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迪拜,这个用世界各国的资本在沙漠上堆积起来的“经济奇迹”,在金融危机一周年之后,在各方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回升的态势下,竟无力地倒在沙滩上,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迅速被蒙上阴影。
中国的舆论普遍认为,“迪拜危机”的本质,是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破灭,是其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房地产,更值得我们以之为镜。
全世界200个国家的人曾经在迪拜这个免税天堂旅游、购物,经商,铸就文化的大熔炉。然而一场金融危机之后,四方云涌,“天堂”失色。
危机背景
房地产过度开发成为危机始作俑者。迪拜爆发债务危机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在迪拜,工地遍布全城,而且动辄就是“世界最高”,“世界独有”或者身价百亿的项目。为了进行这些项目,迪拜政府与其所属开发公司在全球债券市场大举借债,筹措投资资金。这些投资无数的项目却难以在短期实现盈利,最终让迪拜一步步走上债务危机的道路。大举投入国际金融业,投资现严重亏损。迪拜近年来大举投入国际金融业,在金融危机持续的影响下,迪拜的投资出现严重亏损,给债务危机埋下隐患。2007年,“迪拜世界’斥资51亿美元,购入美国娱乐业巨头米高梅公司近10%的股份。但后来,米高梅的股价一度从当时的84美元降至16.8美元。还有,迪拜冀它投资公司花费近30亿美元购入了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的股份,但这两家银行的股价也大幅缩水。
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政策“火上浇油”。迪拜执行的本国货币迪拉姆与美元挂钩的政策也使此次迪拜的债务危机“火上浇油”从去年到今年,美元的贬值导致迪拜和海湾地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连续数月高达两位数。美元的贬值引发迪拜经济的衰退,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此次债务危机的“帮凶”。
迪拜警示
作为一向素有阿联酋经济发动机之称的迪拜,这次在全球经济复苏当口曝出债务危机,我们应该有着相当的镜鉴与警示。
众所周知,迪拜世界作为主权投资基金其主要业务是从事房地产与港口建设投资,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有不少类似的投资,其早前的投资成功也使迪拜享有了中东地区“王冠上的明珠”的美誉。然而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次债务危机的暴露,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早前对房地产的过度投资与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乃至过高的财务杠杆率,恰恰也可能是最终点燃这次债务偿还危机的一根导火索。相比之下不难看出,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高度依赖,或许对国内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同样也有着一定的隐患。
其次,从市场制度安排上讲,迪舞王室在当地经济中拥有垄断与支配地位,而且事实上,这样的经济制度安排在过去多年时间里对推动迪拜的经济高速发展也功不可没。不过就此想指出的是,或许同样源于这样的王室垄断与支配地位的影响,结果使市场经济本身所有的自身调节机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最终才使这次债务危机得以酿成。尽可能地将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让市场机制自身发挥调节作用,尽可能地少用垄断手段与权力决策来影响经济,也许才是真正推动社会经济良性进步的最好选择。
迪拜危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拉响了中国房地产警报。
当前,中国房市里很大程度上是投机和投资性需求,形成最终消费能力的自住型需求已被高房价挤出了市场。有分析认为,投机性需求占到了70%。把房市变成冒险家的乐园,变成一大赌场是相当危险的。商品房空置率也许就是一个证明。有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商品房的空置率在30-50%。而美国空置率如果达到10-20%时就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一方面,各地“地王”不断涌现。2009年的“地王”创造了历史记录,而大部分东家都是举债而来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开发商将“空手套白狼”运用自如。买地时有银行贷款,开发时有预售款,开发商不用任何自有资金就可以在房地产市场谋取暴利,整个房地产金融业可谓隐患重重。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高负债行业,仅房地产贷款保守估计在1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包括开发商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不容小觑。
然而。由于GDP政绩和土地,住房开发对地方财政的高贡献率,一些地方和城市经济如迪拜一样完全靠房地产支撑。有专家认为,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命脉,而迪拜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是危险的。在中国房地产领域,居民买不起房的问题已经退居第二位,因为面对畸高房价居民不是失望而是绝望了,第一位的问题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巨大泡沫、畸形发展已经在扭曲中国经济结构,威胁中国经济安全。
在北京举行的2009年中国IT财富年会暨中国信息主管年会上,针对迪拜债务危机,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一针见血“迪拜的发展之所以遇到问题,主要是其“没有内容”。
樊纲说:“有人曾经跟我们比较,就建筑工地的塔吊,迪拜的塔吊多还是上海的塔吊多?有人说迪拜塔吊多,迪拜多么了不起,我说迪拜塔吊多就是问题了。为什么?上海是有内容的,有1700万人口,有那么多企业,有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有那么多产业、实业、内容在那里。而迪拜呢?你想不到有什么内容,又没有什么产业,也没有什么人口,就是招揽世界各国的游客,那是流动性的一个内容,不是很扎实的内容,而且不是很厚重的内容。所以那些楼建好之后黑在那里变成很正常的事情。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指出,对于中国来说,迪拜危机应该让我们反思泡沫扩张模式、抑制无度的基建投资。
面对这次迪拜危机正是我们反省国内经济体制缺陷之时,且同时电是国内经济决策站在他人之“肩”并通过反思能有所进步之机。
中国的舆论普遍认为,“迪拜危机”的本质,是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破灭,是其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房地产,更值得我们以之为镜。
全世界200个国家的人曾经在迪拜这个免税天堂旅游、购物,经商,铸就文化的大熔炉。然而一场金融危机之后,四方云涌,“天堂”失色。
危机背景
房地产过度开发成为危机始作俑者。迪拜爆发债务危机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在迪拜,工地遍布全城,而且动辄就是“世界最高”,“世界独有”或者身价百亿的项目。为了进行这些项目,迪拜政府与其所属开发公司在全球债券市场大举借债,筹措投资资金。这些投资无数的项目却难以在短期实现盈利,最终让迪拜一步步走上债务危机的道路。大举投入国际金融业,投资现严重亏损。迪拜近年来大举投入国际金融业,在金融危机持续的影响下,迪拜的投资出现严重亏损,给债务危机埋下隐患。2007年,“迪拜世界’斥资51亿美元,购入美国娱乐业巨头米高梅公司近10%的股份。但后来,米高梅的股价一度从当时的84美元降至16.8美元。还有,迪拜冀它投资公司花费近30亿美元购入了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的股份,但这两家银行的股价也大幅缩水。
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政策“火上浇油”。迪拜执行的本国货币迪拉姆与美元挂钩的政策也使此次迪拜的债务危机“火上浇油”从去年到今年,美元的贬值导致迪拜和海湾地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连续数月高达两位数。美元的贬值引发迪拜经济的衰退,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此次债务危机的“帮凶”。
迪拜警示
作为一向素有阿联酋经济发动机之称的迪拜,这次在全球经济复苏当口曝出债务危机,我们应该有着相当的镜鉴与警示。
众所周知,迪拜世界作为主权投资基金其主要业务是从事房地产与港口建设投资,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有不少类似的投资,其早前的投资成功也使迪拜享有了中东地区“王冠上的明珠”的美誉。然而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次债务危机的暴露,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早前对房地产的过度投资与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乃至过高的财务杠杆率,恰恰也可能是最终点燃这次债务偿还危机的一根导火索。相比之下不难看出,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高度依赖,或许对国内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同样也有着一定的隐患。
其次,从市场制度安排上讲,迪舞王室在当地经济中拥有垄断与支配地位,而且事实上,这样的经济制度安排在过去多年时间里对推动迪拜的经济高速发展也功不可没。不过就此想指出的是,或许同样源于这样的王室垄断与支配地位的影响,结果使市场经济本身所有的自身调节机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最终才使这次债务危机得以酿成。尽可能地将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让市场机制自身发挥调节作用,尽可能地少用垄断手段与权力决策来影响经济,也许才是真正推动社会经济良性进步的最好选择。
迪拜危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拉响了中国房地产警报。
当前,中国房市里很大程度上是投机和投资性需求,形成最终消费能力的自住型需求已被高房价挤出了市场。有分析认为,投机性需求占到了70%。把房市变成冒险家的乐园,变成一大赌场是相当危险的。商品房空置率也许就是一个证明。有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商品房的空置率在30-50%。而美国空置率如果达到10-20%时就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一方面,各地“地王”不断涌现。2009年的“地王”创造了历史记录,而大部分东家都是举债而来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开发商将“空手套白狼”运用自如。买地时有银行贷款,开发时有预售款,开发商不用任何自有资金就可以在房地产市场谋取暴利,整个房地产金融业可谓隐患重重。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高负债行业,仅房地产贷款保守估计在1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包括开发商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不容小觑。
然而。由于GDP政绩和土地,住房开发对地方财政的高贡献率,一些地方和城市经济如迪拜一样完全靠房地产支撑。有专家认为,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命脉,而迪拜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是危险的。在中国房地产领域,居民买不起房的问题已经退居第二位,因为面对畸高房价居民不是失望而是绝望了,第一位的问题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巨大泡沫、畸形发展已经在扭曲中国经济结构,威胁中国经济安全。
在北京举行的2009年中国IT财富年会暨中国信息主管年会上,针对迪拜债务危机,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一针见血“迪拜的发展之所以遇到问题,主要是其“没有内容”。
樊纲说:“有人曾经跟我们比较,就建筑工地的塔吊,迪拜的塔吊多还是上海的塔吊多?有人说迪拜塔吊多,迪拜多么了不起,我说迪拜塔吊多就是问题了。为什么?上海是有内容的,有1700万人口,有那么多企业,有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有那么多产业、实业、内容在那里。而迪拜呢?你想不到有什么内容,又没有什么产业,也没有什么人口,就是招揽世界各国的游客,那是流动性的一个内容,不是很扎实的内容,而且不是很厚重的内容。所以那些楼建好之后黑在那里变成很正常的事情。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指出,对于中国来说,迪拜危机应该让我们反思泡沫扩张模式、抑制无度的基建投资。
面对这次迪拜危机正是我们反省国内经济体制缺陷之时,且同时电是国内经济决策站在他人之“肩”并通过反思能有所进步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