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摄影绘画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u369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绘画主义流派在摄影艺术中,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讲。
  广义上,该流派以绘画造型原则和美学追求规范自已创作的摄影艺术流派。狭义上,专指产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1857年达到顶峰,80年代已接近尾声,结束在1886年。它以当代拉斐尔前派为榜样,追求维多利亚艺术风格的摄影艺术流派,它被称作“高艺术”(HIGH ART)。是这一时期摄影艺术的主流。
  这一摄影流派其创作题材大多是宗教教义或文艺作品,创作方法是主题先行,先画草图,请人扮演拍摄,再经暗房加工而成。故作品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特点是作品极富情节性、叙事性和寓意性。该摄影流派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如前所述,摄影一进入人类的社会生活,它以其能够“复写和留存” 现实景象的能力风靡社会,而它能不能以其“摹象传情” 的能力进入造型艺术的殿堂尚待人们开发和探求。
  1847年,一幅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T .库蒂尔(T .GOUTURE)拍摄的题为《古罗马的没落》剧照,以其宏伟的场面和浓郁的文艺复兴时代艺术风格,被艺术史家誉之为维多利亚艺术风尚。使摄影家认识到摄影在“艺术领域” 里一定也会大有作为,其造型潜能和空间很大,从而开始体察到摄影的另一种特性 —— 造型性,启示和激发他们对这方面的探索热情。例如这一时期中著名女摄影家J·M·卡梅隆夫人(J·M·CAMERON)就明确表示要“坚决地跟着拉斐尔前派走” ,积极参与发起和组织成立名垂摄影史的“拉斐尔前派小组”的绘画主义摄影组织。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八年后的1855年,摄影家O·G·雷兰德(O·G·REJLANDER)摹仿T·库蒂尔拍摄剧照的方法 —— 摆布导演地拍摄出具有情节性的被评论家誉为“摄影艺术发轫时期的佳作” 和“用摄影来绘画”,代表作是《玩耍》;另一位绘画主义摄影家W·L·布拉斯(W·L·PRICE)的《唐吉珂德在他的书房中》亦相继问世。
  同时期,1852年英国摄影家R .贝亚德(R·BEJADER)发明的“拼接合成法” 和1855年法国摄影家H·斯芬格尔(H·SFINGUER)发明的“修描照片” 等摄制工艺的普及与推广,无疑为“用摄影来绘画” 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与空间。于是1856年, P·H·罗宾森(P·H·ROBINSON)创作出有“维多利亚艺术风格” 之誉的《黎明与落日》;第二年——1857年O·G·雷兰德就用了30张火棉胶底片,依照事先设计好的草图,花了六个星期,精心地在一幅400×800mm的蛋白相纸上摄制出绘画主义摄影流派的峰巅与扛鼎之作——《两条生活道路》,并在是年曼彻斯特举办的“艺术珍品展览会” 上展出,震动了当时的艺术界,将该摄影艺术流派推向了顶峰。
  “高艺术” 所以于世纪末走完自已的艺术道路,原因在于它囿于成规,奉“拉斐尔前派”为圭臬, 不愿越雷池半步,脱离现实生活,从圣经、诗歌、历史中找题材,可谓“食古不化” 。为此,1886年前后,在P·H·爱默生的“批评” 声中落幕。
  这一摄影艺术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W ·L·布拉斯、J·M·卡梅隆夫人、F·H·戴(F·H ·DAY)、纳达尔(NADAR)、J·迈耶尔(J·MANYER)、H·P·罗宾森、O·G 雷兰德等人。摄影名作有:1856年的《黎明和落日》,《黑夜降临,无家可归》,1858年的《弥留》,1861年的《萨略特的女士》,1870年的《天使》,《佚题》,《高艺术》,1872年的《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1874年的《亚瑟王之死》,1880年左右的《上帝保佑爸爸平安回家》,1887年的《卡洛琳》等。
  现在再来谈谈广义概念的“绘画主义”摄影艺术流派,即平常我们讲的“画意派” 摄影。
  该流派虽然也尊重绘画的造型规则和审美取向,刻意追求摄影作品“有意味的形式” ,重视摄影作品“情” 的表达和“美” 的造型,但这一流派的摄影家却始终注意发挥摄影纪实这一本体特性潜能的挖掘和发挥,运用“选择” 这种造型手段进行“创造”。 拍摄时依靠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晴,在现实环境中寻找题材。从事“画意派” 摄影的摄影艺术家讲究的是感受、发现与领悟。
  早在1850年,D·O·希尔和R·阿丹森(R·ADAMMSON)就拍摄过一幅被评论家誉之具有典型的“十七世纪荷兰绘画风格” 的人像作品《玛丽露丝纹》。如果我们翻阅一下这个时期的作品,你会发现,一些“绘画主义” 中间摄影家也时有所作。可惜的是,这种创作方法被湮没于“高艺术” 的创作浪潮之中。
  直到1886年,P ·H·爱默生发表了《摄影,一门富于画意的艺术》的讲话,和一本他自己拍自现实中的画册《诺福克开阔地生活和风景》的出版,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反思与重视。1889年,他又写了一本振聋发聩的著作《自然主义摄影》,鼓吹新的摄影理念,将摄影从“高艺术” 这条死胡同引了出来。
  在下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新的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以渐进的方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产生新的摄影艺术流派,摄影艺术面貌为之一新。
其他文献
外观尺寸33.2×89.8×64.9mm,重量156克。也许你以为我在描述一副扑克牌,其实我是在描述一架摄像机,准确地说是松下最新的使用SD卡记录影像的家用数码摄像机SV-AV100,SD卡的采用使SV-AV100的体积大大减小了。    小巧精细的外观    虽然我很早就看到了这台机器的外观数据,但在第一次拿到这台AV100时还是被它的小巧外观所震撼了。从整体上看,它有着流线型的外观,磨砂金属表
期刊
说便宜相机不会出好作品,这纯属危言耸听。不错,我们现在口袋里有钱了,可以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但有钱应该花在刀刃上,不应该去追求昂贵的名牌。别以为脖子上挂着徕卡就是摄影大师了,很多摄影大师也不是一开始就玩徕卡的。好好总结一下自己的艺术修养,有钱就到世界各地走走,开开眼界;有精力就好好研究研究人家作品的精髓;把经济和精力放在如何张显自己的器材上没有任何意义。  如今是高科技时代了,照相机都不用胶卷了
期刊
温馨浪漫、色彩和谐的家居布艺能给居家景上添花。  现在,布艺厂家对布艺拍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对自己拍摄布艺的要求。我喜欢拍摄那些高难度、高要求、有创意的作品。  拍摄前,我首先要和布艺设计师进行交流,了解新布艺的设计思路,探讨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它们。我的思路是,不一味追求国外布艺照片的表现形式(因为有些环境、家具、摆设国内很难办到),而要结合我们目前现有的实际情况,把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元
期刊
科技蓬勃发展,影像日新月异。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读图时代”,能够直观真切地了解世界;我们也不幸生活在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满眼充斥着众多缺乏过滤缺乏规则的图像,难寻经典难寻感动。  我们这个行业是制造影像最丰富最频繁的行业,但常常,我们是守着影像守着彷徨。  最明显的冲突来自数字技术。  “数字”让影像插上了翅膀——对新闻摄影而言,它快速便捷;对商业摄影而言,它简单便利;对艺术摄影而言,它创
期刊
“纳木措”是藏语称谓,“纳木”意为“天”,“措”为“湖”,意思就是“天湖”。纳木措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以北当雄、班戈两县间,离拉萨约200公里。纳木措湖海拔为4718米,湖水最深处为33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为30公里,面积约为1940平方公里。遥望湖畔,水天一色、碧空蓝湖浑然一体,既有湖的秀丽美色,又有海的宽阔俊朗。纳木措湖水清澈、风光绮丽、物产丰富、水草丰美。纳木措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千姿百
期刊
冰冻的大海,天海相连,犹如在北极。站在封冻的海边,我感到大海此刻的宁静,涨潮、退潮都那么小心翼翼,宁静“温暖”着冬天的海。  大海朝北的一边容易封冻,朝南的一边则不冻,2004年春节,应大连朋友之邀,我来到了北方的海,拍到了在南方无论如何也见不到——冻与不冻的大海。  最寒冷的那一天,我站在辽东半岛成山头高高的山崖上,东望黄海。远方天际边透出了晨曦,变化的色彩驱逐着神秘的黑暗,后来,我相机的取景器
期刊
拍有用的照片    “拍有用的照片”,这是赵承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讲起。首先赵承安的名字在中国的摄影圈里,被非常肯定地称为“风光摄影家”。因为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近十本“风光摄影画册”,而且,根据他现在的创作状态,这个数量还将不断增加。但是对于这个称号,赵承安并不觉得“光荣”,他认为,作为一个摄影家,如果拍出来的作品只是满足欣赏,或是在沙龙比赛中获个把奖项就对自己的要
期刊
我16岁开始学习电影,这段经历有助于我对图片的理解。在电影的制作中我作为电子技术人员对电影进行后期加工。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光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19岁的时候,一个朋友送给我一架佳能,从此我开始了各种尝试:人体、肖像、建筑、风光等。接着,我进入了巴黎的“Le Centre Iris”摄影学院学习。在这里我掌握了摄影的基本知识。很幸运,我已经在我的这个学院和阿尔勒举办了两个摄影展览。我下面的目标就是
期刊
编辑手记   “中青杯”毛泽东诗词摄影大奖赛是中国第一次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的摄影比赛。严格地说,这次比赛更像是一次“命题作文考试”。既然是命题作文,参加考试的人(参加比赛的摄影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好题。上点年纪的人多少会背出几句毛泽东诗词,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博大精深的内涵,或者能把诗词理解到什么程度却是千差万别的。审完题,接下来就是如何用摄影画面诠释主席诗词的内容和意境。可以说,这次摄影比赛对摄影
期刊
徽州是古老的。“随便走进一扇门,你就走进万历年的阴影里;随便推开一扇窗,你晒到的就是500年前的阳光”。  徽州是精雅的。优美的生态环境,迷人的居住文化,悠远的历史沉淀。走进徽州,恍若步入唐诗宋词的意境。徽州处处给人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  来吧,走进徽州,鸟瞰历史,溶入乡野,回归自然,让历史的优雅与自然的魅力与我们的激情一起化为永恒。    歙县—徽州文化之旅  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