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的华章,思辨的光辉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ayu0bell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李斯上奏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书。李斯,原为战国末期楚国人,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以统一中国之帝业游说秦王嬴政,得到信任,拜为客卿。此时,秦的近邻韩国慑于秦国强大,就派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做间谍。郑国要为秦国修一条长达三百里的灌溉渠,企图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实施“疲秦计划”,使秦国无力攻打韩国。这一计谋被秦国发现,于是秦国的宗室大臣要求秦王下达逐客令,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客卿,李斯自然也在被逐之列。而后,他毅然写下这篇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李斯,本是一介羁旅之客、被逐之臣,却抗言陈词,批龙鳞,逆圣听,冒天下之“大不韪”,何其鲠直,何其勇敢!不过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封仅八百多字的谏书究竟以怎样的论辩阐述,能让盛怒凌人、逐客坚决的秦王看后幡然醒悟,收回成命,进而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呢?
  通过品读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发:
  一、缘情入理,切中肯綮。文章开宗明义,简洁痛快地表明了“窃以为过矣”的立场。但“逐客”本是秦王之令,而他却说成是“吏议”,锋芒指向官吏,避开应担重责的秦王,这样一来,既点出了问题又不至于尖锐,既表明了态度又不至于强硬,直接的语言便显出几分委婉、智慧和人情。秦王容易听下去,李斯就见机论析,从秦朝的历史出发,站在强国的高度,精举秦国四君以客致强的事实,阐明不应逐客的深层次原因。这对于一心要“制六合”、壮国威、帝万代的秦王来说,可谓正中下怀,闻之则喜。极具针对性和借鉴性的事例,自然会让秦王产生共鸣,深受启发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李斯提议表态,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客卿的命运,而是秦王的感受,秦国的未来。从情入理,合乎机宜,言语中的,真可谓“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二、论据切实,论证深透。本文首段,举出了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的实例: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四代国君,在秦国发展史上,可谓最有成就,最为突出,再提其皆因重用贤客而宏图大展,自然会最有力地论证重客之利、逐客之弊。这铁一般的史实,一件重于一件,一层深比一层,气势逼人,冲力强大,让人不得不信服。接下来,作者反面假设式推论“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又让论述显得腾挪跌宕,回转灵变。李斯扣紧中心,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多面论证,便把驱逐客卿毫无道理,任用客卿意义重大的道理阐述得极为透彻。
  三、类喻明理,正中要害。说理透辟了,已见李斯论说的功底,但更可贵的是,李斯并未局限于此,草结章议。接着,他陡转开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开更深层的论证。先是铺陈了异国“色乐珠玉”为秦王所好之事实,又转而写到:“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秦王取物不问产于何国,全以他国者为乐;而取人却排异逐客,以外来者为患。两相类比,秦王重物轻人,舍本逐末,态度不一,自相矛盾,是多么显而易见啊!而段尾李斯“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求也”的论断又是多么高屋见瓴、语重心长。李斯类比直击要害,一针见血,振聋发聩,醍醐灌顶,这让心志雄壮、欲统天下的秦王不再脑热冲动,犯下大错,而能冷静不来,再次思虑,明晓利害,重做指令。这种类比论法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文中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来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进而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道理,比对一下,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而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而就其深之喻,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才能明其德,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之喻,说明逐客只能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之举,抽象的道理瞬时变得形象可知,更易入脑入心。而五帝三王无敌天下的原因“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阐述也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类比论证,形象说理,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字字直达秦王心底,句句点中秦王要害,秦王听之,自然会明了接纳四方之士,任用异国之才,对成就“大一统”的梦想来说是多么重要。
  四、对比增力,阐述严实。李斯为了增强论说的力度,让秦王信服,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角度不同、时空有别、类别各异,可谓丰富鲜明,极尽表达论证之能事。像四君纳客与秦王逐客的对比、秦王重物与轻人的对比、五帝三王不却众庶与秦王弃黔首却宾客的对比、逐客导致“资敌国”与逐客致使“内自虚”的对比等等,不一而足。无论是古今做法的对比,还是自身态度的对比,还是敌我变化对比,都在反复论证强调,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比得全面充分、关键到位,论得厚重稳固、深刻有力。如果横段类比例证为纬,那么纵段对比论证便为经,正是这经纬交织,才让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得失之理阐述得更加严密合实。
  此外,李斯的语言表达铺排严整、铿锵华美,渀荡着一股雄放的气势,有如长江大河,悬瀑急流,一泻千里,动人心魄,不禁让人击节连赞,久久难以忘怀,无怪乎后人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的劝谏陈辞闪耀着缜密思辨的光辉,说理论证彰显着雄隽华瞻的文采,真可谓挟战国说辞纵横之风,兼具汉代辞赋富丽之美。高考在即,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可能还存在说不清、道不严、论不深的问题,此时,深化思辨意识而严密有力地论证,仍是我们不能放弃研究的课题。不妨来仔细读一读、学一学此篇文章,通过理悟和训练,也许会心品之而成色,笔运之而成景,这样在考前有效的时间里,你就能为这个课题交上一份属于自己的满意答卷。
其他文献
有光有阴,光而不耀,阴而不沉,是为光阴。  书页泛黄,沉淀着时间缓缓地老去,像是薄薄地镀了一层纱,散发着妥帖而沉稳的味道。穿过岁月,践行着生命的温暖与光明,走出黑夜的冗长与晦暗,让行走成为一种对生命的敬仰,而不是对光阴的敷衍。张爱玲曾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就这样遇着了,与《文化苦旅》,与余秋雨,与浮世浩荡,江湖辽远
期刊
叶瑞阳 18岁,就读于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曾任全国著名优秀校园文学社团岚光文学社副社长。高中阶段有十多篇习作发表在《美文》等刊物上。  自我感悟:阅读和写作于我而言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延续。我常想,如果没有阅读,也许我的生活会枯燥无味;如果没有写作,也许我的生命会黯淡无光。恰恰因为文学,让我在波澜不惊的岁月里点缀了许多小确幸。  米兰·昆德拉有言:生命是棵开满可能的树。感恩岚光文学社,让我美美地做着
期刊
写字时常用油笔芯,用得久了,便发现了其中竟有深意可循。遂明之以微言,记之以大义。  有的笔芯,无论油墨多少,一直保持顺畅。自始至终吐出浓郁的墨色。而有的笔芯,油墨多时,顺滑流畅,乌黑饱满;油墨渐少,手感干涩,色泽由深入浅,断断续续。写出的字颜色浅淡,一些偏旁部首还若隐若现。笔芯这时在偷工减料,应付差事。这样的笔芯在还没用尽时便被更换。  一支笔芯也有一生,拔开胶塞就像是给婴儿剪开了脐带,庄严地宣告
期刊
晨曦初现,公园里那被白雾遮掩住的花草,此刻渐渐露出清新的笑脸。露珠在舒展的叶面上跳舞,热情地在寒意中欢唱。我再一次站在起跑线上。这条跑道(绕着公园跑一圈,刚好1000米)我重复了无数次,没有起跑的枪声,没有加油声,没有终点的欢呼声,只有路旁一棵棵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树木花草,始终沉默地面对我在阳光下自由奔跑的姿态。  一圈又一圈,路旁景象依旧,没有更加翠绿,也无沾染尘埃。变化的也许只有我罢!从全班
期刊
我常缺席家族的隆重场面,过年却从未躲闪过。新年在老年人的眼中,占着十足十的份量。年夜饭作为迎新贺岁的重头戏,是一年一度的团圆盛宴,严谨的礼仪中透露着节日特有的欢乐,考究的排场中渗透着兴奋带来的喜悦,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却不露面。  作为一项传统,它在今年的餐桌上才停止延续。新春伊始变得有些不同,那些熟稔的餐具还在,那些被宠爱的岁月还在,可那细微的差异却牵动着大家的神经,把吉祥如意的高潮热点推向万
期刊
小故事里说“励志”  “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是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截出来的,著名的“胯下之辱”。在语言系统中,是一个成语;在历史叙述中,则是一个典故;在文化和教育中,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核心是要“忍辱”。为什么要“忍辱”呢?仅凭上面的那一段,是不够的,不完整
期刊
家中书房的书架上,放着一卷中国画。我有时会拿出来看看,看完后,脸上总会挂着舒畅的笑容。  姨婆是丹青好手。她早年开始画国画,一开始是为了消磨时间,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到逢年过节,我都会收到她的新作。可能是因为我与她志趣相投的缘故,她与我格外亲近。  我暑假去了一趟姨婆家,一半也算是为了拜师学艺,便在那儿多待了几天。  姨婆家的墙上满是她即兴而为的画作。她画国画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大面积地留白,几
期刊
说起课程,我们常常会条件反射般的想起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等学校设定的固定科目,而这些科目,尤其是与升学息息相关的那几门课程,让人提起来总有一种“万般无奈在心头”的感慨。  然而,撇开固定思维的套路,知识的汪洋大海又何止是几门学校所学的课程就能框定得了的?知识,即“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以此而言,即使是在游玩中识得万事万物之道,亦可称之为学得了知识。现代教育不过是将知识体系化、模式化固定
期刊
遥望历史长河,人们对“治世”的构想可谓由来已久。早在《礼记》的《大道之行》中,先贤圣人就描绘了一个“道不拾遗”“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两千年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写中也有“人们达到了极高的思想境界,每人都会去劳动”的阐述。治世可谓是一盏明灯,引多少文人志士上下而求索,描绘着通向治世的雄伟蓝图,而这蓝图因描绘者不同而不尽相同。  春秋战国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的思想云集汇萃。诸子百家围绕“
期刊
老师说,我们一个“闷骚”,一个“发烧”,都“骚”过头了,于是变成了今世的冤家,在一起不是像斗鸡,就是像庙里的两大金刚,虽不说话,却总是怒目相对。  但他的一支药膏,却还给了我们一片艳阳天。  “叮铃铃——”下课铃声一响,班里就像热锅中落了油一般地炸开,一群群饿死鬼从教室里挤出来,凑在楼梯口,一点一点地往下挤,然后汇入人流中。  下了楼梯,同学们三、两结伴向食堂走去。我跟他也不例外,准备迅速冲向食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