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本质,关注过程与应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hua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钱金铎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真正见识了钱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态想象的过程,使学生在争辩中明晰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现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一、在争辩中明晰平移概念的本质
  师:如果老师用这个粉擦做平移运动的话,老师会做什么动作?
  生:左右或上下。
  师:老师先做左右运动,是平移吗?(是)再做上下运动,是平移吗?(是)老师还想做斜的运动,是平移吗?
  生1:是。
  生2:不是。斜的移动叫斜移,不是平移。
  师:你们有不一样的意见。现在老师再来做刚才的三个动作,你们仔细看这三个动作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师做动作)
  生:都是直的。
  师:刚才的三个动作不管是直的、竖的、斜的,粉擦都是进行直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这样直直的运动都叫平移。(板书:直的运动)平移不一定要是平的,只要是直的运动就行。
  ……
  思考: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平移的表象,对粉擦做水平的运动属于平移现象容易理解,认为平移就是做平平的运动,但对于斜的运动,学生缺少清晰的认识,会有不同的意见,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针对这一现象,钱老师很好地利用二次示范,把横的、竖的、斜的运动都放慢速度让学生观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三种不同运动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直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钱老师通过演示、争辩、比较等活动,使学生清晰地建立了平移的概念。
  面对学生的质疑或困惑,光靠说教或者举例,学生很难明晰概念的本质,唯有让学生自主参与、自由争辩和探究,才能让学生模糊的表象逐渐清晰,真正建构概念。
  二、在想象操作中领会旋转的本质
  师:我这有两个风车,这儿没风,向你们借风,如果让两个同学分别上来吹,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旋转。
  师:请两个同学上来吹风车,其他同学仔细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两个学生胖瘦明显,往不同的方向吹风车)
  师:钱老师来吹,你们比划一下转的方向。这个方向跟钟面上分针、秒针走的方向一样,叫什么方向?
  生:顺时针。
  师(逆时针吹风车):我这样吹呢?
  生:逆时针。
  师:这里说明旋转有方向。(板书:方向)
  师:刚才这两个同学一个胖、一个瘦,他们吹风车时除了方向不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钱老师比他们力气大,钱老师来吹一吹,你们发现风车转的时候什么不一样了?
  生:钱老师吹的时候风车转得很快。
  师:那刚才两个同学转的时候有快慢吗?(有)你们发现了风车转的时候有快慢,说明旋转不但有方向,还有快慢。(板书:快慢)
  ……
  思考:旋转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如时针、分针的转动等。钱老师在吹风车这一活动过程中,巧妙结合时针、分针的转动及胖瘦明显的对比揭示旋转的本质,即有方向和快慢。钱老师在每次操作活动之前都先让学生想一想,遵循了“动态想象应先于动手操作”这一理念,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其实,有效的动手操作应当是动态想象先于实物操作。教师教学中如果过分依赖动手操作或者直接简单地呈现动手操作的过程,反而阻碍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动态想象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的有效提取和运用。
  三、在活动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过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现象,如果让你们上来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你们会吗?先想一想。(活动前的动态想象)
  师:上来两个同学,分别做平移和旋转运动。(在大家的口令声中,两个学生分别开始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师:他们分别做的是什么运动?如果老师要他们回座位的时候也做平移或旋转运动,他们应该怎么做?
  ……
  思考:学生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平移和旋转运动的例子,但在找这些例子时,学生是根据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对运动现象进行判断的。而让学生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则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了学生的自主体验,使他们在体验、感受中更深层次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与本质。
  特别欣赏钱老师在这个环节中的细腻设计,每一个不经意的环节都能呈现出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感受新知。如请学生上台分别做平移与旋转的动作,让学生在比较中强化两者的概念。本以为钱老师就这样让学生回座位了,但钱老师紧抓住让学生回座位这一动作,问“如果老师要他们回座位的时候也做平移或旋转运动,他们应该怎么做”。这一设计非常细腻,多次反复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的本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平移与旋转的过程。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概念的本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操作活动,建立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题将数学知识的数量性与现实应用性进行结合,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应用能力的理念。但与此同时,因为应用题数量性与应用性的杂糅,而小学生思维仍处于具象思维占统治地位、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完全的阶段,对于应用题中一些复杂的语言文字、抽象的数量关系常常一筹莫展,这使应用题成了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如果只是单纯地从题目入手,以抽象解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之后的练习课上,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不同角度了解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中数字之间存在的一般规律,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235×9 □×9。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能够简便计算。”备课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预设,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方框里填的数要和235凑成整百或整千的数就可以了。可是课堂上一个学生的不同声音却让我茅塞顿开,顺势将题目
数学策略教学,即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授予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因此,策略教学至关重要。策略教学还应该把目光落到学生身上,从学生的视角挖掘经验并引领他们体验,从而开始一场行进在探索中的策略教学之旅。十字概括,即“沿着经验行,顺着体验进”。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引领学生探索的策略教学。  一、故事经验——体验策略的形成  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故事呈现策略,符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下面,笔者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及思考。  一、在操作中形成“有序”——体
所谓“知而不会”现象,就是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理解了知识却不会正确判断、看似掌握了方法却不会灵活运用、看似听懂了要领但不会合理操作”的虚假教学现象。这些虚假现象,有时隐蔽性比较高,不易被察觉,容易被老师们所忽视,有时也容易引起老师们的错觉引发欺骗的后果,影响必要教学举措的施用,以致让学生产生表面或模糊认知,产生认知障碍和错误,呈现低效的课堂教学。  一、构建模型,从表面听懂到熟练运用  
所谓教学幽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配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采用相应的幽默手段,使学生在快乐的同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受到启发,有所领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句调侃、一个夸张的表情或动作、一件搞笑的教具……不仅体现了教师的风趣和睿智,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能轻松自如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会“越陷越深”。  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6页和“做一做”及第49页练习十的1~3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屏幕显示:宁宁和波波登录了东方热线(网址:www.cnool.net),正在看一则新闻:A月6日中午12∶00,警方接到110报警电话:在h高速公路上,有x个犯罪嫌疑人驾驶着车牌号为浙B.T0666的出租车,以每小时v千米的速度朝S方向逃跑。警方快速出击,经过t小时
[摘 要]有效的统计教学除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统计的过程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统计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务实的作风和态度,而且统计的过程和结果必须真实、准确、有效,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统计教学 复式统计表 真实 准确 思考 改进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0  前段时间听了一位教师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总是习惯于或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盘托出,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能力愈加被削弱,迈不开自己独立思维的脚步,探索不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因此,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解题思路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轻装并行出发  由于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的优势,教师常常会有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解题视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显得比学生更为“高明”。如果教师努力“放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3.在实践操作中,初步了解“十”的计数单位,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及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