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明是当代青年画家中人品和才华比较突出全面的人。他热情、执着,反应机敏。在近20年艰辛的艺术创作中,逐步形成了既博大沉雄又清新隽秀的太行画风。这一画风使他的创作连续在国家级的大展中获奖,在全国的中国画坛产生了影响,成为河南省山水画的中坚力量和创作上的带头人。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其山水画创作的关注,逐渐梳理出其创作脉络及发展趋势,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全景式构图的北宋画风
李明的画与人一样,都表现出一种执着和才华交融的境界。他善于营造大的画面,并且在画面中显现出他超群的山水画技巧和创作实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明生长在河南,中原的河岳山川是何等的壮伟大气,纵横开阔。伏牛山、邙山、太行山、黄河、淮河……自然山川的空气、阳光和雨露给李明精神上的滋润,中原大岳的巍巍嵯峨之势、磅礴浩然之气则令他激动,他为之震撼,为之陶醉。而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原气象,只有用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才能表现她的历史沉淀和辉煌的人格化形象,才能一抒画家对她的崇敬和胸中的豪气。
在技法上,李明坚持以线造型,以传统手法加上自己对现代意识的理解入画,于苍茫淡雅中求浑然厚重之气,继承了河南北宋画派气度开阔、法度严谨、全景气势的基本风格。所以,李明的画弘大、平正、中和、正气,尤其是近年来他创作的一系列大幅的嵩山、太行山布置画,充分展示了辽阔中原的大气象、大胸怀,并且做到了远观取势、近看察质,经得起分析、品读,细微之处见神韵的艺术效果,令观者赞叹不已。
二、南北兼容的笔墨风格
李明少年时代即从传统入手,十几岁的他对南派北派还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对创新与保守的概念还处于朴素的认知状态,一本《芥子园画谱》中,大量被清人消化的古代山水画名作被他反复临习,此时的他已对崇尚传统、功力扎实的“四王”山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李明在少年时期就已具备了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后来在河南大学美术系读书期间,他又很幸运地得到了恩师如傅智明、丁中一、胡定鹏等的教诲,他们分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代表着不同的风格流派。所以,在李明的笔墨体系建构中,始终都是一种兼容和消化的过程,养成了从不排斥南北画风的心理习惯,形成了合理吸纳、反复交融的创作定势。同时,在校期间他还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李派山水和岭南山水的笔墨技法,为他以后走南北兼容的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走出校门后近二十年,李明一直坚持着重传统重写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当代山水画大家如魏紫熙、李宝林、程大利等的关注和引导下,面对着太行山脉,李明在高昂的创作激情下,把传统的笔墨符号一一赋予了鲜活的生机,把太行山的断层褶皱、万丈悬崖、烟云蒸腾、飞瀑急流一一转化为李氏笔法。难怪很多画友在太行写生时,看到壁立千仞的太行石峰时曾叹道:简直就是李明的皴法、李明的太行。
新千年以后,李明在山水画笔墨结构和笔墨样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要改变已有的已被美术界认可的样式是非常困难的,既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风险。但是,创新和发展是艺术进步的必由之路,僵化的、故步自封的样式和技法将最终失去艺术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李明在保持以用笔为主的基础上,对山水画的墨法进行了有益尝试,在汲取了浙派、长安画派墨法样式后,他的山水画笔墨运用逐渐走向了均衡,达到了一个笔墨相生、笔墨并重的层次。这些显著的变化可以在他近期创作的作品如《禅隐嵩峰图》《石人山将军峰》中找到佐证。
三、具有责任感的现实主义画家
生活中的李明是平和平淡的人,只有通过创作才能把他的激情全部张扬和释放出来。李明又是操情自守、知识全面深厚的文化人,所以,惟有大题材、大情境、大制作才能展示出其超众的才华和豁达的胸襟。20年来,他多次赴太行深处写生,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从不同的创作角度丰满了太行山的人格化形象。如《太行浩气》就是对抗战英雄左权的怀念,塑造出太行不屈的民族精神风貌。又如《长龙卧雪》,表现人造天河红旗渠蜿蜒在冬季太行的崇山峻岭中,颂扬林州人民不屈命运惠泽后人的大无畏精神。再如《大河春汛》是以小浪底水利工程来展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风貌,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大坝的雄伟,但却描写了水利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传达出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山水画创作中,李明始终在探索开掘一条弘扬地域画风的道路,他虽然吸收了传统和当代名家画派之长,但始终都是用来丰富和完善中原画家自己的创作风格,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中正安和的中原山水气象。在他身体力行探索这一地域风格的同时,他还组织了数届全省规模的中原画风探索展,写出了大量建构中原画风的学术文章,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促进和完善了他山水画风格的形成。
近几年,笔者发现李明的太行创作逐步在向邙岭转换,这种转换,不仅仅是山峰由险峻到平缓,构图由张扬到内敛,技法由华彩到朴实的表象转换,而是他对山水画的认识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其实,朴实深厚才是中华文化本质的东西,绘画也一样。这是李明创作心路的一次变化,一个可喜的变化,他开始从外在追求走向内涵的深厚。王国维在教导青年诗人时有这样一段话:有才能和聪明的诗人,要注意学习深厚的一面。在这一点上,李明正在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着。
四、艺术境界的永恒追求
李可染先生曾说:大天才要下笨功夫。李明虽然很聪明,但他的画决不依仗聪明来创作。正像李宝林先生所说:“画中每一笔,每营造一个山头,以至于处理整个画面,都一丝不苟,笔笔送到。”“他的画整体感和视觉效果都很好,比较能把握整体的气势与意境。”勤奋的李明从不放任自己,在成就面前依然平淡谦和,他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和计划,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不舍不弃。正像他对太行山的依恋,十多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的沟沟壑壑,造化万千的太行山已经成为他崇敬的师长、熟悉的朋友和挚爱的亲人。李明称他要赋予山水画一种生命力,于是力图去寻找那些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的东西,同时也不放弃表现自然美的东西,太行山满足了他这种愿望。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每一步艰难的跋涉,跨越登山的石阶,犹如在一页页地阅读太行,胸腹中吞吐着山谷中清冷而新鲜的气息,其实就是对太行最直接的咀嚼与最深刻的品悟。当孤独的我在蜿蜒的山路上渐渐将体能耗尽而终于置身绝顶之上时,其实是用心完成了一次对太行系统而深入的阅读。我突然寻找到一种安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仿佛能够读懂太行的苍茫,听懂太行的诉说,触摸到太行温柔的情愫,融入到太行深沉的呼吸里……我觉得,我的心已走遍千里太行。”
藝术创作,尤其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画家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否则,在具体的制作中很难把激情注入并贯穿始终,李明已基本完成山水画创作由“客观”向“主观”的过渡,这是一次升华,一次跨越。因此,他近期的作品才能显示出更深刻的内涵,显示出审美趋向的变化。东方艺术精神本质上具有禅宗意味,这使得国画家无论创作什么题材的作品,包括现实主义作品,都不能忽视禅意、禅味的存在和对绘画境界的影响。新时代如何赋予山水画创作新的生命力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画家不容回避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李明从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向往,到身体力行的亲近,再到心灵彻底的释然,他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跨越,这种境界在他的作品中升华为满纸烟霞,把自然净化,成为永恒。
李明正值创作盛期,其崇高的追求坚毅而持久,其脚踏实地的创作态度更令人佩服。用他的同道的话讲:“李明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得了。”有了这种精神,就会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艺术事业的希望。
一、全景式构图的北宋画风
李明的画与人一样,都表现出一种执着和才华交融的境界。他善于营造大的画面,并且在画面中显现出他超群的山水画技巧和创作实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明生长在河南,中原的河岳山川是何等的壮伟大气,纵横开阔。伏牛山、邙山、太行山、黄河、淮河……自然山川的空气、阳光和雨露给李明精神上的滋润,中原大岳的巍巍嵯峨之势、磅礴浩然之气则令他激动,他为之震撼,为之陶醉。而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原气象,只有用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才能表现她的历史沉淀和辉煌的人格化形象,才能一抒画家对她的崇敬和胸中的豪气。
在技法上,李明坚持以线造型,以传统手法加上自己对现代意识的理解入画,于苍茫淡雅中求浑然厚重之气,继承了河南北宋画派气度开阔、法度严谨、全景气势的基本风格。所以,李明的画弘大、平正、中和、正气,尤其是近年来他创作的一系列大幅的嵩山、太行山布置画,充分展示了辽阔中原的大气象、大胸怀,并且做到了远观取势、近看察质,经得起分析、品读,细微之处见神韵的艺术效果,令观者赞叹不已。
二、南北兼容的笔墨风格
李明少年时代即从传统入手,十几岁的他对南派北派还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对创新与保守的概念还处于朴素的认知状态,一本《芥子园画谱》中,大量被清人消化的古代山水画名作被他反复临习,此时的他已对崇尚传统、功力扎实的“四王”山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李明在少年时期就已具备了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后来在河南大学美术系读书期间,他又很幸运地得到了恩师如傅智明、丁中一、胡定鹏等的教诲,他们分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代表着不同的风格流派。所以,在李明的笔墨体系建构中,始终都是一种兼容和消化的过程,养成了从不排斥南北画风的心理习惯,形成了合理吸纳、反复交融的创作定势。同时,在校期间他还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李派山水和岭南山水的笔墨技法,为他以后走南北兼容的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走出校门后近二十年,李明一直坚持着重传统重写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当代山水画大家如魏紫熙、李宝林、程大利等的关注和引导下,面对着太行山脉,李明在高昂的创作激情下,把传统的笔墨符号一一赋予了鲜活的生机,把太行山的断层褶皱、万丈悬崖、烟云蒸腾、飞瀑急流一一转化为李氏笔法。难怪很多画友在太行写生时,看到壁立千仞的太行石峰时曾叹道:简直就是李明的皴法、李明的太行。
新千年以后,李明在山水画笔墨结构和笔墨样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要改变已有的已被美术界认可的样式是非常困难的,既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风险。但是,创新和发展是艺术进步的必由之路,僵化的、故步自封的样式和技法将最终失去艺术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李明在保持以用笔为主的基础上,对山水画的墨法进行了有益尝试,在汲取了浙派、长安画派墨法样式后,他的山水画笔墨运用逐渐走向了均衡,达到了一个笔墨相生、笔墨并重的层次。这些显著的变化可以在他近期创作的作品如《禅隐嵩峰图》《石人山将军峰》中找到佐证。
三、具有责任感的现实主义画家
生活中的李明是平和平淡的人,只有通过创作才能把他的激情全部张扬和释放出来。李明又是操情自守、知识全面深厚的文化人,所以,惟有大题材、大情境、大制作才能展示出其超众的才华和豁达的胸襟。20年来,他多次赴太行深处写生,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从不同的创作角度丰满了太行山的人格化形象。如《太行浩气》就是对抗战英雄左权的怀念,塑造出太行不屈的民族精神风貌。又如《长龙卧雪》,表现人造天河红旗渠蜿蜒在冬季太行的崇山峻岭中,颂扬林州人民不屈命运惠泽后人的大无畏精神。再如《大河春汛》是以小浪底水利工程来展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风貌,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大坝的雄伟,但却描写了水利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传达出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山水画创作中,李明始终在探索开掘一条弘扬地域画风的道路,他虽然吸收了传统和当代名家画派之长,但始终都是用来丰富和完善中原画家自己的创作风格,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中正安和的中原山水气象。在他身体力行探索这一地域风格的同时,他还组织了数届全省规模的中原画风探索展,写出了大量建构中原画风的学术文章,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促进和完善了他山水画风格的形成。
近几年,笔者发现李明的太行创作逐步在向邙岭转换,这种转换,不仅仅是山峰由险峻到平缓,构图由张扬到内敛,技法由华彩到朴实的表象转换,而是他对山水画的认识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其实,朴实深厚才是中华文化本质的东西,绘画也一样。这是李明创作心路的一次变化,一个可喜的变化,他开始从外在追求走向内涵的深厚。王国维在教导青年诗人时有这样一段话:有才能和聪明的诗人,要注意学习深厚的一面。在这一点上,李明正在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着。
四、艺术境界的永恒追求
李可染先生曾说:大天才要下笨功夫。李明虽然很聪明,但他的画决不依仗聪明来创作。正像李宝林先生所说:“画中每一笔,每营造一个山头,以至于处理整个画面,都一丝不苟,笔笔送到。”“他的画整体感和视觉效果都很好,比较能把握整体的气势与意境。”勤奋的李明从不放任自己,在成就面前依然平淡谦和,他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和计划,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不舍不弃。正像他对太行山的依恋,十多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的沟沟壑壑,造化万千的太行山已经成为他崇敬的师长、熟悉的朋友和挚爱的亲人。李明称他要赋予山水画一种生命力,于是力图去寻找那些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的东西,同时也不放弃表现自然美的东西,太行山满足了他这种愿望。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每一步艰难的跋涉,跨越登山的石阶,犹如在一页页地阅读太行,胸腹中吞吐着山谷中清冷而新鲜的气息,其实就是对太行最直接的咀嚼与最深刻的品悟。当孤独的我在蜿蜒的山路上渐渐将体能耗尽而终于置身绝顶之上时,其实是用心完成了一次对太行系统而深入的阅读。我突然寻找到一种安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仿佛能够读懂太行的苍茫,听懂太行的诉说,触摸到太行温柔的情愫,融入到太行深沉的呼吸里……我觉得,我的心已走遍千里太行。”
藝术创作,尤其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画家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否则,在具体的制作中很难把激情注入并贯穿始终,李明已基本完成山水画创作由“客观”向“主观”的过渡,这是一次升华,一次跨越。因此,他近期的作品才能显示出更深刻的内涵,显示出审美趋向的变化。东方艺术精神本质上具有禅宗意味,这使得国画家无论创作什么题材的作品,包括现实主义作品,都不能忽视禅意、禅味的存在和对绘画境界的影响。新时代如何赋予山水画创作新的生命力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画家不容回避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李明从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向往,到身体力行的亲近,再到心灵彻底的释然,他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跨越,这种境界在他的作品中升华为满纸烟霞,把自然净化,成为永恒。
李明正值创作盛期,其崇高的追求坚毅而持久,其脚踏实地的创作态度更令人佩服。用他的同道的话讲:“李明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得了。”有了这种精神,就会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艺术事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