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牧读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古今中外大作家的传记,常读到传主出身书香门第,“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更有甚者,“三岁赋诗,语惊四座”。每读至此,我便有生不得所的感慨。
  我出生在千里彝山,世代祖先只懂得怎样跟野兽赛跑,从来不屑于去辨认那些蚂蚁脚杆模样的文字。所以,我长到五六岁,还不知世间有书,只是穿着开裆裤与一群小伙伴在山道上争抢羊屎颗,比赛谁捡得多。后来,我被家人送进学校,学习差得一塌糊涂,因为我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些什么。黑板上,老师的粉笔字写得乱七八糟,我傻呵呵地张着嘴巴,大眼瞪小眼地看了半天,还是一个字也认不出来。
  父亲看我读书没长进,就常让我去放牛。那时候,生产队仅有的一头水牛由我们家喂养。祖父也常让我跟他去牧羊。这样我就有了许多逃学的借口,过着半牧半读的生活。
  放牛虽比读书清闲,却十分寂寞。眼睛紧紧盯着牛嘴巴,它一丛草一丛草地啃,一张树叶一张树叶地嚼,看得眼睛酸涩,牛肚子还不见饱。蚊虫出奇地多,扑眼睛,钻耳朵,叮嘴巴,咬脚杆,弄得人烦躁不安,度日如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同学那里找到一本残缺不全的小人书,大约是讲一个聪明的小姑娘如何跟一个老妖婆斗智斗勇的。我边放牛边看这本小人书,看得十分入迷,不知不觉已到黄昏牧归的时候了。自此以后,我就想方设法寻找小人书来读,作为放牧时的消遣。有一次看书看得入迷,牛跑到庄稼地了也不知道,父亲把我痛打了一顿,烧了我的书。我大哭一场,但事后旧习不改,还想出一个好办法:骑在牛背上读书。
  在蓝天白云下,在大山的环抱中,我骑存水牛背上,念念有词地读着山外的世界。读得多了,小人书已经不过瘾,于是就看起大部头小说来。那时要在千里彝山找几本课本以外的书,实在无异于大海捞针,有时偶尔捡到一片残缺不全的废报纸我也读得津津有味。我父母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却每人发了一套《毛泽东选集》,我居然骑在牛背上读完了“雄文四卷”。
  寨子里有一个老头儿,在旧社会是保长。山里人朴实,他不好意思抓别人去当兵,就自己去当了几年国民党兵,带了许多书回来,我常去跟他借。他的那些书都不好读,是线装的,竖排版,而且全是繁体字。那些书,我只能猜着读,还是有一多半的字不认识,就记下来,晚上去问他。有的字他认识,有的字他也不认识,就帮着我猜。就这样,我在水牛背上啃完了线装的《西游记》《石头记》《西厢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这些书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单调枯燥的放牧生活精彩纷呈。从来不曾走出千里彝山的我,却能骑在牛背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跟肖洛霍夫一起看顿河岸边风起云涌,同曹雪芹一道慨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与大胡子托尔斯泰讨论沙皇的农奴制,跟随铁道游击队打日本鬼子扒火车炸桥梁……特别是读到梁山好汉动不动就一人切几斤熟牛肉大快朵颐,令面有菜色常常处于饥饿状态的我馋涎欲滴。
  最近,我读到南宋诗人尤袤的一段谈读书体会的文字:“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这段话让我怦然心动:诚哉,斯言!
  如此高贵的读书品格,已成千古绝唱、空谷足音了。时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似乎越来越少。喧嚣嘈杂的城市似乎再无清静的读书之地。不少高校积书满架,大学生们的读书热情却江河日下,这不由使我倍加怀念彝山牧读的那些岁月,睡梦里我还常常牧读在千里彝山。久违了的水牛背,是否平稳依旧?我梦魂牵系的羊群,是否悠游潇洒一如当年?
其他文献
我从小就爱踢着东西玩,经常拿石子儿试身手。上了初中,我就迷上了足球。虽然不能同世界杯赛场上的风云人物相媲美,但在初一的体育课上,我也算得上足球场上的风云人物了。  恐怕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初一时候的足球。我们一帮男生在草地上挥汗如雨,哪怕之前刚被老师罚跑过几千米。踢球的时候大家会时有磕碰,但与绿茵场上如痴如醉的欢乐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为了踢球,我们这一帮男生硬是让一个球门变成了两个,并让十几个乃
期刊
翻开妈妈的记事本。有三张房子的图片夹在里面。它们比起挂在客厅中的名家作品,实在是太逊色了。可是,这三张图片是名作比不了的,因为它们记录的是妈妈心中最美好的房之梦。  第一张,是妈妈小时候画的画,茅草房的轮廓模糊得快看不清了。虽然茅草房简陋不堪,可是因为有外婆细腻的爱,妈妈说这便是她那时的梦想之房。在那里,她充分享受着浓浓母爱。  妈妈很小的时候,和外公外婆住的是一所茅草房。所谓的墙,是用芦苇密密编
期刊
在那个云雾缭绕的小山村里,藏着我的梦。梦里有妈妈亲手缝制的布书包,梦里有破旧不堪的小学校,梦里有经常有漏雨的教室,还有童年的欢声笑语。  在那里我最快乐的事就是背着妈妈缝制的布书包去上学。山区的孩子上学是多么不容易啊!我家距学校有几里路,那个地方几乎没有和我同龄的孩子了。上学路上,两边是茂密的庄稼,经常有野猪和狼出没,危险极了。所以我已经七岁多了,还没有去上学。于是我就梦想着哪天能踏入学校大门,拿
期刊
一提到新疆,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哈密瓜、葡萄和香梨。因为新疆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是瓜果之乡。事实上,新疆不仅有各种水果,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拉条子就是其中之一。  拉条子,又叫拌面,维吾尔语叫“兰格曼”。从我记事起,每逢周末,只要妈妈有空,就一定会花几个小时,给全家人做喷香可口的拉条子。那时。我总是趴在厨房的窗口看着。  做拉条子,首先是和面、备菜。只见妈妈把面粉倒在一个盆里,倒入一些盐水,搅拌
期刊
辩论材料    在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一则关于考研女生为进考场下跪的消息,让网络沸腾。2011年1月15日上午,陕西西安考生陈晓原去参加研究生考试,因没带身份证被带离考场。她联系家人送证件,下跪恳求先进考场,被拒绝。等家人送来身份证时,开考已过15分钟,陈晓原再次下跪请求入场,还是被拒。考场工作人员说,按规定开考15分钟后不准进考场。陈晓原最终没能进场考试。她去年考研失败,为备战201
期刊
我想,我是享受现在的。屋子里没有其他声音,只有电视节目的声音和奶奶均匀的呼吸声。  轻轻搅动碗中的粥,淡黄的小米和透白的大米相映成趣,飘出粥的香气。入口,米粒的软糯在齿间厮磨,舌尖微微一压,便从口中逸出清新的米香。我忍不住低头,勾了嘴角:是奶奶做的饭,只有奶奶熬的粥,才有这种味道。  边吃饭边和奶奶聊天。有在学校的糗事,也有生活中的琐碎,还会时不时做出夸张的表情看向奶奶,奶奶始终是那般慈爱地笑着。
期刊
从来没有像那天一样铁定了心要好好学习,攥紧了拳头既要坚持自己的梦想……  这是2011年的新春,大街小巷都充盈着喜庆的红色。车轮碾过满是鞭炮碎屑的水泥地,停在了一个大门前。  “爸,为什么串亲戚要带这么多东西呢?”  爸爸从头顶的后视镜里瞟了弟弟一眼,说:“这你们小孩子就不懂了。你干爷是有钱人,给他送礼当然要贵重。”说罢,爸爸下车,整了整领带,从车里拎出大包小包的东西,敲开了紧闭的大门。  屋里依
期刊
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交了一个很特殊的朋友。  那年,班里突然转来一个台湾来的新生。她长得很漂亮,像漫画书里走出来的女主角。我很喜欢她那双又大又圆的眼睛,以及她右眼下面的那颗泪痣,听说那种泪痣只长在爱哭的人脸上。但是,那女孩怎么看都不像爱哭的人,我想那颗泪痣会因为长错了地方而感到羞愧吧……可是,我又似乎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一丝悲伤和孤独。  她在台湾是被退学的。这是我一个同学在老师办公室无意间听到的
期刊
我妈妈精力充沛,又很能干。她展望未来,曾做了很多长远计划。可总有一天她也会变得衰弱,也会有这么一天,她五个孩子之一,或许就是我,会意识到照顾年老父母的日子来了。我们常常谈起这些事情,我开玩笑地对妈妈说,我会把她带到山上,就扔在那儿。这时,妈妈就讲了下面的故事回答我: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看见自己的父亲用力拖着一个大篮子,步履蹒跚地在街上走着。当他走近父亲时才看出:篮子里是他的老祖父。  “爸爸,你
期刊
年初,一家公司的“星探”把我从原公司“挖”了过去。原以为自己会被委以重任,至少也会“鹤立鸡群”,但结果很让我失望。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张莹的存在。  张莹是个27岁的女孩。在新公司干了半个月,我发现,公司一百多号人,没有一个不知道她的。在大家的眼里,张莹是美女、才女、淑女,她不仅业绩突出,而且待人热情。大家常说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可是我从来没听人说过张莹的坏话,连一点点嫉妒的意思都没有,不管是人前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