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任何符号可以解说我们的绘画,如果有任何诠释出现,也必然是来自于图画与观者之间的至高经验,艺术的观赏是一种心灵之间的真实结合,艺术一如婚姻,如果缺乏心灵的契合,也就什么都不存在了。”——马克·罗斯科
马克·罗斯科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色域绘画风格的开创者之一。“色域绘画”与以杰克森·波拉克及德·库宁等人所倡导的“行动绘画”,共同构成了二战后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运动。色域绘画风格中含有巨大的漂浮色块,其边缘松散而未加限定,这就赋予了色块以运动感和明确的深度感。后者试图强调绘画本身的行为所带来的意义,然而前者并不是试图追寻运动势态的绘画,而是创造了一种纯粹通过色彩传达情感性力量的绘画。
马克·罗斯科于1903年9月26日出生于俄国的德文斯克(Dvinsk),1913年他的父亲带着一家人移民美国波特兰,投奔亲戚并居住下来。罗斯科在年少时就表现出对艺术、音乐和希腊悲剧与神话等文学的浓厚兴趣。在1923年他决心从耶鲁大学退学来到纽约以后,开始师从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正式踏入了艺术生涯。
在罗斯科最初的绘画生涯中,他的作品多以水彩风景画为主,其风格大多受到塞尚风景画的影响。自从三十年代左右开始,罗斯科的作品以暗色调的厚涂,具有表现主义的风格来描绘生活的都市中的人物和景色。其中有人物、肖像、集体像、裸体、静物和风景画等等题材,涉猎十分广泛。里面的人物充满了隔阂和疏离之感。
罗斯科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的作品,虽然模仿表现主义的形式,但是罗斯科希望深入对象向内去探索,抓住对象的精神去表达画家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探索呈现在画面之上的是一个个扭曲的形象。无论是压抑而封闭的都市景象还是那些无动于衷的庞大厚重的裸女,画面上反映出的是罗斯科带有警惕性的与人之间的隔阂。罗斯科一直以来强调一幅绘画的重点并不是其颜色、形式或者画面上的故事,而是画家有意要表现的观念。罗斯科渴望创造能表达抽象经验的抽象形式,使得绘画能够超越绘画本身,透过画面能与观众之间产生思想的传达。因此,画面中不必出现具体的形象,具体的形象只会束缚住观众的思维,引入故事性的歧途。
1946年对于罗斯科来说是艺术生涯中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他抛弃了之前几个阶段所一直探讨的神话题材、象征以及风景人物等主题,开始倾向于无形式的图像传达。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绘画样式,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在后来被称为“多重形式”(multiforms)。这些作品是一次大胆全新尝试,否定了罗斯科从前绘画中的神话、风景、人物形状等与自然世界有关的具体形象,超越了超现实主义和具体神话形象的描写。他使用了稀释之后的颜料并绘制成块的、有着朦胧和光泽的颜色创造出了一种近乎完全抽象的不确定形态。他不再试图将自己的象征具体化,而是以很薄的油彩试图去赋予这些色块以内在的生命力,并通过这些具有内在生命力的色块形状的自由运动传达出其中的画面精神。
罗斯科在随后的几年中,不断地对这些画面中的形状进行提炼和简化,形成了由大块彩色矩形组成的画面。这些矩形仿佛漂浮在彩色的底子上,罗斯科使用稀释的颜料以增加画面的色彩变化,呈现出一种连绵不断的视觉变幻效果。这是一种纯粹的色彩感官之美,它不存在任何的中心焦点,仿佛无限制地想外扩张着,仿佛能溢出画面并吞没观众,将他们同化进画面的色彩体验中去。
罗斯科认为其简化的方块图形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抽象绘画,他说到:“我并不是一个抽象主义者,我对色彩与造型或者其他事物的关系不感兴趣,我只对表现人类的基本情感——悲剧、欢悦和幻灭等感到兴趣,事实上曾有人在我的画作之前大哭,这显示了我可以传达人类的基本情感。而面对我作品流泪的人们,必定具有与我作画时相同的宗教体验,如果你说你是因为作品的色彩关系而感动,那么我想你没有抓住我的重点。”
对于罗斯科而言,抽象形式尽管起源于个人的内在心理需要,但是其同样肩负着重建社会价值的重要责任,基于这样的社会使命,艺术家就必须超越自我表现的局限,在作品中呈现出永恒的普世价值。罗斯科相信,這样的普世价值存在于悲剧性精神之中。艺术家通过图画的结构能够承载有意义的内在理念,艺术的沟通就可以使得观者在作品之中经历与艺术家的创作时的神圣宗教体验,而艺术作品中的悲剧精神,将会是激起人类共鸣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罗斯科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色域绘画风格的开创者之一。“色域绘画”与以杰克森·波拉克及德·库宁等人所倡导的“行动绘画”,共同构成了二战后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运动。色域绘画风格中含有巨大的漂浮色块,其边缘松散而未加限定,这就赋予了色块以运动感和明确的深度感。后者试图强调绘画本身的行为所带来的意义,然而前者并不是试图追寻运动势态的绘画,而是创造了一种纯粹通过色彩传达情感性力量的绘画。
马克·罗斯科于1903年9月26日出生于俄国的德文斯克(Dvinsk),1913年他的父亲带着一家人移民美国波特兰,投奔亲戚并居住下来。罗斯科在年少时就表现出对艺术、音乐和希腊悲剧与神话等文学的浓厚兴趣。在1923年他决心从耶鲁大学退学来到纽约以后,开始师从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正式踏入了艺术生涯。
在罗斯科最初的绘画生涯中,他的作品多以水彩风景画为主,其风格大多受到塞尚风景画的影响。自从三十年代左右开始,罗斯科的作品以暗色调的厚涂,具有表现主义的风格来描绘生活的都市中的人物和景色。其中有人物、肖像、集体像、裸体、静物和风景画等等题材,涉猎十分广泛。里面的人物充满了隔阂和疏离之感。
罗斯科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的作品,虽然模仿表现主义的形式,但是罗斯科希望深入对象向内去探索,抓住对象的精神去表达画家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探索呈现在画面之上的是一个个扭曲的形象。无论是压抑而封闭的都市景象还是那些无动于衷的庞大厚重的裸女,画面上反映出的是罗斯科带有警惕性的与人之间的隔阂。罗斯科一直以来强调一幅绘画的重点并不是其颜色、形式或者画面上的故事,而是画家有意要表现的观念。罗斯科渴望创造能表达抽象经验的抽象形式,使得绘画能够超越绘画本身,透过画面能与观众之间产生思想的传达。因此,画面中不必出现具体的形象,具体的形象只会束缚住观众的思维,引入故事性的歧途。
1946年对于罗斯科来说是艺术生涯中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他抛弃了之前几个阶段所一直探讨的神话题材、象征以及风景人物等主题,开始倾向于无形式的图像传达。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绘画样式,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在后来被称为“多重形式”(multiforms)。这些作品是一次大胆全新尝试,否定了罗斯科从前绘画中的神话、风景、人物形状等与自然世界有关的具体形象,超越了超现实主义和具体神话形象的描写。他使用了稀释之后的颜料并绘制成块的、有着朦胧和光泽的颜色创造出了一种近乎完全抽象的不确定形态。他不再试图将自己的象征具体化,而是以很薄的油彩试图去赋予这些色块以内在的生命力,并通过这些具有内在生命力的色块形状的自由运动传达出其中的画面精神。
罗斯科在随后的几年中,不断地对这些画面中的形状进行提炼和简化,形成了由大块彩色矩形组成的画面。这些矩形仿佛漂浮在彩色的底子上,罗斯科使用稀释的颜料以增加画面的色彩变化,呈现出一种连绵不断的视觉变幻效果。这是一种纯粹的色彩感官之美,它不存在任何的中心焦点,仿佛无限制地想外扩张着,仿佛能溢出画面并吞没观众,将他们同化进画面的色彩体验中去。
罗斯科认为其简化的方块图形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抽象绘画,他说到:“我并不是一个抽象主义者,我对色彩与造型或者其他事物的关系不感兴趣,我只对表现人类的基本情感——悲剧、欢悦和幻灭等感到兴趣,事实上曾有人在我的画作之前大哭,这显示了我可以传达人类的基本情感。而面对我作品流泪的人们,必定具有与我作画时相同的宗教体验,如果你说你是因为作品的色彩关系而感动,那么我想你没有抓住我的重点。”
对于罗斯科而言,抽象形式尽管起源于个人的内在心理需要,但是其同样肩负着重建社会价值的重要责任,基于这样的社会使命,艺术家就必须超越自我表现的局限,在作品中呈现出永恒的普世价值。罗斯科相信,這样的普世价值存在于悲剧性精神之中。艺术家通过图画的结构能够承载有意义的内在理念,艺术的沟通就可以使得观者在作品之中经历与艺术家的创作时的神圣宗教体验,而艺术作品中的悲剧精神,将会是激起人类共鸣的关键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