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下“海”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m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出版
  
  上海书展已经被看作每年上海出版人和本地读者一起欢度的狂欢节。七天的“节日”一结束,主办方就开始大盘点,有很多好看的数字,比如总的销售额(含分会场和网上销售)是3,800万元,订货码洋1.8亿,800万元团购码洋。
  依然是数字,下面这组数字值得我们回味:据报道,2009年上海书展展场销售码洋2,800万,读者有24万。
  根据这组数字,我做了一个计算,上面数字说明一个进场的读者消费额是117元,数字不小,但也不大。过一次一年一度的节日,一个人花费1百多元,在高消费的今天,并不值得夸耀。现在的图书价格并不低,一般来说,图书平均价格是26元左右,我们可以想象大概一个读者的购买图书数量不到5本。
  依然是数字,这组数字也值得我们玩味:这次书展共有10余万种书籍参加书展,期间有370项文化活动。
  根据这组数字,我又做了一个计算,上面数字说明每天将近有53场活动,1小时有将近7个活动同时举行。一场活动销售图书以保守的150本计算,根据150×26×370= 1,443,000,活动销售图书占零售销售书的百分之五。当然活动还会带来潜在读者,活动的影响也给一个出版社带来了无形的品牌价值,这个是无形的,无法计算,这里也就不计算了。
  根据第一组数字,我想说钱多了,但用在读书上的花费并不多;根据第二组数字,我想说做活动真是花钱赚个吆喝。
  根据上面数字,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和这个城市再做一个加减乘除,会得出很多,近2,000万人的城市,有24万读者,说明这个城市的铁杆读书人大概是1%左右,这些大概就是读书的种子吧。
  其实根据上面的数字,或者提供出来的更多数字,我们还可以计算出图书的动销情况,还可以看是符合二八定律,还是符合长尾理论,还是兼之。
  
  “营销”出版
  
  这几年的上海书展中,这次书展是我在里面盘桓天数最多的一次。7天书展我在里面泡了6天,好像里面有钱发似的,落了一天都觉得有点可惜。
  这6天我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在书展找书会朋友,还有外地来的专家;第二件事是组织了一场王小慧报告会,作为责任编辑没有办法推诿,年年书展都组织活动,现在是越做越觉得难了;第三件事是买书。
  从星期一开始我和部门同事学习推销《时光之轮》。这本书我利用间隙读了一下,我个人觉得写得不错。经过这次学习推销,我有几点感想:
  首先,我觉得要推荐一本书,推销者要力争读过这本书。你说好,你自己都没有读过,你的话语怎么有力气?我读过,所以我推荐时就说自己读后感想。这个抄袭不来,推销者最好在之前做一点功课。
  其次,推销一本书要根据读者对象来推销,比如针对学生,要拿这本书和《哈里·波特》作比较,对于年轻人,要拿它和《魔戒》作比较,推销者的语言有力度了,声声都能叩击别人的心胸。
  第三,抓住特点虔诚地推销一本书。比如《时光之轮》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推销时,对于在校学生,告诉他们读了这个书可以拓展想象,提高写作能力;并且这么长的长篇小说可以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可能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现场购书读者,并非我们想象的青年白领,我估计大概有一半的人是在校的中学生。
  以上是对推销者自身的要求,另外推销的辅助手段也很重要。
  首先要有一个醒目的广告,让这本书在众多图书中“鹤立鸡群”。这次书展老总特意要求做了一个广告牌,图书也摆在入口的重要位置。这个很重要,完成这套书由鸡变成鹤的过程。
  其次是广告牌子里的宣传语很重要。我看到广告语中有很多定语修饰,如“历史上最宏大最经典的”,还有“今日首发”,对于每天进来的读者来说都是今日,多好呀。后来我们在一个高人的指点下,在牌子上加上了一个“发行数字超××册”,那后面的数字众多的零之间有意不加标点,真有小朋友跑来计算后面有几个零,人家关心了,说明宣传效果就达到了。
  第三,图书本身能不能亮起来很重要。来到现场后,我们发现自己的图书素净有余,高雅过度。在老总的建议下,我们尝试着在每本书上都贴了一个红红的圆圆的不干胶,在不干胶上面写了一些宣传语,使得图书顿时亮了起来。
  这套书码洋一本就70元左右,共两卷。在发行同事的帮忙下,我们后面三天,一天推销出去50套左右,很有成就感。
  
  “竞争”出版
  
  图书的海洋里遨游了几天,可以说看到很多,比如现在的编辑更成熟了,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不愿意卖书了;现在的发行手段更多了,送扇子送清凉对读者很人性了;现在办书展也更用心了,有志愿者,有保安,还有快递服务。总之,在竞争的态势下,出版越来越放低身段,越来越考虑读者的需求了。
  出版的竞争,说到底是图书的竞争。关于图书的竞争,早年还对跟风书愤愤不平、对伪劣书不屑一顾、对没有市场的书嗤之以鼻,现在看来都心境平和多了,觉得都能接受。想想早期的市场上的其他产品,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市场刚刚兴起,产品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于是市场上有伪劣的、有模仿的、也有适销不对路的,但随着市场的规范化,经过市场自身的淘洗,经过市场外部的监管,现在的市场产品都比较规范了,购买者也真正变成了上帝,这个是市场的力量,所以由看不惯到习以为常,到真正体会到操心那些是无益的,那些只是市场化过程中翻涌起的泡沫。
  作为编辑,真正关心出版的竞争,我想主要是关心以下东西:
  一是图书的品质和别人差距。差不多的内容,几乎一样的图书,为什么别人做得更好,为什么别人的书看上去品质更好?如果别人做得好,从编辑的角度看,那就是别的编辑在同一内容上有所作为,其作为所产生的附加值更高。这个是编辑的内功,就比如其他产品一样,同样的产品别人品质更好,这个值得同行深思,也最让同行钦佩。一个编辑在书展中遨游,不可能忽视到这个,否则就失去了来这里学习的意义。
  二是图书的性价比和别人的相比如何。要一位读者购买一本图书多么不容易,读者前面看看(看封面),后面看看(看定价),前后都看得比较满意了才会买一本书。记得在展位看到一位读者要购买我责编的书,他看了很长时间,放下去又拿起来,最后还是放下去了,我心里就在想:叫一位读者买自己的书真不容易呀,图书的内容要值得读者去读,值得了还要看看你的价格、图书形态、纸张质量,等等,综合比较下来觉得值得了才会买。买书的人很少是冲动的,都是认真看了才买的,所以糊弄读者是糊弄不到的,这个和“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一个道理。
  三是高端的作者资源你掌握多少。在图书消费符号化的今天,谁拥有更多的高端作者资源,谁就拥有更多的读者。现在高端作者资源有限,但跃跃欲试准备介入的出版社却是无限的多,有限的高端作者资源就显得弥足珍贵。走到书展现场,你可以看到你所拥有的作者资源,在这个市场中有没有优势,怎样更好地拥有高端作者资源。当然,在组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高端作者资源就如好的土地,耕种这样的土地必然会产生级差地租Ⅱ,耕种的人得到回报固然可能更多,但付出的地租必然是更多。如果风调雨顺还好,否则的话,不但回收不到成本,还要付出更多的地租,这个就是耕种一块好地所要付出的风险代价。每一个高端作者都是有一定风险性的,成熟的编辑总是不得不在两难中做出艰难的抉择。
其他文献
它是一首成长之歌,用文学的喉咙唱,清越而动听。  它也是一段青春舞曲。时间虽然流逝,灵动的舞姿却在小说意象里被长久保存下来。  《失去的金铃子》是聂华苓第一部长篇小说,初版于1960年,也是作者“台湾时期”最后一部作品。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的她,1949年新婚后,带着母亲随国民党到台湾。上岸不久进入雷震、胡适等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任文艺栏主编长达10年。刊物在上世纪50年代台湾知识社群颇
期刊
“或许是因为纯粹的外行加上独立出版的性格,行人的书籍总是有些素朴的手工味。在华丽的书店平台上,也许不是非常显眼,不过这的确表达我们对出版书籍的看法,一种安静却丰富的世界。”    临近中午时分,周易正走进位于台北温州街十二巷14-1号的行人出版社。几天前,“莫拉克”台风的强大威力,给台湾带来50年来最大的降水量,狂风暴雨,南台湾的灾情很严重,而他自己又忙着搬家。到处一团乱。走进办公室后,他换上拖鞋
期刊
这位被台湾人称作爆料天王的邱毅,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也向笔者脱口而出:“我已半截身子退出政治啦!因为我喜欢读书,希望回学校教书,还原本质是学者的我!”    邱毅,在台湾岛内被冠以“打扁英雄”,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但是他却自称不是从事政治的料,因为自己真正的兴趣在读书与教书。邱毅从小爱书成癖,长大后也因博学多闻,先是当一名学者,进而学而优则仕。他自嘲地表示:“就像马英九被外界认为并不适合从政,走上政治
期刊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关于七夕,闽南有很多美丽的故事,趋于一致的都与牛郎织女有关。而每个故事中,喜鹊都是其中重要喜剧配角。  泉州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从小我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天上七个仙女下凡,其中第七个与牛郎结婚生了两个孩子。王母娘
期刊
这位大诗人经过直抒胸臆的散文书写之后,诗仍是诗,诗中不见沙漠、草原、羊群、贵族服饰,有形者有限,出现了许多独创的隐喻,无形者无限。    一生中的一天    70年代,台北文坛有三恨:一恨痖弦无诗,二恨郭衣洞不写小说,三恨齐邦媛没有抒情散文。  齐教授研究学问,作育英才,“终身成就”受人景仰,自庙堂至市井皆称齐老师,是曰“国之大师”,她本非“词章”中人。但毕竟40年沉浸英诗,又致力把台湾最好的小说
期刊
我们往往依靠文字来认识远方,想象逝去的年代……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冬,福建福州的火药库失火,烧毁火药五十多万斤,保管的官员被勒令赔偿损失。因火药所需硫磺甚为珍贵,福建辖域内仅台湾府淡水厅有产,管理火药库的正五品同知王仲千麾下幕宾郁永河遂自荐前往台湾采办硫磺。郁永河,字沧浪,浙江仁和人,性好游,他自1691年春入闽到1694年仅三年间,就已游遍八闽,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机会前往台湾一游。因此听
期刊
灵凤藏书票    1986年8月我第一次到香港参加书展,此行最重要的,还是寻找后来定居香港的叶灵凤的遗物。不过叶氏去世后,他的后人便将全部藏书捐给图书馆,所以他的藏书极少在旧书摊出现,更不要说书上贴着的藏书票。要靠淘书的管道找到,恐怕是比登天还难;所以,收藏一款叶灵凤的藏书票,始终是国内藏书票收藏界梦寐以求的。  那时我刚刚加入藏书票收藏的行列,而且在出版社的门市部工作,缺乏人脉,所以只好请当地的
期刊
蒙古人是崇拜鹰的民族,相传鹰是最长寿的鸟类。当鹰长到四十岁时,它的钢喙及利爪便已弯曲变形,毁损不堪。此时,鹰便面临抉择,一是慢慢饿死;一是奋飞到高山之巅,在一块坚石上,撞落自己的钢喙,静等利喙再生,用新喙逐一剥脱两爪的外鞘,同时,将全身羽毛,一根根拔光。其后,全身光秃的巨鹰,便默默待在山巅,静等羽翼、爪牙长全后,终能获得重生。    老实说,当我一眼见到传说中的所谓“元朝龙兴之都,蒙元文化故乡”的
期刊
刘瑞林  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常识》、《我执》大陆版策划人    我个人比较喜欢梁文道的时评,所以跟他接触后就跟他谈出版时评作品,而且他在大陆被读者认识也是因为他的时事评论,因此选择以时评集作为梁文道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  我们出书的一个原则是自己特别喜欢才会做,尤其是重点推的书,往往是我们自己很认同的作品。我们虽然知道梁文道的书在大陆会有不错的销量,但是《常识》一年能卖二十几
期刊
迷信山风海雨,  寂静的冥契与感动,  在体制中恒常渴求似不可得的自由。  唯其不可得,  能够自在也就心满意足了。   ——凌性杰    在做采访准备的那几天,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个句子:“仿佛若有光”。每天接触的文字太繁杂,已经想不起来这是谁的话,又是怎样的情节。后来随手翻开《解释学的春天》,在跋里与其相遇,当下恍然大悟,这就是凌性杰的文字给我的感觉吧:仿佛若有光。如同草原上的破晓,幽微、不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