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向城镇位于山东省最南部,是沂蒙山区的南大门,处于鲁苏边界的重要位置,是山东南菜园的发祥地和物流配送集中地,距今4000多年历史的曾国故城就座落在我镇,为全国曾姓发源地,同时也是著名歌唱家韦唯的家乡和祖籍,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万亩,辖69个行政村、5.8万人。地处北纬34°37'-35°06'、东经117°14'-118°18'之间,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充裕,雨量适中,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无污染。中外专家论证和实践证明,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合多种作物特别是蔬菜栽培,在发展冬春保护地设施蔬菜生产上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995年,温家宝总理曾亲自到向城镇苏圈村视察蔬菜生产。近年来,我带领向城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依托当地丰厚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全镇蔬菜复种面积6.8万亩,总产4亿公斤,总产值1.8亿元,其中深冬型温室棚菜2.8万亩,农民收入的80%来自于蔬菜产业,蔬菜产业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向城镇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龙头乡镇”、“全国十大和谐乡镇”。预计今年全镇可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14亿元,增长17%,GDP达到7亿元,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增长20%,镇财政总收入4000万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增长15%。
一、抓农业结构调整,为蔬菜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苍山县种植蔬菜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大蒜种植可追溯到1700年前。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现在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这个格局的形成,我镇苏圈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苏圈村保护地蔬菜生产起始于1985年,2000年苏圈村在村支两委的统一组织下,借助“双增工程”的实施,投资270万元兴建了全县第一个占地300亩的高科技蔬菜大棚示范服务基地,优越的外部环境,丰富的种植经验,使得苏圈村的大棚蔬菜连年丰收,经济效益逐年提高,随后在全镇迅速普及并向周围乡镇蔓延,带动了全县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向城镇成为山东南菜园的园中之园。但是近年来,各地发展蔬菜生产的势头很猛,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争夺市场越来越激烈,苍山蔬菜在南方城市特别是上海的市场份额呈现出逐步萎缩的趋势,我们向城镇的蔬菜产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同其他地区相比,我们的蔬菜品种较为单一,科技含量比较低,不抓调整,就难以为群众提供多层面、全方位的产业选择,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难以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为此,在整个布局调整上,我们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把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提高蔬菜产业和建设“一村一品”特色村上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确立了有丰富种植经验的苏圈村为代表的东南片,规划建设了黄瓜、茄子、西红柿种植基地,在西部,成规模地发展蒜黄、苦瓜、辣椒等,中北部重点发展西葫芦、美芹、莴笋等优势品种。目前,全镇蔬菜品种已达60余个,区域化种植优势逐步显现,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抓标准化生产,推动蔬菜产业化发展的二次革命
全国反响强烈的“三鹿奶粉”事件警示我们,食品行业的产品质量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如果不搞好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在源头上加强监管,多年来形成的蔬菜产业优势极有可能付诸东流。近年来,我们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适应加入WTO的新要求,提出了“加快产业化进程,再造苍山蔬菜新优势,实现蔬菜二次创业”的目标,在县农业、蔬菜等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按照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质量“三达标’的要求,制定了蔬菜无公害生产规程,划定了标准化生产的区域,努力搞好蔬菜标准化生产。在鲁南蔬菜批发市场、县质监局率先建立了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检测和不定期抽检,形成了以检测中心为龙头、以检测站点和抽检为补充的检测与监控网络体系。今年6月19日,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精心酝酿,在我镇星火食品公司成立了苍山蔬菜冷链物流试验站,该试验站主要是通过对蔬菜产品的运输和加工进行研究,使蔬菜的产地贮运保鲜、冷链物流、深加工技术集成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加速了山东省农产品保鲜和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加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个环节的管理,使蔬菜产品标准化生产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我们还与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南方蔬菜主销区建立了无公害蔬菜产销联盟,与上海的曹安、江桥市场,苏州南环桥、武汉武素闸、南京、广州、深圳等地市场签定了合同,建立无公害蔬菜直供基地,让销区市场人员直接参与到我镇蔬菜生产、运输、销售整个过程的监控,对化肥、农药进行源头控制,初步形成了市场与基地的直接联合。12月5日,上海江桥市场董事长王永芳来我镇考察蔬菜生产,现场签订了直供协议,我们标准化基地生产的黄瓜可以免检直接进入上海江桥市场。目前,我们苍山县无公害蔬菜已发展到75万亩,仅向城镇就达到了5万亩以上,全镇形成了1处万亩以上、3处千亩以上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各类蔬菜抽检合格率在99%以上。
三、抓市场建设,为蔬菜产业化发展提供销售载体
没有广阔而稳定的市场支撑,农产品销售问题就很难解决,一旦销售不畅,损失是巨大的,蔬菜销售问题成为整个蔬菜生业产业链上的关键点。为此,向城镇一直把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发展蔬菜产业化的核心来抓,于1990年规划建设了一处占地600亩的山东鲁南蔬菜批发市场。其中钢骨架大棚68000m2,地面硬化230000m2,配备市场招待所、检验检测中心、电视监控、蔬菜信息工作站等社会化服务设施,拥有全省最大、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专业冷风降温库1座。主要从事各类市场经营管理服务,为蔬菜加工、保鲜、批发、销售以及其他消费品、生产资料销售经营提供交易服务。通过近年来的逐步完善,该市场年成交各类蔬菜19.8亿斤,交易额12.8亿元。辐射周围12个乡镇、40万亩蔬菜,列全国同类市场第7位、全省第2位。目前,全镇已形成了以鲁南市场为龙头,以华凯、朱村市场为补充,内连生产基地、外接消费市场的市场体系,呈现出“渠通四海、菜销天下”的良好局面。在蔬菜批发市场的带动下,还形成了竹竿、铁丝、地膜、草毡、种子、化肥等专业批发市场100余处。在抓好蔬菜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注重通过发展物流企业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目前,全镇已发展荣庆、富通、鲁南、 建华、运发等物流企业10余家,其中,以蔬菜运输起家的山东荣庆集团,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设立物流分公司、办事处,自拥有运输车辆1200多台,固定资产6亿元,年营业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在全国百强物流企业中排名第33位,成为全国自拥有冷藏车最多的冷藏运输企业,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品冷链运输资格,在今年的奥运会中实现了零投诉,得到了奧组委,北京市交通局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奥运服务商”,为我们沂蒙山区争了光。公司在蔬菜冷藏车、保温运输车辆上装备了从清华大学温度控制研究所购置的温度追踪仪和车载温控仪,配合GPS使用,对车辆进行调度、跟踪,客户可随时了解运输中的蔬菜动态信息,及时远程监控恒温箱内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以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广泛赞誉。
四、抓合作社建设,为蔬菜产业化发展搭建增速桥梁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向城镇蔬菜产业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事蔬菜生产和运销的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新优品种少、科技推广难、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加工产品跟不上、批发市场管理水平上不去、农民卖菜利益受损等问题,已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苍山这个蔬菜产业化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方,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也吹响了致力于促进农民增收、组织农民扩大再生产的号角,在这个背景下,镇党委、政府及时引导我镇华凯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了凯华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沂蒙山区首家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已吸收入涉及周边5个乡镇的社员32t8名。目前,合作社已给农民提供无息资金350万元,扶持发展了500家的蒜黄生产基地;投资100万元,维修村庄至市场道路6000m,解决了农民走路难、卖菜难的问题,给蔬菜运销产提供无息流动资金200万元,支持了他们运销蔬菜。对蔬菜生产技术、信息、良种、肥料、实行统一安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及时为社员提供各种服务。据统计,合作社成立后平均每天组织社员交售蔬菜200多吨,社员平均每亩增收2000元,同时通过开展经营项目,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和大、中专毕业生386人就业,每人增加月收入1100元。在凯华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全镇各类协会、合作社已经达到126家,为增加农民收入、降低蔬菜种植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抓农产品深加工,为蔬菜产业化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发展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是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保持和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份额,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为此,我们引导现有的蔬菜加工企业,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围绕冻干食品、系列酱菜、蔬菜榨汁等,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开发了华凯蔬菜冻干生产、源合酱菜深加工生产、星火净菜生产等项目。这些精深加工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其中华凯冻干蔬菜食品加工厂,固定资产3000万元,直属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年加工蔬菜食品2000吨,生产投产后,将产品全部销往韩国,年可创社会效益5000万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人就业。源合酱菜腌渍厂,主要对黄瓜、辣椒、莴苣等瓜菜进行腌渍加工,建有蔬菜加工生产线三条,年加工各类蔬菜600万公斤。目前,全镇有蔬菜加工企业120家,蔬菜冷藏企业9家,年加工能力3000万公斤:有2家省级、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六、抓社会化服务,为蔬菜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做好蔬菜产业的升级提高,紧跟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潮流,向城镇采取“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技术上指导”的办法,全力做社会化服务,搭建蔬菜产业化生产链条,推动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科技引导,通过抓科技、引品种、积极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机械卷帘机、微滴灌应用,搞好蔬菜生产过程的监控管理,大力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增加蔬菜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示范吸引。今年,我镇在苏圈、加头、朱村新建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3000亩,全面落实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由市蔬菜专家统一指导,无公害种植,努力夯实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基础地位。三是服务推动。实施蔬菜产业突破,农民需要一系列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服务工作做得好,农民就会自觉调整蔬菜结构。为此我们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年发放支农小额贷款3000万元,为农民发展蔬菜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通过组织群众参加镇蔬菜科技协会、运用远程教育设备、聘请土肥专家和种植专家教课等有效方式,为群众的蔬菜种植提供技术服务。另外,还积极引导农民以增加收入为目的,以互帮互助为形式的蔬菜帮扶小组,在蔬菜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2008年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修复桥涵闸11座,沟渠清淤3万米,打深水井6眼,河道垒砌1600多米,完成农用电网向棚区延伸3万米,确保了菜农用水、用电。
总之,本人在向城镇蔬菜产业化进程中,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组合措施,建立了以蔬菜为主线的农业经济产业链。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但进行现代农业的路子还很长,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各位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先进工作经验,为向城蔬菜产业的再次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衷心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到向城镇参观指导,为向城镇的各项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一、抓农业结构调整,为蔬菜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苍山县种植蔬菜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大蒜种植可追溯到1700年前。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现在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这个格局的形成,我镇苏圈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苏圈村保护地蔬菜生产起始于1985年,2000年苏圈村在村支两委的统一组织下,借助“双增工程”的实施,投资270万元兴建了全县第一个占地300亩的高科技蔬菜大棚示范服务基地,优越的外部环境,丰富的种植经验,使得苏圈村的大棚蔬菜连年丰收,经济效益逐年提高,随后在全镇迅速普及并向周围乡镇蔓延,带动了全县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向城镇成为山东南菜园的园中之园。但是近年来,各地发展蔬菜生产的势头很猛,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争夺市场越来越激烈,苍山蔬菜在南方城市特别是上海的市场份额呈现出逐步萎缩的趋势,我们向城镇的蔬菜产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同其他地区相比,我们的蔬菜品种较为单一,科技含量比较低,不抓调整,就难以为群众提供多层面、全方位的产业选择,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难以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为此,在整个布局调整上,我们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把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提高蔬菜产业和建设“一村一品”特色村上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确立了有丰富种植经验的苏圈村为代表的东南片,规划建设了黄瓜、茄子、西红柿种植基地,在西部,成规模地发展蒜黄、苦瓜、辣椒等,中北部重点发展西葫芦、美芹、莴笋等优势品种。目前,全镇蔬菜品种已达60余个,区域化种植优势逐步显现,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抓标准化生产,推动蔬菜产业化发展的二次革命
全国反响强烈的“三鹿奶粉”事件警示我们,食品行业的产品质量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如果不搞好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在源头上加强监管,多年来形成的蔬菜产业优势极有可能付诸东流。近年来,我们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适应加入WTO的新要求,提出了“加快产业化进程,再造苍山蔬菜新优势,实现蔬菜二次创业”的目标,在县农业、蔬菜等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按照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质量“三达标’的要求,制定了蔬菜无公害生产规程,划定了标准化生产的区域,努力搞好蔬菜标准化生产。在鲁南蔬菜批发市场、县质监局率先建立了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检测和不定期抽检,形成了以检测中心为龙头、以检测站点和抽检为补充的检测与监控网络体系。今年6月19日,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精心酝酿,在我镇星火食品公司成立了苍山蔬菜冷链物流试验站,该试验站主要是通过对蔬菜产品的运输和加工进行研究,使蔬菜的产地贮运保鲜、冷链物流、深加工技术集成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加速了山东省农产品保鲜和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加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个环节的管理,使蔬菜产品标准化生产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我们还与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南方蔬菜主销区建立了无公害蔬菜产销联盟,与上海的曹安、江桥市场,苏州南环桥、武汉武素闸、南京、广州、深圳等地市场签定了合同,建立无公害蔬菜直供基地,让销区市场人员直接参与到我镇蔬菜生产、运输、销售整个过程的监控,对化肥、农药进行源头控制,初步形成了市场与基地的直接联合。12月5日,上海江桥市场董事长王永芳来我镇考察蔬菜生产,现场签订了直供协议,我们标准化基地生产的黄瓜可以免检直接进入上海江桥市场。目前,我们苍山县无公害蔬菜已发展到75万亩,仅向城镇就达到了5万亩以上,全镇形成了1处万亩以上、3处千亩以上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各类蔬菜抽检合格率在99%以上。
三、抓市场建设,为蔬菜产业化发展提供销售载体
没有广阔而稳定的市场支撑,农产品销售问题就很难解决,一旦销售不畅,损失是巨大的,蔬菜销售问题成为整个蔬菜生业产业链上的关键点。为此,向城镇一直把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发展蔬菜产业化的核心来抓,于1990年规划建设了一处占地600亩的山东鲁南蔬菜批发市场。其中钢骨架大棚68000m2,地面硬化230000m2,配备市场招待所、检验检测中心、电视监控、蔬菜信息工作站等社会化服务设施,拥有全省最大、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专业冷风降温库1座。主要从事各类市场经营管理服务,为蔬菜加工、保鲜、批发、销售以及其他消费品、生产资料销售经营提供交易服务。通过近年来的逐步完善,该市场年成交各类蔬菜19.8亿斤,交易额12.8亿元。辐射周围12个乡镇、40万亩蔬菜,列全国同类市场第7位、全省第2位。目前,全镇已形成了以鲁南市场为龙头,以华凯、朱村市场为补充,内连生产基地、外接消费市场的市场体系,呈现出“渠通四海、菜销天下”的良好局面。在蔬菜批发市场的带动下,还形成了竹竿、铁丝、地膜、草毡、种子、化肥等专业批发市场100余处。在抓好蔬菜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注重通过发展物流企业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目前,全镇已发展荣庆、富通、鲁南、 建华、运发等物流企业10余家,其中,以蔬菜运输起家的山东荣庆集团,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设立物流分公司、办事处,自拥有运输车辆1200多台,固定资产6亿元,年营业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在全国百强物流企业中排名第33位,成为全国自拥有冷藏车最多的冷藏运输企业,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品冷链运输资格,在今年的奥运会中实现了零投诉,得到了奧组委,北京市交通局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奥运服务商”,为我们沂蒙山区争了光。公司在蔬菜冷藏车、保温运输车辆上装备了从清华大学温度控制研究所购置的温度追踪仪和车载温控仪,配合GPS使用,对车辆进行调度、跟踪,客户可随时了解运输中的蔬菜动态信息,及时远程监控恒温箱内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以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广泛赞誉。
四、抓合作社建设,为蔬菜产业化发展搭建增速桥梁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向城镇蔬菜产业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事蔬菜生产和运销的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新优品种少、科技推广难、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加工产品跟不上、批发市场管理水平上不去、农民卖菜利益受损等问题,已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苍山这个蔬菜产业化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方,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也吹响了致力于促进农民增收、组织农民扩大再生产的号角,在这个背景下,镇党委、政府及时引导我镇华凯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了凯华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沂蒙山区首家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已吸收入涉及周边5个乡镇的社员32t8名。目前,合作社已给农民提供无息资金350万元,扶持发展了500家的蒜黄生产基地;投资100万元,维修村庄至市场道路6000m,解决了农民走路难、卖菜难的问题,给蔬菜运销产提供无息流动资金200万元,支持了他们运销蔬菜。对蔬菜生产技术、信息、良种、肥料、实行统一安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及时为社员提供各种服务。据统计,合作社成立后平均每天组织社员交售蔬菜200多吨,社员平均每亩增收2000元,同时通过开展经营项目,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和大、中专毕业生386人就业,每人增加月收入1100元。在凯华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全镇各类协会、合作社已经达到126家,为增加农民收入、降低蔬菜种植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抓农产品深加工,为蔬菜产业化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发展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是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保持和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份额,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为此,我们引导现有的蔬菜加工企业,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围绕冻干食品、系列酱菜、蔬菜榨汁等,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开发了华凯蔬菜冻干生产、源合酱菜深加工生产、星火净菜生产等项目。这些精深加工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其中华凯冻干蔬菜食品加工厂,固定资产3000万元,直属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年加工蔬菜食品2000吨,生产投产后,将产品全部销往韩国,年可创社会效益5000万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人就业。源合酱菜腌渍厂,主要对黄瓜、辣椒、莴苣等瓜菜进行腌渍加工,建有蔬菜加工生产线三条,年加工各类蔬菜600万公斤。目前,全镇有蔬菜加工企业120家,蔬菜冷藏企业9家,年加工能力3000万公斤:有2家省级、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六、抓社会化服务,为蔬菜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做好蔬菜产业的升级提高,紧跟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潮流,向城镇采取“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技术上指导”的办法,全力做社会化服务,搭建蔬菜产业化生产链条,推动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科技引导,通过抓科技、引品种、积极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机械卷帘机、微滴灌应用,搞好蔬菜生产过程的监控管理,大力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增加蔬菜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示范吸引。今年,我镇在苏圈、加头、朱村新建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3000亩,全面落实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由市蔬菜专家统一指导,无公害种植,努力夯实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基础地位。三是服务推动。实施蔬菜产业突破,农民需要一系列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服务工作做得好,农民就会自觉调整蔬菜结构。为此我们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年发放支农小额贷款3000万元,为农民发展蔬菜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通过组织群众参加镇蔬菜科技协会、运用远程教育设备、聘请土肥专家和种植专家教课等有效方式,为群众的蔬菜种植提供技术服务。另外,还积极引导农民以增加收入为目的,以互帮互助为形式的蔬菜帮扶小组,在蔬菜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2008年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修复桥涵闸11座,沟渠清淤3万米,打深水井6眼,河道垒砌1600多米,完成农用电网向棚区延伸3万米,确保了菜农用水、用电。
总之,本人在向城镇蔬菜产业化进程中,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组合措施,建立了以蔬菜为主线的农业经济产业链。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但进行现代农业的路子还很长,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各位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先进工作经验,为向城蔬菜产业的再次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衷心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到向城镇参观指导,为向城镇的各项工作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