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间万物,物物关联,生生不息,人的生命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让学生有生命意识,从小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品质,进而提升生命质量,促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稳定。而对于学生而言,生命教育不可忽略的一个渠道是课堂。每一堂课都是生命教育的过程。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联系课程实际和融洽师生关系两个方面渗透生命教育。
联系课程实际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与课改同行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树立“生命课堂”的观念。基于生命意识,数学课堂应从联系学生实际,从生活世界出发,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新的生活经验,让生命融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首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情感化。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语言不仅仅要为“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更要为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教育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等做好准备工作。数学课上,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的锤炼,让语言富有亲和力,富有童趣。这样,学生在课堂心情愉悦,主动地提出问题,大胆想象,亲自动手去操作,独立思考,既可以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又形成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其次,要注重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中的渗透,引领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那么,数学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有勤奋好学的习惯;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信仰,关注自身的修养。学生以老师为榜样,向老师学习,学习有目标,生活有方向,生命有意义。
生命教育与教材同步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生活性、趣味性很强的情境图,与生命教育密切关联。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适当加以补充,拓展外围,把生命教育渗透得具体、无声,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笔算除法内容的主题图是同学们在植树,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平均数的计算的主题图是教师带着同学们去捡空矿泉水瓶,这幅主题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8和9的认识主题图“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教师传道授业中应联系生命教育,让学生知道小树和小花的生命需要人们的呵护,进而懂得人的生命同样需要呵护。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热爱生命;只有珍爱生命的人,才能让生命更精彩。
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又挖掘教材,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从生成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的生命教育,找到生命教育的切入点,让生命延伸,让精彩绽放。
生命教育与生活同在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眼看生活,生活有魅力。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让学生在提高数感能力中受到生命教育。
比如,在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笔者组织一次“我是小交警”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带学生到县城三角场红绿灯处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智力得到发展,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礼仪规范教育。生命教育于学习中,生命教育于活动中,于学生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受到默默润泽,不牵强,不附会。
融洽师生关系渗透生命教育
营造和谐关系,感受生命平等 生命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沟通、体验,才能快乐成长。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体会,用“蹲下来”的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的生命质量。所以,教师不能高高在上,“挟知识以令学生”、一言堂、不听学生的见解。相反,教师应以情激情,情中出语,声传有情,情声并茂,用老师心之爱激发学生心之情。
在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自己太过严厉的个性,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会说话”的神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值得信赖;用幽默的、富有热情的语言叩开他们紧闭的心灵;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例如:在一节练习课上,有一道题的问题是:“这条公路有多长?”有个学生回答:“这条公路有150长。”教师当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笑着走到孩子面前问:“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10岁。”“不,你应该说你今年10大。”“你有多高?”“我身高135厘米。”“不,你身高是135高。”这个学生有些着急了:“不能这样说,必须要将单位说完整……”(这时同学们都被逗笑了)在幽默的对话中,学生在反思错误的同时领悟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这样机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该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而且印象深刻。
教师放下架子,学生心里没了畏惧感,教与学氛围融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感受到学数学如沐春风,当然“亲其师,信其道了”。当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平等。
丰富教学内容,感受生命美好 数学与现实生活如影随形,丝丝相扣,从日常的买卖东西乃至高科技的前沿,无不显示了数学内容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数学公式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生命的韵味,也就是说:富有生命的数学内容,要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实现数学生命化和生活化的数学,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迎合学生的期待,激活他们的兴趣和经验,引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舒展生命。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后,概括出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有学生提出疑问:“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者减去相同的数,大小会变吗?”“如果把这句话中的‘同时’两字去掉会怎么样?”“如果0不除外会怎样?”在学习“比的认识”时,也有学生感到困惑:“既然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球赛中有‘3比0’‘5比0’呢?”面对学生的种种疑问,教师不失时宜地组织研究、讨论,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进而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知识。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索而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找的疑难问题越多,其参与性就越强,一旦把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学的源头活水,就会使教学活动永远充满诱惑力和生命力。 激发鲜活个性,感受生命蓬勃 新课标倡导学生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显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尊重个体和差异,允许对同一概念或同一知识有多元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思绪,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中,有这样一个题目:用3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汇报交流。
生1:我先找到这个新长方体的长是3×5=15厘米,宽和高都是5厘米,所以列式是(15×5+15×5+5×5)×2=350(平方厘米)
生2:(指着自己画的长方体介绍)上、下、前、后面的面积都是15×5,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所以可以简单点列式:15×5×4+5×5×2=350(平方厘米)
生3:5×5×6×3-5×5×4=350(平方厘米)
师:这方法很特别,有道理吗?(很多学生陷入思考,有的悄悄讨论着)
生:我看明白了,他先算出三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总和,因为被拼成长方体,减少了4个正方形的面,所以要减去5×5×4,这样算出的就是露在外面的表面积了。(热烈的掌声)
生4:(激动地)我还有更简单的,5×5×14=350(平方厘米)。大家看,这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是5×5=25平方厘米,3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露在外面的表面积其实是14个正方形,所以用5×5×14算出的就是它的表面积。(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学生凭借自己经验对知识建构自己对数学的理解,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克隆、复制、简单模仿别人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只要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放飞思维,学生就能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数学课堂就能充满生命活力。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说就是蓬勃的生命学习方式,数学教育要成全学生,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激发学生鲜活的个性。
生命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的耐心、细心和恒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通力挖掘教育内容,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时空。每位教师都是生命的呵护者,都要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绵延生命长度,宽广生命厚度,提升生命的温度。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
联系课程实际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与课改同行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树立“生命课堂”的观念。基于生命意识,数学课堂应从联系学生实际,从生活世界出发,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新的生活经验,让生命融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首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情感化。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语言不仅仅要为“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更要为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教育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等做好准备工作。数学课上,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的锤炼,让语言富有亲和力,富有童趣。这样,学生在课堂心情愉悦,主动地提出问题,大胆想象,亲自动手去操作,独立思考,既可以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又形成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其次,要注重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中的渗透,引领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那么,数学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有勤奋好学的习惯;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信仰,关注自身的修养。学生以老师为榜样,向老师学习,学习有目标,生活有方向,生命有意义。
生命教育与教材同步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生活性、趣味性很强的情境图,与生命教育密切关联。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适当加以补充,拓展外围,把生命教育渗透得具体、无声,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笔算除法内容的主题图是同学们在植树,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平均数的计算的主题图是教师带着同学们去捡空矿泉水瓶,这幅主题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8和9的认识主题图“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教师传道授业中应联系生命教育,让学生知道小树和小花的生命需要人们的呵护,进而懂得人的生命同样需要呵护。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热爱生命;只有珍爱生命的人,才能让生命更精彩。
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又挖掘教材,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从生成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的生命教育,找到生命教育的切入点,让生命延伸,让精彩绽放。
生命教育与生活同在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眼看生活,生活有魅力。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让学生在提高数感能力中受到生命教育。
比如,在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笔者组织一次“我是小交警”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带学生到县城三角场红绿灯处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智力得到发展,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礼仪规范教育。生命教育于学习中,生命教育于活动中,于学生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受到默默润泽,不牵强,不附会。
融洽师生关系渗透生命教育
营造和谐关系,感受生命平等 生命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沟通、体验,才能快乐成长。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体会,用“蹲下来”的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的生命质量。所以,教师不能高高在上,“挟知识以令学生”、一言堂、不听学生的见解。相反,教师应以情激情,情中出语,声传有情,情声并茂,用老师心之爱激发学生心之情。
在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自己太过严厉的个性,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会说话”的神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值得信赖;用幽默的、富有热情的语言叩开他们紧闭的心灵;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例如:在一节练习课上,有一道题的问题是:“这条公路有多长?”有个学生回答:“这条公路有150长。”教师当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笑着走到孩子面前问:“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10岁。”“不,你应该说你今年10大。”“你有多高?”“我身高135厘米。”“不,你身高是135高。”这个学生有些着急了:“不能这样说,必须要将单位说完整……”(这时同学们都被逗笑了)在幽默的对话中,学生在反思错误的同时领悟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这样机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该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而且印象深刻。
教师放下架子,学生心里没了畏惧感,教与学氛围融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感受到学数学如沐春风,当然“亲其师,信其道了”。当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平等。
丰富教学内容,感受生命美好 数学与现实生活如影随形,丝丝相扣,从日常的买卖东西乃至高科技的前沿,无不显示了数学内容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数学公式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生命的韵味,也就是说:富有生命的数学内容,要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实现数学生命化和生活化的数学,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迎合学生的期待,激活他们的兴趣和经验,引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舒展生命。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后,概括出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有学生提出疑问:“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者减去相同的数,大小会变吗?”“如果把这句话中的‘同时’两字去掉会怎么样?”“如果0不除外会怎样?”在学习“比的认识”时,也有学生感到困惑:“既然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球赛中有‘3比0’‘5比0’呢?”面对学生的种种疑问,教师不失时宜地组织研究、讨论,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进而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知识。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索而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找的疑难问题越多,其参与性就越强,一旦把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学的源头活水,就会使教学活动永远充满诱惑力和生命力。 激发鲜活个性,感受生命蓬勃 新课标倡导学生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显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尊重个体和差异,允许对同一概念或同一知识有多元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思绪,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中,有这样一个题目:用3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汇报交流。
生1:我先找到这个新长方体的长是3×5=15厘米,宽和高都是5厘米,所以列式是(15×5+15×5+5×5)×2=350(平方厘米)
生2:(指着自己画的长方体介绍)上、下、前、后面的面积都是15×5,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所以可以简单点列式:15×5×4+5×5×2=350(平方厘米)
生3:5×5×6×3-5×5×4=350(平方厘米)
师:这方法很特别,有道理吗?(很多学生陷入思考,有的悄悄讨论着)
生:我看明白了,他先算出三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总和,因为被拼成长方体,减少了4个正方形的面,所以要减去5×5×4,这样算出的就是露在外面的表面积了。(热烈的掌声)
生4:(激动地)我还有更简单的,5×5×14=350(平方厘米)。大家看,这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是5×5=25平方厘米,3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露在外面的表面积其实是14个正方形,所以用5×5×14算出的就是它的表面积。(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学生凭借自己经验对知识建构自己对数学的理解,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克隆、复制、简单模仿别人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只要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放飞思维,学生就能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数学课堂就能充满生命活力。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说就是蓬勃的生命学习方式,数学教育要成全学生,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激发学生鲜活的个性。
生命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的耐心、细心和恒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通力挖掘教育内容,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时空。每位教师都是生命的呵护者,都要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绵延生命长度,宽广生命厚度,提升生命的温度。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