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皱折里“暗藏着雷声和故事”

来源 :星星·诗歌原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在时间的流水线上逐渐呈显出形状和情态的。时间规划着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成熟、衰老乃至死亡,时间也无可辩驳地定制了人类生命的长度与宽度、存在与消殒。由此,凡是对自然世界和个体存在有着鲜明感知的人,都会有着较为强烈的时间意识,都会在与时间的频繁接触、相互对话和彼此摩擦之中,敏锐把握自我的丝缕变化,仔细品尝大千世界和人类生命的万千况味。鲁绪刚《拾荒者》一诗,就抓住了生命与时间所具有的某种关系,并交代了自我面对时间所生发的特定心境和深切感触。诗人如此道来:“雨穿过一个人的身体,然后破碎/没有阳光的日子,风撩起衣角/掩饰不了内心的惶恐和记忆里的疤痕/时间像一张很旧的纸,每一个皱折/暗藏着雷声和故事/远处堆积的土,埋葬了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和一些人的名字/现在,我固执地在很旧的情节里打捞/越来越像一个拾荒者/不停地丢弃,保留,总想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是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断展开的时间都会将他刻画和定型,时间的皱折里都毫不例外地写满了悲喜交加和爱恨情仇,时间里埋藏的“雷声和故事”,将一个人的现实人生具体而生动地展示出来。
  时间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我们说时间是无形的,是因为它无声无影,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我们说它有形,是因为它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它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处频繁出没,引起我们对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的凝神关注,让我们感受世界的流转和生命的起落。对于人类来说,时间首先是一种过程的显示物。它是一种出发,也是一次抵达,“我是不是该在每日黄昏/就在这冰冻的大地/温热一壶酒。并且远足//一步一步,种出一行/你一眼就能读出水声的脚印//最深刻的到达,一定是/最坚硬的出发,最柔软的开花”(阎晋《在一朵雪上看到你的名字》),有形的人生,正是由不停地出发和抵达构建而成的。“人间最高贵的思念/从来都是飞舞,而不是抵达”(阎晋《雪从故乡来》),作为过程彰显剂的时间,有时或许正是某种状态的昭示,而并非“抵达”这种结局的凝定。在这首诗里,尽情“飞舞”的思念,其实也是时间作为过程的说明和显示。
  更多时候,时间总会具体化为某种生命感知,某种精神的刻痕。“蜘蛛网上的蜘蛛在她自己的梦中,醒来了/张望着在劳动中的意义,等待/等待在三十年前的情书,在一页写满爱字中纵火/一首诗歌,在燃烧”(王开平《等待》),爱的刻骨铭心和牵肠挂肚,让三十年的等待有了别样的意义。“那爱恋一直在招魂捏魄/思想燃烧成一束火把//在远处,高高举着/火车就穿过了黑夜的洞”(刘德荣《火车穿过黑夜的洞》),这是想象和理解爱情的另外的方式,爱的火把高高举起,照耀着生命的列车穿过黑夜的洞穴,这情形如此生动而感人。“走在人世间/我只顾在暗夜里擦亮自己的火柴/只顾舔吻自己透明的忧伤/我忽略了穿过身旁的阳光/飘在秋风中的落叶/让花朵在顾影自怜中兀自开放/熟悉这一把利刃将周围的温暖剔得干干净净”(曾小平《时光的浸泡使我疏离了天空》),在这里,时间被切分为两个部分:熟悉的与陌生的、自我的与他者的、人类的与自然的,如果一个人太在意前者,那么就将忽略后者,人生由此就生出了不少的缺失与遗憾。“灵魂在生锈的时间里/醒着。/与日出月升无关,/与花开花落无关”(刘德荣《骨头》),“生锈的时间”,这是特定的生命在揣摩和领会时间时所生出的奇妙感知,在诗人写来,时间一旦“生锈”,人生也就显得无趣了,灵魂从此与外在一切再无关系。
  时间尽管在我们身边无穷无尽、无止无休地展开,但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具有同样的分量,对于每一个体而言,生命中每一刻的时间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只有那些被我们特意记忆和录载下来的时间,才体现出格外的价值来。“那一段日子,你必须借助伞/才能避开乡愁的伤害/细密的鼓点,敲击你的行程/径自流向低处,郁积乡思”(郑朝阳《雨季,雨季》),在乡愁萦绕的时日,对于故园的思念会如雨季一般,日夜飘落在我们的心空,这样的时间绝对是撩人心弦、不同凡响的。“这些日子/这些孤岛/像野风一样没有头颅/只用利爪将人遣返”(灵鹫《像野风一样没有头颅》),这是一首完整的诗,用一个精彩的比喻将一段特殊日子作了别样诉说。“让我把诗写在上午,押住你初秋的韵/可以忽略窗台前/侍弄过的花草,每天采摘你句子里的清香/只要我,静静看你”(郑朝阳《恬适的时光》),一首写在“上午”的诗,因为“押住你初秋的韵”,所以会显得情韵婉转,清香四溢,爱情的时间赋予了生命更充分的意义。“我是一个瘦削的人/身上砌满了骨头和沧桑/从我的脚上砌到头顶/经脉砌到神经/看上去很骨感/像暮冬里突兀的枝桠/更多的肉不知去向/或许被经年的风/揉成满地的尘埃/这么多年/我和骨头一起生活 谈心”(野渡《骨头记》),诗人在此书写的是“骨感”的时间,在这一时间语境里,诗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那么的直接和干净,而身体中砌满的人世沧桑如此明晰可睹,似乎捧手可掬。
其他文献
松林鸟语  如果有阳光敏捷于这些树  这些耳朵被鸟声所溅湿,这些拥抱  被退去的绿意所席卷——  我看到这空旷,清新如一弯新月  他们站立着仿佛一个个问号  正窥视清风带来的滋味  那是远方,那是孤寂  而他们站立着就是一排排的舞蹈  他们是这大地的火焰,我们双手合十的祈祷  我们在走来的时候被这闲暇所掠夺  像宿醉里的那个陌生人  他走出自己的身体,但并非绽放  那种真实的假让人困惑:在我的身体
期刊
诗卷里漫步而来贵妇  冷与艳,你的面庞  这些是我对你最初的描述  在一场午后的阳光里  全部被我删除干净  一切花容月貌,时光的明媚  只是那时驻足的猜想  梅依旧在冬季非约而至  我只留意向阳之梅  枝条舒展,和煦风柔  天空一时更加纯净  我只在冬日的午夜  与梅相遇一小段  与雪缅怀一缕光  梅就成了今夜的流萤  划亮了雪外的光芒  虚构春天  真与伪,这对怨家  我只是个袖手旁观的路人 
期刊
在豫南,一岁  其实就是一枚绿叶抵达秋风的旅程  我们在时间上与虎谋皮  只不过被光阴的刀刃反复收割  再反复生长  一些亲人纷纷离去  诚如树上的秋叶,一片片飘落  面对熄灭的灯盏,我的暗夜奔跑着涛声  这将是永远地出门种作,农具还在,炊烟还在  在田野,他们最终成为泥土,成为庄稼  我从此想和他们对语  只能无言成日出,再无言成日落
期刊
荒凉。贫瘠。一览无余  山野,距离略去了遍野衰草  整个冬天,我牵挂着山上那些枯槁的树木  它们替我守候着  在人间,我是一截游走的枯木  春天将至,我不能摇身一变,举出满树繁花  我裹紧一身的皲裂和疤痕  用伤口打量尘世
期刊
这是黄昏时分的甘肃小城  我耷拉着眉毛,一手执笔  一手扶纸,目睹黑暗慢慢进城  稿纸发亮,寺院里的牡丹才华横溢  接着 黑暗缓缓靠近笔尖  内心弯曲影子笔直,我的抒情孱弱  难以表达对黑的柔情,只能——任由  一大片的黑连着一大片的黑 逼近  黑夜逼近 我就这样渐渐想你  驮着疲惫 火车再一次穿过灵魂  从宜昌到陇中 风景时好时坯  切开风面 听见你说“我是谁”  这样的距离不远不近,世界是房子
期刊
整整一个上午  悠长、慵懒,甚至有些乏味  像在医院的那些日子  不同的是,此刻,我正安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任由果实坠落半山  雾气滑过旷野  ——这恍如隔世的时光,犹如暮年  那些陌生的小兽,步伐飞快,一下子就绕过了小径,消失于眼前  仿佛,我们从未谋面  仿佛,那一场花事,还停留在枝桠间  等着露水降临  其实,我们都在祈求半生的圆满  允许小片风霜打在归途  那么安静,朴素。像紧握着爱人
期刊
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是有阐释力并且变动不居的。究其实,社会生活、现实世界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诗歌作为一种极为敏感、敏锐的艺术形式,应该反映甚至引领这种变化,而不应与其脱节,所以诗歌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发生变化并容易产生偏差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诗歌应该表达“所有的时代”,而不应该只是表达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时代”,这种观点恐怕有其片面性。实际上,“所有的时代
期刊
以往我把天空想成雨  把雨想成江河  把江河想成博大的爱  后来把爱想成清泉  再后想成一杯水  爱人呵,我现在不那么想了  现在  我把整个天空  想象成你含情脉脉的眸子
期刊
带着午时备好的音乐和台词  局促在一个七层楼的小区里  表演一场冬雨后的梅花凋零  卸掉芳香的枝杆没有吐露遗憾  挂在卡子上的书画在瑟瑟发抖  不要向我诉苦、没有多余的外套  挤满的人群或许能为你增加一些温度  最好不要觅求太多  毕竟都戴着有色眼镜  小区里的是张弛有度的冷板凳  你们没有眼缘 做个可观的观众就好  小声点,你的嗓子发炎了  或者换个人替你演唱冬雨后的倾诉  即将面对现实 给自己
期刊
口子的裂开,不需要刀  不一定痛  阳光的照射,从天而降  天意如此,何必在意  就像风那样走来  我醉心于这样投入和献身  书写某个断章:这关于诗歌的东西  演绎优美的浪潮  可以一而再,再而三  重复酒醉的放肆  今夜如此轻狂  就像风那样飘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