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古今中外大作家的传记,常读到传主出身书香门第,“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更有甚者,“三岁赋诗,语惊四座”。每读至此,我便有生不得所的感慨。
我出生在千里彝山,世代祖先只懂得怎样跟野兽赛跑,从来不屑于去辨认那些蚂蚁脚杆模样的文字。所以,我长到五六岁,还不知世间有书,只是穿着开裆裤与一群小伙伴在山道上争抢羊屎颗,比赛谁捡得多。后来,我被家人送进学校,学习差得一塌糊涂,因为我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些什么。黑板上,老师的粉笔字写得乱七八糟,我傻呵呵地张着嘴巴,大眼瞪小眼地看了半天,还是一个字也认不出来。
父亲看我读书没长进,就常让我去放牛。那时候,生产队仅有的一头水牛由我们家喂养。祖父也常让我跟他去牧羊。这样我就有了许多逃学的借口,过着半牧半读的生活。
放牛虽比读书清闲,却十分寂寞。眼睛紧紧盯着牛嘴巴,它一丛草一丛草地啃,一张树叶一张树叶地嚼,看得眼睛酸涩,牛肚子还不见饱。蚊虫出奇地多,扑眼睛,钻耳朵,叮嘴巴,咬脚杆,弄得人烦躁不安,度日如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同学那里找到一本残缺不全的小人书,大约是讲一个聪明的小姑娘如何跟一个老妖婆斗智斗勇的。我边放牛边看这本小人书,看得十分入迷,不知不觉已到黄昏牧归的时候了。自此以后,我就想方设法寻找小人书来读,作为放牧时的消遣。有一次看书看得入迷,牛跑到庄稼地了也不知道,父亲把我痛打了一顿,烧了我的书。我大哭一场,但事后旧习不改,还想出一个好办法:骑在牛背上读书。
在蓝天白云下,在大山的环抱中,我骑存水牛背上,念念有词地读着山外的世界。读得多了,小人书已经不过瘾,于是就看起大部头小说来。那时要在千里彝山找几本课本以外的书,实在无异于大海捞针,有时偶尔捡到一片残缺不全的废报纸我也读得津津有味。我父母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却每人发了一套《毛泽东选集》,我居然骑在牛背上读完了“雄文四卷”。
寨子里有一个老头儿,在旧社会是保长。山里人朴实,他不好意思抓别人去当兵,就自己去当了几年国民党兵,带了许多书回来,我常去跟他借。他的那些书都不好读,是线装的,竖排版,而且全是繁体字。那些书,我只能猜着读,还是有一多半的字不认识,就记下来,晚上去问他。有的字他认识,有的字他也不认识,就帮着我猜。就这样,我在水牛背上啃完了线装的《西游记》《石头记》《西厢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这些书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单调枯燥的放牧生活精彩纷呈。从来不曾走出千里彝山的我,却能骑在牛背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跟肖洛霍夫一起看顿河岸边风起云涌,同曹雪芹一道慨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与大胡子托尔斯泰讨论沙皇的农奴制,跟随铁道游击队打日本鬼子扒火车炸桥梁……特别是读到梁山好汉动不动就一人切几斤熟牛肉大快朵颐,令面有菜色常常处于饥饿状态的我馋涎欲滴。
最近,我读到南宋诗人尤袤的一段谈读书体会的文字:“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这段话让我怦然心动:诚哉,斯言!
如此高贵的读书品格,已成千古绝唱、空谷足音了。时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似乎越来越少。喧嚣嘈杂的城市似乎再无清静的读书之地。不少高校积书满架,大学生们的读书热情却江河日下,这不由使我倍加怀念彝山牧读的那些岁月,睡梦里我还常常牧读在千里彝山。久违了的水牛背,是否平稳依旧?我梦魂牵系的羊群,是否悠游潇洒一如当年?
我出生在千里彝山,世代祖先只懂得怎样跟野兽赛跑,从来不屑于去辨认那些蚂蚁脚杆模样的文字。所以,我长到五六岁,还不知世间有书,只是穿着开裆裤与一群小伙伴在山道上争抢羊屎颗,比赛谁捡得多。后来,我被家人送进学校,学习差得一塌糊涂,因为我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些什么。黑板上,老师的粉笔字写得乱七八糟,我傻呵呵地张着嘴巴,大眼瞪小眼地看了半天,还是一个字也认不出来。
父亲看我读书没长进,就常让我去放牛。那时候,生产队仅有的一头水牛由我们家喂养。祖父也常让我跟他去牧羊。这样我就有了许多逃学的借口,过着半牧半读的生活。
放牛虽比读书清闲,却十分寂寞。眼睛紧紧盯着牛嘴巴,它一丛草一丛草地啃,一张树叶一张树叶地嚼,看得眼睛酸涩,牛肚子还不见饱。蚊虫出奇地多,扑眼睛,钻耳朵,叮嘴巴,咬脚杆,弄得人烦躁不安,度日如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同学那里找到一本残缺不全的小人书,大约是讲一个聪明的小姑娘如何跟一个老妖婆斗智斗勇的。我边放牛边看这本小人书,看得十分入迷,不知不觉已到黄昏牧归的时候了。自此以后,我就想方设法寻找小人书来读,作为放牧时的消遣。有一次看书看得入迷,牛跑到庄稼地了也不知道,父亲把我痛打了一顿,烧了我的书。我大哭一场,但事后旧习不改,还想出一个好办法:骑在牛背上读书。
在蓝天白云下,在大山的环抱中,我骑存水牛背上,念念有词地读着山外的世界。读得多了,小人书已经不过瘾,于是就看起大部头小说来。那时要在千里彝山找几本课本以外的书,实在无异于大海捞针,有时偶尔捡到一片残缺不全的废报纸我也读得津津有味。我父母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却每人发了一套《毛泽东选集》,我居然骑在牛背上读完了“雄文四卷”。
寨子里有一个老头儿,在旧社会是保长。山里人朴实,他不好意思抓别人去当兵,就自己去当了几年国民党兵,带了许多书回来,我常去跟他借。他的那些书都不好读,是线装的,竖排版,而且全是繁体字。那些书,我只能猜着读,还是有一多半的字不认识,就记下来,晚上去问他。有的字他认识,有的字他也不认识,就帮着我猜。就这样,我在水牛背上啃完了线装的《西游记》《石头记》《西厢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这些书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单调枯燥的放牧生活精彩纷呈。从来不曾走出千里彝山的我,却能骑在牛背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跟肖洛霍夫一起看顿河岸边风起云涌,同曹雪芹一道慨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与大胡子托尔斯泰讨论沙皇的农奴制,跟随铁道游击队打日本鬼子扒火车炸桥梁……特别是读到梁山好汉动不动就一人切几斤熟牛肉大快朵颐,令面有菜色常常处于饥饿状态的我馋涎欲滴。
最近,我读到南宋诗人尤袤的一段谈读书体会的文字:“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这段话让我怦然心动:诚哉,斯言!
如此高贵的读书品格,已成千古绝唱、空谷足音了。时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似乎越来越少。喧嚣嘈杂的城市似乎再无清静的读书之地。不少高校积书满架,大学生们的读书热情却江河日下,这不由使我倍加怀念彝山牧读的那些岁月,睡梦里我还常常牧读在千里彝山。久违了的水牛背,是否平稳依旧?我梦魂牵系的羊群,是否悠游潇洒一如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