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朗读教学中,我们的心中只有始终想着学生,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你的朗读教学才有价值、有意义。
一、关注朗读兴趣,落实以人为本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书声琅琅已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舍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读书。但部分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味地让学生自己读,追求形式上的书声琅琅,把学生当成了读书的机器,只要自己认为应该着重读的段落,不管学生愿不愿意读,都命令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学生读得昏头转向为止。试想这种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教学,功用又有何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又在哪里?要想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学生的朗读兴趣,蹲下来看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去读,加强读的形式研究,让学生乐于读,才能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以人为本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关注每一学生,使每一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学生既然是活生生的人,其个体就必然存在着差异。忽视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人为地要求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同一尺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对学生的朗读要求一般是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朗读水平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以鼓励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朗读中来。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把朗读的机会留给了读书优秀的同学,以求得效果。但于永正老师在关注优秀生的同时,更关注那些读书有困难的“读困生”,他的经典教学案例《第八次》可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帮助一个“读困生”能把课文读正确,公开课上,于老师在课堂上不惜花费时间,让该生连续读了八次课文,直到完全读正确为止,课后该生激动地对于老师说她还想上于老师的课。因此,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辅之以耐心的指导,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三、关注独特感受,再现以人为本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由于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朗读相同的语段,其表达的方式也会丰富多采。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肯定学生的不同感受,读出个性来。某位教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为了指导读好“你们已经到头了”这句话,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你们已经到头了”是指——
生1:没有机会了。
生2:走完了人生……
生3:没有把握住机会。
师:苏格拉底老师此时是什么样心情?
生1:失望。
师:你来读读,能让我们感觉“失望”吗?
(生1轻轻地摇摇头,语调较轻、语速较慢)
生2:生气。
师:你读。
(生2圆睁双眼,读时语调较高、语速较快)
师:是很气愤。
生3:怨恨。
师:你读一读。
(生3恨恨状,两个字一顿:你们/已经/到头了)
该教学片段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教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才有了课堂上的精彩。
四、关注朗读水平落实以人为本。
朗读教学的效益如何,就是要看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没有提高。我们承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两课就能看出效果的,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有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朗读实践。但是,就一篇课文的朗读指导来说,教师安排了若干次的朗读训练,教师对一遍又一遍朗读的要求是不是逐渐提高了呢?学生的朗读质量是不是一遍比一遍有所提高呢?不去关注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怎能体现朗读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呢?
当然,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生这个活生生的“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作为“人”的存在。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只有教师心中装着学生,有创造性地开展朗读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关注朗读兴趣,落实以人为本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书声琅琅已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舍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读书。但部分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味地让学生自己读,追求形式上的书声琅琅,把学生当成了读书的机器,只要自己认为应该着重读的段落,不管学生愿不愿意读,都命令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学生读得昏头转向为止。试想这种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教学,功用又有何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又在哪里?要想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学生的朗读兴趣,蹲下来看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去读,加强读的形式研究,让学生乐于读,才能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以人为本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关注每一学生,使每一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学生既然是活生生的人,其个体就必然存在着差异。忽视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人为地要求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同一尺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对学生的朗读要求一般是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朗读水平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以鼓励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朗读中来。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把朗读的机会留给了读书优秀的同学,以求得效果。但于永正老师在关注优秀生的同时,更关注那些读书有困难的“读困生”,他的经典教学案例《第八次》可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帮助一个“读困生”能把课文读正确,公开课上,于老师在课堂上不惜花费时间,让该生连续读了八次课文,直到完全读正确为止,课后该生激动地对于老师说她还想上于老师的课。因此,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辅之以耐心的指导,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三、关注独特感受,再现以人为本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由于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朗读相同的语段,其表达的方式也会丰富多采。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肯定学生的不同感受,读出个性来。某位教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为了指导读好“你们已经到头了”这句话,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你们已经到头了”是指——
生1:没有机会了。
生2:走完了人生……
生3:没有把握住机会。
师:苏格拉底老师此时是什么样心情?
生1:失望。
师:你来读读,能让我们感觉“失望”吗?
(生1轻轻地摇摇头,语调较轻、语速较慢)
生2:生气。
师:你读。
(生2圆睁双眼,读时语调较高、语速较快)
师:是很气愤。
生3:怨恨。
师:你读一读。
(生3恨恨状,两个字一顿:你们/已经/到头了)
该教学片段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教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才有了课堂上的精彩。
四、关注朗读水平落实以人为本。
朗读教学的效益如何,就是要看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没有提高。我们承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两课就能看出效果的,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有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朗读实践。但是,就一篇课文的朗读指导来说,教师安排了若干次的朗读训练,教师对一遍又一遍朗读的要求是不是逐渐提高了呢?学生的朗读质量是不是一遍比一遍有所提高呢?不去关注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怎能体现朗读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呢?
当然,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生这个活生生的“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作为“人”的存在。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只有教师心中装着学生,有创造性地开展朗读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