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n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朗读教学中,我们的心中只有始终想着学生,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你的朗读教学才有价值、有意义。
  一、关注朗读兴趣,落实以人为本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书声琅琅已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舍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读书。但部分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味地让学生自己读,追求形式上的书声琅琅,把学生当成了读书的机器,只要自己认为应该着重读的段落,不管学生愿不愿意读,都命令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学生读得昏头转向为止。试想这种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教学,功用又有何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又在哪里?要想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学生的朗读兴趣,蹲下来看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去读,加强读的形式研究,让学生乐于读,才能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以人为本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关注每一学生,使每一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学生既然是活生生的人,其个体就必然存在着差异。忽视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人为地要求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同一尺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对学生的朗读要求一般是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朗读水平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以鼓励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朗读中来。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把朗读的机会留给了读书优秀的同学,以求得效果。但于永正老师在关注优秀生的同时,更关注那些读书有困难的“读困生”,他的经典教学案例《第八次》可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帮助一个“读困生”能把课文读正确,公开课上,于老师在课堂上不惜花费时间,让该生连续读了八次课文,直到完全读正确为止,课后该生激动地对于老师说她还想上于老师的课。因此,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辅之以耐心的指导,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三、关注独特感受,再现以人为本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由于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朗读相同的语段,其表达的方式也会丰富多采。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肯定学生的不同感受,读出个性来。某位教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为了指导读好“你们已经到头了”这句话,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你们已经到头了”是指——
  生1:没有机会了。
  生2:走完了人生……
  生3:没有把握住机会。
  师:苏格拉底老师此时是什么样心情?
  生1:失望。
  师:你来读读,能让我们感觉“失望”吗?
  (生1轻轻地摇摇头,语调较轻、语速较慢)
  生2:生气。
  师:你读。
  (生2圆睁双眼,读时语调较高、语速较快)
  师:是很气愤。
  生3:怨恨。
  师:你读一读。
  (生3恨恨状,两个字一顿:你们/已经/到头了)
  该教学片段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教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才有了课堂上的精彩。
  四、关注朗读水平落实以人为本。
  朗读教学的效益如何,就是要看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没有提高。我们承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两课就能看出效果的,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有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朗读实践。但是,就一篇课文的朗读指导来说,教师安排了若干次的朗读训练,教师对一遍又一遍朗读的要求是不是逐渐提高了呢?学生的朗读质量是不是一遍比一遍有所提高呢?不去关注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怎能体现朗读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呢?
  当然,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生这个活生生的“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作为“人”的存在。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只有教师心中装着学生,有创造性地开展朗读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其他文献
文章以数学教学论所体现的价值为分析点,依次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据数学教学论提高数学教学能力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摘 要: 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
摘 要: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展开想像;精彩;放飞思绪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不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是都导源于感性认识并沿着不同方向提升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简单阐述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