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检查156例患者脑血管大动脉,观察是否有动脉硬化形成,采集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A组患者男性性别比例、年龄、吸烟率、高血压患病率、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均值均大于B组,差异明显(P<0.05),高密度脂蛋白均值低于B组。
结论除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因子在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利于降低或推迟脑血管病终点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脑血管大动脉硬化;大脑中动脉;危险因素;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大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管壁变性及硬化的总称,以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大动脉硬化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最为常见[1]。随着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的逐渐进展,脑组织会因缺血而软化、坏死,最后产生脑萎缩和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严重的病人可出现严重的脑卒中而危及生命,也有遗留严重后遗症的可能。因此,认识和了解脑血管大动脉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积极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因脑血管疾病在本科就诊的患者156例,经全脑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DSA)检查有无脑血管大动脉硬化,采用脑部大血管大脑中动脉狭窄大于50%为诊断标准分为两组,A组(有脑血管大动脉硬化)84例,男62例,女22例,年龄(55.3±11.6)岁,B组(无脑血管大动脉硬化)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47.5±9.2)岁。
1.2入选与排除标准入选标准(1)年龄不限;(2)性别不限;(3)意识清晰,能够合作完成测试。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有精神病史、严重帕金森病等;(2)严重视力、听力功能障碍,失语;(3)肝肾功能衰竭患者;(4)严重脑外伤、颅内肿瘤及有开颅手术史者;(5)肿瘤,严重感染,中毒等;(6)不能提供可靠信息者。
1.3 方法对入选患者进行病情资料收集和相关因素分析。资料包括(1)一般项目,如姓名、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2)既往病史,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3)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等,计算体质量指数(BMI);(4)血生化检查,患者禁食12h后清晨抽取肘静脉血,常规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末梢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期取患者静脉血3ml,EDTA抗凝,1小时内分离血浆低温(-80℃)保存。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步骤操作。
1.4 相关疾病诊断标准
1.4.1脑血管大动脉硬化DSA检查颅内大血管有无管腔狭窄、溃疡形成,并计算狭窄程度。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大于50%为诊断标准[2]。
1.4.2 原发性高血压 符合1999年原发性高血压WHO/ISH诊断标准,即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mmHg。
1.4.3 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
1.4.4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血尿酸(Serum uric acid)≥357umol/L。
1.4.5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标准):TC≥5.20mmol/L,LDL-C≥3.40mmol/L,TG>1.70mmol/L,HDL-C≤1.04mmol/L。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A组患者的男性性别比例、年龄、吸烟率、高血压患病率、收缩压、FBG、2hPG、TC、LDL-C、hs-CRP、IL-6均值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MI、TG、DBP、TNF-α均值虽高于B组,HDL-C均值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AB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A组 B组
性别(男/女) 62/22 38/34
吸烟率(%) 64.3 36.1
年龄(岁) 55.3±11.6 47.5±9.2
高血压病史(%) 47.1 29.7
BMI(kg/m2) 25.32±2.9 22.14±4.3
SBP(mmHg) 135.86±25.88 125.35±16.12
FBG(mmol/L) 11.3±7.3 7.1±3.1
2h PG(mmol/L) 19.96±10.86 18.92±9.14
DBP(mmHg) 84.3±11.0 81.6±10.3
HbA1c(%) 7.4±2.2 6.9±2.0
LDL-C(mmol/L) 3.48±1.06 2.54±1.07
HDL-C(mmol/L) 0.95±0.16 1.16±0.23
TC(mmol/L) 5.57±1.43 4.8±0.92
TG(mmol/L) 2.68±1.41 2.53±1.36
hs-CRP(mmol/L) 1.82±.1.46 1.06±0.62
Serum uric acid尿酸(mmol/L) 369.58±82.5 301.96±102.32
TNF-α(g/L) 35.87±22.36 33.98±16.89
IL-6(pg/ml) 96.10±45.60 63.19±22.15
3讨论
各种大动脉硬化的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及管腔缩小。其中动脉粥样硬化为动脉硬化疾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以往对于脑大血管硬化的评价多采用经颅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等,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DSA现在成为诊断脑大血管硬化的金标准,它不仅可以清晰的观察脑血管的硬化及狭窄程度,还可以参与治疗。因而在本实验中,我们应用DSA检查评价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程度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以往大动脉硬化疾病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但关于脑部大动脉硬化的研究却因为影像学技术等原因长期未被重视[3]。近年来,由于高分辨率MRI等技术的出现,脑大动脉硬化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4]。脑大动脉硬化易导致颅内动脉狭窄,其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为多见。大脑中动脉有三个直角转角,容易形成湍流,使得大脑中动脉更易发生闭塞。
脑血管大动脉硬化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硬化程度逐渐加重。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早累及的部位为动脉内膜,当斑块形成并突入管腔时易引起脑大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影响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的各种因素中,年龄是最肯定的也是无法干预的因素。
高血压是脑动脉大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更容易产生脑血管大动脉硬化,且与收缩压的水平密切相关[5]。动脉硬化是一种与动脉压力相关的疾病,血管暴露在高血压的环境下病变会持续发展,高血压使LDL-C更多的进入血管内皮,从而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增加。
糖尿病作为脑大动脉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已经被广泛接受[6],但血糖水平高低是否与动脉硬化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还存在着争议。本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脑血管大动脉硬化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的升高与动脉硬化相关,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BMI与动脉硬化无明显相关性,
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都提示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实验中表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脑大血管大动脉硬化呈正相关。
高尿酸血症是否与脑血管大动脉硬化存在独立相关性仍不确定,影响尿酸的因素很多,血压、血脂水平等都可能对尿酸造成影响。本研究发现尿酸与脑血管大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是血管硬化的重要因素[7],血管硬化的过程就是血管受损后炎症的反应过程。TNF-α、IL-6是重要的炎症因子,TNF-α、IL-6可以刺激肝脏产生并释放超敏C反应蛋白。研究表明hs-CRP水平不仅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还可反应动脉硬化程度。这一点在本实验中得到了印证。
综上所诉,脑血管大动脉硬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但有传统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并且与炎症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危险因素的早期诊断及干预可减轻或延缓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降低或推迟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病终点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Turan TN,Makki AA,Tsappidi S,et al;WASID Investigators.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and location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Stroke.2010,41:1636-1640.
[2]Yue X,Xi G,Lu T,et aL Influence ofresidual stenosis on clinical outcome and restenosis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ting.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11,34:744-750.
[3]Caplan LR.Intracranial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a neglected understudied,and underused concept.Neurology,1989,39:1246-1250.
[4]Kwan Mw,Mak W,Cheung RT,et al.Ischemic stroke related to intracranial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 and comparison with large and small artery diseases.Neurol Sci.2011,303:80-84.
[5]Vos LE,Oren A,Bots ML,et al.Adolescent 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pressure tracking into young adulthood are related to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young adults(ARYA)study.Am JHypertens,2003;16(7):549 -555.
[6]Yamasali Y,Kodama M,Nishizawa H,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Japanese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predictors of prog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Diabetes Care,2002,23(2):1310- 1315.
[7]Willerson JT,Ridker PM.Inflammation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Circulation(Baltimore),2004,Vol.109(21 Suppl 1),pp.II2-10
基金项目:济宁市科技发展(医学)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31
方法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检查156例患者脑血管大动脉,观察是否有动脉硬化形成,采集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A组患者男性性别比例、年龄、吸烟率、高血压患病率、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均值均大于B组,差异明显(P<0.05),高密度脂蛋白均值低于B组。
结论除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因子在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利于降低或推迟脑血管病终点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脑血管大动脉硬化;大脑中动脉;危险因素;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大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管壁变性及硬化的总称,以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大动脉硬化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最为常见[1]。随着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的逐渐进展,脑组织会因缺血而软化、坏死,最后产生脑萎缩和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严重的病人可出现严重的脑卒中而危及生命,也有遗留严重后遗症的可能。因此,认识和了解脑血管大动脉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积极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因脑血管疾病在本科就诊的患者156例,经全脑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DSA)检查有无脑血管大动脉硬化,采用脑部大血管大脑中动脉狭窄大于50%为诊断标准分为两组,A组(有脑血管大动脉硬化)84例,男62例,女22例,年龄(55.3±11.6)岁,B组(无脑血管大动脉硬化)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47.5±9.2)岁。
1.2入选与排除标准入选标准(1)年龄不限;(2)性别不限;(3)意识清晰,能够合作完成测试。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有精神病史、严重帕金森病等;(2)严重视力、听力功能障碍,失语;(3)肝肾功能衰竭患者;(4)严重脑外伤、颅内肿瘤及有开颅手术史者;(5)肿瘤,严重感染,中毒等;(6)不能提供可靠信息者。
1.3 方法对入选患者进行病情资料收集和相关因素分析。资料包括(1)一般项目,如姓名、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2)既往病史,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3)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等,计算体质量指数(BMI);(4)血生化检查,患者禁食12h后清晨抽取肘静脉血,常规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末梢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期取患者静脉血3ml,EDTA抗凝,1小时内分离血浆低温(-80℃)保存。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步骤操作。
1.4 相关疾病诊断标准
1.4.1脑血管大动脉硬化DSA检查颅内大血管有无管腔狭窄、溃疡形成,并计算狭窄程度。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大于50%为诊断标准[2]。
1.4.2 原发性高血压 符合1999年原发性高血压WHO/ISH诊断标准,即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mmHg。
1.4.3 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
1.4.4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血尿酸(Serum uric acid)≥357umol/L。
1.4.5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标准):TC≥5.20mmol/L,LDL-C≥3.40mmol/L,TG>1.70mmol/L,HDL-C≤1.04mmol/L。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A组患者的男性性别比例、年龄、吸烟率、高血压患病率、收缩压、FBG、2hPG、TC、LDL-C、hs-CRP、IL-6均值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MI、TG、DBP、TNF-α均值虽高于B组,HDL-C均值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AB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A组 B组
性别(男/女) 62/22 38/34
吸烟率(%) 64.3 36.1
年龄(岁) 55.3±11.6 47.5±9.2
高血压病史(%) 47.1 29.7
BMI(kg/m2) 25.32±2.9 22.14±4.3
SBP(mmHg) 135.86±25.88 125.35±16.12
FBG(mmol/L) 11.3±7.3 7.1±3.1
2h PG(mmol/L) 19.96±10.86 18.92±9.14
DBP(mmHg) 84.3±11.0 81.6±10.3
HbA1c(%) 7.4±2.2 6.9±2.0
LDL-C(mmol/L) 3.48±1.06 2.54±1.07
HDL-C(mmol/L) 0.95±0.16 1.16±0.23
TC(mmol/L) 5.57±1.43 4.8±0.92
TG(mmol/L) 2.68±1.41 2.53±1.36
hs-CRP(mmol/L) 1.82±.1.46 1.06±0.62
Serum uric acid尿酸(mmol/L) 369.58±82.5 301.96±102.32
TNF-α(g/L) 35.87±22.36 33.98±16.89
IL-6(pg/ml) 96.10±45.60 63.19±22.15
3讨论
各种大动脉硬化的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及管腔缩小。其中动脉粥样硬化为动脉硬化疾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以往对于脑大血管硬化的评价多采用经颅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等,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DSA现在成为诊断脑大血管硬化的金标准,它不仅可以清晰的观察脑血管的硬化及狭窄程度,还可以参与治疗。因而在本实验中,我们应用DSA检查评价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程度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以往大动脉硬化疾病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但关于脑部大动脉硬化的研究却因为影像学技术等原因长期未被重视[3]。近年来,由于高分辨率MRI等技术的出现,脑大动脉硬化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4]。脑大动脉硬化易导致颅内动脉狭窄,其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为多见。大脑中动脉有三个直角转角,容易形成湍流,使得大脑中动脉更易发生闭塞。
脑血管大动脉硬化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硬化程度逐渐加重。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早累及的部位为动脉内膜,当斑块形成并突入管腔时易引起脑大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影响脑血管大动脉硬化的各种因素中,年龄是最肯定的也是无法干预的因素。
高血压是脑动脉大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更容易产生脑血管大动脉硬化,且与收缩压的水平密切相关[5]。动脉硬化是一种与动脉压力相关的疾病,血管暴露在高血压的环境下病变会持续发展,高血压使LDL-C更多的进入血管内皮,从而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增加。
糖尿病作为脑大动脉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已经被广泛接受[6],但血糖水平高低是否与动脉硬化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还存在着争议。本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脑血管大动脉硬化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的升高与动脉硬化相关,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BMI与动脉硬化无明显相关性,
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都提示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实验中表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脑大血管大动脉硬化呈正相关。
高尿酸血症是否与脑血管大动脉硬化存在独立相关性仍不确定,影响尿酸的因素很多,血压、血脂水平等都可能对尿酸造成影响。本研究发现尿酸与脑血管大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是血管硬化的重要因素[7],血管硬化的过程就是血管受损后炎症的反应过程。TNF-α、IL-6是重要的炎症因子,TNF-α、IL-6可以刺激肝脏产生并释放超敏C反应蛋白。研究表明hs-CRP水平不仅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还可反应动脉硬化程度。这一点在本实验中得到了印证。
综上所诉,脑血管大动脉硬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但有传统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并且与炎症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危险因素的早期诊断及干预可减轻或延缓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降低或推迟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病终点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Turan TN,Makki AA,Tsappidi S,et al;WASID Investigators.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and location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Stroke.2010,41:1636-1640.
[2]Yue X,Xi G,Lu T,et aL Influence ofresidual stenosis on clinical outcome and restenosis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ting.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11,34:744-750.
[3]Caplan LR.Intracranial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a neglected understudied,and underused concept.Neurology,1989,39:1246-1250.
[4]Kwan Mw,Mak W,Cheung RT,et al.Ischemic stroke related to intracranial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 and comparison with large and small artery diseases.Neurol Sci.2011,303:80-84.
[5]Vos LE,Oren A,Bots ML,et al.Adolescent 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pressure tracking into young adulthood are related to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young adults(ARYA)study.Am JHypertens,2003;16(7):549 -555.
[6]Yamasali Y,Kodama M,Nishizawa H,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Japanese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predictors of prog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Diabetes Care,2002,23(2):1310- 1315.
[7]Willerson JT,Ridker PM.Inflammation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Circulation(Baltimore),2004,Vol.109(21 Suppl 1),pp.II2-10
基金项目:济宁市科技发展(医学)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