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和成长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情感教育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尝试分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巧用生活热点,提高课堂的吸引力。长期以来,情景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各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被广泛运用,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賴课本资源。诚然,课本中的案例素材符合学生认知和经验水平,亦是契合教材知识的,但教材内容较难紧跟时事,不如时事吸引学生。如果探究兴趣不足,学生又怎能有情感的真实流露呢?对此,教师应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设置教学情境。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国家好,大家才会好》这一课时,我剪辑了电影《战狼2》的片段作为导入。视频播放完毕后,不少学生不由自主地起立鼓掌,在这一刻,爱国主义之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在教学中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真情流露比一味说教能起到的作用更长久,也更有力量。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教学素材,用心打造吸引人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知识本身的掌握,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关注学生实际,提高课堂的说服力。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教师都要关注学生。要利用好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两个方面。第一,关注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调查。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实际情况,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鼓励学生说实话,及时做好正确的教学引导。第二,掌握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关注课堂生成。教师在上课前都会进行教学预设,但有时候,实际执行过程却与理想效果大相径庭。在讲解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时,不少教师会选用“人民楷模”王继才的事例进行分析,想以此说明国家利益至上。但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王继才多年坚守孤岛,最后牺牲,你觉得值得吗?”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会说值得,但还有个别学生会说不值得。面对这些教学生成,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思辨,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在思维碰撞中引导学生理解王继才的选择彰显了生命的意义,是爱国的表现,理解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价值。由此环节,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油然而生,情感教育的目的有效达成。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案例让学生群体形成情感的共鸣,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会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课堂。
丰富学生活动,提高课堂的影响力。课堂教学不是学习的终点,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起点。部分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的教授和习题的处理是课堂上最主要的内容,有的教师甚至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展学生活动,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注意力不集中等。对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提高课堂影响力。
如在讲解《法不可违》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小组分阶段完成课堂教学中布置的教学任务,如学生扮演法官,模拟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判过程,这样既能及时检验学生对违法行为分类这一知识的学习,也能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
又如,在讲解《爱在家人间》这一课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可能无动于衷;此时若让学生打一通电话给父母,尝试亲自表达自己的爱,效果则会更好,课堂的高度也能得到提升。学生从书本知识上学到了要尽孝在当下,也学会了在生活小事中孝敬父母、珍视亲情。由此可见,课堂活动的开展很有必要,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在实践中培养正面情感。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双重教学目标,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理应具备的要素。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开发区晨曦中学)
巧用生活热点,提高课堂的吸引力。长期以来,情景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各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被广泛运用,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賴课本资源。诚然,课本中的案例素材符合学生认知和经验水平,亦是契合教材知识的,但教材内容较难紧跟时事,不如时事吸引学生。如果探究兴趣不足,学生又怎能有情感的真实流露呢?对此,教师应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设置教学情境。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国家好,大家才会好》这一课时,我剪辑了电影《战狼2》的片段作为导入。视频播放完毕后,不少学生不由自主地起立鼓掌,在这一刻,爱国主义之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在教学中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真情流露比一味说教能起到的作用更长久,也更有力量。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教学素材,用心打造吸引人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知识本身的掌握,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关注学生实际,提高课堂的说服力。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教师都要关注学生。要利用好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两个方面。第一,关注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调查。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实际情况,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鼓励学生说实话,及时做好正确的教学引导。第二,掌握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关注课堂生成。教师在上课前都会进行教学预设,但有时候,实际执行过程却与理想效果大相径庭。在讲解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时,不少教师会选用“人民楷模”王继才的事例进行分析,想以此说明国家利益至上。但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王继才多年坚守孤岛,最后牺牲,你觉得值得吗?”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会说值得,但还有个别学生会说不值得。面对这些教学生成,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思辨,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在思维碰撞中引导学生理解王继才的选择彰显了生命的意义,是爱国的表现,理解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价值。由此环节,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油然而生,情感教育的目的有效达成。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案例让学生群体形成情感的共鸣,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会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课堂。
丰富学生活动,提高课堂的影响力。课堂教学不是学习的终点,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起点。部分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的教授和习题的处理是课堂上最主要的内容,有的教师甚至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展学生活动,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注意力不集中等。对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提高课堂影响力。
如在讲解《法不可违》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小组分阶段完成课堂教学中布置的教学任务,如学生扮演法官,模拟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判过程,这样既能及时检验学生对违法行为分类这一知识的学习,也能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
又如,在讲解《爱在家人间》这一课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可能无动于衷;此时若让学生打一通电话给父母,尝试亲自表达自己的爱,效果则会更好,课堂的高度也能得到提升。学生从书本知识上学到了要尽孝在当下,也学会了在生活小事中孝敬父母、珍视亲情。由此可见,课堂活动的开展很有必要,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在实践中培养正面情感。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双重教学目标,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理应具备的要素。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开发区晨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