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的举措之一.因此,重视数学阅读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数学阅读;有效数学阅读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正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举措之一.因此,重视数学阅读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读书效率,我们可以这样阅读.
一、结合数学教材,指导数学阅读
1.以“疑”导读.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语言简练、叙述严谨,一般水平的学生在阅读时读不进教材,又跳不出教材.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把知识点的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从旧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等出发,巧妙地设“疑”、质“疑”,把难点分散,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比如解方程:40÷5x=80,学生看书后提出疑问,可以先算:40÷5=8,再算8x=80,x=10.理由是5x就是5×x,原来方程就是:40÷5×x=80.这个始料不及的问题让我一下子傻了,静静思考后,我表扬了学生的大胆质疑,然后告诉学生5x是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所以应该先算5x等于多少……学生的阅读能达到这样的状况,为人师者不亦乐乎.因此,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质疑,要养成学生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这样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2.以“议”促读.数学文本表述信息有时语言简练化,当学生面对简练化的数学信息时,有必要把他进行全方位复位.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把原有的语言省略成分扩充进去.如:冰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 1[]11 ,通过补充再现为:冰化成水后,水比冰少的体积占冰体积的 1[]11 .此时便可以很快找到单位“1”,找准数量之间的关系.再如:一壶水装满8碗水或10杯.可译化为一碗水占水壶容积的 1[]8 ,一杯水占水壶容积的 1[]10 .呈现详实的语言情境,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了题意,更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3.以“真”精读.真正有效的数学阅读,应该是能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纷繁的事物中寻求问题的本质,凸现问题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去“伪”存真.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学生在摸黑板的表面和屏幕的表面,以及课本、桌子等表面后,教师如果没有深入引导,直接去总结像桌子、黑板的表面就是物体的表面,显然学生对物体的表面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所以我让学生拆了长方体,又摸了橘子皮、茶叶罐,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在这个过程中“物体表面”这个概念的建立是清晰的.
二、结合数学作业,拓展数学阅读
1.编数学练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编写作业,并让学生自己给出答案,让另外的学生去完成.比如在复习课《数的整除》中,我就分组让学生自己先整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编写,汇报交流时重复的不要,学生编写得有棱有角.1,2,3,4这些特殊的数在学生编写的作业里有特殊位置.如最小的素数( ),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的数( ),是奇数也是素数的最小的数( ),最大的合数( );有个组还编了这样一题:分别说说1,2,3,4与其他数的与众不同等等.
2.撰写数学心得.撰写数学心得,可以让学生运用一些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剖析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在写的过程中又一次提炼数学语言.如:有名学生写《有趣的近似数》: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同学们去杭州西湖春游,总共有148人,而每辆车只能坐40人.140÷40=? 3.7是准确数,我就写了3.7辆,结果老师打错了.我连忙去问老师,怎么错了呢?老师告诉说实际上汽车的辆数必须是整数.那这28人总不能让他们走着去呀!这时,当然让这28人也坐一辆车去.所以,实际要4辆车(其中一辆坐28人).这样算式就应该是:148÷40≈4(辆).像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就是不管尾数的最高位是几,都要先舍去,并向前一位进一.取近似值除了“四舍五入”外,还有“进一法”和“去尾法”的知识,查阅资料后我又知道什么叫“去尾法”,就是不管尾数的最高位是几,都一律舍去.
三、结合数学笔记,提高数学阅读
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有力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记好和用好笔记.数学阅读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疑问性笔记.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专门进行摘录,系统记录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的突破,这主要体现在预习中的疑问;同时在阅读时着力发掘并记录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想法,建立起自己的“疑问集”.
2.感触性笔记.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及有所发现的,都应及时记录,积累一闪而过、难以重现的智慧火花,拥有一本珍贵的“火花集”,可引导学生收集典型题及其经典解法.
3.梳理性笔记.如果说前两种笔记是阅读由“薄”到“厚”的过程的话,那么梳理性笔记就是阅读由“厚”到“薄”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不断提炼的记录,可以指导学生在学过每章之后,对该章重要概念、定理、公式、一般性的结论收集、整理,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总之,我们要把阅读请进数学教学实践中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的好习惯.
【关键词】 数学阅读;有效数学阅读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正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举措之一.因此,重视数学阅读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读书效率,我们可以这样阅读.
一、结合数学教材,指导数学阅读
1.以“疑”导读.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语言简练、叙述严谨,一般水平的学生在阅读时读不进教材,又跳不出教材.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把知识点的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从旧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等出发,巧妙地设“疑”、质“疑”,把难点分散,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比如解方程:40÷5x=80,学生看书后提出疑问,可以先算:40÷5=8,再算8x=80,x=10.理由是5x就是5×x,原来方程就是:40÷5×x=80.这个始料不及的问题让我一下子傻了,静静思考后,我表扬了学生的大胆质疑,然后告诉学生5x是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所以应该先算5x等于多少……学生的阅读能达到这样的状况,为人师者不亦乐乎.因此,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质疑,要养成学生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这样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2.以“议”促读.数学文本表述信息有时语言简练化,当学生面对简练化的数学信息时,有必要把他进行全方位复位.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把原有的语言省略成分扩充进去.如:冰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 1[]11 ,通过补充再现为:冰化成水后,水比冰少的体积占冰体积的 1[]11 .此时便可以很快找到单位“1”,找准数量之间的关系.再如:一壶水装满8碗水或10杯.可译化为一碗水占水壶容积的 1[]8 ,一杯水占水壶容积的 1[]10 .呈现详实的语言情境,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了题意,更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3.以“真”精读.真正有效的数学阅读,应该是能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纷繁的事物中寻求问题的本质,凸现问题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去“伪”存真.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学生在摸黑板的表面和屏幕的表面,以及课本、桌子等表面后,教师如果没有深入引导,直接去总结像桌子、黑板的表面就是物体的表面,显然学生对物体的表面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所以我让学生拆了长方体,又摸了橘子皮、茶叶罐,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在这个过程中“物体表面”这个概念的建立是清晰的.
二、结合数学作业,拓展数学阅读
1.编数学练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编写作业,并让学生自己给出答案,让另外的学生去完成.比如在复习课《数的整除》中,我就分组让学生自己先整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编写,汇报交流时重复的不要,学生编写得有棱有角.1,2,3,4这些特殊的数在学生编写的作业里有特殊位置.如最小的素数( ),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的数( ),是奇数也是素数的最小的数( ),最大的合数( );有个组还编了这样一题:分别说说1,2,3,4与其他数的与众不同等等.
2.撰写数学心得.撰写数学心得,可以让学生运用一些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剖析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在写的过程中又一次提炼数学语言.如:有名学生写《有趣的近似数》: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同学们去杭州西湖春游,总共有148人,而每辆车只能坐40人.140÷40=? 3.7是准确数,我就写了3.7辆,结果老师打错了.我连忙去问老师,怎么错了呢?老师告诉说实际上汽车的辆数必须是整数.那这28人总不能让他们走着去呀!这时,当然让这28人也坐一辆车去.所以,实际要4辆车(其中一辆坐28人).这样算式就应该是:148÷40≈4(辆).像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就是不管尾数的最高位是几,都要先舍去,并向前一位进一.取近似值除了“四舍五入”外,还有“进一法”和“去尾法”的知识,查阅资料后我又知道什么叫“去尾法”,就是不管尾数的最高位是几,都一律舍去.
三、结合数学笔记,提高数学阅读
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有力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记好和用好笔记.数学阅读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疑问性笔记.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专门进行摘录,系统记录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的突破,这主要体现在预习中的疑问;同时在阅读时着力发掘并记录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想法,建立起自己的“疑问集”.
2.感触性笔记.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及有所发现的,都应及时记录,积累一闪而过、难以重现的智慧火花,拥有一本珍贵的“火花集”,可引导学生收集典型题及其经典解法.
3.梳理性笔记.如果说前两种笔记是阅读由“薄”到“厚”的过程的话,那么梳理性笔记就是阅读由“厚”到“薄”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不断提炼的记录,可以指导学生在学过每章之后,对该章重要概念、定理、公式、一般性的结论收集、整理,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总之,我们要把阅读请进数学教学实践中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