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中药”缘何让救命药变成了毒药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zh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提得太多,已经算不得新闻。俗话说“病从口入”,可经历过“毒龙虾”、皮革奶、硫磺姜、瘦肉精等侵害的国人,每天依然需要面对各种窘境,为此我们已经有了麻木的感觉,而在这份麻木的背后,更多是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助——难不成我们就不能吃一点像样一点的东西吗?非得时不时来一口毒药,做一做抗药实验的小白鼠?
  不幸的是,我们依然在顽强而又可怜地承受着。日前据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黄芪、党参、当归这些常见的保健中药,长期服用补血补气,能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中药,现在居然也成了“毒药”。
  
   “用硫磺熏蒸中药,真的吗?这样的中药还能治病救人吗?”听到这样的提法,相信大部分市民都不禁咋舌,然而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记者经过走访,为您揭开目前暗藏在中药加工过程中的一个惊人内幕:90%的中药在原产地加工时都会用硫磺熏蒸,甚至有的不法商家直接往中药饮片上撒硫磺粉。这样就造成了部分中药严重的二氧化硫和砷超标,而砷的化合物则是砒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硫磺被业内认为是中药领域的三聚氰胺,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危害程度极大。
  那么,中药“打磺”究竟是众所周知的行业潜规则,还是中药加工历史千百年来留下的必要过程,亦或是黑心商家为美容、翻新中药采取的不良行径?
  
  疑惑:中药煲汤为啥有酸味
  
  由于体质虚弱,今年51岁的沈阳市民陈玉茹退休以来一直保持药食同源的生活理念,养生的中草药成了她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可最近陈女士用在中药批发市场购买的药材煲汤,却发现味道有点怪怪的。“汤煲出来味道发酸,不知道为啥。”后来,陈玉茹又从药材市场购买了当归、黄芪、党参和人参,可是煲出来的汤却和以往不同,不但有酸酸的怪味,汤汁的颜色还呈现明显的乳白色,“以前做的汤都是白色透明的感觉,这次就很浑浊。”
  陈玉茹向附近一家中医诊所的老中医请教,医生告诉她,这是因为药材是经过“打磺”的,简单的清洗都难以去掉中药上残留的硫磺物质,一定要浸泡一段时间后才能煲汤食用。
  无独有偶,一种利用陈皮等三种中药材制作的开胃汤也有人喝出了问题。陈女士的老姐妹在购买药材时感觉到每次买到的药材味道好像不一样。有时熬好的开胃汤不太苦,而有时就比较苦,喝完后还会咽干上火。“这些情况其实都是硫磺熏蒸惹的祸。”中医诊所的老中医指出,其实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已经很普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现在中草药已经不仅是一种药材,更成为餐桌上的食品,像火锅、麻辣烫、做熟食里边用的香料很多都是中草药。”如陈女士所说的那样,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中药材也逐渐由药房走上了百姓的餐桌。中药代替茶饮、煲药汤、做药膳——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阿胶,补肾健脾的当归,化痰清肺的川贝……原本神秘莫测的中草药对普通百姓来说变得如数家珍,中草药需求量日益攀升。可如今陈女士却心生一连串的疑惑:这中药为啥要打硫磺呢?都什么中药需要打磺?对人的身体是否有害呢?
  
  探访:硫磺熏药是普遍现象
  
  陇西,这座拥有千年中药材种植集散历史的小城,被业内誉为:“西北药都,天然药仓”。在陇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的农民用药材维系他们一年年的生计。近日,央视曝光陇西中药材行业硫磺熏蒸问题,报道提出“救命药变成了毒药”,追其根源这究竟该怪谁?
  这片土地一度贫困落后,农民所知道的,就是地里的药苗能够茁壮成长,然后以此卖个好价钱,虽然他们祖祖辈辈在种植中药材,但是他们却吃不起,大量的党参,黄芪,当归等补益类药材除了进入药厂以外全都上了东南沿海地区药膳的餐桌,农民不懂什么叫每公斤硫含量,农民不懂什么叫硫超标,但农民知道的是,药贩子需要什么药,什么药才能卖上好价格!
  再说药贩子,他们是一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机者,他们将药材从田间地头收购起来,经过简单加工,制成中药材原药,中药材饮片,销售给大药商。
  记者在甘肃省定西市下属的陇西县、渭源县、岷县、陇西县的首阳镇,等几个盛产药材的县都进行了走访。陇西走在首阳镇的街上,随处可见加工黄芪和党参的人们。尘土飞扬的空气中,不仅弥漫着中药味,更夹杂着一股酸味,甚至盖过了药材的味道。药贩子告诉记者,这股酸味,是硫磺熏过药材的味道。药材贩子告诉记者,药材被硫磺熏过之后会产生二氧化硫,对人体有害,但是熏了之后不生虫,不发霉,所以药农们一般还是会熏一下。一位药材老板告诉记者,硫磺很好买,价格也很便宜,花一百多元就能买到50公斤的硫磺,这可以熏一吨的药材。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药材要用硫磺熏蒸,究其根源,存在如下问题:
  一、终端消费群:一味追求品相,最终导致了硫磺问题的升级。
  各地中药材需求散户,因为其不懂中药材的种植及存储加工等一系列流程,他们在购买中药材时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品相这一指标是最大的要求。而熟悉中药材的人都知道,硫磺可以使得药材变得发白,发黄,从色泽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中药材的外型质量,药材经销商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在寻求药材供应源时也会刻意去要求品相,而各级药商他们被终端市场所挟制,只能去源头寻找解决的途径,这样一来农民为了获得更好的利润他们将药材从地头采挖出来时就会进行硫磺熏蒸来改变药材的品相,各级药商及经销商亦是如此。故导致今天中药材行业硫磺问题的升级。
  二、药厂:一味追求低价,从而引发了硫磺问题的加剧。
  中药材最大的使用途径,那便是各地提取厂和中成药制造企业,而这一群体对中药材品相并无过高要求,但为什么会加剧中药材硫磺问题的升级呢?通过以下分析您会更加明白:陇西被誉为“天然药仓”, 陇西为什么会是天然药仓呢?原因很简单,陇西属黄土高原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海拔1612~2778米,年平均气温7.7℃,全年日照时数2254小时,全年降雨量436.6毫米,全年无霜期155天。这里四季分明,气温较低,干燥少雨。中药材作为一种农产品,最适宜于这种气候存储,而陇西当地的仓库建设也因为这一气候优势并无像南方城市那样做恒温、恒湿等方面的硬件配置。这就使他们的仓储成本大大降低,每吨药材在陇西每日的仓储费只需要0.2元,而在南方这一费用是陇西的10倍以上,从而更多的药商愿意将药材存储于此地,故而诞生了“天然药仓”。
  作为重点民生商品,国家对其限价非常严格,而原药材价格又是随着农产品价格一起一路上涨,作为药厂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因此很多中小型药厂在2009年以来一直面临亏损,许多药厂采取了停产歇业的方式来规避风险,在巨大的成本压力面前,药厂更多的会对原药材成本及含量来关注,而忽略了硫磺这一问题,而在陇西,药材的存储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也无法避免生虫,发霉等农产品都会遇到的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为了减少损失,更多的药商还是习惯性的通过硫磺熏蒸这一传统方式来规避经验风险。从而导致了中药材产业链上硫磺这个“毒瘤”的滋生。
  三、行业:并无良方来取代硫磺问题
  在整个中药材行业,就硫磺问题的争议从未停止过,几十年来,各地各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去攻克这一难题,最终这些探索都已失败告终,原因很简单,对于农产品,如果想杜绝仓储过程中的生虫发霉等问题,那就必须要求高标准仓库群的出现,而这些仓库必须配备恒温、恒湿、控氧、辐照等等一系列的现代化设备,采用标准货位的存储会大大降低仓库的利用率,采用现代化设备会大大提高仓储成本,这样一来仓库方面和药商都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这部分压力转加于药厂,又会加剧药厂的压力,而品相差的药材流入终端消费市场又会受到品相的影响,这样就将整个行业带入了一片死寂,将会大大大打击药农的种植积极性,将会大大打击药商的投资积极性,从而萎缩整个行业。
  但是如果不熏硫磺,生虫发霉,损失就会很大。更可怕的在于,当地的药材监管部门对此无动于衷——执法人员称有酸味的药材使用水洗过的;药材颜色较白非硫磺熏制,而是生长土壤的因素;看着加工作坊中成袋的硫磺、闻着空气中刺鼻的酸味,竟然还不能判断是否在熏制药材。
  
  政策:明令禁止与传统工艺之争
  
  “打磺可以造成中药饮片上面的二氧化硫和砷化物超标,这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在长期试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中药‘打磺’对中药本身的药性也有破坏和损耗。”辽宁省食品药品检测研究所中药室副主任药师王维宁介绍。事实上用硫磺熏蒸中草药材是一种传统工艺,不过对于“打磺”最早在何时出现却有多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南方地区是中草药的主产区,但气候多雨、潮湿,人们为了把丰收后的中草药长期保存下来,为了防止中药材被虫子、真菌所害,才使用硫磺熏蒸的办法,由此,中草药用硫磺来熏制成为国内中草药生产的工序之一。因为中药材大多数是天然植物或矿物,容易长虫、发霉,存储时间一长,药效也会产生变化,而硫磺具有杀菌和杀螨的作用,用硫磺熏制中药材,有利于中药材的存储以及保持药效的稳定。
  现在冬季用来煲汤的淮山、党参、沙参、玉竹、百合、银耳,甚至价格不高的鸡骨草都有被“打磺”的现象。
   “不是我们想卖‘打磺’的中药,是没有不‘打磺’的药可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药批发商介绍,事实上,有些中药打硫磺是必要的,如淮山、玉竹等含黏液质较高的药材,农民往往会在采收过程中打上硫磺,不然无法干燥。但是这种给中药“打磺”的做法后来变得越来越泛滥了。凡用硫磺熏蒸过的中药,虽然外观好看,但有效成分受到严重破坏,性质改变,已失去疗效,甚至毒害身体。例如,正常的天麻药材及饮片表面呈暗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的可见棕褐色菌素,气微,口尝味甘;用硫磺熏制过的天麻表面呈白色,看起来很鲜亮,闻之刺鼻,口尝味酸。药用百合则应为淡黄棕色,少数微带紫色,气微,味微苦;硫磺熏制过的百合色白,半透明,口尝味酸、涩。其他像人参、莲子等也是这种情况。有些根本不需要“打磺”的药材,农民为了外观好看、高档、容易卖掉,都会“打磺”,而且这种做法在近几年变得越来越普遍。
  不论“打磺”的操作多么严格,总会在中药材中留存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硫。特别是近些年,市场上出现的“打磺”是直接把硫磺粉撒在药材上,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毫无疑问会相当高。如果空气湿度大,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会产生亚硫酸,使药材变色、变酸,饮片变色、变味。硫磺分为生硫磺和制硫磺两种,生硫磺中含有微量砷化物(即俗称的砒霜),长期服用会导致砷中毒。
  为此,国家明文禁止用硫磺熏蒸中药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除山药外,其他所有中药材原药不能用硫磺熏蒸或浸泡。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对中药材采用硫磺熏蒸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对于在市场流通领域的部分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通过采用硫磺熏蒸或浸泡达到外观漂白的行为,应按违反《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第七十五条的规定进行查处。
  从2005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版药典,则又删除了山药加工中使用硫磺熏蒸的方法,这表明中药材已彻底不允许使用硫磺熏蒸以漂白、增艳、防虫。
  “不过客观地说,有一些中药不打磺之后找到了新的炮制方式,可有很多中药却找不到更好的晾晒和炮制方式,因此‘打磺’实际上目前还公开存在于中药的生产领域。”上述批发商说,这就造成了中药“扫磺”中的矛盾。有的药材它在中药药书的描述中就是按照“打磺”之后的情况描述的,也就是说不“打磺”反倒达不到这种中药的药理要求,许多标志性指标达不到要求。
  
  标准:只能参照
  黄花菜的硫超量标准
  
  目前国内对中药材二氧化硫的限量没有强制标准,中药材二氧化硫含量标准仍然是一块空白。而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关于药材含有二氧化硫的技术指标,有的药检部门在检测时只能参照黄花菜(200毫克/千克)的标准执行。
  “党参比较严重,山药残留情况比较严重。”批发商说,其实像韩国、日本等国对中草药材中二氧化硫含量都有标准,目前我国的标准仍在制定中。
  2010年6月《新快报》联合《人民日报》南方电视台,从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上购买了13个品种的中草药送到广州市赛特检测有限公司,委托该公司检测其中的含硫量。这13个样品,原产地分别是甘肃、云南、河北、东北、湖南、内蒙古、宁夏等地。检测报告显示:其中党参的二氧化硫含量为3410毫克/千克,当归片的二氧化硫含量为1450毫克/千克,川贝的二氧化硫含量为922毫克/千克,另外二氧化硫含量高过100毫克/千克,低于1000毫克/千克的还有5种。韩国在2009年1月起,对中药材霉菌和二氧化硫许可就实施新标准,对葛根等267种中药材中残留二氧化硫制定的许可标准规定,残留二氧化硫必须低于30毫克/千克。
  硫磺在熏蒸过程中会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接触,轻者会出现眼红、眼痛、流泪、失眠、头晕、呕吐、恶心、乏力等症状,重者可能会出现反射性声门痉挛,说话能力下降、吞咽困难、憋气等,对人体的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有严重的损害作用,对肝肾功能也有直接影响。
  如果空气湿度较大,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会产生亚硫酸使药材变色、变酸,饮片变色、变味,长期服用会导致砷中毒。
  硫磺熏蒸,这个一度在食品行业闻之色变并成过街老鼠的加工伎俩,再一次摇身一变,成了中药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过,硫磺熏蒸中药绝对不是真正的中药炮制技术,而是一种避免中药被虫蛀的加工手段,其影响和后果之坏,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把救命的中药变成了害人的毒药。
  
  硫磺熏蒸出失信与缺位的残渣
  
  硫磺熏蒸,这样的“恐怖”技术,若不是媒体暗访调查,抽丝剥茧,寻常人哪能知其中猫腻。曾经有国医大师不无忧虑地表示,中医出问题,首先就是出在中药。言外之意,即现在中药的质量每况愈下。硫磺熏蒸中药,这一行业内几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再一次凸显着现实的荒诞与悖谬,让每个人在面对救命的药物时,也不免心生胆寒与恐怖。
  究竟是什么造成硫磺熏蒸中药这样的可怕乱象?毋庸讳言,首先是从业者商业伦理的缺失。为了药品避免虫咬和方便保存,哪里还管什么药物质量,这样的从业者,哪里还有一点道德的血液,商业伦理在他们那里,恐怕只能是浮云一般。缺乏职业操守和底线道德的从业者,不仅是在危害公众的生命健康,同样在消弭公众的信任,是在自绝后路。
  在硫磺熏蒸近乎成明规则的药品圈,监管者不可能不知道。即使是最普通的药品监督员,恐怕也能分清熏蒸药物的性状,能明晓其危害。之所以硫磺熏蒸中药如此猖獗,监管的不到位和不作为难辞其咎。试想,如果药品监管部门能在刚刚发现硫磺熏蒸中药时就能对其制止,或者给予其必要的处罚和惩戒,相信没有哪个药商敢冒这样的风险去熏蒸中药的。正是缺位和不作为的监管给了硫磺熏蒸中药充足的水分和土壤,才导致这一行业乱象积重难返。
  当救命的中药变成了慢性毒药,发生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急功近利、麻木不仁,是我们这个社会信任与责任难以承受之重。当煮鹤焚琴、唾面自干代替了诚实守信的商业伦理,当无人负责、保护不力变成了监管常态,我们每个人必然成为难以逃脱的受害者。在这个“艰难而伟大”的时代,我们又可以相信什么,又有什么可以让我们足够托付?这是硫磺熏蒸中药留给我们的一个沉重的思考题。
  后记:媒体报道硫磺熏蒸药材等问题后,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召开党组会议研究解决措施,紧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监管工作的通知》,对全省开展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专项检查进行再部署,要求各地坚决做好熏硫药材的“截堵”工作,防止熏硫药材流入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生产企业,中药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组织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二氧化硫残留物检测工作,对全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和中药材经营企业是否购进使用熏硫药材进行普查。
  希望政府部门在高度重视下,中药市场能进入良好的经营环境,还百姓一片洁净的天空。
  (据《时代商报》《京华时报》等)
  
  链接:
  
  五种中药材的造假方式
  一、硫磺熏过后颜色更鲜亮
  对象:枸杞、百合、太子参、川贝母
  用硫磺熏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造假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用硫磺熏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招虫,方便保存。如今,它还有另外一种功效,那就是:变色。比如我们最常见的银耳,有黄的也有白的,白色的就是用硫磺熏出来的。除了银耳,通常用这种方法熏制的中药还有不少,比如百合、枸杞、白芍、人参等。现在的太子参也有用硫磺熏的,但用硫磺熏制最严重的还是川贝母。
  二、用廉价的其他东西来代替
  对象:藏红花、山萸肉、黄柏皮
  一般这种类型的造假主要集中在比较名贵的中药材上,用低成本带来大收益,那些本来就比较廉价的中药材不值得这么费劲。不管怎么造假,这些人还是有一个原则,虽然无效,也不能产生大危害。
  比如山萸肉长相像是发红的小个葡萄,所以有些人就打起了歪主意,用真的葡萄皮充当,然后再进行染色、去味,于是葡萄皮就变成了每公斤500元的山萸肉。再比如名贵的藏红花,现在每克40元。藏红花的造假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玉米须剪断,染成红色就可以了,外观看起来特别像。
  三、做个模子限制正常生长
  对象:人形何首乌
  这种造假方式不得不提到何首乌。通常是做个人形模具出来,当何首乌生长一年后,移到模具里,何首乌就可以顺着模具的样子生长,几年后变成人形,再进入市场。
  真假何首乌的分辨还算是比较明显的:真的何首乌呈黑色或黑紫色,外表光滑,有细纹,一些假的何首乌身上的须则太多。
  除了这个模子,何首乌因为太名贵,所以造假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嫁接,或者找其他类似的植物的根茎刮成何首乌的样子,身上再涂上别的颜色。此外,用面粉或者石膏粉直接做成模具,再根据药材的形状进行雕刻、处理,也能以假乱真。
  四、真假掺在一起
  对象:西洋参、双花、三七粉。
  西洋参本身的色彩呈淡黄色,药店很喜欢在里面掺上白色的,这些不是西洋参,而是普通的人参。因为西洋参的价格很高,而且大家都分不清是真是假。现在起码有60%的药店这么干。三七粉制造出来之后就是黄土的颜色,而且是晒干的黄土。于是,造假的人不费吹灰之力,直接往里掺上黄土,除非掺的太多能尝出味道,不然是发现不了的。
  五、加入别的东西来加重
  对象:冬虫夏草
  中药个子小、成本低,除了造假,商贩还想办法加重量争取更多利润。冬虫夏草的价格已经炒到了一克400多元,便宜的也得100多元,这里面的猫腻也不少。
  冬虫夏草的加重方式很‘大方’,中间直接穿上铁丝。要是有人看出来了,人家会说,因为中间断了,所以用铁丝穿起来。可这么一根一根的小铁丝,重量不轻啊。
  关于冬虫夏草的造假伎俩,还有的用牙签,虽然没有铁丝重,但安全性更强。还有些市场上的冬虫夏草根本就过期了,提前泡出里面的营养成份,重新做处理后再次回到市场,可是里面却没了任何功效。还有往全蝎肚子里注水,或者往药材中掺加重粉,这里面的主要成份是硫酸镁,密度比较大,一旦溶入水中,会迅速渗到药材内部,再晒干后重量起码能增加20%以上。
其他文献
从互助献血到鼓励社会爱心勃发    ◆ 夏荷    最近南京江宁一名孕妇因剖腹产需要用血,但医院却催要家属的献血证来换取等量的血。这种在手术前要求患者亲友先去献血的情况,不仅南京,在全国许多大城市都存在。这让不少患者和家属难以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五条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应当看到,在社会
期刊
健康过好每一天  “我要争取多活几年,为国家多做点贡献。”为国家培养了无数音乐人才的金铁霖教授,已经年逾七十,说起自己的健康计划,老人家爽朗一笑:“我要健康生活每一天。”  金铁霖教授在音乐的涛声里,畅游了一生,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汤灿等都是他培养过的学生。如今,当身体的健康不再健旺如初的时候,他却能够心气平和,恬静淡然。  “我从来是培养别人上台的,而不是为了让自己上
期刊
面食蒸着吃 营养损失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的加工越来越精细,面粉越来越白,从营养学角度来讲,面粉加工越精制,其营养素的损失也越严重。  面食常用的烹调方法有蒸、煮、烙、烤、炸、煎等,制作的方法不同,营养素损失也有所不同。经发酵蒸出的馒头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的损失分别接近11%~21%和 6%~12%;煮面条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损失分别接近20%和30%;烙饼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
期刊
手中的禅意  ◆ 吕志宏  一位后生到寺中向方丈求教,谈起世态炎凉,他颇有感慨:“大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不是尔虞我诈,就是虚伪以对,实在是没意思。请问这是为什么?我该如何对待呢?”   此时,恰闻树上有鸟儿啼鸣。接着,有零星的鸟粪落下,差点儿沾到后生身上。后生举手指着鸟儿怒叱:“该死的东西,没长眼睛!”   “善哉善哉!”方丈言道,“施主,看看你伸出的手——道理就在其中。”   后生看着
期刊
男子连吃两顿笋吃出胃出血    2011年3月31日《钱江晚报》报道,前段时间,农村的一个亲戚给张先生送来一蛇皮袋毛竹笋,全是自家种的,刚刚挖出来,又白又嫩。张先生向来喜欢吃竹笋,第二天中午,他就与妻子动手,一起剥笋洗肉,烧出了一桌“竹笋宴”:春笋炖黄鳝、油焖春笋、笋煮腊肉等等,接连吃了两顿,甚是解馋。  当晚8点多,张先生感觉腹部不太舒服,身上一直冒冷汗。突然,胃里一阵翻滚,他连忙跑到厕所,对着
期刊
青光眼的危害    青光眼伴随人类数千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医学古书中都有记载。尽管如此,很多人却并不知道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常常被忽视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发病率仅次于白内障,居全球致盲眼病的第二位。青光眼多见于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青光眼早期症状无特异性,患者也缺乏相应知识,因此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无从知晓或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耽误了早期诊断和治
期刊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多种分类,主要因环境、时间和知觉来分。  各国科学家都对记忆的生理和生化方面有所研究,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记忆存在于覆盖在人脑表面的大脑皮质之中,记忆的获得与整个大脑的突触的抑制和促进有关。他们认为大脑一旦受到刺激,则在每一神经细胞(神经元)上生长出更多的突起,这些突起将使人脑内部的突触连接。神经联系的总量增加,形成记忆。不
期刊
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体。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它们在与宿主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的内部及其与宿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能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习惯称之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人体的又称为
期刊
沃尔玛为何卖病死猪肉?  佑想  南橘北枳,讲的是南方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之北,就会变成味道酸苦的枳。然而最近,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也在中国遭遇了类似的尴尬。  多年位居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前列的沃尔玛,在四川达州卖起了病死猪肉;身价是普通矿泉水数倍的法国“水中贵族”依云,却成了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黑名单上的常客,屡屡因为质量不合格而被销毁或退货。长期以来,在中国消费者心中,这些名牌“洋货
期刊
国医大师路志正:我的健康“姜”中来  国医大师路志正年过九旬,但身体各个脏器的健康水平都相当于中年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状态: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他到底有什么养生秘诀?路老的学生说:“路老的养生方法,最重视的就是饮食。”而且他每天早上吃饭必须有一样重要的东西——姜。  根据路老的临床研究,姜的确能保持脾胃功能正常。路老说,心脏病其实和胃有很大关系,“胆固醇从哪里来?就是从肠胃进来的。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