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重新定义,我们不再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平面设计,它还融合延伸到空间设计、动态影像等与视觉符号相关的设计领域。如今,仅仅局限于二维空间的视觉表达已无法满足受众日益高涨的审美需求,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段的不断创新让“三维空间”概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日益凸显,尤其体现在广告设计、会展形象设计、导视信息系统设计的工作中。“立体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不能再被边缘化,必须加强学生的三维空间意识。
一、“立体构成”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意义。
自上世纪80年代末,“立体构成”作为基础课程,在各大高校的美术院系开始设立,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立体构成”中的构成理论,强调在设计全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手力和脑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设计家、艺术家。而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当今这个建筑、机器、人口、道路不断增长、立体交叉的几何型秩序的社会里,“立体构成”课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显得极其重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至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艺术设计作品也离不开形式美。对于学生而言,构成理论能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构成原理,把握构成设计的规律和法则,树立正确的造型观念,能够使其掌握和运用“有秩序的美”“打破常规的美”等外部视觉上美的表现形式,发挥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源源不断地涌出设计灵感,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在艺术和设计作品中精准传递美的信息。
众所周知,“构成”教育确立的“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美术院系基础课。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从“立体构成”中汲取养分至关重要。“立体构成”教育作为其它造型艺术的基础之一,与素描、速写等基础造型课有很大不同。从表现形式来看,素描、速写主要是参照模特写生来再现客观对象;而“构成”则是通过分解客体本身,找出它的各类造型要素,参考美的标准,加上作者的主观情感,创造出全新形态。从发展本源来看,素描、速写等基础造型课属于传统教育,对空间的秩序和特性研究甚少,容易把学生局限于平面的想象空间里,导致立体意识淡薄。而“立体构成”能将学生引入一个三维空间,让学生立体成长。
二、“立体构成”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立体构成”课程开设现状。
我院的三大构成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名为《现代构成》,这门课程已设立为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课时量为40课时。面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授课教师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者之间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其中,“立体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往往容易被忽视。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授课老师们的习惯不一致,教材不统一,有的老师甚至不用教材;二是一些教师授课的方式为先讲解理论知识,后布置作业练习。此时学生作业只能手工完成,却没有学习软件操作的机会。
2、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现代构成》的总课时为40课时,授课时间段为连续的四周,每周10课时,而“立体构成”仅作为《现代构成》课程的一个部分,体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视觉传达专业涉猎的内容往往更加倾向平面设计,所以老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容易“顾此失彼”,为了把“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讲透彻,“立体构成”则一笔带过,甚至直接忽略。
3、教学内容与方式无法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紧密联系。
由于课时量的限制,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被缩减,教师粗略讲完理论,让学生做练习。最常见的是纸片一切多折与多切多折的练习和衍纸练习,而利用不同材料做线、面、体的构成几乎没有时间实现。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内容对于后续专业课程诸如广告设计、MG动画设计、包装设计、会展形象设计、导视信息设计等课程是否做到了循序渐进,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立体思维能力,而不是“立体构成”课程结束后,学生只记得做了些手工活儿。
三、“立体构成”课程的改良方法探索
1、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首先,要增加基本课时量。合理的课时量是“立体构成”知识点得以充分讲解的基本保障,确保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授课方式从集中授课转换为分散授课,即在总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每周的课时,而增加授课的周期数。“立体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正所谓“欲速则不达”,集中授课的方式使得授课内容庞大而时间紧迫,学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汲取知识要点,而分散授课的方式是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让学生课后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复习与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
2、“翻转式”教学。
“翻转式”教学就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老师上课时需将知识框架罗列出来,然后为每一章节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利用教材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完成课后练习。到下一次上课时,让学生上讲台对学习情况进行汇报,老师对其作业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能获得更真实的体验。
3、运用电脑软件代替手工制作,結合专业方向进行案例教学。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强调动手能力,尤其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利用三维软件能够迅速逼真地做出立体构成作品,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线、面、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不仅节省了购买材料的费用,还能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熟练度。可以结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导视系统设计等内容,要求学生做一些立体字形、盒型结构、导视牌型等三维造型的练习,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让“立体构成”构成真正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作为基础课的“立体构成”,它不仅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塑造和提高学生对立体形态的敏锐感觉及欣赏素养、创作能力,还能指引学生探索立体形态各元素之间的构成法则,熟悉各种材料及加工方法、技巧。在学科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既要专业创新,发挥“立体构成”学科的最大优势,又要不失基础学科的投入,从而形成构建科学、合谐、可持续性发展的学科和教学体系,这也是当下我们高等教育需要完成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赵国平,苏毅超.《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 迟静,刘楠楠.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学研究,2014.
[3] 卞小燕,王文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5(2).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一、“立体构成”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意义。
自上世纪80年代末,“立体构成”作为基础课程,在各大高校的美术院系开始设立,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立体构成”中的构成理论,强调在设计全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手力和脑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设计家、艺术家。而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当今这个建筑、机器、人口、道路不断增长、立体交叉的几何型秩序的社会里,“立体构成”课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显得极其重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至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艺术设计作品也离不开形式美。对于学生而言,构成理论能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构成原理,把握构成设计的规律和法则,树立正确的造型观念,能够使其掌握和运用“有秩序的美”“打破常规的美”等外部视觉上美的表现形式,发挥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源源不断地涌出设计灵感,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在艺术和设计作品中精准传递美的信息。
众所周知,“构成”教育确立的“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美术院系基础课。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从“立体构成”中汲取养分至关重要。“立体构成”教育作为其它造型艺术的基础之一,与素描、速写等基础造型课有很大不同。从表现形式来看,素描、速写主要是参照模特写生来再现客观对象;而“构成”则是通过分解客体本身,找出它的各类造型要素,参考美的标准,加上作者的主观情感,创造出全新形态。从发展本源来看,素描、速写等基础造型课属于传统教育,对空间的秩序和特性研究甚少,容易把学生局限于平面的想象空间里,导致立体意识淡薄。而“立体构成”能将学生引入一个三维空间,让学生立体成长。
二、“立体构成”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立体构成”课程开设现状。
我院的三大构成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名为《现代构成》,这门课程已设立为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课时量为40课时。面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授课教师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者之间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其中,“立体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往往容易被忽视。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授课老师们的习惯不一致,教材不统一,有的老师甚至不用教材;二是一些教师授课的方式为先讲解理论知识,后布置作业练习。此时学生作业只能手工完成,却没有学习软件操作的机会。
2、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现代构成》的总课时为40课时,授课时间段为连续的四周,每周10课时,而“立体构成”仅作为《现代构成》课程的一个部分,体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视觉传达专业涉猎的内容往往更加倾向平面设计,所以老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容易“顾此失彼”,为了把“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讲透彻,“立体构成”则一笔带过,甚至直接忽略。
3、教学内容与方式无法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紧密联系。
由于课时量的限制,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被缩减,教师粗略讲完理论,让学生做练习。最常见的是纸片一切多折与多切多折的练习和衍纸练习,而利用不同材料做线、面、体的构成几乎没有时间实现。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内容对于后续专业课程诸如广告设计、MG动画设计、包装设计、会展形象设计、导视信息设计等课程是否做到了循序渐进,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立体思维能力,而不是“立体构成”课程结束后,学生只记得做了些手工活儿。
三、“立体构成”课程的改良方法探索
1、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首先,要增加基本课时量。合理的课时量是“立体构成”知识点得以充分讲解的基本保障,确保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授课方式从集中授课转换为分散授课,即在总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每周的课时,而增加授课的周期数。“立体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正所谓“欲速则不达”,集中授课的方式使得授课内容庞大而时间紧迫,学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汲取知识要点,而分散授课的方式是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让学生课后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复习与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
2、“翻转式”教学。
“翻转式”教学就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老师上课时需将知识框架罗列出来,然后为每一章节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利用教材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完成课后练习。到下一次上课时,让学生上讲台对学习情况进行汇报,老师对其作业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能获得更真实的体验。
3、运用电脑软件代替手工制作,結合专业方向进行案例教学。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强调动手能力,尤其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利用三维软件能够迅速逼真地做出立体构成作品,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线、面、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不仅节省了购买材料的费用,还能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熟练度。可以结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导视系统设计等内容,要求学生做一些立体字形、盒型结构、导视牌型等三维造型的练习,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让“立体构成”构成真正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作为基础课的“立体构成”,它不仅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塑造和提高学生对立体形态的敏锐感觉及欣赏素养、创作能力,还能指引学生探索立体形态各元素之间的构成法则,熟悉各种材料及加工方法、技巧。在学科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既要专业创新,发挥“立体构成”学科的最大优势,又要不失基础学科的投入,从而形成构建科学、合谐、可持续性发展的学科和教学体系,这也是当下我们高等教育需要完成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赵国平,苏毅超.《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 迟静,刘楠楠.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学研究,2014.
[3] 卞小燕,王文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5(2).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