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个四岁的小女孩,脾气很大。有一次当她正在玩过家家时,我一看时间到了,走到她跟前,大声说:“好啦,时间到了,你该去洗澡了。”谁知她竟然气得把手中的玻璃杯丢了出去,摔得粉碎。这还不算完,她紧接着又脱口而出:“妈咪,我讨厌你,你去死吧!”
我赶紧应用书上看来的方法,引导女儿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说:“你现在非常生气。”“是的!”女儿说道,“我正在玩过家家,别来烦我!”我进一步说出她的想法:“你希望我走开,对不对。”“是的,赶快走开!”“我是来告诉你,洗澡的时间到了,如果你还想继续玩,那就等一下再洗澡好了。”结果是她又不依不饶地玩了半个小时。
是我的方法不对吗?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教?硬的不行,软的也不行,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琪琪妈
咨询师:
这样的烦恼肯定不只属于你自己,孩子的管教是很多家长的难题。
先来具体地看看这个场景。在我看来,你的处理在该软的地方没有软,该硬的地方没有硬,起码有三个环节出了问题。
首先,当我们按照时间表,想让孩子终止他们正在从事的令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时,不应该突然发布停止的号令,而应该有一个提前量,比如提前十分钟或者五分钟,有一个简单、明确的提醒,好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这会减少他们的抗拒。
另外,绝对不应该让这个年纪的孩子轻易接触到玻璃杯等易碎危险的器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能仅仅让孩子表达感受和愿望,并允许她无法无天。你太注重教导女儿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却没有适时采取恰当的措施,这只会让女儿认为母亲很好欺负。当小孩直呼你的姓名、踢你、打你、咬你、或是用种种野蛮方式表达愤怒的情绪时,父母亲可以立刻依照下面几个步骤加以应对:
1.了解并且确认孩子的情绪:“你因为非常生气,所以才会咬我(大声的吼叫/拿东西丢我)。”
2.父母必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跟孩子解说整件事情的因果关系,确立规则。比如:“你这样对妈妈大吼大叫,让我很难过,也很生气。我不希望以后再听见你这样讲话。”“你可以很生气,但是绝对不可以诅咒别人、乱摔东西。你需要给妈妈道歉,摔碎的玻璃杯要收拾干净。你该洗澡上床了,到明天再玩。”
3.坚定立场。在父母立规矩之后,孩子很可能又大发雷霆。如果此时父母态度软化,并做了某些让步(如你上面做的,听从孩子的需要,让她又玩了半小时),等于在变相鼓励孩子可以继续如此恶行恶状。这时父母亲应该坚定地说:“不管你生不生气,现在都该去洗澡了。”
4.别唠叨:不要花太多时间和小孩子讨论规定该不该执行,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是他们想要的。有时候小孩子会故意犯错,以便引起父母亲的关注,如果你不断和他们讨论、解释,孩子自然会故伎重演。无论孩子的言行令你多么震惊、愤怒,你都必须保持镇定,言简意赅地解决问题,然后立刻跳过此事。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里,父母亲能够培养孩子有颗善感的心,随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小孩在长大后,多半也会有个多彩多姿、丰富圆满的人生。但如果孩子只注意自己的感受,不去理解别人,将来怕只会成为一个自我中心的家伙。
规则是为了保证所有人对生活的好感受,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会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如果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反而让孩子有安全感。一个找不到自己边界的孩子,往往会用很多出格的行为探寻自己的边界,于是出现了各种问题行为。
若孩子经常用问题行为寻求关注,父母就要调整自己的关注点,平日里多拥抱孩子,关心孩子,对孩子有一个高质量的陪伴。当孩子闹情况时,就别那么无微不至了。
我赶紧应用书上看来的方法,引导女儿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说:“你现在非常生气。”“是的!”女儿说道,“我正在玩过家家,别来烦我!”我进一步说出她的想法:“你希望我走开,对不对。”“是的,赶快走开!”“我是来告诉你,洗澡的时间到了,如果你还想继续玩,那就等一下再洗澡好了。”结果是她又不依不饶地玩了半个小时。
是我的方法不对吗?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教?硬的不行,软的也不行,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琪琪妈
咨询师:
这样的烦恼肯定不只属于你自己,孩子的管教是很多家长的难题。
先来具体地看看这个场景。在我看来,你的处理在该软的地方没有软,该硬的地方没有硬,起码有三个环节出了问题。
首先,当我们按照时间表,想让孩子终止他们正在从事的令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时,不应该突然发布停止的号令,而应该有一个提前量,比如提前十分钟或者五分钟,有一个简单、明确的提醒,好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这会减少他们的抗拒。
另外,绝对不应该让这个年纪的孩子轻易接触到玻璃杯等易碎危险的器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能仅仅让孩子表达感受和愿望,并允许她无法无天。你太注重教导女儿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却没有适时采取恰当的措施,这只会让女儿认为母亲很好欺负。当小孩直呼你的姓名、踢你、打你、咬你、或是用种种野蛮方式表达愤怒的情绪时,父母亲可以立刻依照下面几个步骤加以应对:
1.了解并且确认孩子的情绪:“你因为非常生气,所以才会咬我(大声的吼叫/拿东西丢我)。”
2.父母必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跟孩子解说整件事情的因果关系,确立规则。比如:“你这样对妈妈大吼大叫,让我很难过,也很生气。我不希望以后再听见你这样讲话。”“你可以很生气,但是绝对不可以诅咒别人、乱摔东西。你需要给妈妈道歉,摔碎的玻璃杯要收拾干净。你该洗澡上床了,到明天再玩。”
3.坚定立场。在父母立规矩之后,孩子很可能又大发雷霆。如果此时父母态度软化,并做了某些让步(如你上面做的,听从孩子的需要,让她又玩了半小时),等于在变相鼓励孩子可以继续如此恶行恶状。这时父母亲应该坚定地说:“不管你生不生气,现在都该去洗澡了。”
4.别唠叨:不要花太多时间和小孩子讨论规定该不该执行,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是他们想要的。有时候小孩子会故意犯错,以便引起父母亲的关注,如果你不断和他们讨论、解释,孩子自然会故伎重演。无论孩子的言行令你多么震惊、愤怒,你都必须保持镇定,言简意赅地解决问题,然后立刻跳过此事。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里,父母亲能够培养孩子有颗善感的心,随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小孩在长大后,多半也会有个多彩多姿、丰富圆满的人生。但如果孩子只注意自己的感受,不去理解别人,将来怕只会成为一个自我中心的家伙。
规则是为了保证所有人对生活的好感受,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会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如果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反而让孩子有安全感。一个找不到自己边界的孩子,往往会用很多出格的行为探寻自己的边界,于是出现了各种问题行为。
若孩子经常用问题行为寻求关注,父母就要调整自己的关注点,平日里多拥抱孩子,关心孩子,对孩子有一个高质量的陪伴。当孩子闹情况时,就别那么无微不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