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瓜洲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it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经常听走村串巷的说书人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才得知瓜洲这一地名,但不知道瓜洲在哪里。后来逐渐长大,我又因两句民谣“人到扬州老,船到瓜洲小”,才对瓜洲有所了解。前一句极富人生短暂的感慨,后一句是张扬气势和动感,令人遐想的是帆船云集、艨艟连江的景光。瓜洲是个古渡口,是杜十娘怒沉宝藏的地方,给人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驱使着人们的好奇心。
  时光穿越无限,人们一提到瓜洲,就意味一种情义的嘲弄和讽刺,给时下的市井们提供了活鲜鲜的教材。当年那个风度翩翩的李公子曾海誓山盟,终究抵不过世俗的偏见和压力,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把她多年用身体换来的奇世珍宝倒入江中并投江绝世。悲惨的镜头已逝去数百年,那么一种凄美、绝望、悲凉的结局,让后人在空闲时去读它,却平添了几分心酸和沉重。
  我的家乡和瓜洲相隔不太远,都在长江北岸边,只不过瓜洲在江苏扬州,而我家在皖东和州,二百公里的路,乘车也就两个多小时。我曾几次坐車经过,但没下车观瞻过,略有遗憾,似乎是一个缥缈的梦。
  去年三月,我去镇江朋友家,在金山寺塔最高层,望着脚下滚滚东流的长江,突然想起彼岸的瓜洲,向朋友提议去对江的瓜洲看一下,朋友欣然答应并叫他儿子开车一同过润扬大桥来到瓜洲。到了瓜洲我才知道:原先的瓜洲,那个曾经维系着多少迁客骚人的情怀和深闺丽人梦境的瓜洲,在清光绪年间已经沉入江底。我听后顿觉失落和忧伤,一座好端端保存在想象中的古城,怎么就这样沉了呢?真是历经沧桑,世事难料,惹人无尽的凭吊和感慨,还会留下一连串的思考。
  我站在“瓜洲古渡”的石碑旁,思绪万千,是啊!大江东去,波浪接天,一座弹丸小城的湮灭,会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可惜一切都深深地埋沉在江底,给后人留下的只是无言的祭奠,还有地方志上两行冰凉的记载:
  乾隆元年(1736)城东护城堤开始坍卸。
  光绪二十一年(1895)瓜洲全城沉于大江之中。
  地方志的记载如此简略,筒略得令人惆怅,整个坍塌过程长达一百六十年,五万多个昼夜人与自然的较量,无数次江涛裂岸的惊险和漶漫,多少转瞬幻灭的生存和繁华,只用这两行冷峻的文字,可能是实在伤痛太深,不愿太多提及罢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浙东山阴的想象,变成了奢想。而如今,瓜洲这座千年古城已坍塌沉没了,这种坍塌透出人类面对自然的脆弱和无奈。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是唐朝诗人张祜描写瓜洲渡口船只夜泊灯火烻闪的情景,时过境迁,而今瓜洲,再也回不去了……
  
  作者简介:朱寿江,笔名火枫一叶,安徽和县人,1957年11月出生,曾供职于和县粮食局。2017年11月退休后在民营企业工作。爱好文学,曾在报纸、文学刊物等平台发表作品。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随着我们国家大发展、大繁荣的到来,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丰衣足食了,我们富有了,但是在优越的生活中,我们依然要保持头脑的清醒,依然要理智地对待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财富,以及财富所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  物质的极大丰富,是靠我们奋斗而来的,我们吃、穿、住、行所享受的财富,是靠科技和工业手段生产创造出来的。但是,无论我们的科技和工业如何发达,我们发明或者拥有了什么样的高级手段,创造财富还是需要地球
期刊
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知心的就更不用说了,心事重重,有些话难以脱口而出。照照镜子,一张憔悴的脸,着实难看。算了,出去走走吧!街上人很少,车很多,鸣笛声声响,听着让人心情更加烦躁。找个清静之地,好好捋捋思绪,我可不想让烦恼占去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走着走着,来到书店门口,里面安静的氛围吸引了我,进去看看吧,好久没有回到这熟悉之地了。走进去,找了一个角落坐下,周六的书店,人很多,这边的窗户是打开的,隐隐间
期刊
日子过得很淡,我的嗅觉也开始迟钝,很少有感慨。不再敏感,不剖析情感,不做愤青,不诸多抱怨。这样很好,我的内心是真的安然了。  那天清晨,老张骑车带我去看了一片很广阔又很美的荷花。远远望去,柔美的荷花氤氲在薄似轻烟的雾气之中,朦朦胧胧,好似一位遮着面纱,高雅而又动人的奇女子。看着她们,多少是带着些嫉妒的……可是又不由得感慨:大自然是有多神奇啊!  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酷热难耐的夏日里难道
期刊
“伟大”二字对母爱来说无须多言,而这其中更深层次的,是一种对自己年轻之时未竟之事的寄托。我的妈妈如同世间大多数父母一样,经历得越多,越不舍得我吃苦,越见不得我走弯路。她做过各种工作,被时代变革的浪潮裹挟,风餐露宿,起早贪黑,永远不变的,是她对我的爱。  九十年代的一家印刷厂里,被轰鸣的机器声震颤而起的粉尘混杂着闷热的汗水沾湿了一名女操作工的后背。昏暗的车间仿佛暗无天日的囚笼。  这大概是农业文明向
期刊
清远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青山绿水孕育了丰富美食资源,清远厨师们通过走访民间、了解乡土人情、大量听取并收集当地美食专家和人文学者的意见,结合清远饮食文化历史,将清远得天独厚的自然食材与精湛的烹饪技艺完全融合,做法上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发展传承下来,形成众多名菜、名宴,仅仅是清远市区,就有竹升云吞面、清远白切鸡、清远碌鹅、洲心烧肉、飞霞液、龙塘鱼冻、清远全鸡宴、清远九大簋等等多种传统美食,用料和制作工艺多种
期刊
老虎爹,是我的一位远房爹爹的绰号。他的真名字少人问津,倒是这一绰号顺口、溜滑、老少都懂。但追溯这一绰号,却是令人伤感的。  据老人们讲,过去我们这里的大潮河上的咸潮,来势汹汹,海水冲溃了那些低矮的堤坝,淹没了良田,以致农作物失收,不少人家纷纷外出乞讨为生。当时还是小伙子的老虎爹却不愿走乞讨这条路,坚持地留了下来。那时,他家的屋前正长着一棵香椿,枝繁叶茂,香气四溢。他一边省着吃家里仅有的粮食,一边像
期刊
十六岁的你,喜欢交友,你说很幸运认识了我,会珍惜像我这样的朋友。大千世界,真正称得上是朋友的又有几个呢?真正的朋友,会设身处地为彼此考虑,有需要的时候一呼则应,不联系的时候各自安好;真正的朋友,从来不会相互猜忌,哪怕是利益当头,大家都会相互信任,知道对方不会背叛自己;真正的朋友,是没有血缘的家人,不管再怎么失落,怎么犯错,都能包容。因为理解,因为爱。  我常常在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工作、学习、生
期刊
人们常说:喜欢是乍见之欢,深爱是久处不厌。这句话用在我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近半年的赴藏支教时光,对我来说已经由新鲜、惊艳、好奇、喜欢,变成了难忘、热烈、不舍和深爱。  一、民族团结一家亲,赴藏支教献真情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五日,经过动车和飞机的倒转,跨越了三千三百七十三公里,历时两天,我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西藏,这片祖国的净土,天蓝水清的地方。刚到拉萨贡嘎机场,热情的琼结县领导就为我献上洁白的哈达
期刊
朋友小张热衷于文字的书写和口语的表达,于是报名参加了该省几所知名高校联合举办的演讲比赛。经过层层选拔,他一路过关斩将,晋级全省八十强。  在接下来为期半个月的复赛准备中,他每天改稿子、练发音、练表情、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常常忙到后半夜。事不凑巧,一番充分准备过后,他发现演讲的复赛时间与六级的考试时间“不期而遇”。微信中,他询问我该如何取舍,我回复:“请不要辜负你的努力。”  无独有偶,朋友小赖前
期刊
咸味芋圆汤  某天,我刷微信时,看到朋友小青自己做芋圆卖,还在摆布文学的作者群发广告了,想到小青在我做图书漂流活动时帮过多次忙,我向她预订了五盒。  芋圆隔天就到货了。我跟爱人说,明天煮芋圆给她吃。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去江头市场买空心菜和三层肉,还买了两个菜包回家。爱人吃了菜包忙着打扫卫生,我吃完菜包开始煮芋圆。  我洗锅烧水,择菜、洗菜、切三层肉,水烧开了,我就把芋圆倒进去。当我准备把空心菜和三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