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上海市教委下发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指导下,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本文从五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学术英语阅读能力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熟悉学术阅读的要素,掌握阅读方法,养成参阅专业文献,获取专业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学术阅读能力;ESP;内容背景知识;文化意识
为适应上海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能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近日下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将此作为上海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全国率先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学术英语是一种在高校层面上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课程,其教学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并使其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学术英语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具有帮助大学生从高中通用英语过渡到大学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学术英语阅读作为大学英语篇章教学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技能;能读懂篇幅较短的、和专业有关的学术文章;能读懂浅近的专业教材的内容;在掌握一般级的阅读技能的基础上,能阅读长篇专业文章,理解其中主要观点和细节;能读懂专业教材的内容;能学会批判性阅读技能;帮助学生熟悉学术阅读的诸多特定因素,以便他们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和今后工作需要时能在众多繁杂的学术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攫取有关信息。
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外语教师专业素养,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纠正大学英语教师对学术英语的误解。大学英语教师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他们应当利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推动语言课堂的交流。英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获得其专业领域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实现有效的专业学习。
当然,高校外语教师也要继续学习,改进自身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对相关授课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举办ESP文献阅读和教学案例讨论等学术活动。教师可参加学术英语教材编写以提高理论水平,旁听教学对口的专业院系的相关课程,在ESP教师同行间进行交流经验和体会。还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相关专业院系的教授解答专业知识上的问题,帮助语言教师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内容和学科领域发展情况。同时教师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来充当语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的角色。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逐渐摆脱教师的帮助,继而最终完全能够独立地学习。
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心理与观念。
学生在基础英语阶段和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的语言学习存在许多差异。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在掌握语言技能、基础词汇、语法、阅读一般题材的文章,而在专业英语阅读阶段学生需要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章,这类文章多信息密度大、句子长而复杂、上下文关联少,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学术英语词汇、阅读技能和学习策略才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学术英语阅读时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失去学习积极性,
在阅读实践中都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即过于重视词汇、语法和句型的学习而忽略了把握整篇文章的命脉;只重视细节的琢磨而忽略了对整体的领略。由于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比较重视字、词、句、译的初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了词语→句子→语法→翻译的固定模式,他们在阅读中会下意识地思考词语、句子的对应翻译,从而导致阅读速度缓慢,甚至影响到对语篇的全面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习惯,提倡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而不是研究词汇和语法,树立起整体篇章概念和速度效率概念,以在学术文献中攫取有关信息作为最终目的。
三、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一些背景知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英语的阅读理解,背景知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来丰富自己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这有利于了解西方社会的习俗和风土人情。研究表明:对于第二语言的高水平的学习者来说,文化背景知识和内容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比句法背景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对于低水平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句法知识起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学术英语阶段的内容背景知识根据学科可以分成三大类:商业与社会学,生命与医学科学,物理科技。因此,对于大学中已完成基础阶段英语学习的高水平的学术英语阅读者来说,内容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学科内容背景知识,有效地促进学术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学术词汇教学。
国外在ESP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从课程开设、词汇教学、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调查和实验,根据Laufer & Sim 的研究,对于那些为了学术目的而学习英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而言,尤其是在英语阅读方面,他们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是学术词汇,其次才是专业知识和句法结构。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术词汇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并记忆相关学科的学术词汇表,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上下文讲解课文中出现的学术词汇的用法及构词法,加深学生的记忆,扩大学术词汇量。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累的词汇量应到达8000个单词左右,并能在说和写的交流中使用最常用的3000词的至少一种用法,其中包括570个频率最高的学术词族和本学科或专业领域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学术词汇。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还可以学习一些多个领域或共享的词汇,这样就能为提高学术英语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绝对不是学术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唯一途径,网络辅助教学是学术英语阅读课的有效延伸,比传统的书面阅读有更多优势。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活动,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阅读材料,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和学术水平。除了教师每周指定的必读材料之外,网络也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上网查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满足大量阅读的需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共享功能,建立一个群,和学生进行课后互动交流,学生也可以互相推荐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给自己推荐的文章编写摘要,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益于提高他们归纳、概括及写作能力,很好地体现了个体化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总而言之,学术英语阅读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课程的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在基础阶段获得的英语知识和阅读能力,养成学习借鉴专业文献, 获取专业信息的习惯和能力,继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 [J].外语界,2004,(2):22-28.
[2]Laufer. B & Sim.D.D.1985.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ading threshold needed fo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texts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8(4).405-411.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 回顾、反思和研究 [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87-193.
关键词:学术阅读能力;ESP;内容背景知识;文化意识
为适应上海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能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近日下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将此作为上海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全国率先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学术英语是一种在高校层面上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课程,其教学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并使其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学术英语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具有帮助大学生从高中通用英语过渡到大学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学术英语阅读作为大学英语篇章教学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技能;能读懂篇幅较短的、和专业有关的学术文章;能读懂浅近的专业教材的内容;在掌握一般级的阅读技能的基础上,能阅读长篇专业文章,理解其中主要观点和细节;能读懂专业教材的内容;能学会批判性阅读技能;帮助学生熟悉学术阅读的诸多特定因素,以便他们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和今后工作需要时能在众多繁杂的学术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攫取有关信息。
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外语教师专业素养,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纠正大学英语教师对学术英语的误解。大学英语教师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他们应当利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推动语言课堂的交流。英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获得其专业领域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实现有效的专业学习。
当然,高校外语教师也要继续学习,改进自身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对相关授课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举办ESP文献阅读和教学案例讨论等学术活动。教师可参加学术英语教材编写以提高理论水平,旁听教学对口的专业院系的相关课程,在ESP教师同行间进行交流经验和体会。还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相关专业院系的教授解答专业知识上的问题,帮助语言教师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内容和学科领域发展情况。同时教师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来充当语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的角色。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逐渐摆脱教师的帮助,继而最终完全能够独立地学习。
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心理与观念。
学生在基础英语阶段和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的语言学习存在许多差异。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在掌握语言技能、基础词汇、语法、阅读一般题材的文章,而在专业英语阅读阶段学生需要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章,这类文章多信息密度大、句子长而复杂、上下文关联少,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学术英语词汇、阅读技能和学习策略才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学术英语阅读时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失去学习积极性,
在阅读实践中都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即过于重视词汇、语法和句型的学习而忽略了把握整篇文章的命脉;只重视细节的琢磨而忽略了对整体的领略。由于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比较重视字、词、句、译的初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了词语→句子→语法→翻译的固定模式,他们在阅读中会下意识地思考词语、句子的对应翻译,从而导致阅读速度缓慢,甚至影响到对语篇的全面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习惯,提倡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而不是研究词汇和语法,树立起整体篇章概念和速度效率概念,以在学术文献中攫取有关信息作为最终目的。
三、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一些背景知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英语的阅读理解,背景知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来丰富自己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这有利于了解西方社会的习俗和风土人情。研究表明:对于第二语言的高水平的学习者来说,文化背景知识和内容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比句法背景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对于低水平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句法知识起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学术英语阶段的内容背景知识根据学科可以分成三大类:商业与社会学,生命与医学科学,物理科技。因此,对于大学中已完成基础阶段英语学习的高水平的学术英语阅读者来说,内容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学科内容背景知识,有效地促进学术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学术词汇教学。
国外在ESP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从课程开设、词汇教学、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调查和实验,根据Laufer & Sim 的研究,对于那些为了学术目的而学习英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而言,尤其是在英语阅读方面,他们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是学术词汇,其次才是专业知识和句法结构。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术词汇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并记忆相关学科的学术词汇表,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上下文讲解课文中出现的学术词汇的用法及构词法,加深学生的记忆,扩大学术词汇量。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累的词汇量应到达8000个单词左右,并能在说和写的交流中使用最常用的3000词的至少一种用法,其中包括570个频率最高的学术词族和本学科或专业领域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学术词汇。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还可以学习一些多个领域或共享的词汇,这样就能为提高学术英语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绝对不是学术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唯一途径,网络辅助教学是学术英语阅读课的有效延伸,比传统的书面阅读有更多优势。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活动,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阅读材料,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和学术水平。除了教师每周指定的必读材料之外,网络也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上网查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满足大量阅读的需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共享功能,建立一个群,和学生进行课后互动交流,学生也可以互相推荐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给自己推荐的文章编写摘要,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益于提高他们归纳、概括及写作能力,很好地体现了个体化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总而言之,学术英语阅读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课程的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在基础阶段获得的英语知识和阅读能力,养成学习借鉴专业文献, 获取专业信息的习惯和能力,继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 [J].外语界,2004,(2):22-28.
[2]Laufer. B & Sim.D.D.1985.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ading threshold needed fo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texts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8(4).405-411.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 回顾、反思和研究 [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8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