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县冷水冲型铜鼓与百越文化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8o8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的少数民族打击乐器。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文化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
  20世纪60至80年代,藤县境内出土铜鼓20件,其中藤县博物馆馆藏10件,自治区博物馆馆藏6件。因为在藤县濛江镇新城冷水冲出土,经专家考证,铜鼓为东汉早期之物,遂命名为冷水冲型铜鼓。县境出土铜鼓多为冷水冲型,也有北流型和灵山型。
  广西是铜鼓之乡,这里的人们使用铜鼓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如今收藏的铜鼓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藤县,秦以前属百越地,即众多部落聚居地。1963年广西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到藤县进行考古时,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10多处,证明距今约1万至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在藤县博物馆有一面冷水冲型铜鼓品相完好,最为醒目,是馆藏重器。铜鼓鼓身通高42厘米,底部最大直径80厘米。“鼓面精雕细镂,纹饰清晰。图画充满诗情画意。是全国研究铜鼓八个类型标准器之一,被列为国宝。”这面冷水冲型铜鼓鼓面为太阳纹,周边有8个青蛙钉分布在露面的八方,上部有8个扁形耳环,鼓身上小下大,品相端庄,是典型的秦汉时期百越铜鼓样式。
  何谓“百越”?在先秦古籍中,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南部地区的众多部族常统称为“越”,实际这些“越”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南方众多部族的统称,所以又称为“百越”。百越大体分为东越(又称东瓯或瓯越)、闽越、南越、骆越和西瓯等几个部分。东越在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以温州一带为中心。闽越的势力以今福建的福州为中心,南越分布在今广东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西瓯活动于今广东的西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骆越则在今广西百色和河池一带。
  铜鼓是百越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器物,鼓身装饰反映当时人们战斗、狩猎、祭祀和生活的场景,图案生动传神。有文献记载:有鼓一二都可称王。在田野考古中发现,广西地区的骆越、西瓯一些古国部族实际上就是通过铜鼓来反映身份地位的。
  铜鼓是一种祭器,也是一种打击乐器,百越人经常用铜鼓与铜钟合奏。曾有专家做过测音的试验,铜鼓和铜钟组合在一起可以奏出动听的二声部乐曲,直至今天人们仍然用铜鼓演奏。
  在古代,百越人在打仗时使用铜鼓以鼓舞士气。在秦汉时期,急促的铜鼓声在岭南大地频频响起,《史记》等文献也因此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篇章。据文献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兵发岭南,与当地的邦国部族发生激战。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臣史祿修通灵渠,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得以贯通,从此中原文明在岭南地区广为传播。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征战百越,在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下,百越各邦国部族纷纷归附,全部归入汉朝版图,百越的历史由此落幕。随后汉王朝全力开发西南地区,在各地置官设治、修筑驿道、开通商路,这条商路发展为后人熟知的西南丝绸之路,繁荣了百越地区。
  百越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涉及的地域也非常广大。通过铜鼓等青铜器只是看到百越文化的冰山一角,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百越文明的灿烂。百越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百越文明却没有因此消失,一件件青铜器穿越时空,展示着百越文化昔日的繁荣。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体积更大、品相更好的、同为北流河流域的容县出土的冷水冲型铜鼓作为百越文化标志物展出。
  铜鼓,让千年后的人们似乎看到了百越先人的乐声舞影,看到古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号角铮鸣,也看到百越文化的流光溢彩和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简介:周羽兵,广西藤县人。广西直属机关文联文学协会会员,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中国公路》《广西日报》《广西交通》《梧州日报》《西江月》《贺州日报》等报刊发表。曾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获得藤县政府文艺奖、藤县金茂文艺奖。代表作有散文《秋韵?养路人?大路和小站》《那一抹绿的邀约》《等闲识得桂江水》和小小说《远方在望》《杨三酿酒》《喝酒》等。
其他文献
广西合浦县公馆镇是一个纯客家人乡镇,耕读传家的公馆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打造了三张富有客家风情的美食名片——粽子、扣肉和大月饼。  大廉山包裹下的公馆镇,山环水绕,村庄俨然,炊烟袅袅,娴静恬淡,一派田园风光。在我的家乡,更是围屋瓦房,四合小院;屋前种菜,自耕自食;屋后种树,花果飘香;山头吐月,虫声四起;月光对酌,微醺而返;清闲无事,坐卧随心;向晚庭院,闲话长短。那样的日子,淳朴自然,宁静谐美
期刊
北海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尤以樟、榕、龙眼树居多。有的矗立在城区的大街小院,有的散落在乡村郊野,它们大多常年葱绿,极具亚热带特色,是这座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生态名片。  “历经多少沧桑事,依旧悠擎头顶天”。古树经风历雨,见证这座城市的变迁。  北海老城区古香樟多,且多与古迹名胜相伴。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北海开放为通商口岸,英、法、德、意等国均在旧城区设立过领事馆、教会、医院等一系列机
期刊
端阳粑叶吐芬芳,三角米粽味道香;  家家门前挂艾草,防虫毒害保安康。  端午米粽味道香,送给阿哥来品尝;  米粽是妹亲手做,吃了防病身健康。  端午艾叶做粽粑,药食同用利万家;  壮乡家家包粽子,所有野菜不如它。  防止邪毒端午节,端午艾草能驱邪;  门挂艾草能杀菌,能防害虫和毒蛇。  端午百草是药材,当天草药摆满街;  各取所需选一把,煮水沐浴防病灾。  百草药材摆满街,药农赶集把摊开;  黄精
期刊
烟雨朦胧的清明时节,我再次回到娘家。  家乡的一塘一隅、一草一木都笼罩在一望无涯、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绡里,山峰,屋宇,缥缈而绮丽,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然而家已不再是那个家,无人守候,无人开门迎接,无人回应我的呼唤;无人起灶,无人升起炊烟,无人蒸五彩的糯饭!家里没了往日的生机,格外冷清,只因母亲已不在这里!她住到地下的另外一个“家”了。  思绪涌起,母亲的笑颜又翻涌在我的脑海……筑宅守家的母亲  母亲
期刊
物质匮乏年代,在我的家乡,匀出几分田种糯稻,是村民对自己及家人辛勤劳作一年的犒劳和奖赏。  糯稻分早晚稻。每年农历六月、十月,糯稻成熟,收割、脱粒、晒干、碾制成米,贮藏起来,冬令节气,又或是农闲时候,就可以制作各种风味小吃了。做饭团  饭团只在重阳节前后上坟扫墓的时候做。要提前一晚将糯米浸泡好,次日一早,搁大镬头里蒸熟了,就开始搓饭团。搓饭团要趁热,备一只清油(花生油)盏,搓一个,蘸一点油花在手心
期刊
红色电波传喜讯,两会召开在北京;  举世瞩目大盛会,牵动全球亿万人。  总结年多大成就,无限激情涌心头;  中华巨轮冲巨浪,不惧艰难傲全球。  这次全国开人大,工作报告顶呱呱;  声声数据千斤重,句句含情不浮夸。  特色大旗舞东风,党领人民建奇功;  胜利完成十三五,喜看东方舞巨龙。  面对百年大变局,危机当中开生机;  六稳方针见成效,动活神州这盘棋。  过去一年不容易,党领军民创奇迹;  不畏
期刊
脱贫攻坚打得赢,毛南整族得脱贫;  习总书记来指示,鼓舞整族毛南人。  习总书记作指示,我们心头甜如蜜;  今天亮起金嗓子,开开心心唱几曲。  感谢政府感谢党,精准扶贫到环江;  帮助群众得致富,摘掉穷帽奔小康。  政企集中来投入,大家用心又用力;  打好脱贫攻坚战,春种秋收有得吃。  敢上矿山挖得金,敢开荒坡造得林;  发展生产下力度,帮助一批得脱贫。  贫困人口好多人,吃住短缺最揪心;  引导
期刊
犀牛思念明月亮,世人怀念汨罗江;  端午祭拜楚屈子,爱国情怀万古扬。  祈祷话语感动天,端午粽子香又甜;  粽子拿去拜屈子,情义流芳在人间。  端午粽子喷喷香,民俗赛事龙舟忙;  汨罗江上挥洒泪,屈原离骚远传扬。  盛夏五月是端阳,家家户户粽飘香;  吟诗作对怀屈子,思念泪洒汨罗江。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几闹热;  菖蒲艾草门楣挂,雄黄拌酒来辟邪。  龍舟凤舟江中摆,借龙神威来消灾;  祈求
期刊
花竹帽(顶卡花)  毛南语“顶卡花”的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汉译是“花竹帽”。“顶卡花”是毛南族著名的传统编织工艺品。  毛南族人民编织“顶卡花”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流传着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小伙子送一顶花竹帽给姑娘当作爱情的信物,已成为毛南族的传统习惯。  “顶卡花”直径约有2尺,帽上面呈锥状,顶部交织着8至10片不足1厘米的金黄色竹片,每片破成上百根细篾条往下散开作经线,作纬线的竹篾也很细薄
期刊
中国端午节古远,一过就是几千年;  年年端午年年过,划起龙舟祭屈原。  五月五來是端阳,端阳节气划船忙;  漓江水面争高下,致富路上赛一场。  五月五来是端阳,我们备战龙舟忙;  全国各地去参赛,龙舟竞赛数我强。  锣鼓声声震天响,手拿摇子上战场;  团结一心向前进,手捧金牌喜洋洋。  五月里来划龙舟,代代传承永不休;  鼓是干劲永向上,龙舟人生几春秋。  龙舟夺冠我返航,胜利歌声随风扬;  划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