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政治主观题在高考文综试卷中的分值较大,且很难得高分。因此,学生主观题答得好坏直接关系学生能否取得较高的成绩。那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这就要从高考试题的特点、学生失分的原因以及学生常规题型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培养来分析。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有以下特点:取材时政性鲜明、信息量大、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能力要求高、往往从政治、经济、哲学多角度设问,且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探究性。
高考政治主观题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基础知识欠缺,存在知识性错误,未能形成知识体系,思考问题不全面;审题不到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未准确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答题套路不熟;语言表述不规范,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针对学生存在的以上问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解决:
1、结合时政热点,夯实基础知识。学生要掌握课本的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要善于自己整理知识框架,同时要对常见的时政热点进行多角度分析,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提高审题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审清题意是解答主观题最重要的环节,在审题和分析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审清设问的知识范围,一般在设问中会出现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市场经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国家制度等知识范围性限定词,或更加详细的知识范围限定;审清设问的主体,有时是明确的主体,如党、政府、国家、企业、消费者、公民等,有时没有明确主体,这就要结合其他信息找到隐含主体,这对能否答全要点很重要;审清设问的角度,究竟是要求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做;注意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要分层全面分析材料,不能断章取义;要抓住命题者的意图,究竟是要考查什么知识,再回忆课本知识和时政语言;在草稿纸上列出答题纲要,要注意发散思维找全要点,按课本顺序由主到次的列出来。
3、组织答案要注意:答案组织要要点化,要点要序号化、段落化,切忌从头到尾一大段;答案要点要完整化,既要有原理、方法论,又要有材料分析;语言表述要规范化,尽量采用课本政治术语和时政术语.切忌生造观点。
4、熟练掌握几种常见主观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是“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类问题。此类主观题要紧密联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意思,再联系课本知识,同时要注意观点要和材料一一对应,要准确运用课本语言。二是“为什么”类问题。此类问题主要答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三是“怎么做”类或“措施”类问题。此类问题在设问中一般都会给出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经营者或个人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围绕主体思考限定知识范围内的知识点,联系要全面,再结合材料进行取舍。四是“依据”类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分析党或政府出台某些政策、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审题时要注意先确定知识范围,找与材料相应的理论依据,未确定范围的要多角度分析,此类问题要详写必要性,略写重要性。五是“影响”类或“意义”类问题。此类问题在设问中一般有“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的字眼。一般“影响”类问题既要答有利影响,又要答不利影响。“意义”类问题首先要抓住知识范围限制,看事件对不同主体的影响做全方位思考。六是“认识”类、“评价”类问题。此类问题一般会先以材料形式给出一个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社会现象或观点,然后给出知识范围,在设问中往往会出现“如何认识”、“怎样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或观点的看法”、“分析或评价某一现象”等字眼。此类问题要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解答。七是“启示”类问题。此类问题一般是要求结合材料中做法谈启示,因此,要从材料人手,审清材料说明的经验做法或道理,再结合设问看对主体的启示,即该主体应该怎么办。哲学常识的启示类问题要遵循原理十方法论+怎么办。八是“图表”类问题。此类问题重在审题,一要审表头,找出中心;二要审图表内容,注意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三要看注释,看注释是对图表的观点的补充还是对图表的深层次分析。如果在设问中有“反映了什么经济或政治现象“时,既要答表面现象,又要答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性问题。
高考政治主观题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基础知识欠缺,存在知识性错误,未能形成知识体系,思考问题不全面;审题不到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未准确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答题套路不熟;语言表述不规范,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针对学生存在的以上问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解决:
1、结合时政热点,夯实基础知识。学生要掌握课本的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要善于自己整理知识框架,同时要对常见的时政热点进行多角度分析,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提高审题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审清题意是解答主观题最重要的环节,在审题和分析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审清设问的知识范围,一般在设问中会出现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市场经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国家制度等知识范围性限定词,或更加详细的知识范围限定;审清设问的主体,有时是明确的主体,如党、政府、国家、企业、消费者、公民等,有时没有明确主体,这就要结合其他信息找到隐含主体,这对能否答全要点很重要;审清设问的角度,究竟是要求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做;注意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要分层全面分析材料,不能断章取义;要抓住命题者的意图,究竟是要考查什么知识,再回忆课本知识和时政语言;在草稿纸上列出答题纲要,要注意发散思维找全要点,按课本顺序由主到次的列出来。
3、组织答案要注意:答案组织要要点化,要点要序号化、段落化,切忌从头到尾一大段;答案要点要完整化,既要有原理、方法论,又要有材料分析;语言表述要规范化,尽量采用课本政治术语和时政术语.切忌生造观点。
4、熟练掌握几种常见主观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是“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类问题。此类主观题要紧密联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意思,再联系课本知识,同时要注意观点要和材料一一对应,要准确运用课本语言。二是“为什么”类问题。此类问题主要答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三是“怎么做”类或“措施”类问题。此类问题在设问中一般都会给出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经营者或个人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围绕主体思考限定知识范围内的知识点,联系要全面,再结合材料进行取舍。四是“依据”类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分析党或政府出台某些政策、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审题时要注意先确定知识范围,找与材料相应的理论依据,未确定范围的要多角度分析,此类问题要详写必要性,略写重要性。五是“影响”类或“意义”类问题。此类问题在设问中一般有“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的字眼。一般“影响”类问题既要答有利影响,又要答不利影响。“意义”类问题首先要抓住知识范围限制,看事件对不同主体的影响做全方位思考。六是“认识”类、“评价”类问题。此类问题一般会先以材料形式给出一个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社会现象或观点,然后给出知识范围,在设问中往往会出现“如何认识”、“怎样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或观点的看法”、“分析或评价某一现象”等字眼。此类问题要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解答。七是“启示”类问题。此类问题一般是要求结合材料中做法谈启示,因此,要从材料人手,审清材料说明的经验做法或道理,再结合设问看对主体的启示,即该主体应该怎么办。哲学常识的启示类问题要遵循原理十方法论+怎么办。八是“图表”类问题。此类问题重在审题,一要审表头,找出中心;二要审图表内容,注意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三要看注释,看注释是对图表的观点的补充还是对图表的深层次分析。如果在设问中有“反映了什么经济或政治现象“时,既要答表面现象,又要答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