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几点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一、健全制度,依章治班
在我班上原来的21名学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纪律松懈散漫,生活尤其是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一些想法无视学校的规定,以“我”为中心,对课堂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放任不管,这些学生将形成一个自由意识到无视纪律,但也有其他学生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决定从整顿班级开始,严格管理。教师必须带头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施班级“自治”。
二、鼓励赏识,关爱学生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宰相肚里能撑船。”
佛家有语:“大肚能容,容尽天下难容之事。”
其实,总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任何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文静乖巧的,刻苦钻研的,聪明伶俐、调皮捣蛋的,屡教不改的……“好”的同学都是差不多的,而“不好”的学生却是各有各的不好。
面对这样的学生,弄不好就会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但要真正做到拥有宽容的胸怀——难啊!这也是横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一道坎。当老师的一定要多和学生沟通,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不能严肃,但也不能溺爱,一定要有适当的方法。
在班级管理方面,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没有耐心,对待学生没有亲近感,让学生感到很陌生。一定要让在学校的学生有在家的感觉,总是要关爱学生。我们从来没跟学生发过火,更没有体罚过学生。
爱心是学生成长的动力,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塔。人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师爱是灵魂,是教育学生感情的基础。关心是一种师爱表现。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当老师真诚的付出、真正的爱能唤醒学生,让学生能真正接近、相信老师,然后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多措并举,协同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教师应有协调统一的要求。为此,班主任必须了解具体规定和各学科的要求;教师还应了解课堂规则。如果在一个阶段建立一些新的规则或新采取了一些措施,班主任应主动告知老师。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统一要求、统一执行,从而创造一个有条不紊的班级管理系统,提高班级建设的实效性。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和学生沟通好,联络好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果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搞不好的话,肯定会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一旦带到学习当中去,肯定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很有可能会下降。
四、培优补差,发挥合力
增优补差,发挥合力,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学生的“好”与“坏”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去转化。
作为一个老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至关重要,要思考用什么方法来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我班语数双学科成绩非常差的占学生总数的50%—60%,对于这部分的后进生,我决定一方面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经常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借助业余时间为他们解答,同时促进优秀学生对后进生进行学习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例如,班上一位语数双科成绩不理想的李学生,在快要期末考试时,经过老师真诚、热心、耐心的指导和学生的热情帮助,他决心努力学习,不拖班级后腿,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的结果。
综上所述,就是在以后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学生才能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班级大家庭当中去。
班主任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的学生着想,要时刻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班级当中更好的学习。
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营造出属于大家的班级环境,要时时鼓励学生,让他们树立信心。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管学生好坏一定要好好教育。只有这样,学习不好的学生才能成为好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再加上老师的管理,相信整个班级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萱.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J].学周刊,2013(25).
[2]崔文慧.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朗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3]张君芳.开展朗读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2(16).
[4]邹源杰.小学生朗读训练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2).
[5]李蕃.浅谈小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
[6]雷辉强.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14).
[7]潘月洁,杨波.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5).
(编辑:陈岑)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一、健全制度,依章治班
在我班上原来的21名学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纪律松懈散漫,生活尤其是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一些想法无视学校的规定,以“我”为中心,对课堂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放任不管,这些学生将形成一个自由意识到无视纪律,但也有其他学生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决定从整顿班级开始,严格管理。教师必须带头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施班级“自治”。
二、鼓励赏识,关爱学生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宰相肚里能撑船。”
佛家有语:“大肚能容,容尽天下难容之事。”
其实,总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任何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文静乖巧的,刻苦钻研的,聪明伶俐、调皮捣蛋的,屡教不改的……“好”的同学都是差不多的,而“不好”的学生却是各有各的不好。
面对这样的学生,弄不好就会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但要真正做到拥有宽容的胸怀——难啊!这也是横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一道坎。当老师的一定要多和学生沟通,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不能严肃,但也不能溺爱,一定要有适当的方法。
在班级管理方面,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没有耐心,对待学生没有亲近感,让学生感到很陌生。一定要让在学校的学生有在家的感觉,总是要关爱学生。我们从来没跟学生发过火,更没有体罚过学生。
爱心是学生成长的动力,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塔。人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师爱是灵魂,是教育学生感情的基础。关心是一种师爱表现。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当老师真诚的付出、真正的爱能唤醒学生,让学生能真正接近、相信老师,然后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多措并举,协同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教师应有协调统一的要求。为此,班主任必须了解具体规定和各学科的要求;教师还应了解课堂规则。如果在一个阶段建立一些新的规则或新采取了一些措施,班主任应主动告知老师。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统一要求、统一执行,从而创造一个有条不紊的班级管理系统,提高班级建设的实效性。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和学生沟通好,联络好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果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搞不好的话,肯定会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一旦带到学习当中去,肯定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很有可能会下降。
四、培优补差,发挥合力
增优补差,发挥合力,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学生的“好”与“坏”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去转化。
作为一个老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至关重要,要思考用什么方法来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我班语数双学科成绩非常差的占学生总数的50%—60%,对于这部分的后进生,我决定一方面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经常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借助业余时间为他们解答,同时促进优秀学生对后进生进行学习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例如,班上一位语数双科成绩不理想的李学生,在快要期末考试时,经过老师真诚、热心、耐心的指导和学生的热情帮助,他决心努力学习,不拖班级后腿,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的结果。
综上所述,就是在以后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学生才能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班级大家庭当中去。
班主任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的学生着想,要时刻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班级当中更好的学习。
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营造出属于大家的班级环境,要时时鼓励学生,让他们树立信心。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管学生好坏一定要好好教育。只有这样,学习不好的学生才能成为好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再加上老师的管理,相信整个班级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萱.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J].学周刊,2013(25).
[2]崔文慧.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朗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3]张君芳.开展朗读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2(16).
[4]邹源杰.小学生朗读训练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2).
[5]李蕃.浅谈小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
[6]雷辉强.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14).
[7]潘月洁,杨波.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5).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