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复始,春节又到。2010年的此时,我在回国59年之后第一次重返以“椰风蕉雨”闻名于世的赤道明珠印度尼西亚,祭扫双亲的墓园。
儿孙辈从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先后飞聚雅加达。在印尼的七弟为我们“洗尘”,桌上特意安排“太平面”,这引起了我的兴致,就把祖籍福建这一特有民俗讲给大家听。
福州人叫“鸭蛋”为“太平”,在“榕腔”方言里“鸭”与“压”、“蛋”与“乱”是完完全全的同音、同声,“鸭蛋”与“压乱”发音雷同。压了乱自然就“太平”。在家乡年初一早晨,新一年的第一顿饭必定要吃“太平面”,以保这一年从始至终的太平。此外,凡逢凶化吉、久病出院、遇到车祸幸免于难、旅途劳顿平安抵家等等,家里人也会端出“太平面”,或“压惊”或“庆幸”或“贺喜”……说至此,在澳大利亚就读的长孙,抢先动手还连连呼喊:“太平面,我喜欢!”其他的也赶紧跟上,嘻嘻哈哈把面一抢而空,那副吃相惹得大人们相视而笑。我突然感觉到对“民俗是生活的文化”这句名言似乎有了新的感悟。
记得抗战时期的一年春节,我们的故乡和侨居地日惹都被日军占领。流寓世界各地的华侨,与祖国母亲相连的文化脐带虽然断了,但身上流淌的还是中华血。春节还是要过,春联还是要贴。当时,因为战争,产自祖国的带白边的土制红纸早就断货买不到,我的父亲寻访多时好不容易在近郊的一个老乡家里觅到了数张,他亲历亲为动手裁纸,认认真真地留下白边,落笔前又恭恭敬敬地把白边放在上段。爸爸见我站在一旁不解地看他,就把家乡人写春联“留白”的掌故道来:南京被清兵攻陷时(公元1645年5月),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聿键离杭州入闽,在福州称帝,继续抵抗清军,史称隆武帝,赐郑成功国姓朱,台湾同胞至今称他“国姓爷”就是由来于此。次年清军又攻入福建,隆武帝再次南逃,长汀一役兵败被俘遇害,岁末消息传至福州,百姓悲哀不已又不敢公开悼念,串联相约当年新年的春联一律“留白”寄托哀思,从此年年写春联都要“留白”。爸爸多方寻觅白边土制红纸的情景,庄重恭敬地“留白”的用意在我少年心灵里震撼不小,“留白”的习俗对我无异就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去年我求教于福州书法家陈振寰先生,他说至今福州地区还有写春联“留白”的习俗,但不知为什么要“留白”。他老师教他要“留白”,他教自己的学生也如此,习惯使然。他听完我道出的家父的那个“版本”后连声说:“太轻慢了,我们太轻慢了!竟然还有如此大来头!”
北方麦黍文化圈的,过年户户包饺子;南方稻作文化圈的,过年人人吃年糕。同是年糕,各地又大不一样,日本人的年糕太像福建年糕,圆圆大大,直径足有一米甚至更大,切成一片片,在蛋清上滚一滚,再投入油锅里炸。还有近年来流行于沪上的日式糯米糕,和家乡的“”一模一样,其色如玉,糯香可口,从中窥出同样的年俗却又有多样性,同时也看出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之悠长,内容之广泛。
社交礼俗、岁时节庆,生日、成年、婚嫁、丧葬等民俗都隐含待人处世的行为文化和行为准则;农耕讲节气、盖房上梁要放炮挂红,以及捕猎、养殖、采掘的各种民俗都隐含劳动生产的经验总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服饰衣着和餐饮习俗都隐含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
一位民俗学家形象而又贴切地说:“人民生活在民俗里,好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不错,“民俗是生活的文化”,但生活又是林林总总,那些昙花一现热闹一阵的不能算是民俗。只有稳定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被传承下去乃至“模式化”的才是民俗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并与中华民族相随相伴,千秋万代,渊远而流长,怎能轻慢?怎能不珍惜?我们要加强“民俗自觉”,自觉吸收、发扬民俗中合理的、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精华,以进一步培植民族感情和软实力。
在中央号召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借贵刊呼吁:社会学界、法学界、执法部门、司法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给予民俗多一些关注,多一点了解,多一些研究,多一点尊重,对良俗多一点弘扬。倘能如此,功德无量,亦是国家安定民族和谐之大幸,中华文化之大幸也。
编辑:成韵 [email protected]
儿孙辈从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先后飞聚雅加达。在印尼的七弟为我们“洗尘”,桌上特意安排“太平面”,这引起了我的兴致,就把祖籍福建这一特有民俗讲给大家听。
福州人叫“鸭蛋”为“太平”,在“榕腔”方言里“鸭”与“压”、“蛋”与“乱”是完完全全的同音、同声,“鸭蛋”与“压乱”发音雷同。压了乱自然就“太平”。在家乡年初一早晨,新一年的第一顿饭必定要吃“太平面”,以保这一年从始至终的太平。此外,凡逢凶化吉、久病出院、遇到车祸幸免于难、旅途劳顿平安抵家等等,家里人也会端出“太平面”,或“压惊”或“庆幸”或“贺喜”……说至此,在澳大利亚就读的长孙,抢先动手还连连呼喊:“太平面,我喜欢!”其他的也赶紧跟上,嘻嘻哈哈把面一抢而空,那副吃相惹得大人们相视而笑。我突然感觉到对“民俗是生活的文化”这句名言似乎有了新的感悟。
记得抗战时期的一年春节,我们的故乡和侨居地日惹都被日军占领。流寓世界各地的华侨,与祖国母亲相连的文化脐带虽然断了,但身上流淌的还是中华血。春节还是要过,春联还是要贴。当时,因为战争,产自祖国的带白边的土制红纸早就断货买不到,我的父亲寻访多时好不容易在近郊的一个老乡家里觅到了数张,他亲历亲为动手裁纸,认认真真地留下白边,落笔前又恭恭敬敬地把白边放在上段。爸爸见我站在一旁不解地看他,就把家乡人写春联“留白”的掌故道来:南京被清兵攻陷时(公元1645年5月),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聿键离杭州入闽,在福州称帝,继续抵抗清军,史称隆武帝,赐郑成功国姓朱,台湾同胞至今称他“国姓爷”就是由来于此。次年清军又攻入福建,隆武帝再次南逃,长汀一役兵败被俘遇害,岁末消息传至福州,百姓悲哀不已又不敢公开悼念,串联相约当年新年的春联一律“留白”寄托哀思,从此年年写春联都要“留白”。爸爸多方寻觅白边土制红纸的情景,庄重恭敬地“留白”的用意在我少年心灵里震撼不小,“留白”的习俗对我无异就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去年我求教于福州书法家陈振寰先生,他说至今福州地区还有写春联“留白”的习俗,但不知为什么要“留白”。他老师教他要“留白”,他教自己的学生也如此,习惯使然。他听完我道出的家父的那个“版本”后连声说:“太轻慢了,我们太轻慢了!竟然还有如此大来头!”
北方麦黍文化圈的,过年户户包饺子;南方稻作文化圈的,过年人人吃年糕。同是年糕,各地又大不一样,日本人的年糕太像福建年糕,圆圆大大,直径足有一米甚至更大,切成一片片,在蛋清上滚一滚,再投入油锅里炸。还有近年来流行于沪上的日式糯米糕,和家乡的“”一模一样,其色如玉,糯香可口,从中窥出同样的年俗却又有多样性,同时也看出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之悠长,内容之广泛。
社交礼俗、岁时节庆,生日、成年、婚嫁、丧葬等民俗都隐含待人处世的行为文化和行为准则;农耕讲节气、盖房上梁要放炮挂红,以及捕猎、养殖、采掘的各种民俗都隐含劳动生产的经验总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服饰衣着和餐饮习俗都隐含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
一位民俗学家形象而又贴切地说:“人民生活在民俗里,好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不错,“民俗是生活的文化”,但生活又是林林总总,那些昙花一现热闹一阵的不能算是民俗。只有稳定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被传承下去乃至“模式化”的才是民俗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并与中华民族相随相伴,千秋万代,渊远而流长,怎能轻慢?怎能不珍惜?我们要加强“民俗自觉”,自觉吸收、发扬民俗中合理的、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精华,以进一步培植民族感情和软实力。
在中央号召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借贵刊呼吁:社会学界、法学界、执法部门、司法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给予民俗多一些关注,多一点了解,多一些研究,多一点尊重,对良俗多一点弘扬。倘能如此,功德无量,亦是国家安定民族和谐之大幸,中华文化之大幸也。
编辑:成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