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在时间的流水线上逐渐呈显出形状和情态的。时间规划着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成熟、衰老乃至死亡,时间也无可辩驳地定制了人类生命的长度与宽度、存在与消殒。由此,凡是对自然世界和个体存在有着鲜明感知的人,都会有着较为强烈的时间意识,都会在与时间的频繁接触、相互对话和彼此摩擦之中,敏锐把握自我的丝缕变化,仔细品尝大千世界和人类生命的万千况味。鲁绪刚《拾荒者》一诗,就抓住了生命与时间所具有的某种关系,并交代了自我面对时间所生发的特定心境和深切感触。诗人如此道来:“雨穿过一个人的身体,然后破碎/没有阳光的日子,风撩起衣角/掩饰不了内心的惶恐和记忆里的疤痕/时间像一张很旧的纸,每一个皱折/暗藏着雷声和故事/远处堆积的土,埋葬了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和一些人的名字/现在,我固执地在很旧的情节里打捞/越来越像一个拾荒者/不停地丢弃,保留,总想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是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断展开的时间都会将他刻画和定型,时间的皱折里都毫不例外地写满了悲喜交加和爱恨情仇,时间里埋藏的“雷声和故事”,将一个人的现实人生具体而生动地展示出来。
时间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我们说时间是无形的,是因为它无声无影,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我们说它有形,是因为它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它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处频繁出没,引起我们对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的凝神关注,让我们感受世界的流转和生命的起落。对于人类来说,时间首先是一种过程的显示物。它是一种出发,也是一次抵达,“我是不是该在每日黄昏/就在这冰冻的大地/温热一壶酒。并且远足//一步一步,种出一行/你一眼就能读出水声的脚印//最深刻的到达,一定是/最坚硬的出发,最柔软的开花”(阎晋《在一朵雪上看到你的名字》),有形的人生,正是由不停地出发和抵达构建而成的。“人间最高贵的思念/从来都是飞舞,而不是抵达”(阎晋《雪从故乡来》),作为过程彰显剂的时间,有时或许正是某种状态的昭示,而并非“抵达”这种结局的凝定。在这首诗里,尽情“飞舞”的思念,其实也是时间作为过程的说明和显示。
更多时候,时间总会具体化为某种生命感知,某种精神的刻痕。“蜘蛛网上的蜘蛛在她自己的梦中,醒来了/张望着在劳动中的意义,等待/等待在三十年前的情书,在一页写满爱字中纵火/一首诗歌,在燃烧”(王开平《等待》),爱的刻骨铭心和牵肠挂肚,让三十年的等待有了别样的意义。“那爱恋一直在招魂捏魄/思想燃烧成一束火把//在远处,高高举着/火车就穿过了黑夜的洞”(刘德荣《火车穿过黑夜的洞》),这是想象和理解爱情的另外的方式,爱的火把高高举起,照耀着生命的列车穿过黑夜的洞穴,这情形如此生动而感人。“走在人世间/我只顾在暗夜里擦亮自己的火柴/只顾舔吻自己透明的忧伤/我忽略了穿过身旁的阳光/飘在秋风中的落叶/让花朵在顾影自怜中兀自开放/熟悉这一把利刃将周围的温暖剔得干干净净”(曾小平《时光的浸泡使我疏离了天空》),在这里,时间被切分为两个部分:熟悉的与陌生的、自我的与他者的、人类的与自然的,如果一个人太在意前者,那么就将忽略后者,人生由此就生出了不少的缺失与遗憾。“灵魂在生锈的时间里/醒着。/与日出月升无关,/与花开花落无关”(刘德荣《骨头》),“生锈的时间”,这是特定的生命在揣摩和领会时间时所生出的奇妙感知,在诗人写来,时间一旦“生锈”,人生也就显得无趣了,灵魂从此与外在一切再无关系。
时间尽管在我们身边无穷无尽、无止无休地展开,但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具有同样的分量,对于每一个体而言,生命中每一刻的时间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只有那些被我们特意记忆和录载下来的时间,才体现出格外的价值来。“那一段日子,你必须借助伞/才能避开乡愁的伤害/细密的鼓点,敲击你的行程/径自流向低处,郁积乡思”(郑朝阳《雨季,雨季》),在乡愁萦绕的时日,对于故园的思念会如雨季一般,日夜飘落在我们的心空,这样的时间绝对是撩人心弦、不同凡响的。“这些日子/这些孤岛/像野风一样没有头颅/只用利爪将人遣返”(灵鹫《像野风一样没有头颅》),这是一首完整的诗,用一个精彩的比喻将一段特殊日子作了别样诉说。“让我把诗写在上午,押住你初秋的韵/可以忽略窗台前/侍弄过的花草,每天采摘你句子里的清香/只要我,静静看你”(郑朝阳《恬适的时光》),一首写在“上午”的诗,因为“押住你初秋的韵”,所以会显得情韵婉转,清香四溢,爱情的时间赋予了生命更充分的意义。“我是一个瘦削的人/身上砌满了骨头和沧桑/从我的脚上砌到头顶/经脉砌到神经/看上去很骨感/像暮冬里突兀的枝桠/更多的肉不知去向/或许被经年的风/揉成满地的尘埃/这么多年/我和骨头一起生活 谈心”(野渡《骨头记》),诗人在此书写的是“骨感”的时间,在这一时间语境里,诗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那么的直接和干净,而身体中砌满的人世沧桑如此明晰可睹,似乎捧手可掬。
时间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我们说时间是无形的,是因为它无声无影,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我们说它有形,是因为它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它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处频繁出没,引起我们对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的凝神关注,让我们感受世界的流转和生命的起落。对于人类来说,时间首先是一种过程的显示物。它是一种出发,也是一次抵达,“我是不是该在每日黄昏/就在这冰冻的大地/温热一壶酒。并且远足//一步一步,种出一行/你一眼就能读出水声的脚印//最深刻的到达,一定是/最坚硬的出发,最柔软的开花”(阎晋《在一朵雪上看到你的名字》),有形的人生,正是由不停地出发和抵达构建而成的。“人间最高贵的思念/从来都是飞舞,而不是抵达”(阎晋《雪从故乡来》),作为过程彰显剂的时间,有时或许正是某种状态的昭示,而并非“抵达”这种结局的凝定。在这首诗里,尽情“飞舞”的思念,其实也是时间作为过程的说明和显示。
更多时候,时间总会具体化为某种生命感知,某种精神的刻痕。“蜘蛛网上的蜘蛛在她自己的梦中,醒来了/张望着在劳动中的意义,等待/等待在三十年前的情书,在一页写满爱字中纵火/一首诗歌,在燃烧”(王开平《等待》),爱的刻骨铭心和牵肠挂肚,让三十年的等待有了别样的意义。“那爱恋一直在招魂捏魄/思想燃烧成一束火把//在远处,高高举着/火车就穿过了黑夜的洞”(刘德荣《火车穿过黑夜的洞》),这是想象和理解爱情的另外的方式,爱的火把高高举起,照耀着生命的列车穿过黑夜的洞穴,这情形如此生动而感人。“走在人世间/我只顾在暗夜里擦亮自己的火柴/只顾舔吻自己透明的忧伤/我忽略了穿过身旁的阳光/飘在秋风中的落叶/让花朵在顾影自怜中兀自开放/熟悉这一把利刃将周围的温暖剔得干干净净”(曾小平《时光的浸泡使我疏离了天空》),在这里,时间被切分为两个部分:熟悉的与陌生的、自我的与他者的、人类的与自然的,如果一个人太在意前者,那么就将忽略后者,人生由此就生出了不少的缺失与遗憾。“灵魂在生锈的时间里/醒着。/与日出月升无关,/与花开花落无关”(刘德荣《骨头》),“生锈的时间”,这是特定的生命在揣摩和领会时间时所生出的奇妙感知,在诗人写来,时间一旦“生锈”,人生也就显得无趣了,灵魂从此与外在一切再无关系。
时间尽管在我们身边无穷无尽、无止无休地展开,但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具有同样的分量,对于每一个体而言,生命中每一刻的时间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只有那些被我们特意记忆和录载下来的时间,才体现出格外的价值来。“那一段日子,你必须借助伞/才能避开乡愁的伤害/细密的鼓点,敲击你的行程/径自流向低处,郁积乡思”(郑朝阳《雨季,雨季》),在乡愁萦绕的时日,对于故园的思念会如雨季一般,日夜飘落在我们的心空,这样的时间绝对是撩人心弦、不同凡响的。“这些日子/这些孤岛/像野风一样没有头颅/只用利爪将人遣返”(灵鹫《像野风一样没有头颅》),这是一首完整的诗,用一个精彩的比喻将一段特殊日子作了别样诉说。“让我把诗写在上午,押住你初秋的韵/可以忽略窗台前/侍弄过的花草,每天采摘你句子里的清香/只要我,静静看你”(郑朝阳《恬适的时光》),一首写在“上午”的诗,因为“押住你初秋的韵”,所以会显得情韵婉转,清香四溢,爱情的时间赋予了生命更充分的意义。“我是一个瘦削的人/身上砌满了骨头和沧桑/从我的脚上砌到头顶/经脉砌到神经/看上去很骨感/像暮冬里突兀的枝桠/更多的肉不知去向/或许被经年的风/揉成满地的尘埃/这么多年/我和骨头一起生活 谈心”(野渡《骨头记》),诗人在此书写的是“骨感”的时间,在这一时间语境里,诗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那么的直接和干净,而身体中砌满的人世沧桑如此明晰可睹,似乎捧手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