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磨炼品格 在体验中提升素养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zh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体现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学校根据德育为先的工作原则,制订了三年的德育工作计划,并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验式;活动课;德育管理
  “立德树人”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体现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时时有德育,事事现德育。笔者在2015—2018学年负责高中年级管理工作时,一直坚持以德育为先的工作原则,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三年的德育工作计划。三年来,年级组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人生道理,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具备健全人格的新时代青年。
  一、国学,厚人文之底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不仅是中华悠久历史的证明,还是每个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诵读国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国学启智养德、净化灵魂、规范行为的功能。我们针对高一新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将德育重点放在优秀品格的培养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制定了“优秀品格、良好习惯”这一总体目标。在总目标中,我们着重渗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人文情怀、理性思维、健全人格、审美情趣、自我管理等几个要点,旨在使高一学生具备爱国、爱校、爱集体的集体荣誉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为此,年级组鼓励学生多温习《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我校利用每天早上7:30—7:45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国学诵读,读本是我校自编的教材,第一学期编写了《论语》,第二学期编写了《菜根谭》,学生人手一本,每天早上,书声琅琅,“以文而化”,将经典积淀在脑海里,潜移默化,逐渐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随着学生知识和阅历的增长,这些经典相继成为学生开智受益、健康成长的源泉。每日一课,晨读国学,“口诵心惟、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国学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生机和活力,成为年级德育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为了加强学习国学的实效,年级组还定期组织“国学知多少”竞赛活动,以赛促读,以读促学,以学促悟。实践证明,经过一年的国学熏陶,学生的人文底蕴增强了,人文素养也提升了。
  二、书法,养审美之情趣
  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产物,时至今日,人们都认为书法具有修身养性、清虑净心的作用,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字好像人的第二张脸,写得一手好字,能给观者以美的享受。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写得一手好字,就能提高卷面的整洁度,不难想象一张字迹工整漂亮的试卷和一张字迹潦草的试卷放在一起,哪张试卷会给判卷者留下好印象。因此,年级组大力倡导学生每天进行书法练习,采用“化散为整”的方式,将学生自主练习和统一练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练字渗透到日常的书写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写得一手好字。同时,年级安排每天晚自修7:00—7:15全年级统一进行书法练习,时间虽短,但可以起到聚沙成塔的作用。为了落实这项工作,年级组要求每周对学生书法练习的作品进行评奖,评出优秀奖和进步奖若干名,对获奖作品进行公开表扬。实践证明,三年的书法练习,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不断提升,最终这些优秀品质与良好习惯助力学生厚积薄发,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8年我校的高考成绩无论重点还是本科的上线率都刷新了学校的历史纪录,充分说明了重视书法练习、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三、视频,育民族之精神
  视频是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形象为中心,注重人的心理体验,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坐在教室里,能知天下事”,视频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一和高二利用每周五晚自修第三节进行视频播放。高三年级加大了视频的播放力度,每天6:40—7:00,在课室进行视频播放,主要由学科组长负责安排播放内容,如政治学科的《辉煌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法治中国》;历史学科的《大国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地理学科的《国家地理杂志》《航拍》《内力作用》等;英语、语文的视频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一些最新的、最具教育影响力的影视大片会第一时间在教室内播放,如《无问西东》《摔跤吧,爸爸》《战狼2》等。通过视频,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把握高考的方向,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还记得学生看完《辉煌中国》《厉害了,我的国》后,情不自禁地说:“原来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一系列视频的播放,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国际理解、科学精神、勇于探究等核心素养,又增强了學生的民族凝聚力。
  四、活动,强担当之能力
  学校主题活动是德育工作的载体,开展大型的主题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生道理,并发展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责任担当的能力。本届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内驱力不足,年级组以“做不一样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学生的奋斗目标,以“做不一样的高一、高二、高三级,做最好的高一、高二、高三级”为年级的管理理念,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全力以赴,创造佳绩。为此,年级组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大型德育主题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晨读国学、晚练书法外,还有每天第九节激情跑操、课间文学作品广播等活动。在高二阶段,年级组先后三次组织优秀小组成员、优秀班干部走进广州大学接受励志教育。在高三阶段,年级组组织了六次大型的主题活动,包括成人礼、百日誓师、花都湖徒步、种植梦想树、高考壮行、毕业典礼,每次大型活动都是对学生心灵的洗涤,正所谓“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尤其在高三新学期伊始,学校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成人礼,聘请公司设计整个活动过程,有学生写给家长的一封信、给感恩的人系蓝丝带、家长和学生一同走成人门、一齐写心愿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给学生以隆重的仪式感,使其在庄严的仪式中意识到自己已真正长大成人,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更要自立自强、奋发有为,学生的“长成意识”瞬间增强。一次次大型的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逐渐褪去青涩,走向成熟,学会面对压力、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社会,具备了对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的担当,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也越来越强,核心素养也不断提升。
  总之,高三年级组在合作、参与、担当的思想指导下,以创新和传承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体验式的活动模式开展德育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教训。我们相信,育人永远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周先进,许莲青.国学经典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理路研究[J].文教资料,2017(17):56-57.
其他文献
编者的话:  在北京市崇文区一所普通的校园里,孩子们的歌声格外嘹亮。仔细听,这歌曲都是英文的。歌声中,我们能听出孩子们的快乐,能感到孩子们会唱很多英文歌曲后的成就感。这就是北京市崇文区景泰小学坚持了4年的校本课程“快乐英语天天唱”。目前,唱歌学外语作为一项新的语言学习方式已经得到广大同学、一线教师和学术界的认可。本项教学实践探索还被评选为“北京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景
翻开《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照片中那一张张笑脸,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簇拥在李吉林老师身边。我想:正是为了这天真烂漫的笑容,才有了今天的情境教育吧。  很多人都这样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似乎天经地义。然而,为了明天的幸福,孩子们在今天就一定要失去童年的快乐吗?李吉林给了我们明确的答复:“小学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明天的幸福做准备,同时也要给予儿童现实的幸福。”因此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对科学教育已经确立了一些基本共识,其核心内容是:科学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习科学是学生亲自动手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1]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内容载体、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实施模式等方面对中国与瑞典的科学教育探究式教学进行比较和分析,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容载体
【摘要】在学生成长、道德发展期间,各阶段的德育教育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音乐作为一门教育类学科,在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音乐课堂的德育作用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小学德育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界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行
【摘要】基于STEAM教育理念进行中学信息技术项目教学优化,以项目方式解决问题,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分为项目主题确定、项目实施、总结归纳三个阶段,具体有项目确定、项目策划、项目研讨探究、项目实施、项目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六个步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案预学、微课辅学、小组互学、评价督学、作品励学和平台助学等策略,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完善知识建构,锻炼学生多元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学会关怀,学会感恩”是我校的办学思想,它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来源于对当今教育的现状的思考,来源于我校多年来学校文化的积淀,来源于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应对策略的冷静反思。如何把学校的办学思想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意识与行为,从而推动学校发展?我认为课题研究是很重要的途径,我们把关怀教育课题研究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而我们进行关怀教育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是课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学会关怀,学会感恩”是北京市燕山向阳小学的办学思想。学校在“关怀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坚持“培养懂得爱人也值得人爱的健康、智慧的学生”的培养目标,积极创办“关怀教育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已初见成效。    一、“关怀教育”办学理念的形成    我从教30余年,在担任向阳小学校长职务以来,对“如何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认为,尽管当今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个人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
作者介绍:龚春燕,1963年生,1984年入涪陵师范学院附中教书,1990年调入成都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1992年,又调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代表性论著有《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创新学习论纲》等。    创新学习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已被广为熟知。先是1998年重庆市启动了“创新学习区域化推进研究”课题,之后是2000年《人民教育》杂志刊登了《创新学
【摘要】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往往是因为实验效果不佳,操作不便等原因成为教学中的“硬伤”。因此,开展实验研究,改进实验,提升实验效果,使得实验教学在解决教学疑难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用大量的实例,通过改建实验,增设创新实验,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关键词】创新实验;解决疑难;探究  一、疑难实验的定义  从实验效果和成功率来定义,疑难实验是指成
【摘要】中国传统学术术语“格致”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对科学文化的本土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格致”到“科学”这一演变历史过程的回顾与解读,一方面以期一个具体而微的视角深化对传统文化及科学文化本土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当下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关键词】格致;科学;传统文化;科学文化  一、从“格致”到“科学”  “格致”最早语出《礼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