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坚持“一把手工程”,开创我校就业工作新局面
面对就业市场的新形势、新需求、新变化和新政策,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7年以来始终站在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了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系统工程中,坚持“一把手工程”,制订了人才培养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就业工作是“建强校”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实施精品师范教育战略的先行导向的深刻认识。2007年4月,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学生就业指导处,具体协调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处下设办公室、就业教育与指导科、市场开发一科(有形市场开发)、市场开发二科(无形市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全校各职能部门及院系不断加强就业工作的联动性,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学校建立了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观念教育于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现有各种工作办公用房面积为700多平方米,2007年8月学校又投资120万元,建立了总面积达350平方米的黑龙江省属高校专用于就业工作规模最大的网络信息中心、视频洽谈中心各1处,配备计算机和视频设备110台(套),在主校区行政楼大厅安装8平方米的电子信息发布大屏幕,超水平符合了教育部提出的高校信息网“要积极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服务”的要求。
二、加强就业指导,以人为本,服务学生
1、建立了“发展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咨询体系
我校开展了全新、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个性化能力提升,邀请与考试、面试、就业、创业等相关的专家进行系统指导。率先开展了“就业力研究”系列专题讲座,全方位、广覆盖,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二是个性化资源分享,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全国就业市场的分区指导,努力促进“信息对称”和“人职匹配”。三是个性化生涯规划。我校购买了四个年级全套的“朗途”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帮助学生找到职业锚。四是个性化就业援助。筹备设立创业基金和就业援助基金,开展创业援助和就业援助。2010年3月26日,由共青团中央、国际劳工组织主办的KAB创业教育2009年年会上,我校成功申请成立了KAB创业教育基地。
2、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师培训稳步推进
我校大一学年开设《就业指导课》,大二学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学年开设《大学生求职应聘技巧》,大四学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自2008年以来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处和教务处共同组建了由学校督导和外聘专家担任评审的就业专业课教师遴选专家组,在全校范围内两次公开遴选了上述课程教师,对符合报名资格的教师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初步构建了我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队伍。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现已选送十余名教师参加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国家职业指导师等培训。聘请专业人力资源培训公司来我校为就业工作人员举办了针对就业工作实际需要的专业培训。我校就业工作队伍已向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迈进。
3、首创学生职业生涯协会
我校于2008年12月9日成立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该协会是在校学生就业指导处指导下,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集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公益性校级学生社团,也是在普通高等院校正式成立较早的学生职业生涯组织。协会本着“启蒙职业规划意识,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宗旨,为师大学子提供全程化服务和专业化指导,帮助学生早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职场竞争力,为打造师大学子的良好就业品牌起到重要作用。在黑龙江省第三届、第四届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我校选派的选手凭借突出的实力和出色的发挥,均获得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为打造我校就业工作品牌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展现了我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成绩。2006年,在全国大学生第四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了铜球奖。 2009年,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三、坚持就业工作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主体功能
1、创造性地开展高师论坛,实现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
为充分发挥哈师大为地方教育和区城经济服务的龙头作用,我校于2007年12月11日,组织召开了“首届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和谐发展战略合作高峰论坛”,2009年12月17日召开了“第二届届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和谐发展战略合作高峰论坛”。成功的实现了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加强了与全省各地市教育局、中小学校和森工总局、农场总局的基础教育系统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就业的地域影响力,开创了与地方基础教育携手合作的新局面。
2、积极推选农村教育硕士,加强基层师资输送
我校鼓励学生攻读农村教育硕士,既满足了为基层服务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同时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几年来,我校每年都超额完成农村教育硕士的推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艰苦行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同时,紧抓对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的落实,营造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制度化环境。我校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并持续地关心、支持这些毕业生在基层的成长成才。我校还开展有前瞻性的研究,结合地方和高校的实际,认真研究探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等相结合的新途径,努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新领域。
四、努力开拓就业市场,构建长效就业机制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校制定了“立足黑龙江、重点开发沿海地区、积极培育中部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总体战略,并创造性地提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个市场一起抓,力求抢占市场最大份额,创造工作最大效益。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贯通劳动、人才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网上就业信息资源共享。拥有更加丰富、准确、快捷的就业信息,拥有专业化和全过程的就业服务,确保网上的招聘活动能够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干扰少,充分实现就业的专业化、个性化和网络化,从而提升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采用国际视角,探索合作渠道。继我校东语学院日语专业与日本花旗银行签约20余名毕业生后,我校正在积极构建与香港、台湾、新加坡、蒙古等地教育机构和公司、企业的合作模式,探讨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途径,开辟辐射东南亚的国际就业市场。开拓国际就业渠道,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五、深化就业理论研究,实现就业科学管理
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处编写了全省高校首创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白皮书》,描述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市场状况,分析了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与就业市场对接的基本情况,明晰了我校就业市场的分布状态,总结和印证了就业市场建设战略和绩效。学生就业指导处2009年获得了学校优秀教材立项,编著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务》一书,成为全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定教材。
就业指导处对自身工作也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岗位分析,本着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制定了《学生就业指导处工作手册》,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同时,将全校的就业工作实行统筹兼顾、目标管理、重心下移。2007年起,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处在学校领导和各学院支持下创办了《哈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讯》,目前已出版了10期,杂志已经推进毕业班宿舍。
《黑龙江日报》以《三招促师范生就业》报道了我校就业工作,《黑龙江高教研究》用两版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了我校就业工作的有关活动。除此之外,中央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黑龙江电视台、《生活报》、《新晚报》、《黑龙江晨报》和哈师大校报都分别就有关我校就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报道,有力的促进了我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思维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成败。哈师大在连续几年经历大众化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并且连续几年濒临就业谷底的时候,适时地对办学思路进行了调整,提出了打造“精品师范”的战略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在学校教育事业总体布局中不可替代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黑龙江省师资培养、教师教育、艺术人才教育基地,提高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水平,为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优秀人才。与这个战略思想相匹配,学校进一步调整师范、非师范类专业及学生数比例,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确立了“师范的精英教育与非师范大众化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观及大就业观。我校坚持“出口引导入口,就业牵动培养”的工作思路,面向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结构,积极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建立了学科专业调整、招生规模、发展规划等与毕业生就业挂钩的工作机制。
面对就业市场的新形势、新需求、新变化和新政策,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7年以来始终站在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了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系统工程中,坚持“一把手工程”,制订了人才培养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就业工作是“建强校”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实施精品师范教育战略的先行导向的深刻认识。2007年4月,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学生就业指导处,具体协调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处下设办公室、就业教育与指导科、市场开发一科(有形市场开发)、市场开发二科(无形市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全校各职能部门及院系不断加强就业工作的联动性,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学校建立了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观念教育于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现有各种工作办公用房面积为700多平方米,2007年8月学校又投资120万元,建立了总面积达350平方米的黑龙江省属高校专用于就业工作规模最大的网络信息中心、视频洽谈中心各1处,配备计算机和视频设备110台(套),在主校区行政楼大厅安装8平方米的电子信息发布大屏幕,超水平符合了教育部提出的高校信息网“要积极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服务”的要求。
二、加强就业指导,以人为本,服务学生
1、建立了“发展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咨询体系
我校开展了全新、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个性化能力提升,邀请与考试、面试、就业、创业等相关的专家进行系统指导。率先开展了“就业力研究”系列专题讲座,全方位、广覆盖,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二是个性化资源分享,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全国就业市场的分区指导,努力促进“信息对称”和“人职匹配”。三是个性化生涯规划。我校购买了四个年级全套的“朗途”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帮助学生找到职业锚。四是个性化就业援助。筹备设立创业基金和就业援助基金,开展创业援助和就业援助。2010年3月26日,由共青团中央、国际劳工组织主办的KAB创业教育2009年年会上,我校成功申请成立了KAB创业教育基地。
2、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师培训稳步推进
我校大一学年开设《就业指导课》,大二学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学年开设《大学生求职应聘技巧》,大四学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自2008年以来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处和教务处共同组建了由学校督导和外聘专家担任评审的就业专业课教师遴选专家组,在全校范围内两次公开遴选了上述课程教师,对符合报名资格的教师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初步构建了我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队伍。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现已选送十余名教师参加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国家职业指导师等培训。聘请专业人力资源培训公司来我校为就业工作人员举办了针对就业工作实际需要的专业培训。我校就业工作队伍已向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迈进。
3、首创学生职业生涯协会
我校于2008年12月9日成立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该协会是在校学生就业指导处指导下,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集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公益性校级学生社团,也是在普通高等院校正式成立较早的学生职业生涯组织。协会本着“启蒙职业规划意识,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宗旨,为师大学子提供全程化服务和专业化指导,帮助学生早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职场竞争力,为打造师大学子的良好就业品牌起到重要作用。在黑龙江省第三届、第四届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我校选派的选手凭借突出的实力和出色的发挥,均获得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为打造我校就业工作品牌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展现了我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成绩。2006年,在全国大学生第四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了铜球奖。 2009年,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三、坚持就业工作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主体功能
1、创造性地开展高师论坛,实现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
为充分发挥哈师大为地方教育和区城经济服务的龙头作用,我校于2007年12月11日,组织召开了“首届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和谐发展战略合作高峰论坛”,2009年12月17日召开了“第二届届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和谐发展战略合作高峰论坛”。成功的实现了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加强了与全省各地市教育局、中小学校和森工总局、农场总局的基础教育系统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就业的地域影响力,开创了与地方基础教育携手合作的新局面。
2、积极推选农村教育硕士,加强基层师资输送
我校鼓励学生攻读农村教育硕士,既满足了为基层服务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同时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几年来,我校每年都超额完成农村教育硕士的推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艰苦行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同时,紧抓对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的落实,营造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制度化环境。我校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并持续地关心、支持这些毕业生在基层的成长成才。我校还开展有前瞻性的研究,结合地方和高校的实际,认真研究探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等相结合的新途径,努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新领域。
四、努力开拓就业市场,构建长效就业机制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校制定了“立足黑龙江、重点开发沿海地区、积极培育中部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总体战略,并创造性地提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个市场一起抓,力求抢占市场最大份额,创造工作最大效益。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贯通劳动、人才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网上就业信息资源共享。拥有更加丰富、准确、快捷的就业信息,拥有专业化和全过程的就业服务,确保网上的招聘活动能够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干扰少,充分实现就业的专业化、个性化和网络化,从而提升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采用国际视角,探索合作渠道。继我校东语学院日语专业与日本花旗银行签约20余名毕业生后,我校正在积极构建与香港、台湾、新加坡、蒙古等地教育机构和公司、企业的合作模式,探讨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途径,开辟辐射东南亚的国际就业市场。开拓国际就业渠道,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五、深化就业理论研究,实现就业科学管理
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处编写了全省高校首创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白皮书》,描述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市场状况,分析了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与就业市场对接的基本情况,明晰了我校就业市场的分布状态,总结和印证了就业市场建设战略和绩效。学生就业指导处2009年获得了学校优秀教材立项,编著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务》一书,成为全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定教材。
就业指导处对自身工作也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岗位分析,本着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制定了《学生就业指导处工作手册》,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同时,将全校的就业工作实行统筹兼顾、目标管理、重心下移。2007年起,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处在学校领导和各学院支持下创办了《哈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讯》,目前已出版了10期,杂志已经推进毕业班宿舍。
《黑龙江日报》以《三招促师范生就业》报道了我校就业工作,《黑龙江高教研究》用两版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了我校就业工作的有关活动。除此之外,中央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黑龙江电视台、《生活报》、《新晚报》、《黑龙江晨报》和哈师大校报都分别就有关我校就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报道,有力的促进了我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思维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成败。哈师大在连续几年经历大众化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并且连续几年濒临就业谷底的时候,适时地对办学思路进行了调整,提出了打造“精品师范”的战略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在学校教育事业总体布局中不可替代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黑龙江省师资培养、教师教育、艺术人才教育基地,提高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水平,为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优秀人才。与这个战略思想相匹配,学校进一步调整师范、非师范类专业及学生数比例,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确立了“师范的精英教育与非师范大众化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观及大就业观。我校坚持“出口引导入口,就业牵动培养”的工作思路,面向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结构,积极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建立了学科专业调整、招生规模、发展规划等与毕业生就业挂钩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