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乡村经济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需要资金的注入,需要金融的支持。乡村经济与金融的结合,对于农村有新的机遇,同时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为基础推动乡村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金融产品
一、背景
(一)乡村振兴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中表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201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中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大要求[2],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对相关要求高标准落实。同时要求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健全并完善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对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要不断创新,出台相关“三农”金融服务的激励政策,将更多的金融资源引向农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便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
(二)乡村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40多年里,农村金融发展日益完善。当前中国农村已经实现了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不管是农村金融机构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等,不断趋于多元化、层次化,服务“三农”更全面。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地区覆盖和服务种类都非常广泛。除此之外,农业发展银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弥补了政策上金融直接调控的不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渐渐的走进农村中。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金融的风险属性为金融落实带来挑战
有金融就意味着有风险,它不会因为对象不同而消失,也不会因为金融工具选择的不同而消逝匿迹,所以无论如何都会存在风险,并且不但对金融消费的农民有风险,还对相应的金融机构有风险。
对于乡村中的成年人,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较少,甚至大部分地区的群体受教育程度在初中或者高中水平,他们对于新知识认知面低,获取金融知识的路径杂而不精,学习新知识的心态不端正,对于新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弱,以至于对于金融方面的法律知识、风险理念淡薄。而对于年轻人虽然相对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但是他们更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盲目追求高利润,而忽略利润背后的风险。在如此情况下,当金融服务进入乡村,难以达到预期的帮扶效果。而当出现正常的金融损失或因非故意的违约问题而受到财产损失时,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让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服务三农、投资于乡村产业,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并且农村产业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回报率不稳定,投资风险较大。对于有意向农村帮扶的金融机构提出了挑战。
(二)金融体系不完善、不平衡
对于大部分金融机构,其商业网点都集中在城市或城市的周边地区,对于农村地区的网点覆盖率极低。并且农村地区网点的服务范围也与城镇中有着天壤之别,可以办理的服务较少,在数量、服务上存在严重不足,对开展乡村金融服务有阻塞。而对于现如今在乡村金融服务中占主体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发行等乡村金融机构,其对农投资资金占其主体资金巨大,对其自身的发展有巨大压力。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不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发展的需要。个人信用贷款偏向于小额资金,而规模化的资金周转则需要相应的抵押物作为贷款的担保。而大部分金融机构对农村开放的贷款方式依然是传统模式的贷款。因此,农村需要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来满足需求。但是金融机构对于农村方面的金融创新却并没有重视。
(四)农业保险还未受到普及
农村产业中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传统产业最为普遍,但是这些产业宜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业保险作为专门针对农村的产业经营生产中存在的不可控的事故进行经济补偿为乡村振兴、农村生活、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现今农业保险基本上由国家政府提供支持,保险险种少、保险程度低、保险适用范围小。虽然在国家的支持下农业保险覆盖面积大,但是“三低”的现象很难保证农村能够得到应有的补偿。
(五)信息不对称
乡村振兴需要社会资金和政府帮扶协同进行。社会资本以定向投资为主,向农村当地的产业进行投资,帮助他们有效的稳定、扩大产业营收;而政府部门则主要对特定人群进行单方向帮扶。但是乡村与城市不同,没有相应机构给投资方和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乡村信息的收集任务大多数落在了当地的村干部手里。对于村干部的收集方法是否正确,收集中是否会出现多报、偏报的现象等等问题都会导致所报信息与真实信息的失真,将会影响投资方对乡村产业“想投又不敢投”的状态,对政府部门的资金帮扶也会产生影响。
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建议
(一)金融创新助力农村发展
农村地区因为其不同的乡土特色,所以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发展时不应“照本宣科”,要在原本基础上进行创新,对农村经济主体、农村经济形态、农村经济需求进行新的调查研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体系,以实现匹配农村居民所需求。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业农村金融的需要。如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加快整合信用贷款产品,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并且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探索开发公司+银行+政府+科技、农业协会+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农业生产园区+农民合作社、农民专合组织+农户、特色产业+经营农户等多种新型贷款。[3]二是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为金融产品铺平更稳的道路。完善已有的金融体系,明确相关金融机构的职能,规范各个机构的定位,并对金融机构内部做好内部治理、优化。外部积极和其他相关机构合作,形成系统。在完善已有体系的情况下,结合乡村产业,创新发展体系结构。如构建金融产品全产业链体系,将乡村产业和现代产业相连接,再由现代产业返回资金以供给乡村产业,形成完整循环产业链,以此产业链推进金融产品、社会资金稳定、准确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二)高新科技融合主力农村金融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模式已是司空见惯。互联网科技与农村金融相结合,对社会资金的准确投放,对乡村金融服务和产品更好的被了解以及为互联网金融的选择提供了便利。金融机构要做的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实现网络与网点双覆盖,将金融帮扶向更深层次发展。一是加快线上农村金融相关内容整合。互联网发展迅速,在网络上每天出现的信息就琳琅满目、真假难分。因此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建立官方平台,为需求者提供能够准确可信的金融信息。二是加快金融产品网络化,拓展线上渠道。当前,互联网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金融科技更是大势所趋。因此,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优化现有掌银、网银等线上渠道,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消除乡村居民对线上渠道的安全疑惑,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增强农村使用线上渠道的便利性,使广大农民真正想用、能用、会用。[3]
(三)风险管理时刻紧随金融发展
风险是金融发展必然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农村金融风险,应先抓重点项目,以点向外展开,逐渐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控,实现金融服务在乡村中的长久发展。一是构建事前事中事后金融防范机制。事前加强信贷风险评判,重点考察信贷主体诚信记录、涉农业务、经营状况、信贷担保等内容;事中加强信贷资金监督,建立健全业务审核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全程风险管理模式,确保信贷风险得到有效管控[4];事后做到数据回传分析,運用大数据等技术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使风险防范不断规范化。二是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保险机构同步发展,提供专项资金,保证金融机构和乡村村民都得到有效补偿。
(四)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中国农村地区分布散乱,国家对农村监管所需花费的人力极大,所以农村地区难免会出现腐败现象。当金融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时,相关监管要紧随其后,保证政策福利、资金流能够发挥最好的效果。一是建立完善乡村振兴政策要求。对出台的有关乡村振兴政策要保证其有明确的帮扶对象,明确要求哪些金融机构匹配哪些金融资源,哪些金融资源配给给哪些乡村产业或个人,从而确保政策措施完美落实。二是完善乡村法律体系,加大乡村金融领域的法律制度,保证出现问题有法可依。三是提高资金管理、分配的科学化,依据大数据,对资金发放合理配比,同时在发放后做好下乡调研,及时反馈资金是否真的“完整下乡”。
参考文献
[1] 蔡海生.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与管理[A].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十四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中国软科学研究会,2018:7.
[2] 陈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与管理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32(01):15-19+78.
[3] 赵子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8(05):58-62.
[4] 韩国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当代金融研究,2018(02):96-104.
[5] 魏琦.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及策略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8(12):24-27.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金融产品
一、背景
(一)乡村振兴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中表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201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中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大要求[2],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对相关要求高标准落实。同时要求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健全并完善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对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要不断创新,出台相关“三农”金融服务的激励政策,将更多的金融资源引向农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便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
(二)乡村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40多年里,农村金融发展日益完善。当前中国农村已经实现了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不管是农村金融机构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等,不断趋于多元化、层次化,服务“三农”更全面。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地区覆盖和服务种类都非常广泛。除此之外,农业发展银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弥补了政策上金融直接调控的不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渐渐的走进农村中。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金融的风险属性为金融落实带来挑战
有金融就意味着有风险,它不会因为对象不同而消失,也不会因为金融工具选择的不同而消逝匿迹,所以无论如何都会存在风险,并且不但对金融消费的农民有风险,还对相应的金融机构有风险。
对于乡村中的成年人,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较少,甚至大部分地区的群体受教育程度在初中或者高中水平,他们对于新知识认知面低,获取金融知识的路径杂而不精,学习新知识的心态不端正,对于新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弱,以至于对于金融方面的法律知识、风险理念淡薄。而对于年轻人虽然相对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但是他们更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盲目追求高利润,而忽略利润背后的风险。在如此情况下,当金融服务进入乡村,难以达到预期的帮扶效果。而当出现正常的金融损失或因非故意的违约问题而受到财产损失时,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让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服务三农、投资于乡村产业,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并且农村产业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回报率不稳定,投资风险较大。对于有意向农村帮扶的金融机构提出了挑战。
(二)金融体系不完善、不平衡
对于大部分金融机构,其商业网点都集中在城市或城市的周边地区,对于农村地区的网点覆盖率极低。并且农村地区网点的服务范围也与城镇中有着天壤之别,可以办理的服务较少,在数量、服务上存在严重不足,对开展乡村金融服务有阻塞。而对于现如今在乡村金融服务中占主体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发行等乡村金融机构,其对农投资资金占其主体资金巨大,对其自身的发展有巨大压力。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不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发展的需要。个人信用贷款偏向于小额资金,而规模化的资金周转则需要相应的抵押物作为贷款的担保。而大部分金融机构对农村开放的贷款方式依然是传统模式的贷款。因此,农村需要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来满足需求。但是金融机构对于农村方面的金融创新却并没有重视。
(四)农业保险还未受到普及
农村产业中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传统产业最为普遍,但是这些产业宜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业保险作为专门针对农村的产业经营生产中存在的不可控的事故进行经济补偿为乡村振兴、农村生活、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现今农业保险基本上由国家政府提供支持,保险险种少、保险程度低、保险适用范围小。虽然在国家的支持下农业保险覆盖面积大,但是“三低”的现象很难保证农村能够得到应有的补偿。
(五)信息不对称
乡村振兴需要社会资金和政府帮扶协同进行。社会资本以定向投资为主,向农村当地的产业进行投资,帮助他们有效的稳定、扩大产业营收;而政府部门则主要对特定人群进行单方向帮扶。但是乡村与城市不同,没有相应机构给投资方和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乡村信息的收集任务大多数落在了当地的村干部手里。对于村干部的收集方法是否正确,收集中是否会出现多报、偏报的现象等等问题都会导致所报信息与真实信息的失真,将会影响投资方对乡村产业“想投又不敢投”的状态,对政府部门的资金帮扶也会产生影响。
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建议
(一)金融创新助力农村发展
农村地区因为其不同的乡土特色,所以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发展时不应“照本宣科”,要在原本基础上进行创新,对农村经济主体、农村经济形态、农村经济需求进行新的调查研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体系,以实现匹配农村居民所需求。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业农村金融的需要。如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加快整合信用贷款产品,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并且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探索开发公司+银行+政府+科技、农业协会+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农业生产园区+农民合作社、农民专合组织+农户、特色产业+经营农户等多种新型贷款。[3]二是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为金融产品铺平更稳的道路。完善已有的金融体系,明确相关金融机构的职能,规范各个机构的定位,并对金融机构内部做好内部治理、优化。外部积极和其他相关机构合作,形成系统。在完善已有体系的情况下,结合乡村产业,创新发展体系结构。如构建金融产品全产业链体系,将乡村产业和现代产业相连接,再由现代产业返回资金以供给乡村产业,形成完整循环产业链,以此产业链推进金融产品、社会资金稳定、准确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二)高新科技融合主力农村金融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模式已是司空见惯。互联网科技与农村金融相结合,对社会资金的准确投放,对乡村金融服务和产品更好的被了解以及为互联网金融的选择提供了便利。金融机构要做的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实现网络与网点双覆盖,将金融帮扶向更深层次发展。一是加快线上农村金融相关内容整合。互联网发展迅速,在网络上每天出现的信息就琳琅满目、真假难分。因此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建立官方平台,为需求者提供能够准确可信的金融信息。二是加快金融产品网络化,拓展线上渠道。当前,互联网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金融科技更是大势所趋。因此,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优化现有掌银、网银等线上渠道,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消除乡村居民对线上渠道的安全疑惑,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增强农村使用线上渠道的便利性,使广大农民真正想用、能用、会用。[3]
(三)风险管理时刻紧随金融发展
风险是金融发展必然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农村金融风险,应先抓重点项目,以点向外展开,逐渐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控,实现金融服务在乡村中的长久发展。一是构建事前事中事后金融防范机制。事前加强信贷风险评判,重点考察信贷主体诚信记录、涉农业务、经营状况、信贷担保等内容;事中加强信贷资金监督,建立健全业务审核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全程风险管理模式,确保信贷风险得到有效管控[4];事后做到数据回传分析,運用大数据等技术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使风险防范不断规范化。二是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保险机构同步发展,提供专项资金,保证金融机构和乡村村民都得到有效补偿。
(四)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中国农村地区分布散乱,国家对农村监管所需花费的人力极大,所以农村地区难免会出现腐败现象。当金融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时,相关监管要紧随其后,保证政策福利、资金流能够发挥最好的效果。一是建立完善乡村振兴政策要求。对出台的有关乡村振兴政策要保证其有明确的帮扶对象,明确要求哪些金融机构匹配哪些金融资源,哪些金融资源配给给哪些乡村产业或个人,从而确保政策措施完美落实。二是完善乡村法律体系,加大乡村金融领域的法律制度,保证出现问题有法可依。三是提高资金管理、分配的科学化,依据大数据,对资金发放合理配比,同时在发放后做好下乡调研,及时反馈资金是否真的“完整下乡”。
参考文献
[1] 蔡海生.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与管理[A].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十四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中国软科学研究会,2018:7.
[2] 陈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与管理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32(01):15-19+78.
[3] 赵子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8(05):58-62.
[4] 韩国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当代金融研究,2018(02):96-104.
[5] 魏琦.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及策略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8(1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