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位兼顾文学、书法、新闻、出版的艺术家。无论大字还是小字,都是他体悟生活、抒发情感的法宝。
接到采访张虎先生的任务,我一边欣喜,一边心有惴惴。欣喜,因为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书法家;惴惴则为他不仅是位艺术家,还是著名的作家和新闻界的前辈。在网络上输入张虎的名字,你会看到诸如沈鹏、欧豪年、冯骥才等名家对他的评述,这让我担心自己的拙笔相形逊色。
然而,在见到张老师的一瞬间,这担心和惴惴通通被抛在了脑后——他特意从家中提了一壶“大红袍”,热情地招呼我们进了创作室。 眼前的他并不见名人的光环,只有父辈的慈爱和朴实,这让我们的采访更像是一次茶余饭后的话家常。
与书法结缘
张虎先生与书法结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小时候,每逢过年,父亲都要准备好一大摞红纸写春联,颇受亲戚朋友、邻里街坊的欢迎。小张虎也很感兴趣,常常拿着毛笔在一旁跟着练。起初父亲还嫌他“捣乱”,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发现他的字写得还真不赖,春节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让他一起帮着写对联了。
上小学后,学校里每周都有大字课。起初是仿影——老师写好几个字,学生照着描;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了字帖——这让年少的张虎有了更大的动力和更好的施展空间。“小孩子就是越鼓励越有积极性。我写的大字当时老师都是划‘双圈’,还经常被展览。”后来在北京学习期间,张虎先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名家名作,经过不断的揣摩演练,字写得更见神韵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才让书法真正活跃起来。书法就跟人说话一样,经常说就说得流畅。它不单有实用功能,还可以陶冶情操。老年人写字,对身心都有好处。现在书法不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或者表达自我的主要方式了,但还是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
张虎先生一直在呼吁,虽然现代电脑打字很快捷很方便,但是书法还是要写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掉。
赞中华智慧
“我在讲课中经常会问学生,外国人为什么说中国人聪明?两个原因,一个是写毛笔字,再一个是用筷子吃饭。使筷子吃饭令手灵巧,写毛笔字时五个指头都用得到。”张虎先生一边说,一边拿起毛笔为我们演示。
张虎先生认为,中国的方块字内涵丰富、结构严谨、布局精妙,是非常伟大的发明。不过,谈及中国的文字艺术,他也表现出担忧——汉字简化造成了一些传统文化的流失。“比如工厂的‘厂’,繁体的写法是‘厰’,是崇尚文化的地方。现在的‘厂’就是个房子,内涵没有了。再说‘飞’,古人造字很严谨的,两个翅膀才能飞,如今也只有一个翅膀了。而且不少字的字词字义都混在一起,有很多问题。现在的人大多看不了古书,这也是历史发展的难题和缺憾。”
“前不久,韩国25个前后任的总理、副总理联名上书,要求恢复汉字教育。他们现在感觉到危机,不学汉字就找不到自己的历史了。我们呢? ”
其实,张虎先生早些年就编写了一本《中小学生书法入门》,从自身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习字经验,和中小学生、书法爱好者以谈心的口气讲述书法。“我们的老祖宗真的很智慧,发明这么简明、这么漂亮的文字和语言。我希望可以通过书法这种形式,让我们的文明更好的传承下去。”
大字见气质
相对于日常书写的钢笔、圆珠笔等硬笔小字,软笔书法应属大字范畴。有人评价张虎先生的毛笔字气势磅礴、神韵夺人,有大将风度,既看得出流派传承,又体现了个性与当代精神。欣赏了他创作室里的几幅字,我觉得所言的确不为过。
他的篆书古朴中透着天真;隶书貌质朴而神飘逸;行草笔墨奔放、骨健行美。简洁的线条中富于变化,洋溢着超然物外的气韵。
张先生的书法既有王羲之、柳公权的笔力,又有颜真卿的典雅、怀素的豪放。同时,他坚持“读别人的书,写自己的字”——在研究古典作品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与创新。师古不泥古,学今不囿今,在中国的书法界可谓独树一帜。
“字关键看结构,就跟盖房子一样。要疏密相间,密处不使通风,疏处可以走马。要有起伏,有对比,既矛盾,又和谐。墨的浓淡、干湿,字的大小都很值得研究。书法艺术是越挖掘越见奥妙,通过字,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的感情和思想气质。中国现在书法的理论比美术还要多。”
小字抒情怀
张虎先生是一个“软硬皆擅、大小兼长”的多面手。他最初的梦想其实是当个作家。从16岁开始他便公开发表作品,曾写过小说、戏剧、诗歌、散文,而且多次获奖,在当年已是小有名气。最近几年张先生更加偏爱长的叙事诗,主要是五言古风。婺源的歙砚、肇庆的端砚、洛阳的牡丹、福州的寿山石、连云港的水晶等等,都成了他歌颂的对象。可谓“写史,写物,写形,写势,写貌,写质,写声,写情,更写其神与其魂。”
张先生的《水晶歌》我认真读过。不仅写出了水晶“璀璨胜美玉”的珍贵之处,更道出了其在现代化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弹性耐酸碱,电子高尖精。观天测海域,望远显微镜。秘密藏宇宙,破解在践行。晶片如蝉翼,孵化数亿增”。可见,张先生不单是一位关注传统的艺术家,更是位与时俱进的文学工作者。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王学仲评价张虎先生:文丰实质朴,不求语言的藻饰及过多铺陈,更不喜动辄引用名人名言、令人费解的现代词汇,也不在文章中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我想,这就是张先生的文字得以自成一家的原因吧。
张虎先生说,他其实更偏爱“小字”,无奈书法的名气太大,盖过了文章。其实在我看来,无论大字还是小字,都是他体悟生活、抒发情感的法宝。
笔行至此,我又有了最初的担心,怕我的文章无法让读者看到一个生动的艺术家。张虎先生曾长期主持北京日报文艺副刊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参与创办了中国文联机关报——中国艺术报,并多年担任社长兼总编,其中又有多少风云故事?可是,一两个小时的交谈、两三天的笔墨,又岂能与一个人几十年的艺术生涯相比呢。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还是让我们从张虎先生的作品中去感受其真正的风采吧。
链接:
张虎,河北定兴人。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秘书长,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生态书画院院长,创办并多年担任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审。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虎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展和国际性书法大展。1985年曾在京举办“张虎西北行摄影书法展览”、1997年在台湾举办“沈鹏、张虎书法观摩展”等。2001年5月荣获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曾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进行书法交流和讲学。其书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被选入多家报刊和书法作品集。编辑《龙虎字书法》、《书画家格言荟萃》、《北京的今天》等。出版著作有《西北风情》、《张虎小说散文选》、《张虎书月牙湾诗卷》、《歙砚歌》、《中小学生书法入门》、《张虎书法集》等。
接到采访张虎先生的任务,我一边欣喜,一边心有惴惴。欣喜,因为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书法家;惴惴则为他不仅是位艺术家,还是著名的作家和新闻界的前辈。在网络上输入张虎的名字,你会看到诸如沈鹏、欧豪年、冯骥才等名家对他的评述,这让我担心自己的拙笔相形逊色。
然而,在见到张老师的一瞬间,这担心和惴惴通通被抛在了脑后——他特意从家中提了一壶“大红袍”,热情地招呼我们进了创作室。 眼前的他并不见名人的光环,只有父辈的慈爱和朴实,这让我们的采访更像是一次茶余饭后的话家常。
与书法结缘
张虎先生与书法结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小时候,每逢过年,父亲都要准备好一大摞红纸写春联,颇受亲戚朋友、邻里街坊的欢迎。小张虎也很感兴趣,常常拿着毛笔在一旁跟着练。起初父亲还嫌他“捣乱”,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发现他的字写得还真不赖,春节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让他一起帮着写对联了。
上小学后,学校里每周都有大字课。起初是仿影——老师写好几个字,学生照着描;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了字帖——这让年少的张虎有了更大的动力和更好的施展空间。“小孩子就是越鼓励越有积极性。我写的大字当时老师都是划‘双圈’,还经常被展览。”后来在北京学习期间,张虎先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名家名作,经过不断的揣摩演练,字写得更见神韵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才让书法真正活跃起来。书法就跟人说话一样,经常说就说得流畅。它不单有实用功能,还可以陶冶情操。老年人写字,对身心都有好处。现在书法不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或者表达自我的主要方式了,但还是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
张虎先生一直在呼吁,虽然现代电脑打字很快捷很方便,但是书法还是要写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掉。
赞中华智慧
“我在讲课中经常会问学生,外国人为什么说中国人聪明?两个原因,一个是写毛笔字,再一个是用筷子吃饭。使筷子吃饭令手灵巧,写毛笔字时五个指头都用得到。”张虎先生一边说,一边拿起毛笔为我们演示。
张虎先生认为,中国的方块字内涵丰富、结构严谨、布局精妙,是非常伟大的发明。不过,谈及中国的文字艺术,他也表现出担忧——汉字简化造成了一些传统文化的流失。“比如工厂的‘厂’,繁体的写法是‘厰’,是崇尚文化的地方。现在的‘厂’就是个房子,内涵没有了。再说‘飞’,古人造字很严谨的,两个翅膀才能飞,如今也只有一个翅膀了。而且不少字的字词字义都混在一起,有很多问题。现在的人大多看不了古书,这也是历史发展的难题和缺憾。”
“前不久,韩国25个前后任的总理、副总理联名上书,要求恢复汉字教育。他们现在感觉到危机,不学汉字就找不到自己的历史了。我们呢? ”
其实,张虎先生早些年就编写了一本《中小学生书法入门》,从自身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习字经验,和中小学生、书法爱好者以谈心的口气讲述书法。“我们的老祖宗真的很智慧,发明这么简明、这么漂亮的文字和语言。我希望可以通过书法这种形式,让我们的文明更好的传承下去。”
大字见气质
相对于日常书写的钢笔、圆珠笔等硬笔小字,软笔书法应属大字范畴。有人评价张虎先生的毛笔字气势磅礴、神韵夺人,有大将风度,既看得出流派传承,又体现了个性与当代精神。欣赏了他创作室里的几幅字,我觉得所言的确不为过。
他的篆书古朴中透着天真;隶书貌质朴而神飘逸;行草笔墨奔放、骨健行美。简洁的线条中富于变化,洋溢着超然物外的气韵。
张先生的书法既有王羲之、柳公权的笔力,又有颜真卿的典雅、怀素的豪放。同时,他坚持“读别人的书,写自己的字”——在研究古典作品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与创新。师古不泥古,学今不囿今,在中国的书法界可谓独树一帜。
“字关键看结构,就跟盖房子一样。要疏密相间,密处不使通风,疏处可以走马。要有起伏,有对比,既矛盾,又和谐。墨的浓淡、干湿,字的大小都很值得研究。书法艺术是越挖掘越见奥妙,通过字,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的感情和思想气质。中国现在书法的理论比美术还要多。”
小字抒情怀
张虎先生是一个“软硬皆擅、大小兼长”的多面手。他最初的梦想其实是当个作家。从16岁开始他便公开发表作品,曾写过小说、戏剧、诗歌、散文,而且多次获奖,在当年已是小有名气。最近几年张先生更加偏爱长的叙事诗,主要是五言古风。婺源的歙砚、肇庆的端砚、洛阳的牡丹、福州的寿山石、连云港的水晶等等,都成了他歌颂的对象。可谓“写史,写物,写形,写势,写貌,写质,写声,写情,更写其神与其魂。”
张先生的《水晶歌》我认真读过。不仅写出了水晶“璀璨胜美玉”的珍贵之处,更道出了其在现代化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弹性耐酸碱,电子高尖精。观天测海域,望远显微镜。秘密藏宇宙,破解在践行。晶片如蝉翼,孵化数亿增”。可见,张先生不单是一位关注传统的艺术家,更是位与时俱进的文学工作者。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王学仲评价张虎先生:文丰实质朴,不求语言的藻饰及过多铺陈,更不喜动辄引用名人名言、令人费解的现代词汇,也不在文章中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我想,这就是张先生的文字得以自成一家的原因吧。
张虎先生说,他其实更偏爱“小字”,无奈书法的名气太大,盖过了文章。其实在我看来,无论大字还是小字,都是他体悟生活、抒发情感的法宝。
笔行至此,我又有了最初的担心,怕我的文章无法让读者看到一个生动的艺术家。张虎先生曾长期主持北京日报文艺副刊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参与创办了中国文联机关报——中国艺术报,并多年担任社长兼总编,其中又有多少风云故事?可是,一两个小时的交谈、两三天的笔墨,又岂能与一个人几十年的艺术生涯相比呢。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还是让我们从张虎先生的作品中去感受其真正的风采吧。
链接:
张虎,河北定兴人。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秘书长,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生态书画院院长,创办并多年担任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审。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虎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展和国际性书法大展。1985年曾在京举办“张虎西北行摄影书法展览”、1997年在台湾举办“沈鹏、张虎书法观摩展”等。2001年5月荣获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曾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进行书法交流和讲学。其书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被选入多家报刊和书法作品集。编辑《龙虎字书法》、《书画家格言荟萃》、《北京的今天》等。出版著作有《西北风情》、《张虎小说散文选》、《张虎书月牙湾诗卷》、《歙砚歌》、《中小学生书法入门》、《张虎书法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