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弗莱堡大学一个汉学教授给自己取中文名字叫做胜雅律,瑞士人,中国话讲的也很不错,他有部研究“三十六计”的巨著《智谋》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而他自己因此成为西方智谋学的领军人物,他的书最近也翻译到了国内。在这里,我想要表达的第一个意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经典的著作正在被人们重新发现,尤其是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在很多现代西方的著作里,我们看到了不少来自东方的智慧影子。人类文化基本上是以文字记载并保存下来的,但是后人看见的仅仅只是文字而已,背后隐含的智慧以及深刻的思想,如果后人达不到这一思想的境界,是无法了解当时古人的智慧的。人类除了在科学的旗帜下,取得了物质层面上的所谓进步,在智慧层次,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从来就没有超过古人。古人多智慧,今人多聪明。在以快餐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可能小的聪明会无穷多,但要是在这样喧嚣的社会得到智慧,我以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今人总以为比古人聪明,也许是这样,但是在智慧层面,今人恐怕得汗颜。
借用古人的一句话:“千江水有千江月”,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二个意思。我想古人早已看到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这和崔岱远先生在序言里说的“盲人摸象”要传达的意思基本一致。一部古代经典名著的解读,不同的人,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看到的角度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解读。比方现在很多人开始研究《论语》,对《论语》开篇的学而篇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一般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经常温习学过的东西,温故而知新,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据说这个解释最初来自朱熹的权威解释。但是后人们发出了质疑:对学过的东西反复地温习,怎么可能会快乐起来呢?这样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快乐来自内心的直接感受,于是我听见有这样解释的:如果你的学术主张得到了时代的认同,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还有这样的解释:如果你学过的东西在日后偶尔能用上,内心窃喜,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一切回归常识,我宁愿认同最后的一个解释,并且我认为这个解释,可能更接近孔子的本意。当然,这是无法证实的事情。
人类文明都最终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了,但是,文明的真相却隐藏在文字的背后,我们看见的仅仅只是文字。要想解读历史真相,要看你能不能穿越文字穿越语言,用心抵达文字和语言的背后。《金刚经》反复唠叨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如来佛祖说的法相姑且叫做真相,他老人家从各个角度论证了真相不可言说:我所说的并不就等于是真相,不过是姑且叫做真相罢了。在《金刚经》里,这样的句法结构到处都是。老子其实早在他的道德经上就将这个道理说得很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你用嘴巴说的用文字语言表达的那个道,并非就是真正的那个道。我想古人能明白这样深刻的道理,真是很不可思议很了不起的事情。记得日本一位叫铃木的学者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三种:一种是课本知识,我们现在所谓的学习的就是这种课本知识;第二种是科学知识,这种知识的特点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观察得到的知识,现在,科学知识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权威的表达语言。最后一种是直觉知识,铃木说直觉知识最接近真相。
回过头来最后说《西游记》。关于《西游记》的说法很多,各种不同的版本,各种不同的解释,早已经弄得老百姓糊涂不已,现在还有说《西游记》的作者都是假的。依我看来,这些已经都不是很重要了。古人讲究的是“文以载道”,其实这四个字已经说明了一种智慧,一种对文字评介的智慧:文字只是道的一个工具罢了,文字本身不是道本身。中国古人明白的一点是,智慧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但是又不能不依靠文字。古人还发现,故事和寓言的形式,更符合智慧的表达,更靠近智慧本身,虽然这仍然还不是道。所以关键是我们明白不明白,在《西游记》里面作者要表达的道本身。如果我们明白了,谁写的就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书里边故事所折射出来的光芒一般的智慧。
崔岱远先生因为要反复给自己的孩子讲《西游记》的故事,不料却从中嗅出里面的一些真正的味道出来,发现了《西游记》的博大精深,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深陷其中,终成此书。
智慧之门只要被你撕开一道裂痕,一道耀眼的光芒就会透过裂缝迸发。
《看罢西游不成精》
作者:崔岱远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6月
定价:25.00元
借用古人的一句话:“千江水有千江月”,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二个意思。我想古人早已看到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这和崔岱远先生在序言里说的“盲人摸象”要传达的意思基本一致。一部古代经典名著的解读,不同的人,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看到的角度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解读。比方现在很多人开始研究《论语》,对《论语》开篇的学而篇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一般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经常温习学过的东西,温故而知新,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据说这个解释最初来自朱熹的权威解释。但是后人们发出了质疑:对学过的东西反复地温习,怎么可能会快乐起来呢?这样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快乐来自内心的直接感受,于是我听见有这样解释的:如果你的学术主张得到了时代的认同,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还有这样的解释:如果你学过的东西在日后偶尔能用上,内心窃喜,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一切回归常识,我宁愿认同最后的一个解释,并且我认为这个解释,可能更接近孔子的本意。当然,这是无法证实的事情。
人类文明都最终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了,但是,文明的真相却隐藏在文字的背后,我们看见的仅仅只是文字。要想解读历史真相,要看你能不能穿越文字穿越语言,用心抵达文字和语言的背后。《金刚经》反复唠叨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如来佛祖说的法相姑且叫做真相,他老人家从各个角度论证了真相不可言说:我所说的并不就等于是真相,不过是姑且叫做真相罢了。在《金刚经》里,这样的句法结构到处都是。老子其实早在他的道德经上就将这个道理说得很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你用嘴巴说的用文字语言表达的那个道,并非就是真正的那个道。我想古人能明白这样深刻的道理,真是很不可思议很了不起的事情。记得日本一位叫铃木的学者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三种:一种是课本知识,我们现在所谓的学习的就是这种课本知识;第二种是科学知识,这种知识的特点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观察得到的知识,现在,科学知识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权威的表达语言。最后一种是直觉知识,铃木说直觉知识最接近真相。
回过头来最后说《西游记》。关于《西游记》的说法很多,各种不同的版本,各种不同的解释,早已经弄得老百姓糊涂不已,现在还有说《西游记》的作者都是假的。依我看来,这些已经都不是很重要了。古人讲究的是“文以载道”,其实这四个字已经说明了一种智慧,一种对文字评介的智慧:文字只是道的一个工具罢了,文字本身不是道本身。中国古人明白的一点是,智慧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但是又不能不依靠文字。古人还发现,故事和寓言的形式,更符合智慧的表达,更靠近智慧本身,虽然这仍然还不是道。所以关键是我们明白不明白,在《西游记》里面作者要表达的道本身。如果我们明白了,谁写的就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书里边故事所折射出来的光芒一般的智慧。
崔岱远先生因为要反复给自己的孩子讲《西游记》的故事,不料却从中嗅出里面的一些真正的味道出来,发现了《西游记》的博大精深,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深陷其中,终成此书。
智慧之门只要被你撕开一道裂痕,一道耀眼的光芒就会透过裂缝迸发。
《看罢西游不成精》
作者:崔岱远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6月
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