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可以不说谎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a3635468456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麻烦还是要谎言
  


  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捕猎一些在体力上远远超过自己的大型动物。他们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勇敢而狡猾,懂得使用欺骗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欺骗能力对捕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诚然,在我们的社会里,说谎者常被周围人藐视和排斥,但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撒一些小谎是被大众所接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亲社会的谎言”。
  一个上了年纪但热爱运动的女人在露天泳池穿着脚蹼游泳。尽管她没有给任何人造成麻烦,但游泳池管理员还是要求她把脚蹼脱下来。“我马上就好!”她回答道,然后继续自由自在地在她的泳道里游。半小时后她从水里出来时,仍然穿着脚蹼。管理员这才发觉,那个女人嘴上说得好听,却用实际行动回了他一句“就不脱”。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了,他也没有必要去追究,再说,那个游泳池并没有“禁止穿脚蹼游泳”的规定。
  在这个例子中,面对无理取闹的人(游泳池管理员),狡猾的表演者(游泳的女人)假装自己明白对方的意思,并表现出一副赞同的样子,同时用实际行动告诉对方:“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但要是直接这么说,恐怕无论如何都不得不被中止,因为他们会被卷入一场不愉快的争论中。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遇到胡搅蛮缠的人,如果不懂得虚与委蛇,适当地使用一下谎言,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也会破坏享受眼前一切的心情。
  预言还是谎言
  有个小伙子去散步,走着走着,他有感而发,想把当时的心情记下来,可是一摸包,才发现自己的本子不见了。小伙子焦急地顺着原路往回找,最后在一位老太太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本子。他走上前,有礼貌地说道:“这个本子是我丢的,您能还给我吗?”
  “哦,是吗?里面都是什么呀?”
  小伙子不好意思地说:“是我写的一些文章。”
  老太太笑了,把本子还给小伙子说:“我刚才看了几篇,写得真不错。知道吗?我能预测别人的未来,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
  一开始,小伙子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他家境贫寒,早点儿参加工作挣钱养家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他觉得自己没有那个天赋。
  所以,中学毕业后,小伙子就开始四处找工作。他做过酒店招待员、推销员、修理工、文员,可是运气总不好,不是被辞退,就是公司倒闭。就在他沮丧之际,老太太的“预言”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小伙子回顾了自己的工作经历,最后决定从事文学创作。“也许我真的只能当作家。”
  事实上,小伙子一直都很喜欢写东西,下定决心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创作中。每当遇到瓶颈,他就会想起老太太的“预言”,那个“预言”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动力。
  终于,小伙子写出了很多篇幅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成了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老太太的“预言”成了现实!这个小伙子,就是享誉世界的狄更斯。
  至于那个和蔼的老太太和那个神秘的“预言”,我们来听听她的女儿怎么说:“哦,不可能,我母亲根本不识字!”
  真相大白!一个谎言,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作家。
  宽容地对待谎言
  总的来说,我们对待谎言是相当宽容的,就算被逮住了,我们也总能找出一个善意的动机,成功地获得谅解。事实也告诉我们,即使一个谎言被识破,也不一定会引起信任危机。
  修车铺的人通知艾维拉,他们的店里遭了贼,艾维拉刚送去修理的车被剪断了线缆。艾维拉仔细观察了线缆后,对老板说:“这不可能是小偷弄断的,否则断口不会这么整齐。”老板也开始怀疑,最后,自知理屈的修车师傅坦白了一切——是他不小心剪断的。他向艾维拉道了歉,老板笑着耸耸肩说:“再给他一次机会吧。”当然,艾维拉也不认为这种事值得小题大做,还称赞那位师傅具有承认错误的勇气。
  不过,有一种心理值得玩味——当说谎被意外逮到时,很多人都会请求原谅,并且发誓:“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但他们心里另有打算:“这次疏忽了,以后可要说得更安全、更巧妙一点儿才行。”
  这种人绝对不在少数!因此,就算我们能够原谅对我们说谎的人,内心也已经设了防线:要保持清醒,被逮到过的说谎者,仍有可能继续说谎。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不能把谎言当作主食的最主要的原因。
  (张珠容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没有人可以不说谎》一书,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左腿截肢的跑者萨拉·瑞纳森如此描述自己奔跑渐入佳境时的状态:“我有种世间万物都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感觉,就连假肢也似乎和我的身体融为一体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跑步者愉悦”。  “一般出现在跑步半小时后,突然感觉不到疲惫,全身都是满满的快乐和激情。”“腿带动身体,呼吸欢快,停不下来。”“我整个心都明亮了起来,感觉世界巨大。”“特高兴,不自觉地就是想笑,就是要加速……”“觉得自己可以永远跑下去。”“如果状
期刊
《读者》属于综合类文摘,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与时俱进,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可,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套合集共4箱81卷,全景呈现《读者》30年来(1981年~2010年)所有精美文章,可谓广大读者超级丰盛的精神大餐。特贴心附赠收藏证书,有专用编号,具备一定的升值空间。  定价:1800元(全4箱8
期刊
化 境  王阳明的《传习录》中讲:“读书须入化境。”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人与书渐入“化境”,二者融为一体,也是我们对精神境界成熟、自由和洒脱的期盼。  读书真的会发生奇迹:能体验“另一种生活”,可获得“别样的经验”,因此有了“第二生命”。推而广之,人生的“化境”无处不在。解决各种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化解;受高人指点而顿悟,称之为点化;为好人好事感动,这就是感化。  化干戈为玉帛,是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期刊
窥探我家的“后窗”,是用不着望远镜的。过路的人只要稍微把头一歪,后窗里的一切,便可以一览无遗。而最先看到的,便是临窗这张让人触目惊心的书桌!    提起这张书桌,使我很不舒服,因为在我行使主妇职权的范围内,它竟属例外!许久以来,他每天早上挟起黑皮包要上班前,都不会忘记对我下这么一道令:“我的书桌可不许动!”  对正在擦桌抹椅的阿彩,我说:“先生的书桌可不许动!”  对正在寻笔找墨的孩子们,我说:“
期刊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当年有“南沈北于”之称。一次,沈尹默为某报撰文,稿既刊出,报社未及时开付稿酬,尹默致函询问。  该报社长手持沈函对大家说:“先别给他开,等他多来几封信再说,此公字很值钱。”  (王 燕摘自《解放日报》2016年9月10日)
期刊
“寄不够”住在刘家胡同的东头,倘若要是按辈分来划分,我还应该规规矩矩地喊他“爷”。  “寄不够”真名叫方福生,街坊四邻之所以喊他为“寄不够”,是因为他总往邮局跑,寄信。    每个周五的黄昏,“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寄不够,又去寄信啊!”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是哩,是哩。” 
期刊
十年前,日本一个名叫前岛启二的人走进中国山东省东部的莱阳市,租下1500亩(等于1平方千米)地,开始了他的耕种生涯。  前岛启二精通中文,可在莱阳人看来,他只是个“语言通”,不是个“中国通”。怎么说呢?因为前岛启二的种地方式简直“逆天”。1500亩地,他仅仅带几个日本农民去耕种,且这几个人就干了几天活——他们把地铲平之后,就开始四处转悠,再没动一下锄头。地里的野草在一天天疯长,莱阳农民看着心疼,却
期刊
人都有想不开的时候。想不开时怎么办?    我的经验,第一步是“看一看”,看一看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要换个角度放开视野看一看,走出来看一看,站在高处看一看。这一看,没准儿就看出门道来了。干着急,干生气是没有用的。“看一看”不行,第二步就“谈一谈”,同相关的人谈一谈,沟通一下;同无关的朋友谈一谈,出出主意。过去常讲要求同存异,其实也可求大同存大异,甚至暂时求小同存大异,等待机会,也不是不可以。“谈
期刊
1615年,28岁的宋应星前往南昌参加乡试,名列全省第三。他受此鼓舞,当年秋天就从江西奉新出发,赶往京城参加会试。宋应星先沿长江东下至江苏,再由大运河北上,水陆并进,最终历时4个多月,于次年年初赶到京城。但在会试中,他不幸落榜。此后,宋应星又参加过3次考试,但均告失败。那时,他已41岁。  人生还有什么目标可以追求呢?宋应星想起自己4次上京赴考,脚步遍布江西、湖北、安徽等10多个省,行程加起来足有
期刊
加拿大作家Ann Voskamp有一封写给孩子的信:  “我认识一个人,他总去邮局寄送书籍,每当工作人员常规性地向他询问包裹里是否有危险的、易燃易爆的物品时,他总是诚实地回答,当然有——言语。    “谁说击碎你骨头的只有棍棒和石头,而言语不会?  “去问问路易斯安那那个满脸胡子的家伙,或去看看那条在去往非洲的路上发出的推特吧!”  Ann所指的满脸胡子的家伙是美国真人秀《鸭子王朝》中的菲尔·罗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