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我国目前在依法治国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法律意识淡薄、不完善的立法体制、执法环境不佳等方面。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急剧变迁且地域差异大,法律滞后;行政权力膨胀,缺乏行政权力清单;司法体制不完善;人民法治意识淡薄。解决的对策主要包括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科学立法,完善立法程序;执法如山,并建立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增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國的领导等。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律意识;立法;执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整体目标。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都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1]。
二、依法治国面临的困难
(一)法治观念淡薄
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大力开展及普法宣传活动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國公民法治观念的形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公民的法治观念不断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缺乏法治传统,法治基础薄弱,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现状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这仍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阻碍。
(二)不完善的立法体制
虽然早在2010年全国人大就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很多法律是相当简陋的。这一方面和法律的滞后性有关,另一方面,法律的粗糙也是现实的产物,法律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规定并随着社会发展频繁修改、解释,这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并损害法律的权威。法律规则越匮乏,司法的自由裁量权越大,越容易在市场上寻租,这也是阻碍中国法治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执法环境不佳
在执法环境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执法人员“无为”现象。在大家眼里,公务员是铁饭碗,于是他们中有许多人产生了惰性,在执法过程中责任感不强,执法环境将会受到严重污染。更严重的是,有些执法人员以权谋私,询私枉法。另外,我国政府监管改革总体上暴露出如下弊病:立法机关没有明文规定监管问题的法律准则,监管的法律体系可以说具有非常严重的滞后性。权钱情色等方面己经干扰了行政执法层面,我们似乎经常会见到知法执法犯法的现象[2]。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途径
(一)提升公民法治观念
“法治是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也是一套相对陌生与复杂的程序规则,要以之重新规定行为模式、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这既是伟大的变革,更是艰巨的挑战”。公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公民维护。因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增强公民法治观念。因此增强公民法治观念可从如下几点着手解决:
1.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
2.完善守法诚信的褒奖和惩戒引导机制
(1)健全公民守法诚信的褒奖和惩戒机制;(2)健全反腐惩戒机制;(3)通过强化公民对法的敬畏,打造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3.健全法治规则和法律制度
(1)健全法律实施体系,提升公民的规则和法治意识;(2)强化公民“自律”意识。
4.强化法治教育中的道德底蕴
(1)发挥法治规则在解决道德领域问题中的作用;
(2)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公序良俗;
(3)把法律宣传教育与弘扬公序良俗结合起来,通过专题报告会、座谈会、新闻媒体专栏等形式,让公民积极参与互动,有利于公民在提升道德素质中强化法治意识[3]。
(二)科学立法
立法是法治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一步。立法不科学,后续的执法、司法都是无稽之谈。从四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看,建设法治中国,立法是第一要务。
1.开门立法
最初,我们急于求成,求立法速度,相应制定出的法律也相对粗糙,质量不佳。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曾经我们采用的是关门立法的方式,制定的法律缺失民意。于是我们便采用了开门立法的方式。在开门立法的过程中,广泛征集民意、法律表决通过前可以先调查民意、征集民意要有反馈等。
2.制定良好的法律
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并且必须要做的事情。善治的前提是良法,良法需要符合三个条件:第一,良好的法律维护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而不是有利于某个阶级或者几个个体。第二,良好的法律的作用是完善国家政体的民主法治,可以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第三,法律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剥夺和限制自由的法律称不上良法。我国学术界对于良法的条件也有3种:首先,良好的法律要尊重客观规律;其次,良好的法律要体现人类正义感、维护人民利益、提高社会进步发展;最后,良好的法律既要具备严谨合理的结构,有要具备和谐协调的体系,还要具备规范统一的语言。所以良好的法律要具有程序性、科学性、人民性、正义性[4]。
3.完善立法程序
坚持程序独立。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的立法机关,立法程序由人大提议、审议、通过并发布。人大应保障程序独立,行政机关不能行使立法权,一定要将其分开,保障立法程序独立。坚持程序正义。从法律提议到公布法律,参与立法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以身作则,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
(三)执法如山
如果说立法是根本,那么执法就是关键。执法机关工作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法律实施的效果。若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者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询私枉法、面对权力不畏惧,只有这样才让全民体会到法律的权威与公正,让群众信任执法机关,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合理诉求,惩恶扬善。所以我们需要:第一,加强宪法实施。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党。第三,完善政府依法行政制度。第四,建立高素质的执法队伍[5]。
四、结语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是中共中央在制度建设上迈出的一大步,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我们要增强信念,坚定信念。尽管面临着困境,但相信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从培育法治精神、科学立法、执法如山、司法为民以及加强监督五个方面齐头并进,法治定会口臻完善,定会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社会状态奠定基石,使中国呈现新气象,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宗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困境与出路探析[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2016.
[2] 穆奇玲,熊永兰.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路径思考[J].湘潮 (下半月),2015,2:031.
[3] 刘月平.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J].前沿,2008,9(6) .
[4] 侯修群.依法治国的困境与途径探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1):106-109.
[5] 江必新.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9-148.
作者简介:靳健(1992—),女,汉族,山西孝义人,硕士,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经济法。
【摘要】:我国目前在依法治国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法律意识淡薄、不完善的立法体制、执法环境不佳等方面。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急剧变迁且地域差异大,法律滞后;行政权力膨胀,缺乏行政权力清单;司法体制不完善;人民法治意识淡薄。解决的对策主要包括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科学立法,完善立法程序;执法如山,并建立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增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國的领导等。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律意识;立法;执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整体目标。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都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1]。
二、依法治国面临的困难
(一)法治观念淡薄
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大力开展及普法宣传活动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國公民法治观念的形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公民的法治观念不断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缺乏法治传统,法治基础薄弱,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现状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这仍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阻碍。
(二)不完善的立法体制
虽然早在2010年全国人大就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很多法律是相当简陋的。这一方面和法律的滞后性有关,另一方面,法律的粗糙也是现实的产物,法律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规定并随着社会发展频繁修改、解释,这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并损害法律的权威。法律规则越匮乏,司法的自由裁量权越大,越容易在市场上寻租,这也是阻碍中国法治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执法环境不佳
在执法环境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执法人员“无为”现象。在大家眼里,公务员是铁饭碗,于是他们中有许多人产生了惰性,在执法过程中责任感不强,执法环境将会受到严重污染。更严重的是,有些执法人员以权谋私,询私枉法。另外,我国政府监管改革总体上暴露出如下弊病:立法机关没有明文规定监管问题的法律准则,监管的法律体系可以说具有非常严重的滞后性。权钱情色等方面己经干扰了行政执法层面,我们似乎经常会见到知法执法犯法的现象[2]。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途径
(一)提升公民法治观念
“法治是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也是一套相对陌生与复杂的程序规则,要以之重新规定行为模式、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这既是伟大的变革,更是艰巨的挑战”。公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公民维护。因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增强公民法治观念。因此增强公民法治观念可从如下几点着手解决:
1.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
2.完善守法诚信的褒奖和惩戒引导机制
(1)健全公民守法诚信的褒奖和惩戒机制;(2)健全反腐惩戒机制;(3)通过强化公民对法的敬畏,打造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3.健全法治规则和法律制度
(1)健全法律实施体系,提升公民的规则和法治意识;(2)强化公民“自律”意识。
4.强化法治教育中的道德底蕴
(1)发挥法治规则在解决道德领域问题中的作用;
(2)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公序良俗;
(3)把法律宣传教育与弘扬公序良俗结合起来,通过专题报告会、座谈会、新闻媒体专栏等形式,让公民积极参与互动,有利于公民在提升道德素质中强化法治意识[3]。
(二)科学立法
立法是法治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一步。立法不科学,后续的执法、司法都是无稽之谈。从四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看,建设法治中国,立法是第一要务。
1.开门立法
最初,我们急于求成,求立法速度,相应制定出的法律也相对粗糙,质量不佳。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曾经我们采用的是关门立法的方式,制定的法律缺失民意。于是我们便采用了开门立法的方式。在开门立法的过程中,广泛征集民意、法律表决通过前可以先调查民意、征集民意要有反馈等。
2.制定良好的法律
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并且必须要做的事情。善治的前提是良法,良法需要符合三个条件:第一,良好的法律维护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而不是有利于某个阶级或者几个个体。第二,良好的法律的作用是完善国家政体的民主法治,可以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第三,法律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剥夺和限制自由的法律称不上良法。我国学术界对于良法的条件也有3种:首先,良好的法律要尊重客观规律;其次,良好的法律要体现人类正义感、维护人民利益、提高社会进步发展;最后,良好的法律既要具备严谨合理的结构,有要具备和谐协调的体系,还要具备规范统一的语言。所以良好的法律要具有程序性、科学性、人民性、正义性[4]。
3.完善立法程序
坚持程序独立。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的立法机关,立法程序由人大提议、审议、通过并发布。人大应保障程序独立,行政机关不能行使立法权,一定要将其分开,保障立法程序独立。坚持程序正义。从法律提议到公布法律,参与立法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以身作则,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
(三)执法如山
如果说立法是根本,那么执法就是关键。执法机关工作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法律实施的效果。若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者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询私枉法、面对权力不畏惧,只有这样才让全民体会到法律的权威与公正,让群众信任执法机关,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合理诉求,惩恶扬善。所以我们需要:第一,加强宪法实施。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党。第三,完善政府依法行政制度。第四,建立高素质的执法队伍[5]。
四、结语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是中共中央在制度建设上迈出的一大步,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我们要增强信念,坚定信念。尽管面临着困境,但相信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从培育法治精神、科学立法、执法如山、司法为民以及加强监督五个方面齐头并进,法治定会口臻完善,定会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社会状态奠定基石,使中国呈现新气象,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宗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困境与出路探析[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2016.
[2] 穆奇玲,熊永兰.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路径思考[J].湘潮 (下半月),2015,2:031.
[3] 刘月平.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J].前沿,2008,9(6) .
[4] 侯修群.依法治国的困境与途径探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1):106-109.
[5] 江必新.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9-148.
作者简介:靳健(1992—),女,汉族,山西孝义人,硕士,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