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人带动 引领发展
这两年,一到秋季,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宋洼村,前来观光的游客就络绎不绝。2016年,郭利平带着乡亲们成立合作社,建立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保底有租金、收益有分红”的经营机制,激活了生产经营的内生动力。如今,宋洼村已建成千亩藜麦种植基地、200亩马铃薯基地、100亩观赏向日葵基地。
原州区强化党建引领,大力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两个带头人”互促转化机制,让村党组织书记成为凝聚群众、引领发展的“主心骨”,让率先致富的能人、有潜力有意愿的致富带头人成为创业增收、脱贫致富的“火车头”。这些能人、强人通过实干,摘掉了一户户贫困户的“穷帽子”,拔掉了一个个贫困村的“穷根子”。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固原市委常委、原州区委书记杨文说,“我们在每个行政村培养和储备2~3名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质优、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力量。”
移民搬迁 搬来“幸福”
走进原州区头营镇福马村的扶贫车间,35岁的刘晓莉正在娴熟地做着校服。如今,福马村里的老年人享受新家带来的舒适,年轻人则到村里的扶贫车间或附近企业打工,挣钱顾家的愿望得以实现。“家里有孩子,没办法出去打工,想着在家门口能打工就好了,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刘晓莉说。刘晓莉以前住在头营镇坪乐村,自搬到福马村后,她在制衣车间务工,拥有砖瓦匠技能的丈夫叶宗在附近工地干活,两个孩子在村附近小学上学,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老家种7亩山地,靠天吃饭没有保证,打工、孩子上学都非常不便。”叶宗搬到新家,建房、修路等打工機会增多,他又申请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准备发展养殖业,为家中再添增收渠道。
2018年,原州区建立扶贫搬迁就近安置点时,在头营镇集市附近选址建成福马村,共搬迁头营镇冯洼村、杨河村、坪乐村等4个村移民148户514人。原州区在福马村扶持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养殖、劳务等致富产业,围绕3条主巷道种植梨树1334株,完成补栏基础母牛380头。还集中建设养殖圈棚、饲草配送中心,帮村民成立种养合作社,对移民迁出区原承包地由合作社流转统一种植,鼓励移民外出就业。在村子建设过程中,还投入闽宁帮扶资金310万元,在村里铺路,建设扶贫车间、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站、休闲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等,多种措施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打造宜居乐业的新环境。
绿色产业 生态富民
彭堡镇姚磨村曾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为主,但受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作物产量低、种植效益低、农民收入低,土地撂荒现象日趋严重。近几年,姚磨村创办了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周边十几个村发展冷凉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1万亩,带动1700余户4173人共同致富。
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如今已成为原州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农民将土地流转,企业采取更加有效率、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帮助农民增收。“我们已经在广州、深圳、西安等城市建立了13个冷凉蔬菜销售窗口,还将发展冷凉蔬菜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村党支部书记姚选介绍。
2019年原州区委、政府在彭堡镇申庄村、张易镇陈沟村、头营镇石羊村、福马村选择适合本地区气候特点的李子、红梅杏、榛子等优新树种10余种,并加大对庭院经济的实用技术指导和日常培训,春季期间共完成庭院经济近6000亩,栽植经济林42万株,涉及60多个行政村、17570多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650户。曾经的穷山沟实现华丽转身,生态富民已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
产业扶贫 补短强弱
走进原州区河川乡明川村,一排排光伏电板非常显眼。“这里的地表透光率可达70%,既可以搭建温室进行保护种植,又可以进行露底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原州区发改局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2019年5月,国家“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在原州区头营镇大北山村、河川乡明川村、寨科乡东淌村和炭山乡南坪村开工建设;7月初41个电站全部并网发电,开始产生效益。项目采取“农光互补”形式,以500千瓦的村级电站测算,按照每度电0.65元、年发电小时数1400小时计算,每年可实现45.5万元的发电收益,可帮扶41个贫困村和7354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原州区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产业项目、技能培训、小额信贷、帮扶措施、农业保险“五个到户”扶持体系,全面精准实施七大类23项产业到户项目,重点围绕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特色种植业等优势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把贫困户牢牢附着在产业链上,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一到两个脱贫产业,确保稳定增收。
据统计,原州区发展肉牛养殖户3.8万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2万户;种植冷凉蔬菜21万亩,其中6500户建档立卡户种植3.94万亩。加大“扶贫产业链”和扶贫车间建设力度,目前已建成扶贫车间22个,解决就业1456人,从业人员月收入2000元以上,扶贫车间减贫机制效益显现。 (图片为资料图)
这两年,一到秋季,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宋洼村,前来观光的游客就络绎不绝。2016年,郭利平带着乡亲们成立合作社,建立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保底有租金、收益有分红”的经营机制,激活了生产经营的内生动力。如今,宋洼村已建成千亩藜麦种植基地、200亩马铃薯基地、100亩观赏向日葵基地。
原州区强化党建引领,大力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两个带头人”互促转化机制,让村党组织书记成为凝聚群众、引领发展的“主心骨”,让率先致富的能人、有潜力有意愿的致富带头人成为创业增收、脱贫致富的“火车头”。这些能人、强人通过实干,摘掉了一户户贫困户的“穷帽子”,拔掉了一个个贫困村的“穷根子”。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固原市委常委、原州区委书记杨文说,“我们在每个行政村培养和储备2~3名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质优、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力量。”
移民搬迁 搬来“幸福”
走进原州区头营镇福马村的扶贫车间,35岁的刘晓莉正在娴熟地做着校服。如今,福马村里的老年人享受新家带来的舒适,年轻人则到村里的扶贫车间或附近企业打工,挣钱顾家的愿望得以实现。“家里有孩子,没办法出去打工,想着在家门口能打工就好了,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刘晓莉说。刘晓莉以前住在头营镇坪乐村,自搬到福马村后,她在制衣车间务工,拥有砖瓦匠技能的丈夫叶宗在附近工地干活,两个孩子在村附近小学上学,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老家种7亩山地,靠天吃饭没有保证,打工、孩子上学都非常不便。”叶宗搬到新家,建房、修路等打工機会增多,他又申请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准备发展养殖业,为家中再添增收渠道。
2018年,原州区建立扶贫搬迁就近安置点时,在头营镇集市附近选址建成福马村,共搬迁头营镇冯洼村、杨河村、坪乐村等4个村移民148户514人。原州区在福马村扶持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养殖、劳务等致富产业,围绕3条主巷道种植梨树1334株,完成补栏基础母牛380头。还集中建设养殖圈棚、饲草配送中心,帮村民成立种养合作社,对移民迁出区原承包地由合作社流转统一种植,鼓励移民外出就业。在村子建设过程中,还投入闽宁帮扶资金310万元,在村里铺路,建设扶贫车间、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站、休闲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等,多种措施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打造宜居乐业的新环境。
绿色产业 生态富民
彭堡镇姚磨村曾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为主,但受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作物产量低、种植效益低、农民收入低,土地撂荒现象日趋严重。近几年,姚磨村创办了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周边十几个村发展冷凉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1万亩,带动1700余户4173人共同致富。
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如今已成为原州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农民将土地流转,企业采取更加有效率、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帮助农民增收。“我们已经在广州、深圳、西安等城市建立了13个冷凉蔬菜销售窗口,还将发展冷凉蔬菜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村党支部书记姚选介绍。
2019年原州区委、政府在彭堡镇申庄村、张易镇陈沟村、头营镇石羊村、福马村选择适合本地区气候特点的李子、红梅杏、榛子等优新树种10余种,并加大对庭院经济的实用技术指导和日常培训,春季期间共完成庭院经济近6000亩,栽植经济林42万株,涉及60多个行政村、17570多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650户。曾经的穷山沟实现华丽转身,生态富民已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
产业扶贫 补短强弱
走进原州区河川乡明川村,一排排光伏电板非常显眼。“这里的地表透光率可达70%,既可以搭建温室进行保护种植,又可以进行露底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原州区发改局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2019年5月,国家“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在原州区头营镇大北山村、河川乡明川村、寨科乡东淌村和炭山乡南坪村开工建设;7月初41个电站全部并网发电,开始产生效益。项目采取“农光互补”形式,以500千瓦的村级电站测算,按照每度电0.65元、年发电小时数1400小时计算,每年可实现45.5万元的发电收益,可帮扶41个贫困村和7354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原州区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产业项目、技能培训、小额信贷、帮扶措施、农业保险“五个到户”扶持体系,全面精准实施七大类23项产业到户项目,重点围绕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特色种植业等优势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把贫困户牢牢附着在产业链上,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一到两个脱贫产业,确保稳定增收。
据统计,原州区发展肉牛养殖户3.8万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2万户;种植冷凉蔬菜21万亩,其中6500户建档立卡户种植3.94万亩。加大“扶贫产业链”和扶贫车间建设力度,目前已建成扶贫车间22个,解决就业1456人,从业人员月收入2000元以上,扶贫车间减贫机制效益显现。 (图片为资料图)