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的童年时光里,一定少不了一部精彩的《西游记》,那个“腾云驾雾、追风逐电、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火眼金睛、铜头铁肩、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更是无数人的心头挚爱。本期,鼹鼠老师要给大家讲一讲美猴王孙悟空的饰演者六小龄童的人生故事。
桃李不言 祖荫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是戏曲艺术大师六龄童的幼子,祖籍浙江绍兴,章氏四代猴王,是从他的曾祖父发端的。
他的曾祖父经常在田间地头拿着锄把,戴上木刻的孙悟空脸谱,光着脚演孙悟空,远近闻名,赢得“活猴章”的美名。
真正把绍戏的猴戏发扬光大的,是他的祖父章益生,有“赛活猴”的名号,是绍兴名角。天有不测风云,祖父在一次演出中摔伤了腿,从此无法登台,但他凭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做起戏业生意,逐步积累资金,来到上海开了老闸大戏院等四家大戏院,自此,绍戏从一个地方民间戏走上了全国大舞台。
祖父当了“老板”,家庭富裕,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唱戏,可从小对戏痴迷的章宗义却心有不甘,他和哥哥“七龄童”(七岁就登台献艺)不断游说父母,终于获得了演戏的机会,一炮而红,有了“六龄童”的艺名(赞其六岁便登台),凭着艰难的打拼,历经粉碎性骨折、“倒嗓”(戏剧演员在青春期变声变坏了)等困难,他越战越勇,观摩了京剧、昆剧、沪剧等多个剧种的猴戏,将各流派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绍兴乡土风味的绍剧猴戏风格。为了演好孙悟空,他养了许多小猴子,每天对着镜子学习猴子的动作,久而久之,揣摩透了猴子的喜怒哀乐,活学活用,现学现卖,从《猴王出世》《漂海学艺》一直演到《大闹天宫》,六龄童演的孙悟空终于自成一家,被尊为开创猴戏“活、灵”风格的“南派猴王”。
“六小齡童”就是在这样一个演“猴”成痴的家族中长大的,他承袭三代祖荫,终得红遍大江南北。
素材运用方向:家族环境的熏陶是六小龄童成长的重要因素。章氏四代承袭猴戏的故事可用于“环境与成长”“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天赋与承袭”等作文中。
一念一生 嘱托
六小龄童的父亲最初并没有想让他子承父业,父亲给自己选的接班人是六小龄童的二哥章妙良,一个极具演猴戏的天才“小六龄童”。
三岁时,二哥已能够对很多戏的道白加唱词倒背如流。一次,剧团排练《铡美案》,有人提议让二哥演秦香莲的小儿子,二哥一上台立刻就进入了角色,跟在秦香莲后面,亦步亦趋跟着学,她走他也走,她停他也停,她哭他也哭,引得观众不住鼓掌叫好。自此,二哥包揽了所有剧目中小孩子和猴戏中小猴子的角色,他还学会了自己化妆,各种猴子的造型勾脸,都是他自己化的。
1957年,只有8岁却已有5年演戏经验的二哥正式成为浙江绍剧团的“艺徒”。那一年,周总理陪外宾观看《大闹天宫》,二哥扮演小传令猴,演出结束后,总理抱起二哥,举在空中开怀大笑。
这样优秀的二哥,却注定是一颗过早绽放光芒的流星。1965年九月的一天,在部队体验生活的二哥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瘫倒在地。诊断结果:白血病。
在六小龄童的脑海里,永远清晰镌刻着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阴雨天,一间老式病房里,一个小男孩趴在病床边,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人躺在病床上,气息微弱地对小男孩说:
“金莱,我要死了……”
小男孩一脸懵懂:“哥哥,什么是死啊?”
年轻人叹了口气,轻抚小男孩的头发:“死就是你再也见不到我了。”
小男孩哭了起来,“那我怎样才能见到你啊?”
“当你演成美猴王孙悟空的那一天,就能见到我了。”
小男孩是六小龄童,七岁,病床上的年轻人是二哥,17岁。
50年光阴如流水,而二哥就停在永远的17岁,遗憾的是他那短暂的一生从未真正扮演过美猴王,他一直扮演的是小传令猴。他的那句临终嘱托,让六小龄童从他手中接过金箍棒,义无反顾走上西游取经路,延续他的艺术与人生之路。
素材运用方向:把二哥的嘱托变成自己的理想,六小龄童注定要成为猴王世家的顶梁柱。“人生动力”“嘱托与梦想”等作文可运用这段辛酸往事。
一世猴缘苦练
六小龄童刚要接过二哥的金箍棒,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1966年,“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父亲被压在“五行山下”,被剥夺上舞台的权利,开始了“劳动改造”。这意味着六小龄童的艺术生涯还未开始可能便会结束。
有一天,父亲让六小龄童跟他拉木头去锯板厂,在那儿,他找了个偏僻的地方开始教小儿子练功,就在这行进的三轮车上,父子俩开辟了流动的课堂。那年,六小龄童12岁。
后来,父亲被关进“牛棚”,没办法教儿子了,他让儿子去找他的老师薛德春先生学艺。没有专门的练功房,师徒二人有办法,晴天他们到人民广场的偏僻角落,雨天就在上海服装公司门前长廊的自行车棚里练。每天凌晨五点,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六小龄童都坚持练功。
一天早上,六小龄童先来到广场,想起前两天练的单前扑。以前都是在老师保护下做的,这次他想自己单独试试。没想到一个不小心用力过猛,头砸到地上,晕了过去。后赶来的老师吓得把他送到医院,额头缝了8针,自此他的脑门中间永远留下了一条伤疤。
对一个痴迷练功的孩子来说,处处都是练功房。在家里,他在门廊上挂吊环,在天井里翻跟头、练劈叉,在墙边拿大顶,站在桌子上往下翻,家里被弄得一片狼藉,热水瓶和穿衣镜经常被弄碎。后来他来到绍兴越王台,场地大了,胆儿也更大了,他摔疼了胳膊,伤成了血尿,撞破了头皮……
父母因为之前失去了两个儿子,对六小龄童的要求并不特别严格,可六小龄童有一份坚定的自觉:他要继承父业,要实现二哥的遗愿,一定要演成真正的美猴王!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撑起了他辉煌的演艺人生。
素材运用方向: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六小龄童的勤奋精神适合运用到“坚持理想”“勤奋 天份=成功”“勤学苦练”等作文。 人生如戏 机会
1981年,中央电视台要拍《西游记》,由资深导演杨洁执导。主创人员一致认为,拍好《西游记》,孙悟空的人选是关键之关键。为了寻找孙悟空的合适人选,杨洁导演开始在北京找演员,她和许多演猴戏的名家接触,但都因艺术上的分歧而罢休。
就在多方搜寻无果时,突然一个合适的人选跃入杨洁的脑海——“南猴王”六龄童,她曾在60年代为六龄童录过像。
就这样,父亲把当时在浙江昆剧团工作的六小龄童介绍给了杨洁,导演看到六小龄童感到有点意外——这么个文绉绉的孩子能演好叱咤风云的孙悟空吗?看到六小龄童的即兴表演后,她觉得还不错,就让六小龄童等通知。
在等待通知的一个多月里,六龄童对儿子进行“临阵磨枪”式的训练。带他去公园看猴子,给他讲解孙悟空身上人、神、猴三种属性如何融合在一起;讲解他所演的三十六本绍剧《西游记》里的故事;还带他去拜访很多艺术界的老前辈,汲取养分。六小龄童心里并没任何把握,父亲清晨陪他练功时,他就会说出心中的困惑,而父亲只是想了想,说道:“你能演好!”
“进京赶考”的时刻终于到了,在北京市委第三招待所的一座三层小楼里,会议厅变成了考场,现场没有锣鼓,父亲就用“嘴”敲出锣鼓点,六小龄童就在这锣鼓声中渐入佳境,成功表演了《三借芭蕉扇》中的一折戏。
表演完毕,杨洁导演出了个难题:让六小龄童在没有任何锣鼓伴奏的情况下,随意表演一个小品。对于话剧和影视表演一无所知的戏曲演员六小龄童,这太有挑战性了,他硬着头皮“随意”地表演了猴子偷桃的动作,也许太紧张了,他把桃子比画成西瓜那么大,却博得满场笑声。
最终,六小龄童获得了出演孙悟空角色的机会,从那时起,他的名字才由“章金莱”变成了“六小龄童”,开始了他的“取经之路”。
素材运用方向:没有这场面试,就没有如今天下皆知的孙悟空。“努力与机遇”“人生如戏”“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等作文中不妨运用这个故事。
八十一难 拍戏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九九八十一难,为拍好《西游记》,六小龄童所承受的“磨难”也绝对不少。
首先说说这遭罪的“贴脸”。人演猴必须对脸进行化装,叫“贴脸”,就是用硫化乳胶制作一个生活化的孙悟空臉型,用胶水粘在演员脸上。脸部皮肤会像被腐蚀样的酸痛,贴脸很快会捂出汗来,脸就会松动,就得揭开脸,再往里面倒胶水,脸蛋平均三天掉一层皮。剧烈运动时,毛孔张开,酒精直往皮肤里钻,那种钻心的疼贯彻拍戏的始终。
为了练出“火眼金睛”,六小龄童清晨爬到山坡或屋顶目不转睛地盯着太阳;白天,他去看人家打乒乓球,眼睛随着白色小球飞快转动;夜里,他会点燃一根香,眼睛紧随香火上下左右转动;他还用眼睛追逐聚光灯,直到两眼酸痛流泪为止……
在拍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烧的那一集时,正值盛夏,六小龄童身穿防火石棉衣,外套猴子戏服,钻进炉子,工作人员点燃炉壁上的汽油,火焰四处乱窜,他一边忍受火烧火燎,一边还要在炉子里翻滚跳跃。拍完之后从炉子里跳出来的哪儿还有美猴王,只有一个猴毛被烧了,眉毛没了,睫毛被烧卷曲了,贴脸被烤变形的六小龄童。
在拍《大战红孩儿》时,红孩儿一吐三昧真火,六小龄童傻了,火把睫毛烧掉了,脸也烧变形了,到最后呛得不行,涂的固体汽油太多了,身上又重又厚,这个“火人”被烧得晕头转向,在地上拼命打滚。剧组的人不明就里,还大声喝彩,以为他在即兴表演呢?求生的本能让他拼命往镜头外一滚,导演才意识到不对劲儿了,大家马上跑过来给他灭火,真险。
拍摄中险情不断:拍《三调芭蕉扇》时,六小龄童吊在大吊车吊臂上,烟雾师引爆雷管,只听一声爆响,烟火腾空而起,孙悟空浑身是火飞过画面,许多人开玩笑说:“这分明是在烤羊肉串。”拍《大圣闹天宫》时,二郎神的“哮天犬”恶狠狠地“真”咬了他,若不是美猴王衣甲护体,他腿上的肉就不保了,事后才知道,为拍出凶狠模样,这只狗两天没吃东西了。还有拍“师徒见面”时,孙悟空凝视师父,突然跪倒在地感天动地,真实情况是:这一跪,他的膝盖戳在石林碎石的尖棱角上,贴身的毛裤被磨破,鲜血不停在流……
《西游记》前25集,历时6年拍摄完成,29岁的六小龄童苦尽甘来,登上了事业的巅峰,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美猴王”。
素材运用方向: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六小龄童“精彩”的拍戏经历适用“成功路上的荆棘”“伟大的演员”“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等文章。
【素材演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六小龄童的成长与成名经历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读了他的种种故事,你的心里有什么感想与感悟,请以此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桃李不言 祖荫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是戏曲艺术大师六龄童的幼子,祖籍浙江绍兴,章氏四代猴王,是从他的曾祖父发端的。
他的曾祖父经常在田间地头拿着锄把,戴上木刻的孙悟空脸谱,光着脚演孙悟空,远近闻名,赢得“活猴章”的美名。
真正把绍戏的猴戏发扬光大的,是他的祖父章益生,有“赛活猴”的名号,是绍兴名角。天有不测风云,祖父在一次演出中摔伤了腿,从此无法登台,但他凭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做起戏业生意,逐步积累资金,来到上海开了老闸大戏院等四家大戏院,自此,绍戏从一个地方民间戏走上了全国大舞台。
祖父当了“老板”,家庭富裕,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唱戏,可从小对戏痴迷的章宗义却心有不甘,他和哥哥“七龄童”(七岁就登台献艺)不断游说父母,终于获得了演戏的机会,一炮而红,有了“六龄童”的艺名(赞其六岁便登台),凭着艰难的打拼,历经粉碎性骨折、“倒嗓”(戏剧演员在青春期变声变坏了)等困难,他越战越勇,观摩了京剧、昆剧、沪剧等多个剧种的猴戏,将各流派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绍兴乡土风味的绍剧猴戏风格。为了演好孙悟空,他养了许多小猴子,每天对着镜子学习猴子的动作,久而久之,揣摩透了猴子的喜怒哀乐,活学活用,现学现卖,从《猴王出世》《漂海学艺》一直演到《大闹天宫》,六龄童演的孙悟空终于自成一家,被尊为开创猴戏“活、灵”风格的“南派猴王”。
“六小齡童”就是在这样一个演“猴”成痴的家族中长大的,他承袭三代祖荫,终得红遍大江南北。
素材运用方向:家族环境的熏陶是六小龄童成长的重要因素。章氏四代承袭猴戏的故事可用于“环境与成长”“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天赋与承袭”等作文中。
一念一生 嘱托
六小龄童的父亲最初并没有想让他子承父业,父亲给自己选的接班人是六小龄童的二哥章妙良,一个极具演猴戏的天才“小六龄童”。
三岁时,二哥已能够对很多戏的道白加唱词倒背如流。一次,剧团排练《铡美案》,有人提议让二哥演秦香莲的小儿子,二哥一上台立刻就进入了角色,跟在秦香莲后面,亦步亦趋跟着学,她走他也走,她停他也停,她哭他也哭,引得观众不住鼓掌叫好。自此,二哥包揽了所有剧目中小孩子和猴戏中小猴子的角色,他还学会了自己化妆,各种猴子的造型勾脸,都是他自己化的。
1957年,只有8岁却已有5年演戏经验的二哥正式成为浙江绍剧团的“艺徒”。那一年,周总理陪外宾观看《大闹天宫》,二哥扮演小传令猴,演出结束后,总理抱起二哥,举在空中开怀大笑。
这样优秀的二哥,却注定是一颗过早绽放光芒的流星。1965年九月的一天,在部队体验生活的二哥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瘫倒在地。诊断结果:白血病。
在六小龄童的脑海里,永远清晰镌刻着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阴雨天,一间老式病房里,一个小男孩趴在病床边,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人躺在病床上,气息微弱地对小男孩说:
“金莱,我要死了……”
小男孩一脸懵懂:“哥哥,什么是死啊?”
年轻人叹了口气,轻抚小男孩的头发:“死就是你再也见不到我了。”
小男孩哭了起来,“那我怎样才能见到你啊?”
“当你演成美猴王孙悟空的那一天,就能见到我了。”
小男孩是六小龄童,七岁,病床上的年轻人是二哥,17岁。
50年光阴如流水,而二哥就停在永远的17岁,遗憾的是他那短暂的一生从未真正扮演过美猴王,他一直扮演的是小传令猴。他的那句临终嘱托,让六小龄童从他手中接过金箍棒,义无反顾走上西游取经路,延续他的艺术与人生之路。
素材运用方向:把二哥的嘱托变成自己的理想,六小龄童注定要成为猴王世家的顶梁柱。“人生动力”“嘱托与梦想”等作文可运用这段辛酸往事。
一世猴缘苦练
六小龄童刚要接过二哥的金箍棒,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1966年,“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父亲被压在“五行山下”,被剥夺上舞台的权利,开始了“劳动改造”。这意味着六小龄童的艺术生涯还未开始可能便会结束。
有一天,父亲让六小龄童跟他拉木头去锯板厂,在那儿,他找了个偏僻的地方开始教小儿子练功,就在这行进的三轮车上,父子俩开辟了流动的课堂。那年,六小龄童12岁。
后来,父亲被关进“牛棚”,没办法教儿子了,他让儿子去找他的老师薛德春先生学艺。没有专门的练功房,师徒二人有办法,晴天他们到人民广场的偏僻角落,雨天就在上海服装公司门前长廊的自行车棚里练。每天凌晨五点,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六小龄童都坚持练功。
一天早上,六小龄童先来到广场,想起前两天练的单前扑。以前都是在老师保护下做的,这次他想自己单独试试。没想到一个不小心用力过猛,头砸到地上,晕了过去。后赶来的老师吓得把他送到医院,额头缝了8针,自此他的脑门中间永远留下了一条伤疤。
对一个痴迷练功的孩子来说,处处都是练功房。在家里,他在门廊上挂吊环,在天井里翻跟头、练劈叉,在墙边拿大顶,站在桌子上往下翻,家里被弄得一片狼藉,热水瓶和穿衣镜经常被弄碎。后来他来到绍兴越王台,场地大了,胆儿也更大了,他摔疼了胳膊,伤成了血尿,撞破了头皮……
父母因为之前失去了两个儿子,对六小龄童的要求并不特别严格,可六小龄童有一份坚定的自觉:他要继承父业,要实现二哥的遗愿,一定要演成真正的美猴王!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撑起了他辉煌的演艺人生。
素材运用方向: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六小龄童的勤奋精神适合运用到“坚持理想”“勤奋 天份=成功”“勤学苦练”等作文。 人生如戏 机会
1981年,中央电视台要拍《西游记》,由资深导演杨洁执导。主创人员一致认为,拍好《西游记》,孙悟空的人选是关键之关键。为了寻找孙悟空的合适人选,杨洁导演开始在北京找演员,她和许多演猴戏的名家接触,但都因艺术上的分歧而罢休。
就在多方搜寻无果时,突然一个合适的人选跃入杨洁的脑海——“南猴王”六龄童,她曾在60年代为六龄童录过像。
就这样,父亲把当时在浙江昆剧团工作的六小龄童介绍给了杨洁,导演看到六小龄童感到有点意外——这么个文绉绉的孩子能演好叱咤风云的孙悟空吗?看到六小龄童的即兴表演后,她觉得还不错,就让六小龄童等通知。
在等待通知的一个多月里,六龄童对儿子进行“临阵磨枪”式的训练。带他去公园看猴子,给他讲解孙悟空身上人、神、猴三种属性如何融合在一起;讲解他所演的三十六本绍剧《西游记》里的故事;还带他去拜访很多艺术界的老前辈,汲取养分。六小龄童心里并没任何把握,父亲清晨陪他练功时,他就会说出心中的困惑,而父亲只是想了想,说道:“你能演好!”
“进京赶考”的时刻终于到了,在北京市委第三招待所的一座三层小楼里,会议厅变成了考场,现场没有锣鼓,父亲就用“嘴”敲出锣鼓点,六小龄童就在这锣鼓声中渐入佳境,成功表演了《三借芭蕉扇》中的一折戏。
表演完毕,杨洁导演出了个难题:让六小龄童在没有任何锣鼓伴奏的情况下,随意表演一个小品。对于话剧和影视表演一无所知的戏曲演员六小龄童,这太有挑战性了,他硬着头皮“随意”地表演了猴子偷桃的动作,也许太紧张了,他把桃子比画成西瓜那么大,却博得满场笑声。
最终,六小龄童获得了出演孙悟空角色的机会,从那时起,他的名字才由“章金莱”变成了“六小龄童”,开始了他的“取经之路”。
素材运用方向:没有这场面试,就没有如今天下皆知的孙悟空。“努力与机遇”“人生如戏”“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等作文中不妨运用这个故事。
八十一难 拍戏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九九八十一难,为拍好《西游记》,六小龄童所承受的“磨难”也绝对不少。
首先说说这遭罪的“贴脸”。人演猴必须对脸进行化装,叫“贴脸”,就是用硫化乳胶制作一个生活化的孙悟空臉型,用胶水粘在演员脸上。脸部皮肤会像被腐蚀样的酸痛,贴脸很快会捂出汗来,脸就会松动,就得揭开脸,再往里面倒胶水,脸蛋平均三天掉一层皮。剧烈运动时,毛孔张开,酒精直往皮肤里钻,那种钻心的疼贯彻拍戏的始终。
为了练出“火眼金睛”,六小龄童清晨爬到山坡或屋顶目不转睛地盯着太阳;白天,他去看人家打乒乓球,眼睛随着白色小球飞快转动;夜里,他会点燃一根香,眼睛紧随香火上下左右转动;他还用眼睛追逐聚光灯,直到两眼酸痛流泪为止……
在拍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烧的那一集时,正值盛夏,六小龄童身穿防火石棉衣,外套猴子戏服,钻进炉子,工作人员点燃炉壁上的汽油,火焰四处乱窜,他一边忍受火烧火燎,一边还要在炉子里翻滚跳跃。拍完之后从炉子里跳出来的哪儿还有美猴王,只有一个猴毛被烧了,眉毛没了,睫毛被烧卷曲了,贴脸被烤变形的六小龄童。
在拍《大战红孩儿》时,红孩儿一吐三昧真火,六小龄童傻了,火把睫毛烧掉了,脸也烧变形了,到最后呛得不行,涂的固体汽油太多了,身上又重又厚,这个“火人”被烧得晕头转向,在地上拼命打滚。剧组的人不明就里,还大声喝彩,以为他在即兴表演呢?求生的本能让他拼命往镜头外一滚,导演才意识到不对劲儿了,大家马上跑过来给他灭火,真险。
拍摄中险情不断:拍《三调芭蕉扇》时,六小龄童吊在大吊车吊臂上,烟雾师引爆雷管,只听一声爆响,烟火腾空而起,孙悟空浑身是火飞过画面,许多人开玩笑说:“这分明是在烤羊肉串。”拍《大圣闹天宫》时,二郎神的“哮天犬”恶狠狠地“真”咬了他,若不是美猴王衣甲护体,他腿上的肉就不保了,事后才知道,为拍出凶狠模样,这只狗两天没吃东西了。还有拍“师徒见面”时,孙悟空凝视师父,突然跪倒在地感天动地,真实情况是:这一跪,他的膝盖戳在石林碎石的尖棱角上,贴身的毛裤被磨破,鲜血不停在流……
《西游记》前25集,历时6年拍摄完成,29岁的六小龄童苦尽甘来,登上了事业的巅峰,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美猴王”。
素材运用方向: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六小龄童“精彩”的拍戏经历适用“成功路上的荆棘”“伟大的演员”“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等文章。
【素材演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六小龄童的成长与成名经历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读了他的种种故事,你的心里有什么感想与感悟,请以此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