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有效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u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注重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有效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建者”、“指导者”、“帮助者”。那么教师的创建、指导和帮助作用怎样体现?笔者认为,课堂中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所在。“问题课程”是当今教学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人根据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地理课有效教学问题的设计:
  1. 地理课有效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思路
  1.1 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有效教学活动。主动、积极、愉快,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有效教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重点调理的内容也在于此,调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也就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洪灾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然后再提出探究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在进行黄土高原的教学时,先播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学生从歌词当中感受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而后展开教学。
  (2)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的提出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师通过巧妙地措辞、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太阳为什么始终东升西落?”,“我们常用'太阳从西边出来'这句话来形容违背常理的事,这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呢?”,两句话提出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语言的运用是不同的,很显然,后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问题要能贴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在学习海陆风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在白天和晚上去海边,站立在海岸上,风向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去海边玩耍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陌生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这其中也包含了地理知识,因而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4)注重问题的游戏性。有着近十几年在校学习经历的高中生,已经对“你问我答”的提问方式非常熟悉,熟悉也就无所谓兴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突破传统,创新问题设计,把问题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把学生至于游戏角色之中,大大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工业集聚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三种角色:企业家、当地的居民、政府行政领导人,学生自愿选择充当其中一种角色,从该角色的立场出发,阐明工业集聚的优缺点。
  1.2 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效教学的产生,除了我们在上一个问题中提出的,学生必须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加工能力外,还要具备现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有效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形成新的知识经验,为下一个学习内容做准备。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框架,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主要是指整合知识的技能),是否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依据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把问题的设计分为三种情况:
  (1)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比较简单,不用做过多的铺垫与启发,直接设问即可。如,当学生具备了“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的知识储备时,“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2)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有层次性、启发性,把大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便弥补在技能上的不足。这类情况在地球运动部分的问题解决中常会遇到。
  (3)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能满足需要。也就是用以掌握的技能解决未知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设计时,就要在问题前附加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3 设计的问题能激发生成、创新的思想,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是在无形中,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那么,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科学实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显然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即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当前学习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应属于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及探索空间。如,“当前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天 75000英亩 的速度消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制止人类惊人的森林砍伐行为?”   教学中提出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积极的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地理思维的方法。同时,好的问题有助于形成具有良好迁移价值的、“有意义”联系的、可不断生长的地理知识网络。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呢?
  2. 地理课有效教学问题提出的基本方法
  2.1 制造认知冲突提出问题。比如学生已经知道:流域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就大,水位就高。若问“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与1954年差不多,但1998年的长江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0.9米,形成全流域的特大洪涝,这是为什么?”就形成了认知冲突。还有,“莱茵河是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河流,超过水位稳定、水量更大、河面更宽的亚马孙河,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具有明显的认知冲突。在这一情境的铺垫基础之上,学生对影响河流运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就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在进行“相对高度”的教学时,出示青藏高原景观图片(在青藏公路上所拍,远处为唐古拉山脉的雪峰)。问学生:远处的山顶为什么有冰雪?学生回答:因为高,越高气温越低。我说,对,远处雪峰的海拔高度有6000多米,可是为什么看上去不太高呢?这时就形成了认知冲突,学生要解决这个冲突,就只能通过思考解决,从而在思考中学习“相对高度”的概念,而不是被老师“告知”。
  2.2 通过比较提出问题。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寻找相似点或共同点和辨析差异,即比较。在地理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并获得有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更为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埃及”的教学时,提出下述问题:“在古埃及,每年6月的17日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这时埃及人举行庆典,而历史上我国的黄河的泛滥却给人们带来恐惧和灾难,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由于与我国的黄河联系起来,学生很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思考两河的泛滥时间特征:尼罗河的泛滥很有规律,而黄河的泛滥却没有规律。再思考两河的泛滥范围:尼罗河的河谷地带由于受两旁高地约束而形成范围有限的狭长形泛滥地带,而黄河是“地上河”,从而形成广泛的常常是范围不确定的洪水泛滥区。从两河的泛滥后果看:尼罗河的泛滥给降水稀少的埃及带来了珍贵的灌溉用水和肥沃的淤泥,而黄河的泛滥由于其时间和范围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房屋、农田等财产重大损失和人员大量伤亡。通过比较性的问题设置和解决,就更加突出了埃及大部分地方气候干旱,以及“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重要地理特点。再比如中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印度的陆地面积为298万平方千米,而印度的耕地面积居亚洲第一,比中国还多,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惊诧,提供了较广阔的思维空间。首先,形成耕地需要较平坦的地形。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平原只占12%。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不利于形成耕地。第二,中国广大的西北内陆因远离海洋而干旱,占国土总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因海拔高而热量不足。水热的不足,不利于形成耕地。在印度,大部分地区水热丰富,除了地势低平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外,面积广大的德干高原海拔也只有600米左右,且因古老而较为平缓,加上地质时期的火山喷发,土壤深厚肥沃。经过比较,对形成耕地需要怎样的光、热、水、土、地形等自然条件这一原理性知识,就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
  2.3 激活生活体验提出问题。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鲜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如关于季风气候的教学,可先让大家谈谈上海的盛行风向:“上海夏季多吹偏南风,冬季多吹偏北风。”如果学生对此并不知晓,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在冬季大部分时间,你家朝南的窗户风大,还是朝北的风大;夏季呢?”在生活体验被激活之后,问学生:“为什么季节变了,风向也变了呢?”这样,关于季风的概念、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及其成因等内容的教学就可以更有效地进行。
  2.4 联系时事焦点提出问题。联系时事焦点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思维空间较大,有些难以有准确完整的答案,尤其在时间有限的地理课堂上。然而这样的问题常常能大大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未尽理解之部分,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继续加以关注和探究,有利于促进终身学习。
  比如,在进行国家领土概念的教学时,刚好神舟六号顺利返回,这一重大时事就可以加以利用。可以问学生“神舟六号经过了美国领陆之上的天空,是否侵犯了美国的国家领土?为什么?”这就为理解和探究“领土”这一地理概念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国家领土由领陆、领水以及领空和底土构成。国家领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包括陆地、水域以及它们的上空和地下层。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领空是一国领土的一部分,包括国家的陆地和领水之上的全部上空。关于领空的高度迄今为止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国际法既规定各国对其大气空间拥有主权,又宣布宇宙空间对于各国研究和利用都是开放的。因此,领空的高度由大气空间和宇宙空间的分界线来决定。一般而言,飞行器只有在离地200千米以上,才具有基本无空气阻力的条件,从而可以进行依赖惯性的绕地轨道飞行,即航天飞行活动,其飞行空间为全人类共有,类似于公海。直到现在为止,飞机飞行的最高纪录是前苏联的米格-25战斗机创造的37.65千米。一般来讲,依赖持续不断的动力推动的飞机,如果穿越别国领陆领水的上空(还在浓密的大气层内),那就进入了该国的领空。神舟六号飞船运行在200千米至350千米的绕地椭圆形轨道上,在变轨后,再运行在343千米的绕地圆形轨道上。显然,神舟六号没有侵犯美国的领土。这一重大时事在教学中的运用,既引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又拓展了视野,加深了思维,还可能会引发学生课外的进一步探究。其实,关于领空的上界可能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或者明确化。
  再如在进行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的教学时,可以联系我国的社会实际,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人均能源消费量也会不断上升。但我国的权威部门认为:我们并不想在资源消耗方面(当然包括能源)向发达国家看齐,他们的消费方式我们学不起。你是怎么想的?首先要请同学们考虑的是美国能源消费方式是怎样的: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大约是中国的10倍,且大部分能源用于汽车、家庭生活和商业。再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学不起:美国人口约为3亿,而我国的人口为13亿,就现在看,我国的能源供给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学习效仿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那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健康、持续和长远地发展,甚至产生很严重的问题。可以补充说明美国的单位GDP能耗大约是我国的四分之一,这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努力的。创设有利于激发思考和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只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还应该与其它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与其它各种有效的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秉承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精心选编问题,特别是设置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的问题,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造力,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课堂应创造一个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自主学习;成功体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了,焕发着勃勃的生机--教师全身心投入,学生乐学会学,师生情意浓浓,关系融洽,气氛和谐,呈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盎然生機,我认为要
期刊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习惯以及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不仅有利于达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可使初中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仍能主动积极的参加身体锻炼,继续从各方面接受健身的指导及教育。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学中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自我锻炼的能力等方面的探讨,阐述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另外根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结合实际教学过程,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运用具体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    1. 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
期刊
【摘要】本文只就当前初中英语教育过程本身,专门围绕素质教育问题,针对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进行探讨,以求尽可能地摆明问题,从而为解决这些间题提供一些可能的思路。  【关键词】教育评价;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导向作用;初中英语教学;素质教育问题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是按照现代目标教学理论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研究制订的。它将初中英语教学目标依层次明确规定了出来。它在前言部分规定了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
期刊
【摘要】在图书馆管理中要渗透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当前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推行知识管理有着重要的位置,而知识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等在图书馆管理中有着切适合理应用。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必要性;应用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定位。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与应用在于建立激励成员参
期刊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1.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组织好学生,使其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呢?以下是我对一年级组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1.1 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
期刊
作文批改如何收到实效?方法多样,途径各异。其中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则为语文老师的共识。下面谈谈我对作文批改“热处理”的见解。  1. 明确要求 改其一点 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批改作文依然,与其面面俱到,满篇朱红,不如明确要求,改其一点。布置作文,可先“约法一章”。以记一件事为例,可能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要求,但一次作文训练只侧重于一个方面,或侧重于中心明确,或侧重于过渡呼应,或侧重于表达方式
期刊
【摘要】中考数学复习是初中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所要复习的内容多而杂,复习的时间短而紧。复习的压力对于师生来说都很大。因此每年都会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如何在漫长的复习阶段,既不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又可将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纵观当下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貌似落实了双基,实则是低层次的“一法一题、一点一题”的框式训练,一旦抛开既定
期刊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需从兴趣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没有兴趣,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人结合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
期刊
【摘要】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進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创新;轻松愉快;自主参与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