样,惠民中学也集专家老师的智慧,编写了《南腔北调话曲艺》《学说上海闲话》《独脚戏》等校本课程,有效地推动了校园的曲艺传承。浦东新区新场镇编印了三套《锣鼓书》教材,并列入了小学、中学的音乐课程。 在学校和相关方面努力的同时,上海曲艺工作者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作和着时代节拍、符合少儿心理的曲艺作品。上海曲协主席吴新伯就认为,“我们的少儿曲艺传承就是要让孩子们从自己的视角,来抒发对创世英雄、慈善爱心、抗‘疫’战‘疫’、懂得感恩等时代命题的情怀。”
谈敬德在不同的时代创作了锣鼓书《爱心伞》《老脱班》《金光灿灿浦东桥》《汰脚歌》《压岁钿》《垃圾分类小神童》等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作品;而顧竹君说唱基地成立两年以来,就创作了《创世英雄赞》《生命的种子》《我家在古镇》《我们也是战斗员》《两元钱》等多个作品。
优秀曲艺演员沈远和曹毅多年如一日,坚持义务为上海虹桥中心小学、浦东南码头小学开展曲艺教学。在教授表演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加深孩子们的印象,他俩特意创作了滑稽小品《出租车衍变》,让孩子们既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又能对时代发展有所感悟。
说唱非遗传承人任珍结合多年的曲艺教育实践经验,为给孩子们的积极性“保鲜”别出心裁,与老师们创编了校园版的《金铃塔》和《好习惯》《徐家汇的变化》《中国梦》《喜迎十八大》等说唱作品,把“对老师礼貌点,同学友爱点,学习认真点,个人卫生注意点……”等日常的礼仪教育融入了曲艺作品中,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小学生莉莉就曾自豪地告诉小伙伴:“过年时,我给老家的爷爷奶奶表演了一段上海说唱,家里人连声说好,连不会说上海话的妈妈也跟着我一起学唱,有点搞笑,但真的好开心。”
齐齐哈尔路一小的评弹班带班老师俞蔚就认为,广阔的曲艺平台既能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有助于提升孩子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孩子的气质。
师从顾竹君的卜诗意在众多大型曲艺赛事中屡获佳绩,她说:“我的父母都是残疾人,是老师不仅教我学习曲艺,还教我如何做事,教我怎样做人,给予了我和我的家庭满满的爱。我一定继续努力,跟老师多学本领,做一名优秀的曲艺传承人。”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徐世利带领上海市红领巾说唱团的100多位小演员,先后表演了儿歌表演唱《上海童谣》,说唱《民族文化是我根》《红花送劳模》《中国节》,沪剧说唱《上海,我的家乡实在美》,说唱表演《紧紧拉住妈妈的手》,故事《饮水不忘掘井人》等多个节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祖国母亲贺寿。中国曲协顾问、上海文联副主席王汝刚看了红领巾说唱团的演出后感慨地说:“这就是海纳百川的大舞台,上海的孩子爱上家乡的艺术是很正常的,可喜的是我发现舞台上有好多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参加了演出,说明了曲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三、走正路——努力健全少儿曲艺发展平台
教育不应该全部由居高临下的说教和高瞻远瞩的指引组成,在温暖的陪伴和亲切的互动中,艺术的温养应该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抹亮色。
艺术教育需要载体,曲艺则是当前上海提升少儿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2010年,上海曲协和陈云纪念馆等单位一起创办了两年一届的“唯实杯”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该赛事既是上海曲艺少儿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曲艺知识普及的讲台和曲艺创新交流的平台。在举办过程中,“唯实杯”的要求越来越明,参加人群越来越广,表演形式越来越多,节目质量越来越高,不仅有上海地域特色的上海说唱、独脚戏、宣卷、锣鼓书、浦东说书,也有观众熟悉的相声、快板、小品、故事,可谓南北曲艺交融,节目精彩纷呈。从2017年开始,“唯实杯”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首次纳入了上海市民文化节体系中,在覆盖面、影响力、辐射力、社会效益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
以“唯实杯”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为代表的各种青少年曲艺活动赛事,不仅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还催生出了许多校园曲艺基地,激发了校园曲艺发展热潮,在整合艺术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修养、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少儿曲艺的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的中小学中,已有近50所开设了曲艺艺术教育课程,而开展沪语学习交流、积极举办学校艺术节的学校数量更数倍于此,依托上海市2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起的以青少年为参与主体的说唱社团、快板社团、相声社团、故事社团等,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一个以学校为基点、覆盖上海的少儿曲艺网络正在逐渐成形。
近年来,上海曲协乘风借力,发挥专家名师和全体会员的作用,以中国曲艺名城嘉定为重要支点,进一步挖掘“唯实杯”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潜力,促使其与长三角曲艺联盟结合起来。这显著提升了“唯实杯”品牌知名度,扩大了赛事辐射面,能让长三角区域多地青少年同台竞技,于自我展现中互通有无、互补长短,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区域性、整体性发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上海少儿曲艺事业一路发展,艰辛中欣然,也有收获。然而,新时代如何攀登曲艺事业的新“高峰”,是所有曲艺工作者都要深思的一个问题。陈云同志的“出人,出书,走正路”七字方针,依然是我们答题的正解,我们将铭记于心,致力于行,一如“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曲艺表演艺术家童双春在观看“曲苑芬芳·长三角地区青少年曲艺大赛”颁奖演出时所说:“我要用我的名字为孩子们祝福,祝他们在接受曲艺的传承教育后,能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春天里,获得艺术与成长的双丰收。”
陈云同志提出的“七字方针”高度概括了包括评弹在内的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其中对传承与发展的论述更对当前少儿曲艺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出人——让更多孩子成为曲艺百花园的新苗
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曲艺艺术,是保证曲艺事业整体发展常有源头活水来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强大助力。但因种种原因,在繁多的少儿艺术教育门类中,却很难看到曲艺的身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家长眼里,曲艺不如钢琴、古筝那般“高雅”,也不如唱歌舞蹈“腿长”;另一方面,普通话的推广也在无形中消减了方言这一曲艺重要的艺术基础。
为重新厚植曲艺生存发展土壤,有效提升曲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关注度,近年来,上海曲艺家们在上海曲协的团结引领下,依托中小学教学资源,在平台搭建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1996年5月,上海姚连生中学开设了评弹艺术特色教学,创建评弹特色班,成立评弹艺术团,特聘评弹艺术家余红仙、国家一级演员周红等担任指导教师。学校还建立了每年选拔评弹团演员的机制,不少同学就是从学习评弹起步,或去国外继续在艺术方面接受深造,或考入专业艺术高等院校,说唱表演艺术家黄永生创办了上海说唱艺术学校,培养出了陈靓、邵印冬、薛文彬等一批优秀的说唱演员。黄永生在患病期间还不忘传承初心,牢记育苗使命,收下了关门弟子连彬尧,成就了上海曲艺界一段佳话。
师承曲艺家张双勤先生的顾竹君也是沪上家喻户晓的说唱艺术家。顾竹君是国家一级演员,按理说要到60岁退休,但是她打报告要求55岁退休,“看到上海说唱后继无人,我非常着急,早点退休,我就可以全身心培养说唱接班人了。”顾竹君在古镇南翔成立了说唱基地,与丈夫、国家一级演员陈健,曲艺音乐人曹哲维,曲艺演员陈思清、张晓冬等一道,在小学生中传播说唱艺术的种子,并义务培育出了江紫珊、卜诗意、汪泽铎等一批很有潜力的青少年曲艺演员。
浸润说唱艺术数十年的国家一级演员徐世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始终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己任,创办了上海市第一支红领巾说唱团。除亲自教学外,他还邀请说唱名家龚伯康、顾竹君、刘敏、林锡彪、任珍、陈韵芬等为小朋友们授课。张明欣、施姿羽、侯嘉祺等曲艺新苗,就是这批名师培养出来的曲艺“潜力股”。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曾称赞道:“上海说唱是个宝,上海小囡要学好。让上海说唱这门独特艺术发扬光大,我们必须从红领巾开始抓起,让小朋友们传承好上海文化,让我们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永放光华!”
上海曲协惠民中学学生曲艺基地,专门成立了由钱程、梁定东、徐开麟、任群林、冯小英、陶莺芸、张文泽、李国靖等专家教师组成的曲艺传承智库。集聚如此强大的曲艺师资力量,可见惠民中学对曲艺传承发展的重视度。惠民中学孙广波校长喊出了“学语言,从爱曲艺开始”的响亮口号,并发起成立了校际沪语联盟。在上海曲协的大力支持下,惠民中学学生曲艺基地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小品《洗脚》《一颗小红星》还登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的舞台。
上海嘉定的汽车城安亭是“中国曲艺之乡”,在上海曲协副主席黄震良的带领下,以壮大曲艺人才队伍、挖掘培养曲艺新人为宗旨,以少儿曲艺表演班、幼儿沪语班、青少年沪语班等为基石,逐渐建立了一条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壮大的“反应链”,搭建起一个少儿练语言、长才能、养品性的好平台,开辟出一块不断培养故事人才和小小故事志愿者的育苗地。肖霆筠、尤琪、王桢等就是安亭较为知名的曲艺新苗。
年近八旬的谈敬德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锣鼓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用曲艺记录时代”,着力推动上海鑼鼓书的传承与发展,先后在多家幼儿园和中小学建立起12所传承基地,培养出了一批少儿锣鼓书演员。他们中有的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参加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多年来,在上海曲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艺术进校园”的底子越来越实,“曲艺进课堂”的步子越迈越大,孩子带动了家庭,家庭又进一步鼓励孩子,“小手牵大手,大手护小手”,上海少儿曲艺事业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二、出书——让优秀作品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春雨”
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普遍有好奇心强而不久的特质,要让他们对曲艺产生持久的兴趣,易被他们关注并能引起他们心灵共鸣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蝶恋花》《金铃塔》《三毛学生意》《拔牙》等经典作品可以常演常新,但它们毕竟跟孩子们的心理期待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为孩子创作更多有时代性的曲艺作品”成为了致力于少儿曲艺事业发展的上海曲艺工作者的共识。
有一次,周红来到嘉定区望新小学,听到学校播放的校歌竟然是弹词《我是小小腊梅》。再一打听,她竟然得知全校人人会唱这个作品,并且在每天午饭时间,学校广播里还会播放她平时教唱的曲艺节目,这让她深受感动。望新小学还特地做了《评弹》校本课程。此外,周红和徐惠新作曲的17首唐诗宋词,也被姚连生中学编入了《唐宋吴韵》校本课程,并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
同样,惠民中学也集专家老师的智慧,编写了《南腔北调话曲艺》《学说上海闲话》《独脚戏》等校本课程,有效地推动了校园的曲艺传承。浦东新区新场镇编印了三套《锣鼓书》教材,并列入了小学、中学的音乐课程。 在学校和相关方面努力的同时,上海曲艺工作者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作和着时代节拍、符合少儿心理的曲艺作品。上海曲协主席吴新伯就认为,“我们的少儿曲艺传承就是要让孩子们从自己的视角,来抒发对创世英雄、慈善爱心、抗‘疫’战‘疫’、懂得感恩等时代命题的情怀。”
谈敬德在不同的时代创作了锣鼓书《爱心伞》《老脱班》《金光灿灿浦东桥》《汰脚歌》《压岁钿》《垃圾分类小神童》等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作品;而顧竹君说唱基地成立两年以来,就创作了《创世英雄赞》《生命的种子》《我家在古镇》《我们也是战斗员》《两元钱》等多个作品。
优秀曲艺演员沈远和曹毅多年如一日,坚持义务为上海虹桥中心小学、浦东南码头小学开展曲艺教学。在教授表演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加深孩子们的印象,他俩特意创作了滑稽小品《出租车衍变》,让孩子们既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又能对时代发展有所感悟。
说唱非遗传承人任珍结合多年的曲艺教育实践经验,为给孩子们的积极性“保鲜”别出心裁,与老师们创编了校园版的《金铃塔》和《好习惯》《徐家汇的变化》《中国梦》《喜迎十八大》等说唱作品,把“对老师礼貌点,同学友爱点,学习认真点,个人卫生注意点……”等日常的礼仪教育融入了曲艺作品中,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小学生莉莉就曾自豪地告诉小伙伴:“过年时,我给老家的爷爷奶奶表演了一段上海说唱,家里人连声说好,连不会说上海话的妈妈也跟着我一起学唱,有点搞笑,但真的好开心。”
齐齐哈尔路一小的评弹班带班老师俞蔚就认为,广阔的曲艺平台既能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有助于提升孩子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孩子的气质。
师从顾竹君的卜诗意在众多大型曲艺赛事中屡获佳绩,她说:“我的父母都是残疾人,是老师不仅教我学习曲艺,还教我如何做事,教我怎样做人,给予了我和我的家庭满满的爱。我一定继续努力,跟老师多学本领,做一名优秀的曲艺传承人。”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徐世利带领上海市红领巾说唱团的100多位小演员,先后表演了儿歌表演唱《上海童谣》,说唱《民族文化是我根》《红花送劳模》《中国节》,沪剧说唱《上海,我的家乡实在美》,说唱表演《紧紧拉住妈妈的手》,故事《饮水不忘掘井人》等多个节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祖国母亲贺寿。中国曲协顾问、上海文联副主席王汝刚看了红领巾说唱团的演出后感慨地说:“这就是海纳百川的大舞台,上海的孩子爱上家乡的艺术是很正常的,可喜的是我发现舞台上有好多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参加了演出,说明了曲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三、走正路——努力健全少儿曲艺发展平台
教育不应该全部由居高临下的说教和高瞻远瞩的指引组成,在温暖的陪伴和亲切的互动中,艺术的温养应该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抹亮色。
艺术教育需要载体,曲艺则是当前上海提升少儿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2010年,上海曲协和陈云纪念馆等单位一起创办了两年一届的“唯实杯”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该赛事既是上海曲艺少儿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曲艺知识普及的讲台和曲艺创新交流的平台。在举办过程中,“唯实杯”的要求越来越明,参加人群越来越广,表演形式越来越多,节目质量越来越高,不仅有上海地域特色的上海说唱、独脚戏、宣卷、锣鼓书、浦东说书,也有观众熟悉的相声、快板、小品、故事,可谓南北曲艺交融,节目精彩纷呈。从2017年开始,“唯实杯”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首次纳入了上海市民文化节体系中,在覆盖面、影响力、辐射力、社会效益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
以“唯实杯”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为代表的各种青少年曲艺活动赛事,不仅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还催生出了许多校园曲艺基地,激发了校园曲艺发展热潮,在整合艺术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修养、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少儿曲艺的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的中小学中,已有近50所开设了曲艺艺术教育课程,而开展沪语学习交流、积极举办学校艺术节的学校数量更数倍于此,依托上海市2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起的以青少年为参与主体的说唱社团、快板社团、相声社团、故事社团等,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一个以学校为基点、覆盖上海的少儿曲艺网络正在逐渐成形。
近年来,上海曲协乘风借力,发挥专家名师和全体会员的作用,以中国曲艺名城嘉定为重要支点,进一步挖掘“唯实杯”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潜力,促使其与长三角曲艺联盟结合起来。这显著提升了“唯实杯”品牌知名度,扩大了赛事辐射面,能让长三角区域多地青少年同台竞技,于自我展现中互通有无、互补长短,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区域性、整体性发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上海少儿曲艺事业一路发展,艰辛中欣然,也有收获。然而,新时代如何攀登曲艺事业的新“高峰”,是所有曲艺工作者都要深思的一个问题。陈云同志的“出人,出书,走正路”七字方针,依然是我们答题的正解,我们将铭记于心,致力于行,一如“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曲艺表演艺术家童双春在观看“曲苑芬芳·长三角地区青少年曲艺大赛”颁奖演出时所说:“我要用我的名字为孩子们祝福,祝他们在接受曲艺的传承教育后,能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春天里,获得艺术与成长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