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阐述原理、归纳结论与典型事例相结合,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这就为课堂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个好的教师不应该只是告诉学生思考是结论,而应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及提高智慧的诀窍,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能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教师课堂语言的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课堂上,要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表达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交谈的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真正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不再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了。
二、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敢想敢说。在课堂上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创新课堂教学,就要创设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设计问题,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三、发挥学生独立阅读和小组协作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教师要在平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培训,提出学习要求,创造自学条件。比如向学生提供自学提纲,或要求学生找出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划出不理解或有怀疑的问题,还可以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对信息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做自学笔记。教师要通过指导阅读教材,指导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課程要求学生不但自主学习,还要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将课前输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显示出来,既为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画面的演示,达到形象化、具体化目的,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完整、具体的事物现象,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知识面,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使思想品德教学落到实处。如《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媒体演示,恶劣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滔滔的洪水冲毁粮田,冲垮房屋;沙尘暴侵袭北京,天变颜色,满街黄沙,人们在沙暴中艰难行走……。实情实景促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多媒体教学,不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扩大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想象力,同时也掌握了现代化的学习手段。
五、注重课内外结合,开放合作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是要通过接触客观环境和参加社会实践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因此,要把思想品德课向课外延伸,做到课内外的结合,尽量开放合作的方式。首先,把思想品德课融于家庭。家庭是学生最早的课堂,家长是学生最早的老师,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其次,走进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教材的安排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广泛开展调查活动、实践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讲《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社会调查。第一,先调查本地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每一个小组找一个环境污染问题;第二,找出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指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办法;第四,写出给有关部门或市长的合理化建议;第五,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合理利用资源的公益广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生活的内涵更加丰富。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教师课堂语言的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课堂上,要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表达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交谈的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真正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不再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了。
二、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敢想敢说。在课堂上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创新课堂教学,就要创设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设计问题,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三、发挥学生独立阅读和小组协作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教师要在平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培训,提出学习要求,创造自学条件。比如向学生提供自学提纲,或要求学生找出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划出不理解或有怀疑的问题,还可以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对信息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做自学笔记。教师要通过指导阅读教材,指导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課程要求学生不但自主学习,还要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将课前输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显示出来,既为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画面的演示,达到形象化、具体化目的,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完整、具体的事物现象,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知识面,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使思想品德教学落到实处。如《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媒体演示,恶劣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滔滔的洪水冲毁粮田,冲垮房屋;沙尘暴侵袭北京,天变颜色,满街黄沙,人们在沙暴中艰难行走……。实情实景促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多媒体教学,不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扩大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想象力,同时也掌握了现代化的学习手段。
五、注重课内外结合,开放合作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是要通过接触客观环境和参加社会实践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因此,要把思想品德课向课外延伸,做到课内外的结合,尽量开放合作的方式。首先,把思想品德课融于家庭。家庭是学生最早的课堂,家长是学生最早的老师,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其次,走进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教材的安排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广泛开展调查活动、实践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讲《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社会调查。第一,先调查本地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每一个小组找一个环境污染问题;第二,找出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指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办法;第四,写出给有关部门或市长的合理化建议;第五,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合理利用资源的公益广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生活的内涵更加丰富。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