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考试或检测结束后,我们都要及时对试卷和考试结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这对于了解学情、改进以后的教学工作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份完整规范而又详细实用的试卷质量分析呢?下面以高二历史学科期中考试的一次试卷质量分析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了解基本格式,完整规范
1.试卷评价
包含命题依据、意图和导向、试卷结构、考点分布、难度预设等。试题紧扣课标要求,参照2012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和运用,又有所创新,内容比较丰富,不超纲。选择题题量适当,体现新课程理念,难度比较适中;材料题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侧重知识迁移和能力考查。
考试范围为必修三第1~16课内容。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试卷分为一卷和二卷两大部分,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其中一卷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二卷非选择题共5大题共计60分。预设难度系数为0.7,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2.考试总体分析
包含分段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学科均分或等级、及格率或等级率等数据,学生达成情况,同轨比较等。本班共53人参加考试,总的平均分84分,其中一卷平均分47分,二卷平均分37分,最高分104分,最低分53分。其中A等级即93分及以上共14人,B等级即76~92分共27人,C等级即58~75分共11人,D等级1人,B级率达到77.4%,在同轨文科班类别中名列第一。
3.试题得分率分析
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1)选择题:正确率为78.3%,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总体得分情况较好。正确率在90%以上的有第1、3题,在80%到90%间的有第2、7、9、10、13、17、18、19题,在70%到80%的有第4、8、15题,在60%的有第16题,错误率较高的在第5、6、11、12、14、20题。(2)材料解析题:得分较高的是第21、23题,可以看出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简单点的材料分析能力还是不错的;得分较低的是第22、14、15题,其中第22题是江苏高考题,需要掌握一定的综合概括能力。第24、25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审题不仔细,有些关键词和限制词语没有认真推敲,导致失分。
4.前阶段的教学得失
对学生而言,选择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的掌握不错,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加强。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对部分重难点知识的记忆不准确,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2)审题不仔细,语言表达不规范,概括归纳能力较差。(3)理解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缺乏把握历史知识相互联系的能力。(4)不善于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掌握设问的要求,知识迁移能力差等。对教师而言,肯定前一阶段的成绩和正确的做法,但在课堂效率的利用上,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上,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上,仍需要得到提高。
5.下阶段的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高考方向。(2)抓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掌握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3)强化应试能力,学会准确解题,注意培养审题能力,掌握审题和答题的基本方法。(4)选题要“精”,尤其重视考查的立意和角度;讲解要“透”,尤其要重视审题步骤和解题技巧的引导,特别是要加强对材料分析题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训练要“实”,尤其要重视查漏补缺和答案规范。(5)把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积极性。多鼓励、不打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享受学习的快乐。(6)多进行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的缺陷。
二、注意有关事项,深入研究,抓住特点切实可行
1.深入研究,全面掌握,这是写好试卷质量分析的前提
首先一定要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再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非智力因素等,对试题和学生答卷情况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教师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可能分析得全面深入,正所谓站得高就看得远。
2.抓住特点,找准典型,不需面面俱到
每次考试下来学生试卷上形形色色的错误都有,因此在写分析报告时,一定要把普遍存在的典型性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找出其共同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准症结,提出对策。
3.改进意见要切合实际,易于操作
质量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情和改进教学工作。所以,我们在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时,一定要结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同样,只有客观的、适合自己的、切实高效的才是高质量的试卷质量分析。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了解基本格式,完整规范
1.试卷评价
包含命题依据、意图和导向、试卷结构、考点分布、难度预设等。试题紧扣课标要求,参照2012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和运用,又有所创新,内容比较丰富,不超纲。选择题题量适当,体现新课程理念,难度比较适中;材料题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侧重知识迁移和能力考查。
考试范围为必修三第1~16课内容。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试卷分为一卷和二卷两大部分,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其中一卷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二卷非选择题共5大题共计60分。预设难度系数为0.7,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2.考试总体分析
包含分段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学科均分或等级、及格率或等级率等数据,学生达成情况,同轨比较等。本班共53人参加考试,总的平均分84分,其中一卷平均分47分,二卷平均分37分,最高分104分,最低分53分。其中A等级即93分及以上共14人,B等级即76~92分共27人,C等级即58~75分共11人,D等级1人,B级率达到77.4%,在同轨文科班类别中名列第一。
3.试题得分率分析
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1)选择题:正确率为78.3%,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总体得分情况较好。正确率在90%以上的有第1、3题,在80%到90%间的有第2、7、9、10、13、17、18、19题,在70%到80%的有第4、8、15题,在60%的有第16题,错误率较高的在第5、6、11、12、14、20题。(2)材料解析题:得分较高的是第21、23题,可以看出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简单点的材料分析能力还是不错的;得分较低的是第22、14、15题,其中第22题是江苏高考题,需要掌握一定的综合概括能力。第24、25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审题不仔细,有些关键词和限制词语没有认真推敲,导致失分。
4.前阶段的教学得失
对学生而言,选择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的掌握不错,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加强。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对部分重难点知识的记忆不准确,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2)审题不仔细,语言表达不规范,概括归纳能力较差。(3)理解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缺乏把握历史知识相互联系的能力。(4)不善于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掌握设问的要求,知识迁移能力差等。对教师而言,肯定前一阶段的成绩和正确的做法,但在课堂效率的利用上,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上,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上,仍需要得到提高。
5.下阶段的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高考方向。(2)抓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掌握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3)强化应试能力,学会准确解题,注意培养审题能力,掌握审题和答题的基本方法。(4)选题要“精”,尤其重视考查的立意和角度;讲解要“透”,尤其要重视审题步骤和解题技巧的引导,特别是要加强对材料分析题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训练要“实”,尤其要重视查漏补缺和答案规范。(5)把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积极性。多鼓励、不打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享受学习的快乐。(6)多进行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的缺陷。
二、注意有关事项,深入研究,抓住特点切实可行
1.深入研究,全面掌握,这是写好试卷质量分析的前提
首先一定要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再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非智力因素等,对试题和学生答卷情况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教师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可能分析得全面深入,正所谓站得高就看得远。
2.抓住特点,找准典型,不需面面俱到
每次考试下来学生试卷上形形色色的错误都有,因此在写分析报告时,一定要把普遍存在的典型性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找出其共同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准症结,提出对策。
3.改进意见要切合实际,易于操作
质量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情和改进教学工作。所以,我们在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时,一定要结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同样,只有客观的、适合自己的、切实高效的才是高质量的试卷质量分析。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