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或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3分)
A.恐怖 不知所错
蛮横(hèng) 招摇撞骗(zhuàng)
B.抉择 格物致知
绚丽(xuàn) 暴风骤雨(zhòu)
C.瞭望 阳奉阴违
阻碍(ài) 挑拨离间(jiān)
D.狡辨 不修边幅
拙劣(zhuō) 袖手旁观(gu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B.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C.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烦恼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踵而至,不管我们小小的心田是否能承载得了这样的困惑。
B.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对物候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
C.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存在问题的情景。
D.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下一个星期天,同学们都要去看《丑女也有春天》的电影,你去呢?还是不去呢?
B.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从小事做起,力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程乃珊在“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中,提到她女儿爱读《围城》《洗澡》等书。
D.“把窗户关起来,”妈妈说,“外面起风了。”
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③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
④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
A.①③④② B.④②③①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6.下列对课本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樸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标题中的“最后”一词是指闻一多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在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C.《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是一篇演讲稿,作者王选被誉为“当代毕昇”。课文以谦虚、幽默的语言,介绍了作者的第六个重要抉择——扶植年轻人。
D.《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作者在文中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认为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是勇气。
7.名著知识填空。(2分)
“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也指爱!”
这段话出自《 》,是作者对儿子 (人名)的谆谆教诲。
8.综合性学习。(6分)
你班正在开展以“青春·理想”为主题的活动,请你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1)在“青春与理想同行”演讲比赛时,班长作为主持人说了一段开场白,请你补充完整。
同学们,理想是失意时的救命稻草,让彷徨的我们走出眼前的困境;理想是
;理想是沙漠中的一眼甘泉,让干渴的行者看到生存的希望。播种理想,你将拥有辉煌的未来;挑战自我,你将实现智慧的神采!让我们的青春与理想同行!
(2)班级团支部定于5月28日在报告厅举行“青春·理想”主题演讲比赛,准备请德高望重的语文教研组长李晓老师担任点评嘉宾。你以团支部书记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
(3)在“我的理想”主题班会上,班主任首先介绍了一则报道:某市一小学布置一篇“我的理想”的作文,出人意料的是,孩子们的理想不再“高大上”,而是变成了“吃货”“当大官”“当土豪”,因为这样可以开名车、住豪宅。对此,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认同”与“反对”两种意见,最后班主任让小琪(认同者的代表)和你(反对者的代表)作总结发言。针对报道和小琪的发言,你会怎么说? 小琪说:现在是多元社会,个人的理想没有标准答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且个人理想还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智的成熟而发生改变。因此,我认同他们的想法。
你说: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0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
9.默写填空。(6分)
(1) ,胡为乎泥中?(《式微》)
(2)关关雎鸠, 。(《关雎》)
(3)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问今是何世, ,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对偶修辞手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诗句是: , 。
10.阅读《蒹葭》,回答问题。(4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心上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其内心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②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③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⑤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汇入。③欹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④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⑤置州:设置州郡。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大概)
B.以其境过清(清静)
C.南流数十步(向南)
D.不可名状(说出)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分)
甲文:
乙文:
1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狗尾巴草
我们去年才把家搬到这里。
这里是二三十年前修建的老房子了。原主人是个黑人。那黑人的日子过得也许非常窘迫,也许他有什么无法摆脱的心事,总之,他好像总是心不在焉。不是么?你看,一個面积很大的引人喜欢的后院,却荒草丛生。
因为院子确实很大,我们也没有精力在两三年间雇人将它整理好。于是我们买了一台锄草机,每过一两个月就将那荒草锄一遍。
荒草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是狗尾巴草。故事也发生在狗尾巴草的身上。
我们一遍一遍地锄,狗尾巴草一茬一茬地长。
(1)长起的每一茬狗尾巴草,它的顶梢都有状似狗尾巴的毛茸茸的穗子在风中摇曳。那穗子活像无数碍事的烂矛破戟,看一眼都让人心里发堵。狗尾巴草就用这穗子结籽和繁衍后代。我捧起它看了看,穗上结了数不清的种子。我想,只有锄得更勤,才有希望使来年院子里的荒草断种。
我们就每过两三个星期锄一遍。有时候累得浑身酸疼,因而望着狗尾巴草生气,气极了,就骂它,踩它。
但我们还是一遍一遍地锄,狗尾巴草还是一茬一茬地长,一茬一茬地长穗子,变化只在于个头儿日趋低矮,穗子日趋瘦小。
其后我到外地去了。我回来时已是暮秋,桃树和槐树已经落尽了叶子。门前新栽的两棵橘子树结满了小太阳似的金球。
我走后,院子里的锄草工作,家人还是一直坚持着的。
可是,我回来时狗尾巴草居然还未曾消失。
我先是吃惊、气愤、无奈,继而,鬼使神差似的,竟有些肃然起敬了。
狗尾巴草虽然只有两寸多高(通常是长半人高),却都结着小小的穗子。好像进了小人国似的,小小的茎、叶、穗却都非常完整。狗尾巴草铺了满满的一地。(2)那狗尾巴草的小小的穗子在斜照过来的阳光之中,周身的细芒挑着颤颤的露水珠儿,朦胧至极,妩媚至极。仔细看时,每棵狗尾巴草都无法掩盖自己的疲惫之态,但于疲惫中却迸射着咄咄逼人的不灭的生机。它们好像含着泪水在说:“我们咬紧牙关,奋争了整整一年。”
一曲劲歌,仿佛骤然响起。
仿佛劲歌直上云端。
谁在唱呢?
——唱歌的是被宰杀了数十次的生命;数十次也不死,一次次倒下又站起来了!
它在绝境中求生,绝境中歌唱,寻常的呼吸被它升华为永恒。
是的,这就是生命,生命的可敬之处正是这样。它为了把大自然的神圣创造延续下去,艰苦卓绝,锲而不舍。它仿佛即使没有茎干了,也要在根上结出几粒种子!——啊,这就是生命!
(作者刘成章,选自《2009年中国年度散文》)
15.文中哪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狗尾巴草的感情变化?(2分)
16.文中两处对狗尾巴草的描写(画线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我们一遍一遍地锄,狗尾巴草一茬一茬地长。
18.本文赞美了狗尾巴草怎样的精神?(2分)
19.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人都具有“狗尾巴草”的精神。分享你所知道的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才的一个人的事迹。(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中国不亡,有我!
抗战爆发后,整整一年间,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南京来到重庆。1938年11月的一个早晨,爸爸送我去沙坪坝的南开中学上学。在这里6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发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又向华北伸出侵略的魔爪。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通过游行呼吁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1936年即到重庆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160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南开中学在抗战最困难的8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伸。
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6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有180多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在校6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张校长幼年时跟随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读书。13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奋发图强,为国雪耻。1894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一年后,他被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目睹了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1908年,创办了天津南开中学,誓为教育中国的子弟献身。
更令人意外的是,1917年他已41岁,竟克服种种困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回國后,他创办了南开大学。抗战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了南开。之后,南开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
从事教育到1951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为了庆贺他70岁之成就,胡适和11位美国学者合撰《另有表现的中国》一书,书名意指借由南开精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高瞻远瞩的理想。
张校长高大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些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去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作者齐邦媛,选自《巨流河》,有删改)
20.根据时间顺序梳理张伯苓校长主要的办学经历。(2分)
→从美国回国后,创办南开大学→
→抗战期间,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
2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2分)
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22.文中说张校长“在我成长的6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温暖”的理解。(3分)
23.“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这段文字照应了文中哪个句子?(2分)
2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文章标题的内涵。(3分)
四、作文(50分)
25.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一份兴趣和爱好,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在寻常的家庭生活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请以“ ,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一篇作文。(50分)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如“爱”“阅读”“拥有快乐”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1.下列词语中字形或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3分)
A.恐怖 不知所错
蛮横(hèng) 招摇撞骗(zhuàng)
B.抉择 格物致知
绚丽(xuàn) 暴风骤雨(zhòu)
C.瞭望 阳奉阴违
阻碍(ài) 挑拨离间(jiān)
D.狡辨 不修边幅
拙劣(zhuō) 袖手旁观(gu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B.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C.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烦恼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踵而至,不管我们小小的心田是否能承载得了这样的困惑。
B.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对物候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
C.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存在问题的情景。
D.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下一个星期天,同学们都要去看《丑女也有春天》的电影,你去呢?还是不去呢?
B.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从小事做起,力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程乃珊在“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中,提到她女儿爱读《围城》《洗澡》等书。
D.“把窗户关起来,”妈妈说,“外面起风了。”
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③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
④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
A.①③④② B.④②③①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6.下列对课本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樸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标题中的“最后”一词是指闻一多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在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C.《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是一篇演讲稿,作者王选被誉为“当代毕昇”。课文以谦虚、幽默的语言,介绍了作者的第六个重要抉择——扶植年轻人。
D.《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作者在文中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认为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是勇气。
7.名著知识填空。(2分)
“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也指爱!”
这段话出自《 》,是作者对儿子 (人名)的谆谆教诲。
8.综合性学习。(6分)
你班正在开展以“青春·理想”为主题的活动,请你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1)在“青春与理想同行”演讲比赛时,班长作为主持人说了一段开场白,请你补充完整。
同学们,理想是失意时的救命稻草,让彷徨的我们走出眼前的困境;理想是
;理想是沙漠中的一眼甘泉,让干渴的行者看到生存的希望。播种理想,你将拥有辉煌的未来;挑战自我,你将实现智慧的神采!让我们的青春与理想同行!
(2)班级团支部定于5月28日在报告厅举行“青春·理想”主题演讲比赛,准备请德高望重的语文教研组长李晓老师担任点评嘉宾。你以团支部书记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
(3)在“我的理想”主题班会上,班主任首先介绍了一则报道:某市一小学布置一篇“我的理想”的作文,出人意料的是,孩子们的理想不再“高大上”,而是变成了“吃货”“当大官”“当土豪”,因为这样可以开名车、住豪宅。对此,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认同”与“反对”两种意见,最后班主任让小琪(认同者的代表)和你(反对者的代表)作总结发言。针对报道和小琪的发言,你会怎么说? 小琪说:现在是多元社会,个人的理想没有标准答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且个人理想还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智的成熟而发生改变。因此,我认同他们的想法。
你说: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0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
9.默写填空。(6分)
(1) ,胡为乎泥中?(《式微》)
(2)关关雎鸠, 。(《关雎》)
(3)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问今是何世, ,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对偶修辞手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诗句是: , 。
10.阅读《蒹葭》,回答问题。(4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心上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其内心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②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③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⑤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汇入。③欹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④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⑤置州:设置州郡。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大概)
B.以其境过清(清静)
C.南流数十步(向南)
D.不可名状(说出)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分)
甲文:
乙文:
1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狗尾巴草
我们去年才把家搬到这里。
这里是二三十年前修建的老房子了。原主人是个黑人。那黑人的日子过得也许非常窘迫,也许他有什么无法摆脱的心事,总之,他好像总是心不在焉。不是么?你看,一個面积很大的引人喜欢的后院,却荒草丛生。
因为院子确实很大,我们也没有精力在两三年间雇人将它整理好。于是我们买了一台锄草机,每过一两个月就将那荒草锄一遍。
荒草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是狗尾巴草。故事也发生在狗尾巴草的身上。
我们一遍一遍地锄,狗尾巴草一茬一茬地长。
(1)长起的每一茬狗尾巴草,它的顶梢都有状似狗尾巴的毛茸茸的穗子在风中摇曳。那穗子活像无数碍事的烂矛破戟,看一眼都让人心里发堵。狗尾巴草就用这穗子结籽和繁衍后代。我捧起它看了看,穗上结了数不清的种子。我想,只有锄得更勤,才有希望使来年院子里的荒草断种。
我们就每过两三个星期锄一遍。有时候累得浑身酸疼,因而望着狗尾巴草生气,气极了,就骂它,踩它。
但我们还是一遍一遍地锄,狗尾巴草还是一茬一茬地长,一茬一茬地长穗子,变化只在于个头儿日趋低矮,穗子日趋瘦小。
其后我到外地去了。我回来时已是暮秋,桃树和槐树已经落尽了叶子。门前新栽的两棵橘子树结满了小太阳似的金球。
我走后,院子里的锄草工作,家人还是一直坚持着的。
可是,我回来时狗尾巴草居然还未曾消失。
我先是吃惊、气愤、无奈,继而,鬼使神差似的,竟有些肃然起敬了。
狗尾巴草虽然只有两寸多高(通常是长半人高),却都结着小小的穗子。好像进了小人国似的,小小的茎、叶、穗却都非常完整。狗尾巴草铺了满满的一地。(2)那狗尾巴草的小小的穗子在斜照过来的阳光之中,周身的细芒挑着颤颤的露水珠儿,朦胧至极,妩媚至极。仔细看时,每棵狗尾巴草都无法掩盖自己的疲惫之态,但于疲惫中却迸射着咄咄逼人的不灭的生机。它们好像含着泪水在说:“我们咬紧牙关,奋争了整整一年。”
一曲劲歌,仿佛骤然响起。
仿佛劲歌直上云端。
谁在唱呢?
——唱歌的是被宰杀了数十次的生命;数十次也不死,一次次倒下又站起来了!
它在绝境中求生,绝境中歌唱,寻常的呼吸被它升华为永恒。
是的,这就是生命,生命的可敬之处正是这样。它为了把大自然的神圣创造延续下去,艰苦卓绝,锲而不舍。它仿佛即使没有茎干了,也要在根上结出几粒种子!——啊,这就是生命!
(作者刘成章,选自《2009年中国年度散文》)
15.文中哪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狗尾巴草的感情变化?(2分)
16.文中两处对狗尾巴草的描写(画线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我们一遍一遍地锄,狗尾巴草一茬一茬地长。
18.本文赞美了狗尾巴草怎样的精神?(2分)
19.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人都具有“狗尾巴草”的精神。分享你所知道的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才的一个人的事迹。(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中国不亡,有我!
抗战爆发后,整整一年间,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南京来到重庆。1938年11月的一个早晨,爸爸送我去沙坪坝的南开中学上学。在这里6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发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又向华北伸出侵略的魔爪。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通过游行呼吁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1936年即到重庆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160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南开中学在抗战最困难的8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伸。
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6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有180多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在校6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张校长幼年时跟随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读书。13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奋发图强,为国雪耻。1894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一年后,他被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目睹了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1908年,创办了天津南开中学,誓为教育中国的子弟献身。
更令人意外的是,1917年他已41岁,竟克服种种困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回國后,他创办了南开大学。抗战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了南开。之后,南开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
从事教育到1951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为了庆贺他70岁之成就,胡适和11位美国学者合撰《另有表现的中国》一书,书名意指借由南开精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高瞻远瞩的理想。
张校长高大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些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去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作者齐邦媛,选自《巨流河》,有删改)
20.根据时间顺序梳理张伯苓校长主要的办学经历。(2分)
→从美国回国后,创办南开大学→
→抗战期间,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
2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2分)
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22.文中说张校长“在我成长的6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温暖”的理解。(3分)
23.“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这段文字照应了文中哪个句子?(2分)
2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文章标题的内涵。(3分)
四、作文(50分)
25.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一份兴趣和爱好,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在寻常的家庭生活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请以“ ,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一篇作文。(50分)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如“爱”“阅读”“拥有快乐”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