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思想对学生精神世界影响很大,而这种人文思想大多渗透在教材中。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可见,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将会收到喜人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为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在范读中营造气氛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辞优美,是激发学生情感、打动学生心灵的最好范本。在教授这些文章时,我总是精心准备,在课堂上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带学生入文、入境、入情,使他们面对这些语言文字,思维灵动,感受良深。如在教读《春》时,我的朗读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他们争先恐后地诵读文中精美的语句。这样,文中传达的内涵就很快被他们抓住了,作者的精神境界就很快被他们领悟出来了。在教读《雨说》时,我亲切深情的朗读打动了学生的心,他们一下子体会出了诗中蕴涵的情感,对诗中的形象、意境纷纷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会了品析诗歌的方法。
  
  二、在诵读中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陶冶情操,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浓厚的记叙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第一课时开始时,教师以哀婉的语调朗读课文,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群之中,激起学生对总理无限哀思。再通过第二、三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感人至深的语句反复朗读,寓情于读,从而领悟文中表达的情感,使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总理万分悲痛,同时又为我们能拥有一位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百万分自豪,激发全体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在品读中积累提升
  
  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背诵文中的精彩句段。这样积累多了,语感也就丰富了。如在教读古诗文时,我常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诵读比赛,提高他们的诵读意识。在现代文教学时,我也经常让学生背诵一些感兴趣的句段。慢慢的,学生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主动去诵读一些喜欢的文字。而且在诵读过程中,他们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在不断提升,渐渐会形成联想链和想象源。
  
  四、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朗读,但由于学生的朗读能力的下降,越到高年级越不重视朗读。课堂上的读书声少了,对文本的理解浅了,对文字内涵的体会和感悟也迟钝了。面对这种现象,我有针对性训练学生的朗读,加强他们的朗读意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投入朗读的乐趣。这样,渐渐又找回了书声琅琅的教室,又找回了尽情读书的课堂。
  
  五、在精读中品味揣摩
  
  优美的文字需要细细品味、揣摩。这就要求学生能深入到教材中去,与文字对话。为了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我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精读的方式学习文本。如教读《济南仲夏夜》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一部分精读,要求他们读出文字中的画面、场景、情绪,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虽然这样的要求较高,但学生在充分精读文字后,都能纷纷发言,描述出了自己读到的信息,挖掘出了蕴涵在文字以外的更丰富的空间。
  
  六、在默读中思考把握
  
  在生活中人们的阅读习惯常常是默读,潜心的默读十分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在阅读教学中,我也很注重默读这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自己阅读的空间里,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这种方式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领域,让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文字中的意蕴。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举足轻重。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有自己意志和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本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总结出以下几条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切合
期刊
中学教师在备课时都要书写教案,在教案中首先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案的核心,是明确表述经过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不同的维度上有哪些收获。研究表明,那些能够说出课程的具体目标,并能花时间与学生就此进行交流的教师,被认为是头脑清晰的教师。教师对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学生的满意度也存在密切的关系。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教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旨,而当代的教师需要大力培养的正是学生的个性,并在体现个性的同时发挥出其创造力。语文学科更是可以大力培养学生个性的阵地,因此,语文教师对培养学生个性更负有重要责任。  关键词:个性 素质教育 宗旨 语文教学 社会需要    目前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期刊
摘要:本着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的原则,本文就学生如何去听语文课展开论述。希望广大的学生能够做到:课前有目标的去预习,课上仔细认真的去听课,课下有意识的去巩固。能够学会听课,能够听好课,最终实现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 听课方法 预习 倾听    庄文中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负载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于漪先生也强调:“语文绝不等同于一
期刊
21世纪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它不仅带来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高标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但是,我们现行的教育中有很多弊端。诸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方法单调、老化、缺乏创新意识;家庭、
期刊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渐渐流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扩大。那么,如何将建构主义引入语文教学中,并体现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呢?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专心研究的教学观念之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缘自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期刊
摘要:在教学时运用一些策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小学生认知方面好的策略更会起到好的效果,对于不同学生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策略。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浅谈一下关于小学生的认知策略。  关键词:特殊性 策略 因素 探索    认知策略是指向认知目标的一种心理操作,小学生通过使用不同的策略,可以达到解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解题能力。研究小学生数学认知策略的特征、发展的影响因素,既有现实意义又有
期刊
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科学、全面的评价,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详实的信息反馈,又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诊断、激励和强化作用。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既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益处。  我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学实际制定了语文学科发展性评价方案。这一评价是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统一
期刊
在历史高考和中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都强调突出重点、高度概括、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凸显重要。    一、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总是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同时又离不开对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指导,史论结合。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