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听过这样的说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怕什么?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我问我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文言文呢?他们的回答是:文言文枯燥无味,读不懂,课堂上,只有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同学机械的记忆。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点燃他们学习的心灯呢?在陕西师范大学王元华教授的培训指导下,我在课内课外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从课堂同学的表现及课后检测来看,效果明显,而这些进步的取得来源于一束火种——思维教学。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兴趣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他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导语很重要的道理说起来都懂,但要真正做到实处却不容易。第一次在初二(3)班上《满井游记》时,我以“大家有没有去过燕地”作为导语设计入课,学生反应死板,积极性不高,课后反思原因是因为“燕地”离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远,共鸣感很小。第二次在初二(4)班上本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同学们春游蟒头山的照片,激发大家踏春郊游的积极性,从而顺利的导入文本学习,效果非常好。
因此文言文教学导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要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习兴趣,触到了学生思维中的敏感区域,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的跟随教师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前所未闻才感新奇,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调动思维去学习。
二、依托大板块,紧抓细节,深入解读文本
文言文是以前文人所写,由于时空距离感,所以不好理解。在《满井游记》和《五柳先生传》的传统教学时,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做法,课堂上遵循“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的串讲→内容分析→中心归纳的固定模式”,“从本到本”,缺少迁移,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检测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在运用思维教学后,我尝试以大问题大板块为依托,改变了以前逐字逐句翻译,硬说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做法,引导学生抛开枯燥的文言现象,在优美的古文中漫步,具体的做法是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王元华教授培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以核心问题作为契机,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深入理解上下文的内涵,如《满井游记》以“‘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中的‘喜气’从何而来”作为切入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想尽办法在文中找线索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展示精彩纷呈,基本都能结合文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佐证,如平时展示不积极的付瑜琛同学认为“喜气”是前文中“廿二日天稍和”中天气好转在动物身上的体现,不仅鸟兽虫鱼,连花草树木也充满喜气,并对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进行了独到的解说;叶菁同学则坚持认为“喜气”是人的主观感受在动物身上的反应,她还联系了《庄子﹒秋水》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进行例证,精彩的讲解,独到的观点,引发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三、搭建思维平台,展示学生才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情境的变化,课堂上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要降到最低,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引领课堂,教师需在关键时刻进行点拨引导,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在《五柳先生传》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填写简历表,赏析五柳,访谈五柳,点评五柳,畅想五柳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对文言文的评价不必千篇一律,这样慢慢的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习惯,解除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逐渐养成主动、大胆探究文言文的好习惯。
四、巧用多媒体教学,挖掘文本内涵,创设思维空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深受学生欢迎。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在挖掘语言、绘画、音乐、情感等多种因素方面有着更为强大、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精心设计符合文本意图的多媒体课件,会大大增强文言文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首先避免临阵使用时出现差错,其次在课件内容的设计上要本着“宁简勿滥”的原则,每一张幻灯片的制作都要经过缜密的思考与精心设计,如在用传统方式教学《满井游记》时,学生分析“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一景象时,无论怎么描述都觉得不够生动形象,而在第二次使用多媒体将这一景象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后,学生就能够描绘出“风中飘扬”的感觉来,比起干巴巴的讲解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的灵活性。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有缺憾的,从《满井游记》与《五柳先生传》这两篇课文两种上法后,发觉本人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尤其是在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和对学生的点拨提升上还要继续努力。但从这尝试中我更发现,以核心问题带动文本阅读,激发学生调动思维理解内容,是解决当前学生被圈在文言文老思路中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一来能解决文言文仅局限于读、译、背的怪圈,另一方面还能调动学生探究文本的积极性,通过自我研读、自我探究,从而得出属于自己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文言文阅读。
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辩论,有时学生因为词语使用不到位而出现冷场现象,我就从中穿针引线,进行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碰撞思维,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在阅读王元化教授的《语文语义教学》一书后,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课堂教学也的确如此。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显得十分重要。而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原来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我发现自己往往注重了课堂环节的流畅而忽视了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往往在下课后遗憾没有引导学生充分感悟。
今后,做为教师的我,要在文本研究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能够脱离教辅教参材料独立研究文本,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阅读积累,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举一反三,带给学生更多的美感体验,真正用思维教学这一火种,点燃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心灯。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兴趣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他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导语很重要的道理说起来都懂,但要真正做到实处却不容易。第一次在初二(3)班上《满井游记》时,我以“大家有没有去过燕地”作为导语设计入课,学生反应死板,积极性不高,课后反思原因是因为“燕地”离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远,共鸣感很小。第二次在初二(4)班上本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同学们春游蟒头山的照片,激发大家踏春郊游的积极性,从而顺利的导入文本学习,效果非常好。
因此文言文教学导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要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习兴趣,触到了学生思维中的敏感区域,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的跟随教师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前所未闻才感新奇,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调动思维去学习。
二、依托大板块,紧抓细节,深入解读文本
文言文是以前文人所写,由于时空距离感,所以不好理解。在《满井游记》和《五柳先生传》的传统教学时,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做法,课堂上遵循“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的串讲→内容分析→中心归纳的固定模式”,“从本到本”,缺少迁移,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检测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在运用思维教学后,我尝试以大问题大板块为依托,改变了以前逐字逐句翻译,硬说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做法,引导学生抛开枯燥的文言现象,在优美的古文中漫步,具体的做法是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王元华教授培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以核心问题作为契机,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深入理解上下文的内涵,如《满井游记》以“‘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中的‘喜气’从何而来”作为切入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想尽办法在文中找线索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展示精彩纷呈,基本都能结合文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佐证,如平时展示不积极的付瑜琛同学认为“喜气”是前文中“廿二日天稍和”中天气好转在动物身上的体现,不仅鸟兽虫鱼,连花草树木也充满喜气,并对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进行了独到的解说;叶菁同学则坚持认为“喜气”是人的主观感受在动物身上的反应,她还联系了《庄子﹒秋水》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进行例证,精彩的讲解,独到的观点,引发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三、搭建思维平台,展示学生才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情境的变化,课堂上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要降到最低,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引领课堂,教师需在关键时刻进行点拨引导,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在《五柳先生传》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填写简历表,赏析五柳,访谈五柳,点评五柳,畅想五柳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对文言文的评价不必千篇一律,这样慢慢的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习惯,解除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逐渐养成主动、大胆探究文言文的好习惯。
四、巧用多媒体教学,挖掘文本内涵,创设思维空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深受学生欢迎。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在挖掘语言、绘画、音乐、情感等多种因素方面有着更为强大、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精心设计符合文本意图的多媒体课件,会大大增强文言文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首先避免临阵使用时出现差错,其次在课件内容的设计上要本着“宁简勿滥”的原则,每一张幻灯片的制作都要经过缜密的思考与精心设计,如在用传统方式教学《满井游记》时,学生分析“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一景象时,无论怎么描述都觉得不够生动形象,而在第二次使用多媒体将这一景象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后,学生就能够描绘出“风中飘扬”的感觉来,比起干巴巴的讲解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的灵活性。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有缺憾的,从《满井游记》与《五柳先生传》这两篇课文两种上法后,发觉本人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尤其是在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和对学生的点拨提升上还要继续努力。但从这尝试中我更发现,以核心问题带动文本阅读,激发学生调动思维理解内容,是解决当前学生被圈在文言文老思路中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一来能解决文言文仅局限于读、译、背的怪圈,另一方面还能调动学生探究文本的积极性,通过自我研读、自我探究,从而得出属于自己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文言文阅读。
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辩论,有时学生因为词语使用不到位而出现冷场现象,我就从中穿针引线,进行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碰撞思维,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在阅读王元化教授的《语文语义教学》一书后,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课堂教学也的确如此。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显得十分重要。而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原来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我发现自己往往注重了课堂环节的流畅而忽视了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往往在下课后遗憾没有引导学生充分感悟。
今后,做为教师的我,要在文本研究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能够脱离教辅教参材料独立研究文本,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阅读积累,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举一反三,带给学生更多的美感体验,真正用思维教学这一火种,点燃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