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白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cd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中书房的书架上,放着一卷中国画。我有时会拿出来看看,看完后,脸上总会挂着舒畅的笑容。
  姨婆是丹青好手。她早年开始画国画,一开始是为了消磨时间,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到逢年过节,我都会收到她的新作。可能是因为我与她志趣相投的缘故,她与我格外亲近。
  我暑假去了一趟姨婆家,一半也算是为了拜师学艺,便在那儿多待了几天。
  姨婆家的墙上满是她即兴而为的画作。她画国画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大面积地留白,几十年来都是如此,所以画在墙上也颇为雅观,毫无繁复之感。
  姨婆性子开朗,即使年过花甲,还是一副老小孩的模样,一见到我,就不停地碎碎念。我便也由着她说。
  她又是张罗着给我做点心,给我切水果,又是找出她的几本有关国画技法的书给我看,却对教我画国画的事闭口不谈。
  我疑惑不解,一连这样过了几天,很快我就要回家了。最后一天,我再次去了姨婆家,准备与她道别。
  一推开门,姨婆早早就备好了笔墨在桌前等我。我欣喜地快步走上前。桌子上,宣纸,纯白如雪。
  我坐下,问姨婆应该怎么做。她一改平日的唠唠叨叨的说话风格,只说了几个字:“画你喜欢的。”我一开始听不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深意,便低头思索:“我最喜欢的,是什么?”
  姨婆就坐在我旁边,她说:“现在那些西洋画啊,颜色用得那么重,一张纸上都是厚厚的油彩,真不舒服啊。偏偏他们又少用白色,这画就没有一点精气神了。国画多好,都是白色,白色多漂亮啊,干净,纯……”
  她的语气不紧不慢,像一阵微风,吹开了我的心门。
  我握着笔,开始动手作画……
  后来,我带着姨婆帮我裱好的画回了家。我把那幅画放在书架上,隔三差五地拿出来看看,脸上总挂着舒畅的微笑。
  那张画上——
  是一片空白。
  国画多用白色,白色纯粹,质朴,回归了最原始的真。
  这是姨婆给我上的一课,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而来的国画精粹给我上的一课。
  画画和做人一样,都要遵从自己的本心。
其他文献
故乡是什么?  深圳的姐姐听到我没去过黄帝陵、兵马俑、省图之后,一脸惊讶地看着我。  朝她笑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像是很多复杂的情感一下子从心口涌上来堵住了喉咙,张了张嘴,却一个音节也发不出来。  因为西安在我心里,根本不是黄帝陵、兵马俑和省图,而我也并不像是西安的某个部分,我更多的时候只是走过它,欣赏它的华美,收藏它的厚重,最后把这些全都变成所有的记忆。  走过长安,我看见金色的残阳斜斜地照着北
期刊
快到七月了。  七月初一,是外婆的祭日。  一  我一直把外婆叫作“奶奶”,奶奶也叫作“奶奶”。两个老奶奶,都很老很老了。  我想起去年春夏的事情。清明,外婆的病犯了,家人急急忙忙把她送到老家。从三月份的桃花初绽,到五月份院子里的李子树挂果,再到六月份屋前的鸭梨沉甸甸地随风摇晃,我每周回去一次看她。星期六下午四点钟放学,五点钟出发,六点钟到,九点钟走,十点钟回家。只有在暑假里,我才陪了外婆一个星期
期刊
万水千山走遍,山川日月饱览,灯火阑珊处,故乡依旧温暖着你我的心。  若说人是有灵魂的话,故乡则赋予灵魂以基因。衣、食、住、行,纵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必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这方水土,无论它是贫是富,都已然打下了我之所以为我的烙印。  城市变迁,日新月异,生存所迫,远走他乡。即使一直生活于此,也会发现故乡每天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故乡,快要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故乡,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故
期刊
杨何宇喆 1999年6月生于陕西西安,现就读西北大学附属中学。酷爱文学,热衷历史,浅涉军事,爱看评论,有较强的思辨性。字里行间散发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曾两次在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作文征文中获叁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初赛获一等奖(赛程尚在进行中)。文章曾多次发表于校内外各级刊物。  若说起中国的宫殿,你第一个便会想到故宫。紫禁城内,一派辉煌,似乎让时间定格,它能引发你无尽的感慨与思古幽情。倘
期刊
有光有阴,光而不耀,阴而不沉,是为光阴。  书页泛黄,沉淀着时间缓缓地老去,像是薄薄地镀了一层纱,散发着妥帖而沉稳的味道。穿过岁月,践行着生命的温暖与光明,走出黑夜的冗长与晦暗,让行走成为一种对生命的敬仰,而不是对光阴的敷衍。张爱玲曾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就这样遇着了,与《文化苦旅》,与余秋雨,与浮世浩荡,江湖辽远
期刊
叶瑞阳 18岁,就读于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曾任全国著名优秀校园文学社团岚光文学社副社长。高中阶段有十多篇习作发表在《美文》等刊物上。  自我感悟:阅读和写作于我而言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延续。我常想,如果没有阅读,也许我的生活会枯燥无味;如果没有写作,也许我的生命会黯淡无光。恰恰因为文学,让我在波澜不惊的岁月里点缀了许多小确幸。  米兰·昆德拉有言:生命是棵开满可能的树。感恩岚光文学社,让我美美地做着
期刊
写字时常用油笔芯,用得久了,便发现了其中竟有深意可循。遂明之以微言,记之以大义。  有的笔芯,无论油墨多少,一直保持顺畅。自始至终吐出浓郁的墨色。而有的笔芯,油墨多时,顺滑流畅,乌黑饱满;油墨渐少,手感干涩,色泽由深入浅,断断续续。写出的字颜色浅淡,一些偏旁部首还若隐若现。笔芯这时在偷工减料,应付差事。这样的笔芯在还没用尽时便被更换。  一支笔芯也有一生,拔开胶塞就像是给婴儿剪开了脐带,庄严地宣告
期刊
晨曦初现,公园里那被白雾遮掩住的花草,此刻渐渐露出清新的笑脸。露珠在舒展的叶面上跳舞,热情地在寒意中欢唱。我再一次站在起跑线上。这条跑道(绕着公园跑一圈,刚好1000米)我重复了无数次,没有起跑的枪声,没有加油声,没有终点的欢呼声,只有路旁一棵棵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树木花草,始终沉默地面对我在阳光下自由奔跑的姿态。  一圈又一圈,路旁景象依旧,没有更加翠绿,也无沾染尘埃。变化的也许只有我罢!从全班
期刊
我常缺席家族的隆重场面,过年却从未躲闪过。新年在老年人的眼中,占着十足十的份量。年夜饭作为迎新贺岁的重头戏,是一年一度的团圆盛宴,严谨的礼仪中透露着节日特有的欢乐,考究的排场中渗透着兴奋带来的喜悦,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却不露面。  作为一项传统,它在今年的餐桌上才停止延续。新春伊始变得有些不同,那些熟稔的餐具还在,那些被宠爱的岁月还在,可那细微的差异却牵动着大家的神经,把吉祥如意的高潮热点推向万
期刊
小故事里说“励志”  “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是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截出来的,著名的“胯下之辱”。在语言系统中,是一个成语;在历史叙述中,则是一个典故;在文化和教育中,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核心是要“忍辱”。为什么要“忍辱”呢?仅凭上面的那一段,是不够的,不完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