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
【关键词】 新课程,数学课程,进步,发展
新课程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何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深入地落实到课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我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验,认为要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质的飞跃,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课堂教学目标应做到: A. 基础性.课堂教学目标应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B. 全面性.课堂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应明确具体. C. 可操作性.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D.发展性.保底不封顶,促进个性充分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是要关注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二是要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单向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主体结构,采用活动化,探索化的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从其他学生的阐述中接收到许多信息,受到启发,从中开阔思路,学会新知. 在练习层次上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实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建构新的知识,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规律以及数量关系等丰富的数学世界. 新的数学教材力图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教学中不忽视学生原有的经验,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内化,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课堂变得异常活跃. 为此,教师只要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产生认知的冲突,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与乐趣,就能有效激活课堂教学.
四、关注学生的 “内心需求”
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必须关注学生对应用数学知识的需求,使他们达到情理相生的境界. 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时知识的应用,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学习是受命于师、是被动的、枯燥的变为学生学习是服务于生活之需,是主动的、有趣的.
五、关注学生的 “思维特点”
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过渡,思考问题有时较肤浅、片面,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只能掌握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概念,要他们指出概念中的本质特性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允许他们在解题中出错,允许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认识到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黑格尔语). 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往往会远离创造. 过度地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容纳与赏析,会大大减少学生认知范围的扩展和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孩子失去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探索的意识和创新意识被扼杀.
六、关注学生的 “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活动是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发展的过程. 积极的情感可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强烈追求、主动探究的认知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联想. 所以我们要重视情感的作用. 首先,必须创设有利于情感发展的学习情境. 例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生活性情境、操作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 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意其协调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和谐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设计者,教学时,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每节课都要给学生创造发言、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做到以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 新课程,数学课程,进步,发展
新课程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何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深入地落实到课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我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验,认为要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质的飞跃,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课堂教学目标应做到: A. 基础性.课堂教学目标应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B. 全面性.课堂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应明确具体. C. 可操作性.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D.发展性.保底不封顶,促进个性充分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是要关注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二是要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单向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主体结构,采用活动化,探索化的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从其他学生的阐述中接收到许多信息,受到启发,从中开阔思路,学会新知. 在练习层次上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实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建构新的知识,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规律以及数量关系等丰富的数学世界. 新的数学教材力图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教学中不忽视学生原有的经验,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内化,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课堂变得异常活跃. 为此,教师只要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产生认知的冲突,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与乐趣,就能有效激活课堂教学.
四、关注学生的 “内心需求”
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必须关注学生对应用数学知识的需求,使他们达到情理相生的境界. 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时知识的应用,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学习是受命于师、是被动的、枯燥的变为学生学习是服务于生活之需,是主动的、有趣的.
五、关注学生的 “思维特点”
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过渡,思考问题有时较肤浅、片面,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只能掌握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概念,要他们指出概念中的本质特性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允许他们在解题中出错,允许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认识到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黑格尔语). 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往往会远离创造. 过度地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容纳与赏析,会大大减少学生认知范围的扩展和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孩子失去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探索的意识和创新意识被扼杀.
六、关注学生的 “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活动是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发展的过程. 积极的情感可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强烈追求、主动探究的认知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联想. 所以我们要重视情感的作用. 首先,必须创设有利于情感发展的学习情境. 例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生活性情境、操作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 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意其协调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和谐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设计者,教学时,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每节课都要给学生创造发言、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做到以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