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ERP系统的实施是我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ERP实施成功的影响因素具有动态性的特征,随着ERP实施阶段的进展而变化。经验性的分析揭示了ERP实施成功因素对实施绩效影响价值的存在性,以及不同因素的影响幅度,从而为我国企业进一步提高ERP的运作效率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ERP系统;组织支持;业务流程再造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0.029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0-0086-04
1引言
2006年3月,我国政府在《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纲要》中指出,信息化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要做好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深度开发资源信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等重要的信息化工作[1]。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广,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特别在大中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中,ERP系统得到了普及性的推广。
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 ning)的简称,其主要功能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提高企业现有资源的应用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ERP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之后,经历了MRP、闭环MRP、MRPII和ERP4个发展阶段,成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和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因此,从实现方式上讲,ERP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体现了精益生产、同步工程、敏捷制造、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实现了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实施核心能力培育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
然而,我国企业ERP系统的实施绩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3]。部分企业实施效果较好,ERP系统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从而使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中国石油公司、一汽大众、海尔集团等;部分企业ERP系统的应用流于形式,与大部分手工业务系统并行,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管理效果,在企业运行中仅起到粉饰性的作用;然而,更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少实施ERP的客观环境和运作经验,仓促上马,急功近利,反而使企业正常业务流程陷于紊乱,使企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深入探讨和挖掘ERP的成功经验,是全面提高我国企业ERP运作效率的基本手段。因为很多企业在实施ERP过程中,不能够在实施进程中有效地识别出ERP的关键性环节,因而颠倒了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次序,缺乏全局性的战略规划,从而使ERP战略虎头蛇尾,最终抑制了ERP功能的发挥。虽然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具体企业平台有所区别,但是毕竟仍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基础和外部环境,因而能够总结出对ERP实施存在全局性的指导方案和管理策略,为我国企业大幅度提高ERP的运作效率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2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
ERP的成功实施取决于一系列企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在一定的实施与发展阶段,这些影响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孙元(2007)认为,企业ERP实施的成功因素包括高层管理者支持、中层管理者支持、用户参与、教育培训、IT支持5个方面;赛迪顾问公司(2007)认为中小企业实施ERP的成功因素包括软件可用性、价格和售后服务能力3个方面;陈业菊(2008)认为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高层管理者的重视与参与、优秀的实施团队、持续的员工培训、软件选择的科学性以及基础数据的完善等5个方面;李芳(2008)认为ERP实施的成功因素包括确立“一把手”工程地位、明确项目实施目标、供应商的合理选择、金字塔式的团队配备、加强培训和进度控制等6个方面;孙新军(2008)认为企业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组织保障、软件的适用性、与业务流程再造(BPR)结合、与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实现集成等4个方面;侯红燕(2008)特别强调了ERP的实施必须与业务流程再造结合起来,ERP系统只有在BPR运作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近年来我国企业ERP实施过程中的运作经验,本研究认为影响我国ERP实施成功的关键性要素主要有如下5个方面:组织支持、业务流程再造、专业团队建设、IT支持和持续性创新。
组织支持是指企业为ERP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从而使ERP可以在无阻力、低成本、弱内耗的环境下实施,因此,根据我国企业ERP实施的经验,组织支持要素可分为3个要点:领导参与、组织结构适应性与知识共享。首先,领导参与是ERP系统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是将ERP置于战略管理地位的前提条件,因此,仅有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需要领导层自始至终的关注、解疑和协调,让领导人员能够参与关键环节的讨论、决策和执行[5];其次,组织结构的适应性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一定要与ERP的运作特征相适应,因为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依据是业务流程的现实性,组织结构必须根据业务流程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动态性的调整。显然,ERP的流程设计与传统业务流程存在着截然的区别,而现有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传统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因此,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组织结构的调整是ERP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障碍;最后,知识共享是ERP实施的隐含性基本要求,是提高ERP效率的一个基本要点,因为,从本质上来分析,ERP的实施本身就需要在一个知识高度共享的环境下才能完成。一般而言,企业的知识共享度越高,ERP的功能扩张性就越强。ERP是各种管理活动的集成,是一个共同数据支持的系统,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数据共享或知识共享的实现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客观性平台。
业务流程再造(BPR)是指ERP的实施过程要伴随着业务流程的再造过程,把业务流程再造作为ERP实施的一个基本性的管理策略。一般而言,ERP实施过程中的业务流程再造可分为3个要点:BPR的合理性、BPR的适应性和BPR的扩展性。首先,业务流程再造的合理性是指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一方面要以传统的业务流程为平台,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因为,业务流程的再造不是海市蜃楼般的臆想,而必须以传统的业务流程为依托,进行合理的重构和调整,并且,重构与调整的过程需要置于统一的战略规划框架之内。其次,BPR的适应性是指业务流程再造要与ERP系统的特征相适应,要把ERP的特征作为业务流程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从而能够把ERP和BPR这两种管理活动高度统一起来,因为在ERP环境下,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传统流程的重新思考,而是要使再造后的流程与ERP的隐含性流程达到高度的一致性[6]。最后,BPR的扩展性是指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是一种动态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处于不断的优化与调整之中。因为,ERP系统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而这些管理功能的发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着企业运作经验的丰富和积累而不断提高,因此,ERP系统的这种动态性的潜力挖掘过程客观上要求BPR的功能一直处于扩展之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专业团队建设是指ERP的实现前提是需要配备一个高质量的专业团队,共同完成ERP系统的各种功能。在我国许多企业ERP失败的案例中,团队构建的失败是主要的障碍之一。专业团队建设包括3个要点:核心人员的择取、团队成员的配备和团队精神的培育。首先,ERP的实施虽然是一种团队行为,但核心人员的启领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核心人员的择取是专业团队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当然,ERP专业团队核心人员的择取标准是既要精通企业业务,又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透彻地把握住ERP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其次,团队成员的配备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质的要求是指所选择的团队成员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业务技能,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是一种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性要求;量的要求是指团队成员的数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与ERP上马的项目数量相适应,人员数量过少不足以完成既定的任务,而人员数量过多也于事无补。最后,团队精神的培育是增强团队能力的根本保证,是团队框架形成之后团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ERP是一个系统,系统功能的发挥需要各系统要素的高度协调,才能形成外在的合力,客观上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同心协力,达到高度契合的合作状态。
IT支持是指ERP系统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为ERP既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企业为实现信息时代的管理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内生性企业行为,也是信息系统的演化与进展,是信息系统各项功能的高度集成,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分析,ERP的实施与信息技术的支持存在着天然的拟合性。一般而言,ERP系统的IT支持可分为3个要点:供应商的选择、软件类型的选择和数据库建设。首先,供应商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ERP的实施质量,对于信息技术能力较弱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因为,任何企业的ERP实施过程在技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得到供应商的长期支持,和供应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实施ERP的持久性信念。其次,软件类型的选择也是企业ERP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性问题,软件的功能必须和企业的内部运作环境相适应。ERP系统包括许多管理功能的分支模块,但对每一个具体企业而言,只能选择那些与企业内部环境相适应的功能模块,选多了会造成资源浪费,而误用了则会严重损坏企业的正常运行机制。最后,数据库建设是ERP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应引起企业的高度关注。因为,ERP的实施必须依托一定的数据支持,离开了企业的基础性数据支持,ERP将成为无水之舟,失去用武之地。如果数据管理的质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则ERP之舟也会随时搁浅。并且,随着企业运作环境的高度复杂化,数据库建设的质量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
持续性创新是指ERP的应用必须处于创新性的战略指导之下,在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变革,决不存在一劳永逸的ERP系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ERP的功能在不断升级,由此决定了ERP的实施必须处于持续性的创新状态。一般而言,持续性创新包括3个要点:环境创新、人员创新和功能创新。首先,环境创新是指企业要不断完善ERP运作的内外部环境,总结ERP运作的经验,创造新的运作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扫除ERP运作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其次,人员创新是指企业必须持续性地进行ERP专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ERP团队的专业能力,这是保证ERP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前提。企业运作环境的变迁和ERP系统的升级换代对应用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应用人员具有高度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人员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最后,功能创新是指ERP的应用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应用方法,开辟新的应用领域,集成新的应用途径。从广义上讲,ERP的功能扩展具有无限性,不同的功能组合将使原始功能产生质的飞跃,对潜在功能的挖掘一直是ERP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根据美国学者Delone和Melean提出的著名的D
[关键词] ERP系统;组织支持;业务流程再造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0.029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0-0086-04
1引言
2006年3月,我国政府在《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纲要》中指出,信息化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要做好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深度开发资源信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等重要的信息化工作[1]。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广,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特别在大中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中,ERP系统得到了普及性的推广。
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 ning)的简称,其主要功能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提高企业现有资源的应用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ERP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之后,经历了MRP、闭环MRP、MRPII和ERP4个发展阶段,成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和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因此,从实现方式上讲,ERP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体现了精益生产、同步工程、敏捷制造、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实现了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实施核心能力培育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
然而,我国企业ERP系统的实施绩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3]。部分企业实施效果较好,ERP系统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从而使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中国石油公司、一汽大众、海尔集团等;部分企业ERP系统的应用流于形式,与大部分手工业务系统并行,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管理效果,在企业运行中仅起到粉饰性的作用;然而,更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少实施ERP的客观环境和运作经验,仓促上马,急功近利,反而使企业正常业务流程陷于紊乱,使企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深入探讨和挖掘ERP的成功经验,是全面提高我国企业ERP运作效率的基本手段。因为很多企业在实施ERP过程中,不能够在实施进程中有效地识别出ERP的关键性环节,因而颠倒了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次序,缺乏全局性的战略规划,从而使ERP战略虎头蛇尾,最终抑制了ERP功能的发挥。虽然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具体企业平台有所区别,但是毕竟仍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基础和外部环境,因而能够总结出对ERP实施存在全局性的指导方案和管理策略,为我国企业大幅度提高ERP的运作效率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2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
ERP的成功实施取决于一系列企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在一定的实施与发展阶段,这些影响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孙元(2007)认为,企业ERP实施的成功因素包括高层管理者支持、中层管理者支持、用户参与、教育培训、IT支持5个方面;赛迪顾问公司(2007)认为中小企业实施ERP的成功因素包括软件可用性、价格和售后服务能力3个方面;陈业菊(2008)认为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高层管理者的重视与参与、优秀的实施团队、持续的员工培训、软件选择的科学性以及基础数据的完善等5个方面;李芳(2008)认为ERP实施的成功因素包括确立“一把手”工程地位、明确项目实施目标、供应商的合理选择、金字塔式的团队配备、加强培训和进度控制等6个方面;孙新军(2008)认为企业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组织保障、软件的适用性、与业务流程再造(BPR)结合、与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实现集成等4个方面;侯红燕(2008)特别强调了ERP的实施必须与业务流程再造结合起来,ERP系统只有在BPR运作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近年来我国企业ERP实施过程中的运作经验,本研究认为影响我国ERP实施成功的关键性要素主要有如下5个方面:组织支持、业务流程再造、专业团队建设、IT支持和持续性创新。
组织支持是指企业为ERP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从而使ERP可以在无阻力、低成本、弱内耗的环境下实施,因此,根据我国企业ERP实施的经验,组织支持要素可分为3个要点:领导参与、组织结构适应性与知识共享。首先,领导参与是ERP系统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是将ERP置于战略管理地位的前提条件,因此,仅有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需要领导层自始至终的关注、解疑和协调,让领导人员能够参与关键环节的讨论、决策和执行[5];其次,组织结构的适应性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一定要与ERP的运作特征相适应,因为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依据是业务流程的现实性,组织结构必须根据业务流程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动态性的调整。显然,ERP的流程设计与传统业务流程存在着截然的区别,而现有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传统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因此,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组织结构的调整是ERP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障碍;最后,知识共享是ERP实施的隐含性基本要求,是提高ERP效率的一个基本要点,因为,从本质上来分析,ERP的实施本身就需要在一个知识高度共享的环境下才能完成。一般而言,企业的知识共享度越高,ERP的功能扩张性就越强。ERP是各种管理活动的集成,是一个共同数据支持的系统,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数据共享或知识共享的实现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客观性平台。
业务流程再造(BPR)是指ERP的实施过程要伴随着业务流程的再造过程,把业务流程再造作为ERP实施的一个基本性的管理策略。一般而言,ERP实施过程中的业务流程再造可分为3个要点:BPR的合理性、BPR的适应性和BPR的扩展性。首先,业务流程再造的合理性是指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一方面要以传统的业务流程为平台,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因为,业务流程的再造不是海市蜃楼般的臆想,而必须以传统的业务流程为依托,进行合理的重构和调整,并且,重构与调整的过程需要置于统一的战略规划框架之内。其次,BPR的适应性是指业务流程再造要与ERP系统的特征相适应,要把ERP的特征作为业务流程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从而能够把ERP和BPR这两种管理活动高度统一起来,因为在ERP环境下,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传统流程的重新思考,而是要使再造后的流程与ERP的隐含性流程达到高度的一致性[6]。最后,BPR的扩展性是指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是一种动态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处于不断的优化与调整之中。因为,ERP系统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而这些管理功能的发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着企业运作经验的丰富和积累而不断提高,因此,ERP系统的这种动态性的潜力挖掘过程客观上要求BPR的功能一直处于扩展之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专业团队建设是指ERP的实现前提是需要配备一个高质量的专业团队,共同完成ERP系统的各种功能。在我国许多企业ERP失败的案例中,团队构建的失败是主要的障碍之一。专业团队建设包括3个要点:核心人员的择取、团队成员的配备和团队精神的培育。首先,ERP的实施虽然是一种团队行为,但核心人员的启领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核心人员的择取是专业团队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当然,ERP专业团队核心人员的择取标准是既要精通企业业务,又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透彻地把握住ERP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其次,团队成员的配备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质的要求是指所选择的团队成员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业务技能,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是一种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性要求;量的要求是指团队成员的数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与ERP上马的项目数量相适应,人员数量过少不足以完成既定的任务,而人员数量过多也于事无补。最后,团队精神的培育是增强团队能力的根本保证,是团队框架形成之后团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ERP是一个系统,系统功能的发挥需要各系统要素的高度协调,才能形成外在的合力,客观上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同心协力,达到高度契合的合作状态。
IT支持是指ERP系统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为ERP既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企业为实现信息时代的管理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内生性企业行为,也是信息系统的演化与进展,是信息系统各项功能的高度集成,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分析,ERP的实施与信息技术的支持存在着天然的拟合性。一般而言,ERP系统的IT支持可分为3个要点:供应商的选择、软件类型的选择和数据库建设。首先,供应商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ERP的实施质量,对于信息技术能力较弱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因为,任何企业的ERP实施过程在技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得到供应商的长期支持,和供应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实施ERP的持久性信念。其次,软件类型的选择也是企业ERP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性问题,软件的功能必须和企业的内部运作环境相适应。ERP系统包括许多管理功能的分支模块,但对每一个具体企业而言,只能选择那些与企业内部环境相适应的功能模块,选多了会造成资源浪费,而误用了则会严重损坏企业的正常运行机制。最后,数据库建设是ERP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应引起企业的高度关注。因为,ERP的实施必须依托一定的数据支持,离开了企业的基础性数据支持,ERP将成为无水之舟,失去用武之地。如果数据管理的质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则ERP之舟也会随时搁浅。并且,随着企业运作环境的高度复杂化,数据库建设的质量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
持续性创新是指ERP的应用必须处于创新性的战略指导之下,在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变革,决不存在一劳永逸的ERP系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ERP的功能在不断升级,由此决定了ERP的实施必须处于持续性的创新状态。一般而言,持续性创新包括3个要点:环境创新、人员创新和功能创新。首先,环境创新是指企业要不断完善ERP运作的内外部环境,总结ERP运作的经验,创造新的运作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扫除ERP运作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其次,人员创新是指企业必须持续性地进行ERP专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ERP团队的专业能力,这是保证ERP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前提。企业运作环境的变迁和ERP系统的升级换代对应用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应用人员具有高度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人员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最后,功能创新是指ERP的应用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应用方法,开辟新的应用领域,集成新的应用途径。从广义上讲,ERP的功能扩展具有无限性,不同的功能组合将使原始功能产生质的飞跃,对潜在功能的挖掘一直是ERP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根据美国学者Delone和Melean提出的著名的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